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灸感感传的路径与形式(坤道艾灸的这些灸感我怎么都没经历过?)

时间: 2023-06-06 21:13:26

灸感感传的路径与形式

一、循经至病

这是感传第一相的基本规律,是气至病所的常见现象。但热、麻、酸、胀,以至还能出现凉感等,诸种感觉则互不相同。

二、自病人经

对有效穴或反应穴进行灸针,感传可沿经走向患处,这乃是共知和常见的情况,而在患处着灸时,感传也可沿经走向有效穴或反应穴,在临床上也能见到。这对经络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有力的说明。也可称此种现象为逆经感传。

三、表里交流

即手足阴阳表里经其感传路径常可互相转换与彼此交流。例如取用手太阴经之少商,感传前进不远即可进入手阳明经而上行;取用手阳明经之商阳,也可在行过合谷之后即折入手太阴经而前进。在取用中冲时,这种情况就更易发生,既可由中指腹进入手厥阴本经,也可由中指背进入手少阳经,也可在发生转换行过一段路径之后又返回本经。这种情况最为常见。

四、汇合重叠

手足阴阳十二经在肘膝以下如同时取用其两经两穴,是可以互不混淆而齐头并进。但当行过肘膝的合穴以后,多数即互相汇合,有时在肘膝以下即行汇合而难以分清。古人指出十二经的合穴均在肘膝关节附近,足以证明其取义之精确。少数也可循着上下肢之内外侧而各自行进。但当进入胸腔或腹腔之后,如系在同侧之上肢或下肢两经两穴同取,则彼此分离者绝少,而互相重叠者实多。如系分别取用,则另辟新路者绝少,而互相重叠者实多。如系分别取用,则另辟新路者绝少,而仍循故道者实多。由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几乎无一不错综交会于胸腹,而胸腹腔诸病与各经之间的关系,就根本没有什么界阈与体系可言,从未见到有固定的途径与互相交会的穴位。

五、吸引靠拢

对肘膝以下相距不远的两经两穴如同时施灸,感传既可彼此汇合,有少数在肘膝以下也可互相吸引而彼此靠拢。与彼此汇合不同之处是当撤除其中之一时,靠拢和移位的感传即可返回自己的路径继续前进。

如再行恢复两穴同灸,则又可彼此靠拢。

六、改道跨越

同一疾病,同一孔穴,用同法多次着灸,感传路径基本上是前后一致。但也有前后不一,出现改道和跨越者。如头面病在督脉取穴着灸,感传可以先在脊柱左侧上行,以后又改在脊柱正中或右侧上行。如取用中冲,第一次是由本经前臂正中上行,第二次则是跨入手太阴经上行。取用至阴,感传可以进入足少阳经。取用关冲,感传可以进入手太阳经。这种前后改道和互相跨越的情况,在平行并列的各经之间实为常见。

七、中途横贯

感传在前进的中途,可以转向肢体的对侧继续前进。如取鱼际时感传行至尺泽即横贯肘部转向上肢外侧前进,取劳宫感传可以贯穿前臂内侧转至外侧进行。这种中途横贯与一开始即前后直达。以及到达患处附近时自后向前,有着不同之处。

八、前后直达

这在前后互取诸病例中最为常见,所取无论为孔穴与非孔穴部位,只要与患病区域高下相当,感传多可垂直下注,不受任何内脏器官的阻隔与遮断而直达患区。这在腰痛取阴交,及前胸病取后背相对处,后背病而取前胸相对处的诸病例中,尤为明显。

九、左右互通

在一侧的上肢病或下肢病,而于对侧(健侧)应称的部位取穴着灸时,感传可以横过前胸或后背,下腹或腰骶,横行越过中线而行至对侧,发挥感传第二相的治疗作用。

十、上行下达

在上肢病或下肢病而上下互取时,与左右互通的关系一样,当感传进入躯体以后,即行过躯体的侧旁,上行或下达而至于患处。这在肘膝诸病例中,均有典型的例证。

十一、两侧环抱

在腰脊病于腹部中行特别是下腹中行取穴时,反复证明感传既可垂直下注而前后直达,更可双侧环抱(双抱)与单侧环抱(单抱)经过腹壁环行向后而达于患处。这种感传走向与带脉相似而又不同。

