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溃疡性结肠炎的艾灸方法

时间: 2023-06-06 21:16:35

溃疡性结肠炎的艾灸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反复发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侵犯结肠,特别是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多数认为与感染因素及免疫因素有关。

今天分享一个灸治方法:主灸一穴,辨证配穴,治疗结肠炎效果非常好,供您参考。

【临床资料】某院观察治疗本病55例,在治疗前均做过乙状结肠镜检,并有病理报告,确诊为本病。治疗55例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2年。

【治疗方法】主穴:天枢。

1、脾肾阳虚型:泻泄日久不愈,泄下稀薄或五更泻,肠鸣少腹隐痛,神疲,四肢不温,脉沉细,舌质淡红,苔白。配足三里、命门、关元穴。

2、脾虚气陷型:大便时泄时止,久治不愈,水谷不化,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便时脱肛,劳累即发。舌质淡红,苔白,脉弱,配足三里、百会、长强穴。

3、湿热郁结型:腹痛,里急后重,泄下赤白相兼,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配足三里、曲池、合谷穴。

4、气滞血瘀型:腹痛,固定不移,泻下有暗红色淤块,有粘液,气短乏力,形疲消瘦,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白,脉细涩。配肾俞、脾俞、大肠俞穴。

患者仰卧或俯卧,暴露皮肤,常规消毒,用艾条悬灸,穴位先上后下,每穴灸3~5分钟,以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中途休息3天,续第2个疗程,一般3~5个疗程。

【治疗结果】

痊愈: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检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留有疤痕。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仅有轻度炎症性改变。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镜检病变程度有所减轻。

无效:临床症状及肠镜检无改变。

55例中,痊愈25例,占45.5%;显效24例,占43.6%;好转5例,占9.1%;无效1例,占1.8%。有效率为98.2%。

【典型医案】刘××,男,56岁,干部,1995年10月6日就诊。

主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15年。现左下腹隐痛,腹泻,每日3~5次,大便不成形或有粘液,伴神疲肢冷,面色无华,舌质红,苔白,脉沉细。1995年7月肠镜检: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直肠粘膜粗糙,9~10cm处有一小面积浅表性溃疡,表面覆盖有白色脓性分泌物,压之有黄色脓液溢出。

病理报告:慢性结肠粘膜炎。

证属: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补肾,温肠止泻。灸天枢,配足三里、关元、命门穴,共治疗4个疗程,自觉症状消失,大便每日1~2次。

肠镜复查:溃疡消失,肠粘膜恢复正常。

【小结】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肠粘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为其共性,其标在肠,其本在脾,脾病及肾则势必造成脾肾两虚,致使迁延不愈,故健脾补肾是原则。临床上虚证多,实证少。

天枢为大肠募穴,能通调大肠腑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二穴并用,则应“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理。

命门配关元能治命门火衰,温补脾阳,达到健运三焦之功效;曲池配合谷,能达清热利湿止泻之功;百会配长强能补益中气,升阳举陷;脾俞、肾俞、大肠俞是脏腑之气输注背部的腧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三穴共用能活血化瘀,疏通气血,调整阴阳。

此方法操作简便,疗效较好,无副作用,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本文案例摘选自《临床报道》

艾灸的基本常识

在古代中国,艾草就已是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分。“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作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

从业者使用艾条来温暖地区和经络穴,目的是刺激通过穴位的循环,并引起更平稳的血液和气流。有些人认为它可以治疗与中医“冷”或“阳虚”相关的病症。据称,艾灸减轻了身体的寒冷和潮湿,并且可以起到转动臀位的作用。

关于艾灸的第一本现代科学出版物是由日本医生HaraShimetarō撰写的,他在1927年对艾灸的血液学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两年后,他对该问题的博士论文被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接受。哈拉的最新出版物出现于1981年。

Cochrane 评价发现使用艾灸矫正婴儿臀位的证据有限,并要求进行更多的实验性试验。艾灸还被用于治疗疼痛,癌症,中风,溃疡性结肠炎,便秘,和高血压。系统评价发现,这些研究质量较低,阳性结果可能是由于发表偏倚。

艾蒿的平行使用

其他草药中的艾蒿常常被涂成涂抹棒。来自南加州的Chumash人有类似的仪式。欧洲人在枕头下放置艾蒿,以激发梦想;这种草药与盎格鲁 - 撒克逊时代的魔法实践有关。

快速缓解拉肚子的方法 怎么治拉肚子最快最有效

1 第一步:找准病因想要快速治疗拉肚子,首先要明确自己拉肚子的病因是什么,否则一顿乱治疗,不仅药不对症,还可能加重病情,导致更难治愈,因此建议大家根据以下病症表现以及就医检查来判断自身拉肚子是由何种病因引起。

1、发病急骤:常见于急性痢疾、霍乱、食物中毒、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2、慢性起病:常见于肠结核、慢性痢疾、慢性胰腺炎、结肠癌。若持续两年以上,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小。

3、集体发病:常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药物中毒毒蕈中毒。

4、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发病: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真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5、胃空肠吻合手术后发病;常见于食物直接人空肠的“倾倒”综合征,或盲袢内容物排泄不畅引发细菌感染。

