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艾灸效果不佳,你一定忘了这个穴位!

时间: 2023-03-27 16:54:16

艾灸效果不佳,你一定忘了这个穴位

有的人患有甲状腺结节,都说是碘盐惹的祸;

有的女性月经不调、周期缩短或延长甚至提前绝了;

有的人好发胃病、肌瘤、乳腺增生;

有的人患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有的人患有疝气、性功能低下、不孕不育;

.............


可是,不论如何治疗,效果都不显著,什么原因呢?

曾有人总结出一句针灸歌诀,“针必足三里,灸必关元”,意思是说针灸治病,必定会用到足三里和关元,这样病才好得快。

可是,现代人治病,大多不用太冲穴就是不显效或好得慢,原因大部分在这:情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现代人情志问题很严重,生活压力太大了,生气憋闷抑郁悲伤........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导致肝气不疏、郁结成灾。

中医认为:肝属木,主升发;肝主疏泄,喜条达;肝主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肝藏魂。

这些因情志问题导致各种疾患的人群,在治疗中一般要用到太冲穴。

太冲穴——肝经的原穴,是肝经的经气和肝之精气汇聚最深的地方,太冲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爱生气、精神压力大、肝脏有问题的人。

太冲穴的作用—排肝毒消火气

太冲具有调整肝脏肝经虚实各证的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调节大怒

如果肝气有失疏泄,人会易怒。大怒之后,感到胸闷、没胃口,艾灸或按摩太冲后,能缓解症状。

释放压力

工作压力大的朋友,如果每天晚上能揉揉或艾灸一下太冲,能够及时释放压力,不会造成郁结,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

调理气血,平肝熄风

用于防治肝气上亢引起的头痛、牙痛、咽痛、高血压、癫狂、痫证等;用于防治肝气不疏引起的月经病、腹胀、胃痛、结节肿瘤等;用于防治肝经所过之处的胁痛、疝气、癃闭、生殖系统病、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等。

用于防治焦虑、忧郁症等精神性疾病

治疗因肝血不足眼睛酸涩,视物不清和肝火太旺眼睛胀痛发红等眼病。

太冲穴还可以在你发烧的时候帮你发汗,可以在你紧张的时候帮你舒缓,可以在你昏厥的时候将你唤醒,可以在你抽搐的时候帮你解痉。

用好太冲穴

按摩

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凹陷处,穴位隐藏较深,可以用剪短指甲的大拇指用力掐按3-5分钟。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再从太冲穴推至行间,推几分钟后,再点按行间穴3-5分钟。

艾灸太冲

1)隔物艾灸仪,左右穴每次各25-35分钟左右即可。

2)手持艾条,左右穴每次各10分钟左右即可。

“肝为刚脏,不受怫郁”

是说这个脏器阳气是很足的,火气是很大的,是不能够被压抑的。

太冲穴就像是《天龙八部》里内功深厚、不怒自威、仁慈睿智的扫地僧,他能让你发散火气、让你心气平和,又能给你注入能量,甚至在险象环生之时让你临危不乱、勇往直前。

所以,如果遇到了久治不愈的疾患,别犯愁,也许是你的情志有问题,你该去找太冲穴了!

如何艾灸补阳气?简单,灸五穴即可。

身体寒凉,在中医体质学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
当然也有很多中老年人也有身体寒冷怕冷的症状,那么也是元气不足的典型表现。
中老年人出现的继发性怕冷疾病,那么一定与她所患的疾病有关,也就是阳气不足,身体虚弱,体内由于疾病而产生热量不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阳虚。
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命门穴
补肾壮阳灸命门,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生命的根本。临床上,命门火衰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所以要长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神阙穴
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神阙(就是肚脐)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都说一灸神阙暖全身,灸神阙,有沟通上下之功效联系任脉之上下。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阙可以打通任脉。
五个穴位不用一次灸完,只要循环施灸即可。只要坚持在冬季艾灸这些穴位,就能彻底解决自己的寒凉体质,而且也能很好地补充元阳。

冬季养生,艾灸是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女性!