十二、偏向斜折

当偏居身体一侧的某一脏器或某一部位出现有病理改变,如在其对侧相应的经穴施灸时,则对侧的感传进入躯体之后,均是斜行越过中线而进抵患处,如双侧同取则病侧的感传均是直接到达患处,健侧的感传则是折向患处。这在肝病,一侧肺病,一侧肾病,心脏病及阑尾炎等诸病例中,均有规律性的证明。

十三、分叉多岐

1、起步分叉

除在灸处上下方各有一患病处所,感传一开始即可上下分叉的情况外,也有在感传开始后出现分叉,齐头向一个患病区域前进,曾有1例出现过6叉之多。

2、中途分叉

感传在一线前进的过程中,中途忽然出现分叉,变成两股相距极近或较远的感传线齐头并进,分为两路抵于患处。或是在分叉后行过一段路径又复汇为一股再抵患处。如有两处患病区域或左右相称的疾病(如双目同病),也可在分叉后各自走向两个患处。在第一次分叉出现后,仍用原法原穴,也可仍有分叉或不再分叉。

十四、弥漫扩散

1、起步扩散

在患处就近取穴时,感传开始发生后,即可呈片状向病区扩布。如系远道取穴,多数是呈线状或带状,少数也可扩散成片状。

2、中途扩散

感传开始以线状形式出现,当行进不远即迅速向全身扩散,使个身温暖弥漫,汗出津津,感传线可被其掩盖而隐约不见。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十五、左右同感

在一侧的某一部位接受一定的刺激,而在对侧肢体也能出现同样感应,有三种情况:

1、同向同感

即在一侧的上肢或下肢着灸或进针,感传现象可以在双侧同时出现。

2、反向同感

曾见有1例消化不良患者,在左合谷着灸,感传自外而内沿手阳明经由肩进入上腹,当上腹正感温暖舒适时,忽感右肩也发热,也沿手阳明经自内向外以相反的方向至大次指之间,随同左合谷的感应完毕而同时消失。

3、同位同感

在一侧的肘膝关节肿痛,以及蛇虫咬伤而在对侧的相同部位进行灸针时,则健侧的感应可以在患侧同时出现。这种交经缪刺的作用较为常见。

十六、左右不称

在同时和先后取用上肢或下肢相称经穴时,其感传路径基本上是左右一致。少数情况也可左右不一,如头面病,取用双侧合谷,一走上臂内侧而经过前胸,一走上臂外侧而经后背。但以患处为终点则是不变的。

十七、起源异位

感传不是在灸处发生,而是在另一区域或另一经穴却能出现明显的感传作用。与灸处的联系虽不为患者自身所感知,但与火力的大小却是密切相关,其过程也完全一样。能有两种情况:

1、同经异位

比如在足三里与上巨虚着灸,感传出自厉兑与次趾尖,再上行至灸处前进而止于患处。

2、异经异位

在灸治中府及肺俞时,气流能出现于下腹,并向上传布周流全身。灸治尺泽及阴交亦曾有感传出自涌泉。取用食指尖能见感传出自养老并沿手太阳经上传。这些情况不但以往未见记载,在今天也未见报道。

十八、阴阳转向

1、起步转向

即在阳部和阳经着灸,灸感及其感传作用可在其对面的阴部或阴经发生;而在阴部和阴经着灸,灸感及其感传作用也可在其对面的阳部或阳经出现。例如在外关着灸,感传可出现在其对面的内关并沿手厥阴经上传,在内关处着灸于外关处也曾有同样情况。灸太冲感传可出现于涌泉,灸昆仑感传也可出自太溪。

