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是由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产生痉挛性收缩而造成。
中医认为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所致”。
中风患者多为风火相煽,气血上逆,脾胃气机不利发为呃逆;术后失血过多,正气亏虚,脾阳虚弱,胃失和降则也可发为呃逆;肝病者则多因肝胃不和,气机逆乱发为呃逆;至于昏迷患者或大病、重病后发生呃逆者,多为元气衰竭,胃气衰败而引起呃逆。
治疗上总以理气和胃、调补气血、降逆止呃为大法。
【临床资料】某院收治3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30岁;呃逆发作时间均超过24小时,最长者频繁发作2月余。
原发病为脑出血6例,脑梗塞5例,腹部术后8例,肝炎后肝硬化5例,胃癌2例,胃肠神经官能症2例,胸膜炎1例,脱髓鞘脑病1例。
【艾灸方法】
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后距穴位皮肤2~3厘米,采用温和灸手法,按上述穴位,从上到下依次熏灸,每穴2~3分钟,以穴区有温热酸胀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治疗3次后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痊愈:呃逆消失,2周内无复发。
好转:呃逆消失,但2周内复发或呃逆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2以上者。
无效:治疗后呃逆发作次数减少1/2以下或症状无改善者。
30例中,痊愈19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其中治疗1次后呃逆停止者为11例。
【小结】
中脘、气海、关元同属任脉,中脘为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胃募穴,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小肠募穴,三者合用,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三阴交、足三里分别为脾、胃经要穴,可调补脾胃气血运行,从而降逆止呃。
《针灸大成》有云:“灸气而取诸气海;欲去腹中之病;则灸三里。”艾灸以上诸穴,温通经脉,提升阳气,则阴阳气血运行恢复调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呃逆自止。
除了上述案例采用的穴位外,膈俞、内关、天突、风池、膻中、太冲等穴,也是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常用穴,若自己调理不见效,请就医辨证施治。
本文节选自《四川中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