艾灸的常用穴讲解

《黄帝内经》提倡:夏天要养阳,秋天要潜阳,冬天要养阴。
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夏天吹空调,喝冰镇冷饮食物,熬夜...... 不仅没养阳,反而还消耗了大量的阳气;那么冬天我们要消耗的大量阳气哪儿来?!
如果秋天和冬天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继续养阴,不然肯定阴阳失衡! 因此,现代人在秋天一定要温补阳气,以备整个冬天的使用

艾灸核心点
1,秋天用艾灸温阳,用食物养阴;
2,艾灸时间缩短为每个穴位15-20分钟。
立秋艾灸培补元气4穴位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

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
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太白穴:
补充气血、美容养颜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
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关元穴:
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
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
《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不方便艾灸的可以每日围绕关元穴顺时针方向按摩。

气海穴:
扶正固本、培补元气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
”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怎么养阴?
有的人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湿透床单,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许多顾客很顾虑,如此出汗身体是否会虚脱?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浊物越来越多,脏腑逐渐恢复功能。

有的艾灸,觉得汗流的太多了,心里上会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怎么办呢?
实际上,这时我们在继续艾灸的同时,再增加2个止汗的穴位“合谷穴、复溜穴”,这样就安心了!
另外,艾灸疗法是先补充脏腑正气,艾灸到一定时间和数量后,脏腑元气充足,功能恢复,人体元气和艾的纯阳之火联合作用,使体内病邪(浊水、浊气)通过经络、血管、关节、皮肤毛孔,使体内的病邪之气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断地排出
艾灸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介绍
利用艾火长期温灸五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下面就详细介绍艾灸最常用的五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足三里、神阙、中脘。

关元穴: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 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
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
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法: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姜片等。
可以配中脘穴:
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易学易会。
最后介绍一下
中医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
中医认为,湿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一种病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湿邪就会侵犯人体,无论是外湿还是内湿,都会让人产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胀、嗜睡、犯困等症状,而艾灸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能够治疗湿邪带来的疾病。下面我们看看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可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5、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运动、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拒绝湿邪的入侵。

传递健康!传播❤️❤️爱

艾灸这几穴,有效应对皮肤差等问题!

拥有红嫩光滑的肌肤,相信是许多女人的梦想,可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多人都会觉得肌肤变干燥了,变得粗糙了,没有光泽了。


为何皮肤会变差

1、妇科问题


女人肤色暗淡及出现皱纹、黄褐斑的原因很多,但各种各样的妇科问题很可能就是其主要原因!如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乳腺方面的问题,都会导致上述情况发生。


2、分泌紊乱

因为工作或生活压力较大而导致内分泌紊乱;或者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受委屈了,一时抑郁想不开,这些都是焦虑的来源,都会导致到内分泌紊乱。



3、睡眠不好

经常失眠的人,和晚上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入睡的人,开始可能只是看上去比较憔悴,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各种皮肤问题。


当你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皮肤很差,除了要对症下药,缺觉的补觉,心态不好的慢慢调整心态,有病的治病之外,当然也可以用艾灸来调理和呵护。


艾灸如何解决皮肤问题艾灸以下穴位,收获红嫩肌肤!


1、解决一切肌肤问题的穴位——合谷穴

合谷这个穴位,与美容息息相关,它除了可以用来消除青春痘、改善皮肤的粗糙状况,还可以用来治疗鼻塞、解除眼袋的困扰。


注意事项: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强烈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艾灸合谷穴。


2、越灸越水嫩的穴位——肺俞穴/肾俞穴

每晚临睡前艾灸肺俞穴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并有助于体内浊痰的排出,且可通脊背经脉,达到美容之功效。


坚持艾灸肺俞和肾俞,改善肌肤缺水情况,红润光泽。


3、轻松排毒,让皮肤变红嫩——曲池穴/天枢穴/足三里


当内外环境的压力和污染物堆积在体内无法及时排出而开始转化成严重影响肌肤 健康 的自由基时,排毒就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要彻底消除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妨从简单的穴位按摩开始!


①曲池穴

曲池穴与肠道器官紧密相连。因此,曲池穴也就关系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因为人体排泄体内废物都是借助肠道器官,所以经常艾灸曲池穴,可以帮你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之余排毒减压。


②天枢穴

艾灸天枢穴会使身体平常的循环机能有所改善。如果“毒素”便会沉积在体内,导致宿便堆积,甚至便秘。


艾灸此穴能够清除肠道内常年累积的宿便,确保肠道 健康 ,跟由于毒素沉积造成的面色暗沉、顽固色斑全部说再见!


③足三里

艾灸足三里,此穴可使面部发热,皮肤充血,促进色素变化,使原有的黑斑变红变浅,显出青春活力。这都是化学护肤品美容所达不到的效果。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艾灸效果不佳,你一定忘了这个穴位!”,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