这类情况并非罕见。

2、中途转向

这在阴部病于阳部取穴为常见。例如病在腹壁或脐周时,于至阳取穴着灸,当感传行至中途或距病不远时,即转向穿过腹腔而达于病处,与中途横贯相同。

十九、绷急如弦

当感传发生后,患处与灸处之问曾出现有如弓弦样紧张之绷急线,所过之处皆沉重酸麻,最后方逐渐减弱而消失。

二十、浮越外溢

在感传尚未到达患病区域,能在远离感传线之外出现某种一过性浮越反应,如轻微的头晕耳鸣,某处肌肉发跳,面部耳部或是全身发热。对感传线并不干扰,可自数秒钟以至数分钟迅即消失。

二十一、催惹激发

感传线绝大多数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但也有必须在他种作用协助和影响下方可被感知。如有时在着灸的肢体仅有酸重感,面在循经按摩之后,方可感知有麻木线出现。

二十二、弹丸连射

曾遇一例,感传不是以线状形式出现,而是如弹丸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以闪电般的速度从灸处出发,射向患区。连续数分钟,最后方减弱而消失。

二十三、潮式起伏

感传在行进时能如波浪状一起一伏地向前推行,好象流水的潮头一样。当这种潮头被激起以后,潮头后方的感觉反不明显,而感传线也就若有若现,若有若无。

二十四、原经回传

感传的作用并不完全是一往直前有进无退,而在一定情况下也能有进有退和能进能退。在病与穴之间能发生来回传导。这又有两种表现,第一是感传自灸处到达患处后,并不随着作用的发挥而下降中止,而是自病处又逐步回传至灸处,再由灸处回至病处,如此反复多次而最后消失。第二是直对病处着灸时,病处的灸感循经向着相应的孔穴传布而“自病入经”,也可由相应的孔穴回传至病处,往来回传与反复。这是真正的回传,有人把撤除刺激后感传的退缩与消失,认为是回传,是很不恰当的。

二十五、全身周流

对某一孔穴经多次或次数虽然不多,但已可激起经气向远处流行时,当到达指(趾)尖及顶心以后,即照例地仍由原路回传至灸处,再从灸处出发向全身反复周流,也可不回至灸处而向全身周流。在取用大椎或阴交等身体中行诸穴时较为常见。对同一孔穴如多次着灸经气已经能够在全身周流,而随即或间隔不久别灸他穴时,则此种现象在初次发生虽较首穴为迟缓,但仍可较快和较易地出现,而不必等待多次施灸。这类情况较为常见。

二十六、沸腾上泛

在后病前取诸病例中,当感传到达患处后,能出现沸腾感,自后向前泛起,历时较长。如有此种感应出现者,则效果必定良好。

二十七、重复再见

感传作用均是随着感应过程的消失而同时消失。至少在2小时以后方能再次发生。曾见有1例在感传过程完毕已将撤除灸火时,又出现第二次的感传作用与第二次的感应过程。如此连续3次,方最后消失。

二十八、首尾分离

一般的是作用点(灸处或针处)、感传线与患处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在很多的情况下,感传线并未能为患者所感知,而患处却能出现明显的第二相的治疗作用。这种首尾分离的情况,既能在灸处与一个患处之间出现,也可在循经再传的几个患处轮流出现。

二十九、潜藏隐匿

这也是所谓隐性感传,感传第一、二两相的现象均极隐约模糊,或根本未被感知,但也能收效,或效果较差。这与针灸无效之感应不良,有时也难以分清。

三十、徘徊停步

感传行过一段路径或是已经将至患区,也可停止不前而渐趋消失,故必须中途加灸以助之。有时虽在中途加灸也难使感传完成,必须另觅他穴,分别选择。

三十一、错向知返

感传照例是向患处行进,少数情况也可先向相反方向行走,当行过一段径之后再行返回而走向患处。这种情况多在躯体与某一经络之中段取穴,或是在灸处的下方另有一敏感性较高的反应穴存在时发生。如在肢体末端取穴,当然就不能出现。

三十二、迷途失向

极少数感传也能不按照定向传导的规律而是朝着无关方向行走,并能走得很远,最后是毫无作用而隐没消失。

三十三、紊乱无定

同一经穴感传的途径与方向每次不同,彼此差异很大而变化无定。是说明体内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或虽属同一疾病而受病组织已不止一处(实例是癌肿转移),这对预后的判断有很大意义。

三十四、超限迟钝

感传能因作用次数的增多而加强,但如因对同一孔穴长期连续多次施灸(数十次或百次),每因表皮反复剥脱与局部组织长期遭受温热刺激,使其反应迟钝,而感传的发生与传布均可逐渐延迟。

坤道艾灸的这些灸感我怎么都没经历过?

