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最养脾肾的4个穴位

时间: 2023-06-06 21:04:10

最养脾肾的4个穴位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对于脾胃的养护绝对是重点,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温养脾胃的四个要穴。4个穴位最养脾肾,养好一生无恙。

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就是人体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外邪是致病的条件,但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正气是什么?从中医角度看,正气是表明元气抵御邪气的功能,它是与病邪相对来说的。用现代话说,正气包括了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

两个人生活在同一环境里,为什么有一个人会动不动就感冒,而另一个人没问题呢?就是因为后者的正气足。《素问遗篇· 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个正气旺盛的人,邪气怎么会侵犯我们的身体呢?

为什么现代人动不动就生病?因为受诸多因素(如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不调等)的影响,导致正气不足,才会让邪气有了可乘之机。正气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寿命的长短,全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盈亏。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你,让你生病,根本原因在于与你的正气相比,现在的邪气已经有所虚弱了,邪气本身的侵犯能力已高过了你现有正气的抵御能力。

养生养什么?其实就是养人体的正气。因此,我们强调养生保健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扶养正气,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抗病能力以及病后的自我修复能力。

《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扶持我们人体的正气,而扶正之中,又贵在于脾肾。

为什么这样说呢?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相对来说,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

《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通过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可以防止衰老。

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在这里,灸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艾灸。

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这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以上提到的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关元穴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气海穴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命门穴,顾名思义,它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我们每天可以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20 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后灸哪个啊?有没有顺序啊?

有,这个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

养生保健可以用脐灸罐重点灸腹部的神阙、中脘、气海、关元。为了节省时间,也可以一起灸。

提醒:本文配穴建议、施灸方案等仅供同道参考和交流,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议患者就医辩证诊治。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比较喜欢按摩,在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有个舒适的按摩真的是非常舒适放松的。特别是按摩身上一些穴位,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按摩哪些穴位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商丘穴

商丘穴在脚踝内侧前方下缘凹陷的地方,使用大拇指按在此穴位上,其他食指放在脚背顺时针的方向按摩二分钟,一直让局部出现酸胀感为止,可达到通调肠胃以及健脾化湿的功效,能辅助治疗胃肠炎、便秘、消化不良以及腹痛腹胀等。另外也可以把艾条点燃,对准此穴位距离皮肤二厘米的地方熏烤,一直让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4、地机穴

使用双手的大拇指指端对两侧的地机穴进行按摩,从轻到重每个穴位按摩二分钟,可达到调经止带以及健脾渗湿的效果,辅助治疗腹痛腹胀水肿、痛经、小便不利以及妇科疾病等。另外也可以快速的对此部位针灸,不停的捻动,留针20分钟左右。

健脾最强的穴位是什么?

最强的健脾大补穴——太白穴!输、原一体,补后天之本的特效穴!

太白穴,太同大,是广大,高大的意思,白代表肺金,也有明亮的意思,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从五行上看,脾属土,所以脾经又称土经,作为脾经上的穴位,太白穴也属土,说到太白穴的位置你肯定不陌生,它的位置也很好找,将一只脚搁在另一只脚上,就会看到脚部的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形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的位置,也就是金气开始显现的地方。

补脾其实很简单,不用买多贵的药,只需太白一个穴位就能达到效果,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原血相当于进入肺脏的那个关口,如果你想补脾了,只有打通太白穴这个关口。营养物质才能补得进去。很多脾虚的症状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那么怎么用太白穴来补脾呢?

取一些三七粉贴在两侧的太白穴上,外面覆盖一层纱布,再用医用胶布固定,贴12个小时后取下,然后休息12个小时,再贴新的,白天或者夜晚贴都可以,你也可以每天按摩太白穴100下,力度以您可以承受为准。

太白穴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的关键,按揉、艾灸,或是用药物外敷此穴,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泻、腹胀、大便稀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艾绒艾灸,都很好理解,操作起来也简单,用药物外敷怎么做呢?把人参切成片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小时后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请注意是两侧太白穴都要贴。

人参得坤土之精,而太白穴为土穴,以土补土,补脾益肝,效果特别好。

凡是,脾经经过的位置发生了病变,脾脏本身出现了问题,或者是24节气变化而产生的毛病,都可以通过处理太白穴来治疗,无论是实是虚是烦事杂,太白穴通通可以处理。

而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您可以在坐着或者躺着的时候,用脚上的关节,去撞击太白穴,也可以用小保健锤敲打。

按揉太白穴,治疗脾胃疾病

太白穴为脾经原土穴,善治疗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祛湿止泻、消食化滞、通腑泄热之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饥不欲食、痢疾、便秘等。

针灸太白穴,缓解各种疼痛

太白穴不仅是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的输穴,还是脾经的原穴,输、原一体的太白穴有“培土”“滋生万物”的功效,他对于脾脏异常所产生的疾病和与脾相关的其他四脏的疾患有着非常广泛的治疗效用。是补人体后天的特效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脚气、体重节痛、痿证等,如《针灸大成》云:“太白主膝股肿,酸转筋。”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

太白穴在脚掌前面,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疗脚掌疼痛,很多女性逛街一逛几个小时,硕果累累的同时,也会发现脚部疼痛的厉害,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脱掉鞋子捏脚,其实这个时候刺激太白穴,效果特别好,刺激这个穴位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用手去按摩,而是脱掉鞋袜,将脚立起,用另一只脚的后跟来踩踏。

按揉太白穴,双向调节血糖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揉太白还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就拿调节血糖指数来说,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血糖高的可以通过调节此穴让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过此穴使之上升

按摩哪个穴位,可以调养肾经?

按摩哪个穴位,可以调养肾经?按摩穴位也是常见的一种养生方法,按摩涌泉穴和太溪穴,还可以按摩关元穴和气海穴。失眠是扰乱睡眠质量的最常见问题。它虽然不是什么危重疾病,但却严重妨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健康。失眠基本上是指深度睡眠不足,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困难,轻者入睡困难,重者睡眠不深,睡时醒来,或醒来后不能再睡,重者整夜不能入睡。顽固的失眠,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会形成对安眠药的长期依赖。

中医认为,精神失常或心神不宁是失眠的根本原因。而神藏穴,是心神所藏之地,经常刺激可使人体阴阳气血、藏腑功能协调平衡,从而达到正常睡眠。神藏穴具有平喘、宽胸、调气的作用,可敛神、安神、定志,对失眠有良好的效果。

神隐穴位于胸部,取穴时平卧,乳头在第四肋间,故推上2肋间,前中线左右两侧各3横指(2寸)。补肾可以按摩关元穴,刺激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经常按揉太溪穴可以改善肾脏功能。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经常按摩可以健脾养血。肾腧穴对腰痛和肾脏疾病有保健作用。经常按摩有利于温补肾阳,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脏功能。

三阴交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可以调节肝、脾、肾三经。三阴交在胫骨后缘内侧小腿尖直三寸处。肝藏血,脾制血,肾为血之本。如果通过针灸三阴交来滋养人体气血,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压力较大的女性来说,经常按摩或针灸这个穴位,可以改善由此引起的性冷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