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值冬季来临,不少人腰腿疼的“老毛病”就又犯了。这类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老毛病”统称为慢性筋骨病,于冬季高发,常表现为身体局部疼痛、麻木、酸楚、活动受限、乏力等症状。此类疾病患病率、复发率高,严重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俗话说“人老腿先老”,但近年来,本病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所以做好防治是关键。
慢性筋骨病主要包括脊柱退行性病变、骨代谢相关疾病、骨与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膝骨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生、滑囊炎、滑膜炎等。
古时多将本病称为“经筋腰腿痛”,但疾病部位不仅限于腰腿,故现多统一归为“筋骨病”。冬季寒冷,寒邪收引凝滞,气血运行无力,不能濡养筋骨,不通则痛,故表现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即柔筋以正骨,温通以行血。以温筋止痛为法,犹如寒冬中的一道暖阳,可有效预防、延缓病痛的复发或加重。
下面推荐一些温筋止痛妙穴,以及简便有效的外治法,方便大家正确的运用中医方法预防冬季筋骨病,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
一、温筋止痛妙穴
主要包括合谷穴、外关穴、神阙穴、足三里穴,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任脉及足阳明胃经之穴,四穴合用,共奏培元固本、宣通气血、强筋健骨之功。
取穴方法:
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之间,此二指紧贴,于最高处取穴。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于腕横纹上三指宽中点处取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于外侧膝眼下四指宽处取穴。
颈痛配穴为风池穴、大椎穴,可祛风散寒、驱邪外出;肘痛配穴为天井穴、曲池穴,可调和气血、疏经通络;腰痛配穴为肾俞穴、腰阳关穴,可祛寒除湿、舒筋活络、宜肾健骨;膝痛配穴为阳陵泉穴、犊鼻穴,可舒筋壮筋;踝痛配穴为丘墟穴、太溪穴,可疏肝利胆、滋阴益肾、通经活络。
二、调养方法
可根据患病部位和穴位位置酌情选择艾灸、拔罐、点穴等法对局部进行刺激,以舒经通络止痛。
【艾灸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作用的一种治法。
1、隔姜灸、隔盐灸
取约2mm厚生姜一片置于穴位上,或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再将艾炷置姜片/盐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以皮肤潮红为度。
2、艾条灸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可行温和灸、雀啄灸等。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约距皮肤2cm~3cm左右,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的皮肤,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拔罐法】
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的方法。火罐可对局部产生良性刺激,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止疾病的目的。
拔火罐前,要将罐洗净擦干。患者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酒精棒,迅速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一般拔10~15分钟可将罐取下。取下时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点穴法】
本法是指在患者穴位上,用手进行点、按、揉、掐、拍等手法刺激,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1、揉法
揉法是用指尖轻按,作环形平揉的一种方法。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肤,手指连同皮肤及皮下组织,以穴位为中心,作一小圆形转动,不要使手指与皮肤呈摩擦状态。每次揉一小圆周为1次,每穴位一般以120~180次为标准,约2~3分钟。
2、扪法
扪法是用手指扪按穴位的手法。将手指端深深按压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以感到酸麻胀痛为止。当指端按入时,应逐渐减轻指力,最后停止,每穴3分钟为宜。
3、切法
切法是用拇指指甲切按穴位的手法。操作时可用脱脂棉少许,覆于指甲下,防止切伤皮肤。指切时用力需要轻而缓慢,特别是压痛处更应注意,尽量避免切处剧烈疼痛。
4、捏法
捏法是用两个手指对称捏压穴位的手法,可用拇指、食指,也可用拇指、中指或拇指与其他各指,在选定部位的上下方或左右方对称相向用力。
5、点法