在深圳工作的时候,说起艾灸的话题总会有朋友提到李其航老师,他们说经过李老师的艾灸调理就再难适应其他的艾灸方式了。艾灸谁没试过,竟能被大家如此赞美,带着好奇心我去拜访了李老师。

那天李老师在会客,朋友请老师的助手带我体验艾灸。随后的艾灸过程中,一些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出现了。

我俯卧在床上,两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开始灸起,不同于以往的点状烧灼感,这次艾灸带给我的是一种温煦的覆盖在颈部的感觉,热量慢慢渗入颈部到达脑部。“风从颈后入,寒从脚底生。”颈部的风池、风府、大椎和身柱是艾灸常用穴位。随着艾灸循督脉向下,接着到肺腧,这一区域随着艾灸的进行,皮肤上开始出现小拇指肚大般的白色圆斑点,阿娴说这是肺中有寒的表现,而且她能感受到灸处有寒气流出到她手上的感觉。接着是脾俞,我素来脾虚寒,当阿娴灸到脾俞时,此处还像在吸引艾灸一样,这种吸引力集中到两侧脾俞穴上,然后在督脉的脊中穴和悬枢穴一带会有水珠渗出。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如果能通过艾灸将困扰我已久的脾湿除掉,也算是一个重大惊喜。接下来是肾俞和命门,不但同样产生了艾灸吸引力,时间渐久整个小腹就热了起来,还会有一种热力像婴儿的拳头穿过两肾之间撞击到我的神阙穴到关元穴一带。然后是八髎穴,时间一久,在八髎穴聚集的热量能够沿着大腿过委中、委阳再过小腿到脚底,而我只是在膝窝的地方稍微有热流通过,阿娴随即在这里按摩,痛感十分明显,然后再灸,热流就能下行一段了。最后是涌泉,灸条的热量罩住了整个足底,慢慢从涌泉渗入,直到阿娴认为应该“灸透”的时候我都迟迟不想结束。晚上六七点,本来是我最困乏的时间段,然而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艾灸,我感觉力量充满了全身。

此时,慈眉善目的李老师已在等候我。我们边喝扶阳茶,边听老师帮我讲解灸道。李老师潜心艾灸已有二十余载,她融汇古典中医象数理论和扶阳思想,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坤道艾灸”理论。讲到此处,老师画了一张源于后天八卦的天人合一图。

一年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一生同样也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和衰老。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妈妈子宫中的孕育阶段,如果子宫是温暖的,宝宝的先天就会健康,反之就会出现先天不足的状况。就像田地需要经过耕犁变得松软才能让种子茁壮成长。扶阳学派用药也重在“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所以无论男女,下焦部位的双肾、小肠、膀胱与子宫就需要保持温暖,不然就会出现上热下寒,上面青春痘,下面小腹冷、四肢手脚冰凉的冰火两重天状态。

如果说子宫是宝宝出生之前的家,那么由母亲照料的家就成为了孩子成人之前的安乐窝。女子象坤,承担了照顾家庭生活和健康的重要职责。《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女性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应该得到温暖和关爱。冬天虽然是封藏的最终状态,却也因阳气的萌动而带入生机,所谓“冬至一阳生”。女人一定是需要被宠的。

互联网时代之前,围在一起看电视,是一家人沟通情感的最主要场景。电脑、手机和Ipad的兴起却隔断了这种沟通。信息被阻隔,能量就难以传递,由此产生了家庭矛盾,很多疾病因此随之而来,加上新时代“女汉子”的产生,“内伤七情”就出现了很多肝郁气滞、乳房和子宫肌瘤甚至不孕不育的病例。老师希望艾灸再次成为家庭成员间沟通的媒介,通过互相灸带动更多的交流。天天艾灸,爱自己,爱家人。

