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艾灸简史

时间: 2023-03-27 16:21:32

艾灸简史

养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司空见惯的词。“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现在年轻人的佛系养生方法是一边泡着枸杞,一边熬着夜,饮料配党参,火锅配凉茶。虽然这种熬夜、喝饮料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但也从侧面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养生意识的提高。

说到运用灸法来养生保健,彭祖堪称典范。彭祖自尧时举用,一直活到殷末,《列仙传》称其“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但彭祖是不是活了800多岁无从考证。

隋唐时代药王孙思邈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灸萌芽”“令人阳气康盛”,治疗未病艾灸是不二选择。并在《千金翼方》中记载了“中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学人凡将欲疗病,先须灸前诸穴,莫问风与不风,皆先灸之”,明确提出艾灸预防疾病的取穴、次序以及灸的壮数。

南宋窦材善用艾灸,在《扁鹊心法》中详细记载了五十条灸法,艾灸命门、关元、足三里可治诸多急危重症,“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对阳气虚损的患者,效果远比丹药和附子好。

清代医家程芝田在《灸法心传》中倡导“护阳宜灸”,强调“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盖气者,阳所生也;保命之法,当以灼灸第一”,认为艾灸可扶阳,扶阳则能延年益寿。

清代中后期,1822年道光皇帝以“针刺火灸非奉君之所宜”,下令禁止太医院等官方机构采用针灸治病,导致针灸疗法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日渐式微。至此,艾灸虽在民间流传,且灸法类型不断发展,但相对于中药而言,艾灸疗法难以进入主流医疗行列。

现如今艾灸养生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好去处。艾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元气,预防疾病;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的作用,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预防保健,更涵盖慢病防治、节气养生、儿童保健和老年人抗衰老等诸多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挥不同的保养作用。

灸法产生于我国北方,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由于北方地区,气候严寒,地处高山峻岭,寒风凛冽,冰厚雪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多依山而居,加之长期野外食宿,食物以动物肉乳为主,因此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之类的疾病。艾灸适宜于预防及治疗这类病症,所以从北方产生,并传播至各地。

中医最强盛到达什么程度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1]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1]他已经对“八纲”(阴阳
、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1]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
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中医理论的起源发展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以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分形中医,分形藏象、分形经络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现代基础与核心。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信息-能量-物质统一气学说为基础,藏象五系统学说为核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三元-多元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起),古典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气概念混合统一的气集合,分形经络,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中医哲学观的新创造,藏象分形五系统的开创等。
现代化中医又指较不发达社会或学科通过社会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由国际之间或社会之间的交流所促使的。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方面是技术的、思想的、理论的大爆炸,它使人类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增长和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医与西医的距离拉近,而专业技术领域上的差别却在扩大
中医现代化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倾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中医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技术上的科学化等。
中医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在中医界的社会、科技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医“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或西医。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亚过程:
技术的发展。 理论的革新、思想的变革,学科的进步
然而,战后年代很快表明,就连“西方化”这个扩大了涵义的字眼也无法充分表达战后世界的交流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艾灸简史”,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