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二十四节气灸|白露艾灸:健脾暖胃,温补命火,滋阴润肺,防鼻炎

时间: 2023-03-13 16:45:13

二十四节气灸|白露艾灸:健脾暖胃,温补命火,滋阴润肺,防鼻炎

今年2022年9月7日,白露,此时太阳黄经165度,天气转凉。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天气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下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枝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晨光照射,更加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美名,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处暑还是很热,每天要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裸身体了,以免着凉。我们对您最重要的提醒莫过于——记得早晚加件衣。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这个“虚”包含脾虚、胃虚和气虚,所以我国一贯有“秋季进补”的习俗,但进补之前最好先把脾胃调理好。

一、白露,不懂规矩要吃亏!

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从白露开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一不小心,阴气和寒湿就会上身,可以说,一年中容易生病的时候就要到了!白露以后,全家遵守这三个规矩,比吃什么、练什么都保健!

1、白露之后,勿露身!

白露之后,日夜温差加大,中医主张“白露勿露身”,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物。不要再像夏天一样赤膊露身,睡觉也不要穿着无袖睡衣,最好换厚一点的被子,早晚可以加件薄外套。

2、白露之后,撤凉席!

除了早晚添加衣物,睡觉时也不可贪凉。这个时节可以撤掉夏季用的凉席,关上空调,将薄棉被备在床头,随时取用。此外,容易手脚冰冷的人还可以适量饮用些米酒,米酒有“百药之长”的美称,并且其甜淡适宜,适合大多数人。

3、白露之后,多泡脚!

白露过后,应注意脚部保暖,建议大家常泡脚,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时间约在15~30分钟,脚既能护全身,也能温和补肾。将热水没过脚腕,泡约5到30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发热最好。

二、白露之后3个艾灸重点:护阳、养阴、防鼻炎!

白露意味着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段时间即将到来,艾灸爱好者一定要做好三件事:护阳、养阴、防鼻炎!

1、护阳:健脾暖胃,温补命火!

白露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袭了。推荐艾灸穴位:中脘、关元、至阳、命门、涌泉。

2、养阴:滋阴润肺!

从白露开始,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疲惫乏力、呼吸不畅等症状,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这类人白露后应注意滋阴润肺。推荐穴位:肺俞、肾俞、复溜。

3、防鼻炎:又到过敏性鼻炎高发期!

一到立秋之后,很多灸友灸开始反馈,过敏性鼻炎又发作了,白露快来的这几天,更是如此!而对于西医来说无能为力的过敏,中医却是容易的,其根源就是肺肾两虚。过敏性鼻炎,说白了就是正气低下(免疫力),越长期过敏的人,体内的正气越弱。

刚过去的夏季,想必很多人是天天吹空调、经常吃冷饮,必定损伤肺脏和脾胃的功能,从而损伤肾精。肾精亏损,必定引起肺气不足,肺肾两虚,稍微活动就会引起哮喘,肺主皮毛,肺肾两虚,就容易导致过鼻炎发作。

三、白露后艾灸调脾养胃,艾灸调过敏性鼻炎

1、艾灸调脾养胃,效果最佳

秋季却也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机,除了在饮食等上面多加调理以外,不妨试试艾灸。

艾灸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中医瑰宝,具有对抗虚汗症、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

艾灸调理脾胃虚很有效,艾叶可温脾,使脾运化阳气,阳气盛则寒去,则脾胃和,从而调理脾胃虚。

中脘穴


中脘,就在心窝处,是任脉与胃经交汇的枢纽,常言说:“得胃气者生”,中脘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

作为穴位的“明星”,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

因此流传着“ 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

足三里对调理肠胃功能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讲长灸足三里,不光可以调理人体的肠胃,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秋季艾灸足三里可以滋养脾胃,起到强壮的作用。

关元穴

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关元过去也叫玄关,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

关元穴离肚脐很近,温热的艾灸在灸此处穴位时,让人很舒适,同时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肤。

它为先天的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

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外,关元穴可以强肾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议长期坚持使用,效果显著。

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不只是秋季需要调养,任何季节都需要进行调养的。

2、艾灸调过敏性鼻炎

迎香

印堂

大椎

肺俞

四、白露食补,食谱推荐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秋天适当多食酸味果蔬,主张入秋宜食粥,做粥的大米、糯米等主料可以健脾胃、补中气、防秋燥,以滋阴润燥者。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从养生角度讲,适宜多吃一点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等。另外,白露时节天气转凉,西瓜、冷饮等不能随意吃了。有哮喘病史的人群此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

香酥山药:

配方:鲜山药500克,白糖125克,豆粉100克,植物油750克(实耗150克),醋、味精、淀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山药洗静,上锅蒸熟,取出后去皮,切1寸长段,再一剖两片,用刀拍扁。锅烧热倒入植物油,等油烧至七成热时,投入山药,炸至发黄时捞出待用。另烧热锅,放入炸好的山药,加糖和水两勺,文火烧5、6分钟后,即转武火,加醋、味精,淀粉勾芡,淋上香油起锅装盘即成。

功效:健脾胃,补肺肾。对于脾虚食少,肺虚咳嗽、气喘者更为适合。

人参百合粥:

原料:人参3克,百合15-2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人参研末;百合剥皮去须,洗净切碎;后共与粳米同入沙锅,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功效:益气滋阴、润肺安神。

应用:气阴两虚所致的心悸气短、烦渴神疲、久病形瘦、失眠健忘、心神不宁、食欲不振、久咳声低、干咳少痰,以及神经衰弱、癔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百日咳等而属气阴亏虚者。

注意:外受风寒及发热饮冷、舌红苔黄、便结尿黄等实热所致咳嗽,均不宜服。

如果身体问题可以留言,定回复;如果您有艾灸调理案例,都可以留言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艾灸,使用艾灸,真正做到绿色理疗。此号为专业艾灸学习号,学习和产品都可关注;,欢迎您的点赞和关注,让我们一起学习艾灸!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和灸法

艾灸是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但是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艾灸能帮助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其实在家只要经常艾灸这些穴位就可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了。以下是我推荐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风、面瘫等。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神经病和 妇科 病等多种疾病。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痿,滑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补肾壮阳、益寿延年的作用。

灸风池穴

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艾灸的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功效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防病保健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美容

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猜你感兴趣: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十大养生穴详细介绍

3. 艾灸哪个穴位可以补气

4. 艾灸治疗肠功能紊乱灸什么穴位

5.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好

6.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

夏至:中医治疗冬病夏病的最佳方法

夏至,天地生阴。 “夏春养阳,秋冬养阴”。 古人在节日期间用艾灸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狗贴、夏至节气灸等是中医治疗冬病夏病的最佳方法。本文介绍夏至节气灸法,顺应天道,夏至补动,长生 养生 。

中医 养生 就是遵循天人合一的顺序,人的生命随着自然的阴阳变化而变化。 最突出的就是进化时期。 临床上可以看出,四时阴阳之气发生剧烈变化时,也是年老体弱者病情加重、诱发慢性病或易患新病的时期。

例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哮喘的高发期。 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扶正,激发身体潜在的适应能力或适应能力,对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很有帮助。 后人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树立了“夏治冬病,冬治夏病”的防控思想,体现了有序 适时修阴阳,固本扶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顺应自然阴阳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发挥潜能的防治原则。 身体适应环境,抵抗疾病。 中国古代医家发明了许多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节气灸”就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节气和艾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至时生阴,但正是阳气达到顶峰的时候。 因此,夏至时重灸时,会比冬至时痛得多,但疗效会比冬至时好。 火力,对于尹邪来说,就相当于牛刀杀鸡。 因此,治疗应在夏至前后,滋补应在冬至前后(即所谓的“冬至滋补”)。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一旦被发现,可以同时进行治疗,以不耽误病情为原则。

1、夏至灸神阙

明阳济州《针灸大成》载蒸脐法:夏至酉时、冬至阴食……四时正气、创天地、灸法皆考。

这就是神塔 养生 法! 别忘了是:优时。

神阙别名:肚脐、命蒂、七和(舍)、环骨、卫辉、生门。

《针灸甲乙经》:“在肚脐,神阙穴也。”

针灸:一般不用针灸,用灸法(隔盐灸5 10分钟,艾条温灸15 20分钟)、敷贴或穴位照射。

如惠阳存逆治疗虚脱,可用隔盐灸;腹部冷痛可用热烫法或艾条温灸法;拔罐可用于治疗慢性腹泻或荨麻疹; 盗汗或神经性呕吐者,可用胆粉敷药;为防止晕车,可用香桂活血软膏等膏药。

例如,将药粉放在肚脐上,然后在上面施灸,称为肚脐熏法(蒸肚脐,炼肚脐),所用药物因病而异。 如需针刺,须将脐窝清洗干净,彻底消毒后,直接刺1 1.5寸; 有脐瘘、脐疝者禁止穿刺。 或从天枢、水、气海入针刺入神阙。