讲到灸法,老师说关键就在“静动之间”,首先是要有静气。“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松静的状态下,艾灸的能量才能渗入被灸的穴位。然后悬灸的移动也在动和静当动,有时候着力静在一穴,但要体会能量在从这一点扩散出去的运行;有时候运动一线,但要体会线面的能量变化。艾灸易入难精,熏习日久才能体会出患者气机的阻隔,从而选择合适的配穴和交替方法进行艾灸。

冬季来临,为了帮助大家固守阳气,保护坎中真阳。李其航老师推荐的配穴方案是:

命门穴。八髎穴。涌泉穴。

针对胎前产后保养,李其航老师给出的配穴方案是:

胎前夫妇同灸:脾俞穴。肾俞穴。长强穴。中极穴。三阴交。

产后艾灸:膈俞穴。脾俞穴。八髎穴。天枢穴。带脉穴。涌泉。

此为基本方。不同阶段有不同方案,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因人而异,要灵活运用。

做完艾灸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艾灸是常见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不过很多人都不清楚做完艾灸之后 有哪些反应。下面是我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做完艾灸会有什么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

  艾灸后病重   解释:这很有可能是之前艾灸的时间或者灸量不够,或者身体太过虚弱所致。因为如果正气太过虚损,正气比较弱,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脏腑器官是没有办法与病邪做斗争,在艾火的温热刺激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递,调整人体气机,一旦阳气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气增强,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灸感。

  应对方案:当邪气排到体表时,可以在局部进行刮痧或者点刺放血让邪气及时排出来。

  返病

  有些人可能以前得过某种疾病,治疗好了,可能很多年都没有犯了,一般都会认为自己已经好了。但有可能病根还没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时间,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们也叫?勾病?,这就是艾灸在帮助身体去病根。

  应对方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多休息了,平时还要给身体加强营养,然后选择继续艾灸。

  染病

  是艾灸的一种排病反应,本身身体就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慢性病,但身体没有表现出来。现在正气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斗争,就会以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

  应对方案:有专业的艾灸师对新病进行配穴应对,就能顺利地度过各种排病反应。

  艾灸上火

  解释: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灸的时间过长、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案:解决的办法有两种,第一是要滋阴,第二要引火归元。可以滋阴,先吃点六味地黄丸,每天早晚吃一颗,然后再配合艾灸,同时晚上用艾叶进行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还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艾灸后排尿多   解释:艾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体毒素和寒邪从体内排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医讲?肾主水,司膀胱开阖?,如果把膀胱比喻能为水库,则肾脏就是主管开阖的闸门,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失灵,蓄水池中有一点水就会打开,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功能会跟着恢复,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正气与邪气相交,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直到这种开阖的能力完全恢复,尿频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应对方案

  肾虚病人:在原有穴位上+肾俞等穴。坚持了一个周,尿频的症状就减轻了。

  抑郁症病人:也可以减少灸量和时间或者暂时停灸或者加上神门等安神的穴位。

  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几天就出现尿频的症状,加强在关元、神阙等穴位进行施灸,提升元气,艾灸之后最容易上火,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建议多吃山药、薏米等这类健脾祛湿的食物。

  注意事项:使用艾灸调理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尿频的现象,不论是谁只要坚持下来一定能见到效果。

  艾灸后发烧   解释: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几年前大家最熟悉的养生理念就是体温决定生死。小孩子为稚阳之体,所以容易发高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越来越弱,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症状跟着出现,身体跟邪气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很难出现发烧现象。

  根据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方案

  先天阳气比较充足:人体阳气升发之后,寒邪被驱赶到足太阳膀胱经,表现出来的就是体温升高。

  应对方案:我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在膀胱经、督脉进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选择拔罐就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

  阴邪过重:在温度太高、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高烧会持续一天以上,高烧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

  应对方案:可以继续艾灸,同时对身体进行辅助干预。

  宝宝发烧,应对方案:给宝宝多饮用温开水就可以。如果温度达到38.5℃以上,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给宝宝泄热,一般会选择大椎、肺俞、身柱穴。

