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大椎穴,曲池穴,合谷穴,内关穴,肾俞穴,气海穴,关元穴,阴郄穴,太渊穴,足三里穴,
关键词:补充正气通经络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引起的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认为,夏季人体感受炎暑或暑湿秽浊之气,致使暑热郁蒸,正气耗损,重则经络之气不通而出现晕倒,若津气耗散过甚,则会虚脱致死。在相关穴位施灸可疏经通络、补充正气,减轻症状。
重点艾灸穴位:
【具体艾灸疗法】
方法一:艾炷无瘢痕灸
1、取大椎、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按照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舒适体位,在要施灸的穴位皮肤上涂抹一层凡士林,目的是黏附艾炷,防止其从皮肤上脱落。
2、在涂抹凡士林的穴位上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快要燃尽或患者感觉疼痛时用镊子移去艾炷,再重新施第二壮。每穴灸3〜5壮,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曰灸1〜2次。此法适用于发热汗出,兼见烦躁、口渴多饮、小便短赤的重度中暑患者。
方法二:艾炷无瘢痕灸
1、取肾俞、气海、关元、阴郄、太渊等穴位,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在要施灸的穴位皮肤上涂抹一层凡士林,以黏附艾炷,防止其从皮肤上脱落。
2、在已涂凡士林的穴位上放置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疼痛或艾炷燃近皮肤时,用镊子移去艾炷更换第二壮。每穴灸3〜5壮,每曰灸1〜2次。此灸法适用于发热汗出,兼见精神衰惫、四肢困倦、胸闷气短、不思饮食的中暑患者。
方法三:艾炷隔盐灸
1、取神阙穴,让患者取仰卧位,露出肚脐。将纯食盐放入肚脐中,填平脐孔。注意,穴位处不可有伤口等溃烂,以免放上盐后引起疼痛。
2、把中艾炷放置在装满盐的穴位上,点燃施灸。当艾炷快要燃尽或患者感觉疼痛时更换第二壮。此穴灸的壮数应依据治疗情况,以患者感觉舒适或苏醒为度。此灸法适用于身热大汗不止,继则厥逆,冷汗自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的患者。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