6、小肠大部切除或结肠大部切除后发病:常见于吸收面积减少而引起的腹泻。

7、饭后立即发生腹泻: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

8、饭后2~ 24小时发生、且集体发病:常见于食物中毒。

9、与某些特定食物有关的腹泻:常见于食物过敏。

10、腹泻与喝牛奶有关:常见于乳糖酶缺乏症。

11、禁食后腹泻停止:常见于渗透性腹泻。

12、夜间或早晨因腹泻而醒者:多见于肠道器质性疾病(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但有些老年人肠道功能紊乱也可清晨出现腹泻。

13、腹泻与便秘交替:常见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结肠不完全梗阻等。

14、每日腹泻10次以上:多为炎症性肠道疾病或分泌性腹泻。

15、每日腹泻10次以上但量少者:多见于急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癌等。

16、每日排便量500毫升以内:多为结肠病变。

17、每日排便量大于1000毫升:多为分泌性腹泻。

18、每日排便量大于3000毫升:多见于霍乱胰性霍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结肠绒毛瘤等。

19、水样大便:多见于胰性霍乱、胃泌素瘤、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20、绿色水样大便:多见于小儿肠毒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21、米汤水样大便: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22、血水样大便:多见于嗜盐杆菌肠炎。

23、腥臭血水样大便:多见于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24、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血吸虫病。

25、黏液便: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绒毛瘤。

26、白陶土样便并伴有泡沫:多见于脂肪泻。

27、海水样蓝或蛋花汤样便:多见于伪膜性肠炎。

28、特殊臭味便:多见于各种消化吸收不良病证。

29、伴有里急后重:多见于病在直肠。

30、小腹部痛:多见于结肠性腹泻。

31、脐周部绞痛伴肠鸣:多见于小肠性腹泻。

32、伴有高烧:多见于急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伤寒、淋巴瘤等。

33、伴有低热:多见于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34、伴有哮喘:多见于类癌综合征、食物过敏等。

35、伴有皮肤改变:多见于食物过敏(常有荨麻疹)、类癌综合征。胰性霍乱常有皮肤潮红;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常有结节性红斑;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常有疱疹样皮炎;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和Wipple病、肾上腺功能减退症常有皮肤色素沉着。

36、伴有关节炎: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Wipple病等。

37、伴有贫血:多见于肠结核、克罗恩病、Wipple病等。

38、伴有腹胀:多见于肠结核、不完全性肠梗阻、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39、伴有明显消瘦: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肠道恶性肿瘤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等。

2 第二步:对症治疗及时就医检查,到医院确诊病因后,根据相关的病因予以对症治疗,如是其他原发病导致的拉肚子,应服从医生的相关安排,先治疗原发病,之后拉肚子自然不治而愈;若是因为饮食不当或中毒等原因导致的则需要服药或洗胃等方法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长期拖延。

3 第三步:辅助治疗对于用药治疗不大见效或希望拉肚子能赶紧好的,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建议下采取以下辅助治疗方法缓解拉肚子症状。

1、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利用燃烧艾柱或艾条产生灼热,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腹泻,艾灸疗法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如治疗睥胃虚弱型拉肚子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后即胀。

取穴:神阙、天枢、腹结、足三里、脾俞、胃俞

治法:艾条灸。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 ~ 3cm施灸。每穴5分钟,每日3次。3~6次为1个疗程。

备注

艾条灸即是使用制作好的艾条(用桑皮纸将艾绒卷成圆柱形条状如烟卷状)来进行灸法操作的方法。将艾条的-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 -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灸时可以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温度,避免烫伤。

2、自我按摩法

通过掌摩腹部可以疏通经气、温经散寒、促进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具体方法为:用一手掌平贴于上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环形摩动2—3分钟。在腹部用摩法充分按摩后,再以单手掌心着力于神阙穴,旋转按揉,持续2—3分钟即可。

3、热熨疗法

热熨疗法是将加热后的药物或物体放敷于人体的某一部位而进行治疗的一种外治疗法。通过热熨方法,可以很快驱赶人体腹腔的寒邪,行气活血,起到治疗腹泻的作用。

如治疗寒湿型拉肚子

症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或带有白色黏液,腹痛喜暖喜按,腹胀肠鸣,口淡无味,食少倦息,肢体沉重。

葱盐袋

组成:葱白6根食盐少许酒糟1小杯

用法:上药混合炒热,以白布包裹。将白布药包熨贴于脐部。

说明:冷却后则再炒再敷,连敷数次。

4、熏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待药液降温后,再用药液淋洗、漫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腹泻,最主要的还是药物通过经络对机体发挥治疗作用,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功能。

如治疗肾阳虚衰型拉肚子

症见腹泻多发生在五更时分,俗称“五更泻”。晨起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作。

方1附姜汁

组成:炮姜、附子、益智仁、丁香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放人锅内加水煎煮取汁。擦洗全身。