点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点在痛点或穴位上的方法。操作是宜先轻后重,逐渐深透。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大家好,我是中医陈大夫,风湿骨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初春秋冬之交以及冬季,风湿骨病发病较为多见,风湿骨病,在我们中医称之为痹症,它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我们的人体,痹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是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痹证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痹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湿骨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而风寒湿痹,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而行痹以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症状,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痛减遇寒痛重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为主,而着痹以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为主,风湿热痹,主要以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及舌苔黄燥,脉滑数。下面我就通过我在临床中治疗过的一个患者的病案,与大家讲解一下痛痹的中医中药的治疗,这位患者是男,46岁,她来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是上肢的疼痛以及肩关节痛较剧烈,来的时候,她的肩不能够上举手都摸不到耳朵,而且手臂不能后旋,她说她的两个肩部特别怕风怕冷,来的时候右肩部额外里放了一个毛巾在内衣外面,另外他的手腕和手指也有肿胀疼痛的症状,颈项部僵硬,转头不利,他的舌相是舌苔薄白脉是弦而烧紧。
尺部稍弱,这个患者来之前在西医化验血沉稍高,抗o和类风湿因子阴性,基本给予激素治疗及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中成药,其在家服药月余效果不佳,而且胃部表现有烧心时有胃痛的症状,我根据这个患者的症状,给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为主的方法调治,在她服药一周后过来复诊自述右肩疼痛减轻,手腕和手指肿胀痛也减轻了,但是她说胃仍有不舒服时有反酸,我又在上方基础之上,以和胃健脾之品又调治一周,一周后,她过来复诊时说,她的肩关节活动已经能够够到头了,而且手能够后背摸到腰部了。
手腕和手指疼痛明显减轻,胃痛反酸基本好了,我又为这个患者以温经散寒,和胃健脾,温补肾气之品,调理一周,他再次过来复诊时说,她的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手腕手指已经不疼了,身体感觉比较轻松,通过这个病案,我想跟大家讲解的是我们在治疗。
风湿痹证的时候除了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主,调治时一定要顾护患者的胃气,以保证不让辛温的药物伤害到脾胃伤害到胃粘膜,影响药物的吸收,后期还应除湿健脾温肾之品作为巩固治疗作为善后调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更多中医 健康 问题,我们下期见
类风湿性关节痛的症状及清除方法
版权所有——肖伯谦
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等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以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疼痛性疾病。
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古称“历节风”、“骨骱痹”,《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
骨痹、肾痹是中医经典古籍病名,《素问逆调论》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粟,是为何病?歧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脏,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侧髓不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医林绳墨?痹》:“久风入中,肌肉不仁,所以为顽痹者也”。
这类病多因经络淤塞、气血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而成,气血不能流通关节,筋骨得不到滋养,导致关节屈伸不利,引起大部或全身关节疼痛。引起脉络淤塞的原因是寒凉和劳累,脉络流通受阻,引发动脉硬化,由于动脉是对称排列的,所以症状相对也是对称的。
动脉硬化后会使正常的血液流动状况发生变化,运行和代谢的速度就会降低,运行速度降低后,血液在大关节和皮肤内的停留时间就会延长,同时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也增加血液和血液中的一些物质(如尿酸等)在体内的存留、堆积和占位,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性刺激,引发关节肿胀酸痛的症状。动脉硬化后可以导致静脉毛细血管堵塞,毛细血管堵塞后,小关节内的养份就会缺乏,小关节为维持正常的机能,就会吸收关节周围的养份,如关节液、滑囊液、关节膜中的软组织液体,这些液体物质被吸收后,就会导致骨关节的间隙变小,直至关节融合,由于融合的点不均衡,就会导致关节结构不均匀的变形,如手、脚关节等。
症状表现: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关节外病变和疼痛为主要表现,好发于手、腕、足、坐骨、骶骨关节等关节,反复发作,遇寒加重,呈对称分布。
肖氏推拿清除方法:
1、打通脉络消除动脉硬化,脉络有濡筋骨而利关节的机能,打通了脉络就可以清除动脉硬化,也就消除了气血凝滞,关节就可以得到滋养,就可以彻底清除以上问题。
2、打通任督二脉,修复和打造人体气血运行的最佳通道,任督二脉打通后,可使人身轻如燕、精力充沛、精气亨通、百病不生。
3、加强病痛表现强烈的局部脉络疏导,促进血管壁里中外沉积物的代谢和排出,同时改善关节内部的气血流畅,使筋骨得到滋养,以消除疼痛。
4,改善和修复神经传导,调整自主脉络的功能,清除伤部疼痛,促进和改善微循环。
5、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供血,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局部炎性和代谢物质的吸收和消除,促进功能恢复。
