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做好这几步,施灸过程不出意外

时间: 2023-03-13 16:21:07

做好这几步,施灸过程不出意外

导读:做艾灸早上好还是晚上好?发病的时候能马上做艾灸吗?艾灸后能立即洗澡吗?


作为新手的你,一定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阅读下列注意事项,能让你事半功倍,第一次艾灸就成功。


艾灸前

● 注意施灸的时间。通常选择在白天,一般情况下,晚上不宜做艾灸,但有些病症要灵活变通,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 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 灸前不宜大怒、大喜、大悲。


● 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不宜艾灸。


● 如果灸神阙(肚脐)穴位,在灸之前,需要用棉签蘸温水清洁一下。



艾灸中

● 施灸者应宁神静志,不宜谈论和艾灸无关的事情,不宜玩手机、看书报等。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炷移动偏离穴位,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 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可以聆听古琴等音乐。


● 施灸的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外界打扰。


●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尽量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 注意艾灸过程中排烟。


●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而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 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防止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如果需要熄灭,可放置在铁盒中闷灭。


● 掌握施灸的顺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 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让其喝温开水。


● 艾灸腹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肠蠕动、排气等现象,患者不要碍于面子,一切顺其自然。



艾灸后

● 灸后静息15分钟,注意保暖。


● 灸后4小时内不宜洗澡。


● 吃白粥、喝温开水,不宜喝绿茶,宜喝艾草茶。


● 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如果已经破溃感染,建议使用碘伏消毒。


● 调理期间(尤其有慢性疾患的患者)建议独卧,禁欲。


● 饮食起居有节,按时吃早饭,晚上11点之前务必入睡。


● 艾灸期间,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过饥或过饱,保持心情愉悦,宜素食。


点击“了解更多”学习中医 ↓ ↓ ↓

艾炷灸的施灸方法

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
1.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又称明灸、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又称瘢痕灸,属于烧灼灸法,用蚕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点燃艾炷后,烧近皮肤时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到剧痛,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除去灰烬,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可在灸穴上帖敷消炎药膏,每天换一次。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停灸后5~6周灸疮结痂脱落,留有瘢痕。本法适于虚寒证,实热和虚热证不宜用,头面颈项不宜用,每次用穴不宜多。如用麦粒大的艾炷烧灼穴位,痛苦较小,可连续灸3~7壮,灸后无需药膏敷治,称为麦粒灸,适于气血两亏者。
(2)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属于温热灸法,点燃艾炷后,当病人感到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连续灸3~7壮,局部出现红晕为止。灸后不发灸疮,无瘢痕,易为病人接受。
2.间接灸
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用药物等衬隔,又称隔物灸。常用的有:
(1)隔姜灸将生姜切成约2厘米厚的片,用针在其中间穿几个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适于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泄泻、风寒湿痹等寒湿阻滞者。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1厘米厚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每穴每次可灸5~7壮,隔2~3日一次。适于痈疽未溃、瘰疬、肺痨等寒湿化热者。如用大蒜捣成泥糊状,均匀铺于脊柱(大椎至腰俞)上,约2厘米厚、7厘米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艾炷置其上,点燃施灸,则称为铺灸法,可用治虚劳顽痹。
(3)隔盐灸将干燥食盐块研细末,撒满脐窝,在盐上面置放生姜片和艾炷施灸。适于寒证吐泻、腹痛、癃闭、四肢厥冷等塞滞气虚者,本法有回阳救逆作用。
此外,还有隔附子饼、隔胡椒等间接灸法。

施灸有哪些程序?

施灸的程序与施针的程序大体相同,可以参考“针法”一节。灸法的计数以“壮”为单位,每灸一艾炷称为一壮。凡在头面及四肢末梢等处施灸时,艾炷宜小宜少,背腹肩股部宜大宜多;新病灸时,艾炷宜大宜多,久病宜少宜小;体强者可大些多些,虚弱者应小些少些(老幼也宜造当减小减少)。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做好这几步,施灸过程不出意外”,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