  注意事项:在治疗的过程中,控制好体温的同时,尽量不要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去烧,以防堵塞邪气祛除的途径。

  热感、走窜感

  艾灸穿透性比较强,具有透热、导热和传热的特点,会随着经络进行感传,有非常好的通窜功能。当出现走窜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经络比较畅通,所以灸几次这种感觉就会慢慢出现。

  艾灸的通窜感还表现在?找病?上,什么意思呢?当艾灸的热力渗透到相应的病灶,阳气充足了,身体自然会进行调整。比如说艾灸中脘穴,胃部会者肝区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又检查不出来具体的疾病,其实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在起作用。

  艾灸后出汗   解释:艾灸出汗对现代人是再好不过的养生方法了,人们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疾病丛生。

  现代人吃的化学物质比较多,比如说人工添加剂、抗生素、药品残留等都会无形中损害自己的阳气。通过出汗可以促进毒素排除。

  艾艾灸后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感觉良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如果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阳虚的比较严重的人,施灸的前几天很少出汗,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这是因为每个人毒素排出的路径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应对方案:1.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2.一定要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注意事项:在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汗比较多,除了在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摄。最好宁心静气,这样人体消耗的能量不会太大。

  艾灸后腹泻、肚子叫   解释:既然艾灸可以培补人体元阳,为什么还会出现腹泻呢?

  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会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以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被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泻则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

  应对方案:艾灸关元、足三里、神阙穴,培补元气,增强正气,使寒湿等外邪尽快排出体外。若因腹泻出现虚脱,同时伴有呕吐等其他症状,就需要配合一些药物调理。如果是脱水的话,就要喝点糖盐水,在温水中加入适当精盐、白糖。

  注意事项:还有很多人,艾灸几次之后,肚子会咕咕叫,说明肠胃功能有问题,以胃、肠寒为主。这类人并非刚开始就有这种反应,最长的患者可能在艾灸1年之后。这个时候,灸友们大可放心继续艾灸,只要坚持下来,把脏腑中的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

  艾灸后月经异常、白带异常、崩漏   解释:月经异常,艾火在调理人体的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而如果人体吸收功能比较弱或者补充的水液不足,而人体此时气血就会相对偏弱,所以出现假象。

  应对方案:只要适当减少艾灸时间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后适当补充温水,在饮食中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解释:白带异常,女性则会出现阴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现阴部发痒、发红的症状。这是因为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被驱逐,正邪相争的过程中,细菌会暂时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炎症。

  应对方案:保持外阴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解释:崩漏,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于经脉,气机不畅,艾艾灸后阳气会降寒凝邪气全部都化开,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案: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睡眠,同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艾灸配合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更有利于体内瘀血垃圾的排出,机能的恢复。

  艾灸后起红点、红疹,发痒   解释:艾灸可以培补人体阳气,待人体正气充足之后,在气机的鼓动下,体内的寒湿外邪被化开,就像我们打扫完房间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样,这些垃圾毒素就会从皮肤和经络中排出来,其表现方式就是起红点、红疹,发痒,这都是排寒湿风等邪气的重要表现。

  应对方案:脾胃功能相对比较弱的人,艾灸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脾腧、胃腧,同时适当吃一些山药薏米粥等补脾祛湿的食物。

  对于起红疹后不痒的人来说,只要坚持艾灸,提升阳气,红疹会逐渐消失的。

  如果痒得非常难受,一个方法就是立即艾灸,把已经返到体表的寒气、湿气、风气尽快排干净,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患处涂上艾灰,很快就能起到止痒的效果。

  如果有专业艾灸人士操作就更好了,可以选择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穴位,用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每周一到两次,让病邪及时排出去,待症状缓解后就能及时停止。

  此时最好不用停止艾灸,否则会使病邪再一次入里,甚至会侵蚀脏腑。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在大椎穴、膀胱经腧穴进行放血。

  注意:在此调理期间要尽量保持清淡的饮食,保持愉悦的心 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下一页更多精彩?艾灸后的不同反应?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