说明: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方2胡椒水

组成:胡椒9g,艾叶15g,透骨草9g。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洗双足。

说明:每次30分钟,1日3次,连用数日。

4 第四步:食疗调理采取上述措施治疗后,为了确保患者在拉肚子之后,肠胃能早日修复,还需要通过以下饮食食疗方调理身体。

1、苹果汤

材料:苹果1个。

制法:取苹果1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

用法: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1岁者,可吃苹果泥。

功效:生津,益气,止泻,保健助消化。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2、茯苓大枣粥

材料: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枣1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大枣去核,浸泡后连水同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茯苓粉拌匀,稍煮即可。

用法:服时加白糖适量,每日2 ~ 3次。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适用于脾虚久泻,以及风寒型腹泻,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3、扁豆粥

材料:白扁豆15克,人参5 ~ 10克,粳米50克。

制法:先煮扁豆,将熟时,入米煮粥;同时单煎人参取汁,粥熟时,将参汁兑入调匀即可。

用法:空腹服,每日两次。

功效:益精补肺,健脾止泄。适用于久泄不止,脾胃虚弱或小儿吐泻交加者。

4、藿香正气散

材料:藿香6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泽泻10克,半夏6克,淡豆豉6克,厚朴6克,白豆蔻仁3克,杏仁3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两次,去渣取汁,将两次药汁合并。

用法:1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疏风散寒,化湿止泻。适用于风寒泻。

5、七味白术散

材料:白术12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葛根9克,山药9克,神曲9克,扁豆9克,木香3克,甘草3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两次,去渣取汁,将两次药汁合并。

用法:1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泄泻。

备注:上文所写的偏方以及用药均采集于专业医书典籍,如需使用,应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简介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简称针研所)是上海中医药研究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下属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最早建立、规模最大的针灸专业研究机构之一。早在50年代,针研所运用针灸治疗耳聋取得一定成效,获得卫生部嘉奖。60年代,针研所与上海市第一肺结核病院合作应用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手术获得成功。1965年12月针刺麻醉临床研究成果通过国家科委鉴定,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赞扬,从而掀起全国性的针麻热潮,进而引起世界性的“针灸热”,针麻的研究成果对针灸学、麻醉学、外科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70年代,针研所研究的循经感传、针刺“得气”的结构与传导、交叉循环、经络与脉管等课题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瞩目。80年代以来,在针灸免疫领域内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针灸治疗甲状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哮喘、肺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艾灸抗衰老、糖尿病和膀胱尿道疾病,针法(项从刺、骶髂刺、子午流注)灸法(化脓灸、隔物灸、穴位敷贴)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针研所,历经几代人传承创新,现是针灸推拿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单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上海市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单位和建设单位,具有一支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力较强的针灸专业技术队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针灸免疫实验室、针灸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脑神经生物实验室),1名上海市名中医、2个“名中医工作室”,1个上海市特色专科和2个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色专科 。
针研所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针灸临床治病的规律及其作用原理,针灸文献的研究,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针灸医学。设有针灸免疫研究室、针灸神经泌尿研究室、针灸文献研究室、《上海针灸杂志》/《针灸推拿医学》编辑部。1980年至今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0余项,部市局级课题10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70余项,其中部市级25项以上。在隔药饼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艾灸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与皮质激素关系的研究、针灸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尿道综合征的机理和临床应用研究、针灸文献的计算机检索与分析等多项研究获部市级科技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针研所在针灸流派的传承、挖掘、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是上海市针灸学术流派传承研究中心。“陆氏针灸疗法”,2009年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针研所是承担针灸博士、硕士研究人才的培养机构,已培养针灸学博士50余名,硕士100余名,出站博士后5名。同时,是中国针灸学会实验分会、上海针灸学会针法灸法专业委员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承办了《上海针灸杂志》、《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杂志 。
针研所1959年起设立门诊部。第一门诊部在北京东路342号(国华大楼),第二门诊部则是位于青海路的“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针灸科。开设专科门诊和一般门诊,门诊特色有子午流注、头痛、漏肩风、杂病、高血压、眼科、小儿麻痹症、遗尿、痹症、甲亢、精神病、妇科、聋哑针灸治疗。1971年门诊并入中医研究所临床部(原龙华医院),亦为龙华医院针灸门诊。1989年在宛平南路650号所内设立独立门诊。医疗门诊部开设“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内科”和“康复科”,以及“特需门诊”,为“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国上海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临床实习基地”。近年来针研所对免疫、内分泌、神经、运动、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疾病的针灸疗效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针刺治疗某些免疫性、内分泌性疾病和各种疼痛性疾病有明显效果。临床上逐步形成以针灸为主结合中西药、现代针灸仪器等综合手段治疗中风后遗症、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排尿障碍(尿道综合症、尿失禁)、耳鸣耳聋、肠易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震颤麻痹、脑萎缩、颈腰椎病、肥胖症等的业务特色。
拥有1名上海市名中医陈汉平教授,2个“名中医工作室”陈汉平名中医工作室、赵粹英名中医工作室。2004年经市卫生局批准“中医针灸溃疡性结肠炎专科”为上海市特色专科,尿道综合症专科、中医针灸溃疡性结肠炎专科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色专科,以上2项目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项目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