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艾灸的一些禁忌和作用

时间: 2023-03-17 20:47:21

艾灸的一些禁忌和作用

艾灸的应用范围较广,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较多的论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等。那么艾灸到底有着那些神奇的作用呢?是否所有的病症都可以使用艾灸进行治疗,艾灸的使用禁忌又有哪些?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1

艾灸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通痹止痛,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温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证。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2

艾绒燃烧的热度可以温中散寒,疏散风寒而解表,可以用来治疗因感受外邪表证以及脾胃虚寒所引起的的呕吐、腹痛、泻痢等症。

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3

艾灸可以温阳补虚、回阳固脱,可以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暴脱的病症,如治疗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症。

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4

艾灸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阳暴脱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状以及女性崩漏长久不愈等症状.

艾灸的应用范围较广,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较多的论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等。那么艾灸到底有着那些神奇的作用呢?是否所有的病症都可以使用艾灸进行治疗,艾灸的使用禁忌又有哪些?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5

艾灸还可以应用于外科治疗疮疡初期时的治疗,可以治疗疮疡久溃不能愈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降逆下气、调畅气机

6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以用艾灸涌泉穴治疗。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7

艾灸法用于防病保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病自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体的痉挛充沛,长寿不衰。

艾灸的使用禁忌

8

疾病禁忌

艾灸虽然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但是也能伤阴,因此对于阴虚火旺以及邪热内炽的患者不宜采用艾灸治疗,如中风闭证、高热神昏、咯血吐血等症均为使用禁忌。

部位禁忌

面部、重要的脏腑器官部位、乳头、以及大的血管处等都不宜直接采用艾灸治疗;经常活动的部位,关节部位等处不可使用瘢痕灸法进行艾灸,以免艾疮化脓后难以愈合。此外,孕妇在进行艾灸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开腹部以及腰骶部等不宜进行艾灸刺激的部位。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

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

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参考资料:艾灸_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艾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相关资料。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一、艾叶的功效与作用

艾叶在我国很早就被广泛作为内服药用来治疗疾病,现代技术又为艾叶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已开发出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保健腰带、蕲艾蚊香等多种产品,还有正在开发的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的香烟,不含尼古丁,或可作为香烟的替代品。

1、艾叶的药理作用:

艾叶的化学成分方面发现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这些元素能有效调解人体内需求。而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艾叶泡脚的好处

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的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门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

只要是发生上述疾病时,可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艾叶做成或用纯的清艾条取四分之一,撕碎后放入泡脚捅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对一些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微出,但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温水,注意要不吃寒凉的食物,并休息好,一般连泡2-3天后,这些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或消失了。

但艾叶泡脚,也不能经常泡,因为艾叶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就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反而会引起头晕、头痛,及情绪上的变化等。 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可以每周用艾叶水泡一次脚,在泡艾叶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即可去寒又不至泻气。 但有些人身体非常虚弱,吃了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就会牙痛、口腔溃疡等,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等上火了再用艾叶水泡脚,没火时可继续食补,并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注意误食寒凉食物,防止寒湿侵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体质会慢慢地增强。

三、艾叶的食用方法

艾叶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为大家介绍10种艾叶的食用方法,以及食用它们有哪些作用等。需要注意的是,阴虚血热者慎食之。

1、艾叶饼。做法:将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作用:有美容养颜的功能,是妇女坐月子的理想点心,并对感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母鸡艾叶汤。做法:老母鸡1只,艾叶15g。将老母鸡洗净,切块,同艾叶一起煮汤,分2~3次食用。作用:补气摄血,健脾宁心,适用于女子体虚不能摄血而致月经过多,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少腹冷痛等。

3、艾叶甜汤。做法:艾叶15g,白糖20g,共煮汤饮用。作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适用于妇女经来烦燥,尿赤灼痛,口干口苦,喜冷水,便秘难下,舌红苔黄,脉数无力等。4、艾叶阿胶粥。做法:阿胶20g,干艾叶10g,红糖1大匙。干艾叶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钟,倒出药汁。将阿胶捣碎,加入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边煮边搅),加红糖拌匀。月经期间经量过多时服用。每日2次适合。

5、艾叶肉圆。做法:把猪肉和艾叶分别剁碎后加入适量盐、姜、味精、花生油、生粉、鸡蛋拌匀,然后用常法加工成肉圆或肉饼。或煮、或煎、或蒸,均可。作用:暖胃安神。

6、艾叶饺子。做法:

1、艾叶300g,切碎;葱、豆芽、豆腐适量切碎。

2、将以上材料拌匀,用盐、味精调味成馅。

3、用面皮包馅成饺子形状,入锅中蒸熟或水煮均可。作用:增进食欲。

7、艾叶红糖水。做法: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g,红糖适量,水煎服。作用:用于妇女痛经。