6、理筋整复,使肌束间和肌肉与神经、血管、关节组织同时得到良性整复,恢复其原有的张力和弹性,健全人体协调运动功能。
一般的类风湿、痛风、坐骨神经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关节变形等1—2个周期可以彻底清除。
这是典型的小儿生长痛一般多发生在4-12岁的儿童,这种状况是间歇性的疼痛,多发生在膝关节、大腿、小腿、及腹股沟部,每次发作的时间是10分钟-1小时。多在下午和晚上,尤其是白天活动量过大,但是睡过一觉后,疼痛就会消失。究其发病的原因,有以下两种因素:一是由于小儿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下肢的骨骼生长迅速,而起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生长速度相对慢一些,导致骨骼会拉扯着周围组织出现牵拉疼痛。二是由于小儿的运动量大,不知疲倦,时间一长,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等堆积在组织间,也会出现 肌肉酸疼。可以给孩子吃适量的维生素C和喝一些牛奶,也可以用热水泡泡脚,和局部的按摩。
生长痛就是由于孩子的身长增加迅速,使小腿肌腱牵拉,而发生的疼痛。
5--7岁时身长增高又超过体重增加,称为第一增高期。所以,生长痛常发生于5--7岁的儿童。假如。在休息时和晚上睡前发生疼痛.若腿部没有异常。活动或玩耍时又不疼痛,就是一种生理性疼痛,是暂时的,过一个时期就会好的,不必治疗。痛时可在局部按摩一下,或让孩子看画报、玩玩具、做游戏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感到疼痛
病理性疼痛,则与生长痛相反,活动时疼痛加重,甚至活动受限,但休息时疼痛减轻。这时,就不能疏忽大意,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莫将小儿关节痛误作生长痛 小儿关节疼痛较为常见,尤其是以下肢关节疼痛为多,常可影响行走。儿童期间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多种,家长切不可轻易认为是生长痛,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儿童关节疼痛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
1.风湿热:易引起踝、膝、髋、腕、肘、肩等大关节疼痛,即风湿性关节炎,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及压痛。疼痛短暂,有的仅1~2天即减退。如家长示予以重视,风湿热可病变波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2.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多于4~10岁发病,病情可为急性,伴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也可为慢性。此病可骤然发热而加速疾病进程,最终侵犯全身关节,造成关节畸形。
3.过敏性紫癜关节炎:临床常见一个或多个关节肿痛,同时出现皮肤紫癜,少数同不时出现紫癜,故容易被忽视,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肾脏损害。
4.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多见于婴幼儿,有时继发于受伤之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起病急,一个或多个关节红肿疼痛,伴有发热、烦躁、食欲不振等征象。
5.急性髋关节滑膜炎:患儿多为3~10岁,常于发病前2~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以一侧大腿及膝关节轻微疼痛为主要症状,行动时疼痛加剧并可跛行,3~4周后自行痊愈。
6.其他: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属于感染的如结核性骨关节炎等;有些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等,也与关节疼痛有不解之缘。
总之,对儿童关节疼痛不可忽视,必须排除因疾病所致后,方可考虑生长痛。生长痛大多与饮食中摄钙不足有关,往往补充钙剂后症状能够缓解。
发生生长痛的原因,一是儿童在这个时期身高增长很快,每年可长高7-8公分
。由于骨骼生长迅速,而其周围的神经、肌健、肌肉的生长相对慢一些,因而会产生牵拉疼痛。二是幼儿开始学步时小腿的胫骨较弯曲,为了抵消胫骨内弯造成的下
支持力重线不正,人体会代偿性地出现一定程度的膝关节外翻。随着小儿的长大,大部分小儿依靠腿部肌肉力量,会逐渐使胫骨内弯和膝关节外翻这两种暂时性的畸
形得以矫正,不会引起任何疼痛。而少数小儿胫骨内弯和膝关节外翻没有及时矫正,为了保持关节的稳定,腿部肌肉必须经常保持紧张状态,故出现疼痛。三是白天小儿活动量大,时间一长,肌肉容易出现疲劳、疼痛,学龄期儿童正是天真烂漫、不知疲倦的时候,大量的活动必然引起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的堆积,也会引起肌肉的酸痛。
不可否认,有些小儿在这段时间会缺钙,但是补钙对生长痛的缓解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为生长痛的原因不在骨头,而是软组织疲劳。而且,学龄期儿童的钙吸
收主要应通过食物获得,如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虾、贝类等,食补的效果远远优于药补。过多的钙制剂,儿童并不能很好地吸收。
儿童生长痛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及时休息。孩子放学后,如果膝部或小腿不适
,不要勉强孩子做更多的运动。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给孩子泡泡脚和小腿。但
在孩子不疲劳时,应鼓励多活动,锻炼肌肉力量,促进胫骨畸形的自然矫正。疼痛
较重时,可局部按摩,服止痛药,也可适量服用维生素C。经过适当的休息、锻炼
、按摩、药物对症治疗,小儿生长痛会很快治愈,不会产生后遗症或影响小儿正常
的生长发育。
/question/16661928.html?si=1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