2、二十四节气灸:夏至节气灸

夏至,四季节气,是一年中最旺盛的时节,也是人体御寒的最佳时期。 夏至就能快速去除体内寒湿,补充人体元气。

艾灸取穴:督脉、大椎、指阳、命门; 任经:潭中、关元、神阙、巨阙。

灸时间:优食; 每个穴位灸20-30分钟。

注意事项:在天人合一的境界,施灸前请先喝淡盐的温开水。 防止艾灸过程中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艾灸后,闭眼休息15分钟。 不要马上起床。 不要在空调房内灸。

适合人群:用于关节劳损、颈椎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疾病。 这个季节是最好的时间。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高温需谨慎。 这个节气最好放轻松,不要盲目。 但也有艾灸的朋友。 如果不想错过这个节日,可以选择神阙穴优食灸。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有“上达泥丸,下达泉水”之功效。 灸20分钟左右。

三、夏至节气灸保健作用

夏至前后第十五天适宜进行夏至节气维护。 夏至调理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一是正气消邪

长期虚弱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冬季往往容易发病。 这是因为这些病人通常缺乏正气。 当它强大时,体内的正气不足以对抗邪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因此,建议冬季对症治疗,尽量减轻症状。 夏季是强身健体、祛除病菌的好时机。 此时影响该病的气候因素较少,症状相对较轻。 这时候强身健体,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更好地破邪。

2、其次是滋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 养生 之所”。 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应。 脾喜燥,恶湿。 湿气最容易困住脾脏,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 夏季补脾胃,可以健脾除湿,远离腹胀、腹痛、腹泻。 夏天太阳在外面飘,吃得太冷太冷也会引起很多消化系统问题,比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天保护脾胃就显得尤为重要。

3、再次是助阳散寒

冬季除了呼吸道疾病高发,还有一种疾病的发病率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 像呼吸道疾病一样,冬天寒冷时,人们会感觉到寒邪引起的疾病,冬天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驱散体内寒邪。 夏至节气针灸就是这样一种刺激人体经络气血、防治疾病的好方法。

四、夏季卫生注意事项

根据中医《内经》中的 养生 理念,我们知道,在夏季,我们体内的阳气大量产生,且大多处于外热内虚的状态, 上热下寒,所以我们懂得 养生 :

1、首先,生冷的时候尽量少吃,最好不要吃;

2、进入空调房注意保暖。 没有必要少用或不用空调风扇。 夏季尽量让人体顺应阳气旺盛的自然状态,适当出汗,去除体内寒湿邪气;

3、谨防感冒,尤其是体质虚寒湿寒者、气血不足易疲劳者、易感冒者、怕冷手脚者、有体质者 敏感鼻、鼻炎、哮喘等患者。

4、辨证取穴,节气灸以健脾补肾为主

艾灸仍以健脾肾两大先天根本穴为主。 可以坚持艾灸8个要点,无病长寿。 其中,补肾的穴位可适当灸,如关元、气海、涌泉、神阙(用炒盐灸比较好)。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小儿气短(小儿纵欲伤肾,精神不振,虚弱无力),盐灸脐二七壮”(约十四壮, 艾柱的大小和数量是否坚固)应根据体质和对艾火的耐受性);

也可加灸命门、卯卯、肾俞、竹宾、太溪、三阴交等穴位; 脾虚者仍需加灸中脘、足三里; 易气虚乏力者,常灸上背部百会、大椎、体柱、高结穴,效果极好;耳灸、坐灸也是滋阳祛寒除湿的好灸法。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施灸。

5、按节气时间灸

中医 养生 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即人的 健康 必须顺应天道。 季节性是指季节和时间的变化。 因计时以十五日为基准,故又称节气。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艾灸在节气期间尤其有益(一年两分两至,即“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初一至五,艾灸可芳香辟邪,养心安眠,安神除暗, 得福招财,史书的原理很玄妙。 从天地阴阳的变化可以看出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特点:“春夏多阳少阴,秋冬多阴。 冬天,阴强阳弱。” (《素文诀论》)。

可见自然界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

“节气灸”常选用滋补强效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

一般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体质的阴阳寒热倾向,在性质上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阴阳变化明显的时间为准。

春分曲池“节气灸”预防眼疾; 秋分足三里“节气灸”健脾胃,预防肠胃疾病等。

冬至前后,关元“节气灸”预防中风,助阳益气,强身健体,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气灸”。 一般来说,只要“节气灸”使用得当,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预防效果。

求 二十四节气灸 网盘资源

二十四节气灸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NWEJRJxHA00nN_puB5ckQ

提取码:vis3   二十四节气灸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灸|白露艾灸:健脾暖胃,温补命火,滋阴润肺,防鼻炎”,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