8、姜艾鸡蛋。做法:生姜15g,艾叶10g,鸡蛋2个,加水适量煮熟后,蛋去壳放入再煮,饮汁吃蛋。作用:用于女子月经过多。

9、面粉蒸艾叶。做法:将新鲜艾叶去掉硬梗、枯叶,用清水将泥沙淘净,然后按1kg艾叶拌250g面粉的比例,掺匀拌散,使艾叶全部沾有面粉。然后铺入笼屉蒸约30~40分钟后出锅。蒸熟的艾叶呈灰白色,无浓烈的芳香药味。再盛在碗里,调入以香油、辣面、葱、蒜泥等调制的味料即成。作用:开胃暖胃。

10、艾叶菜团。做法:将艾叶切碎,放适量面粉,用水、盐揉成面团,做成大小适中的艾叶菜团,入锅中蒸熟即可。作用:能通气血,祛寒湿,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节前后的艾叶,清嫩味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

四、艾叶煮鸡蛋艾叶煮蛋

艾叶煮鸡蛋是比较经典和常见的吃法,它肾阳虚衰型老年腹泻等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的艾叶煮鸡蛋的作法是:

1、鸡蛋2个,艾叶适量;

2、用艾叶将蛋包好,放壮火内烧熟,而后去壳吃蛋。除了这种方法,还有艾叶红糖煮鸡蛋和艾叶生姜煮鸡蛋。

1、艾叶红糖鸡蛋

艾叶红糖鸡蛋属于温性食品,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做艾叶红糖的'主材料有:艾叶(中药房有干艾叶出售,1斤不超过4元),红糖及鸡蛋。 做法:将15克艾叶放入冷水中,用火将水烧开煮15-20分钟,沥出艾叶,打入1-2个鸡蛋,不要搅散,待蛋清集合后关火,放入红糖,吃蛋喝汤。

2、艾叶生姜煮鸡蛋

艾叶生姜煮鸡蛋的原材料为鸡蛋两个,艾叶30克,生姜15克。 做法:艾叶生姜鸡蛋(带壳)加水后,同时水煮。待鸡蛋熟后去壳放入再煮,煲好后饮汁吃蛋。

注意事项

【艾叶泡澡的注意事项】:

1、饭后三十分钟后使用。

2、阴虚血热者请勿使用。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一、艾叶的功效和功效:

1、去湿气消毒杀菌:艾草叶本身所带有的独特物质具备除菌消毒的作用,艾草叶尽管具备去湿气消毒杀菌的作用,但医治湿疹实际效果一般,不太显著,用艾草叶对医治湿疹仅仅一个表层了。

2、活血散寒:艾草叶是一种清补性食材,服用艾草叶可以具有散寒的作用。别外,艾草叶对女生的舒经活血的实际效果也是有挺大的好处。

3、镇定安神助眠:我们大伙儿常见艾草叶来泡足可以具有活血化瘀的实际效果,还能够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并可以提升睡眠哦。

4、驱逐蚊子:艾草叶自身附加着一种独特的香气,可以使蚊子十分担心,夏季在皮肤抹点艾叶水可以具有驱逐蚊子的实际效果。

二、艾草叶的忌讳。

1,用艾草叶泡足得话需要留意频率,一周2到3次就可以;

2,阴虚血热者群体需谨慎使用;

3,血燥生热,阴虚火旺,及宿有失血过多病患禁止使用;

拓展材料:

艾叶草与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拥有紧密的关联,每至端午之时,大家一直将艾放置家里以“辟邪”,秆枯后的株体泡茶蒸熏以达消毒杀菌消痒,孕妇要用艾水冼澡或蒸熏。

传统式药效基础理论觉得艾草叶言之有理血气,逐湿寒、舒经、活血、养胎等功效。当代试验科学研究证实,艾草叶具备抑菌及抗病毒治疗功效;止喘、镇咳及化痰功效;活血及抗凝血功效;镇定及抗敏功效;养肝利胆功效等。

艾草叶是《黄帝内经》中提及的不可多得的几类药品之一。中医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附聚瑞有两个用艾的药方:胶艾汤和柏叶汤。

前面一种为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症,取艾草叶之温宫活血功效;后才主冶流血不止,此二方迄今仍是中医临床常见之方。艾用以艾灸疗法冶病的历史时间一样很早以前。在《五十二病方》、《灵枢经》上都关于艾炙的记述。

据医生介绍,近些年对艾草叶的科学研究日趋深层次,在成分层面发觉艾草叶除开带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还带有鞣质、黄酮类、醇、含糖量、营养元素以及他有机化学成份等。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艾灸的一些禁忌和作用”,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