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性苦,则能清热;性辛,则能疏风;性温,则能祛寒除湿,温中开郁。灸法中的泻法,能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标本兼顾,一举两得。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艾灸具有以下作用:
一、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亦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防病、治病目的。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艾灸可使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兔眼结膜微循环速度明显加快,红细胞凝集明显减轻,出血、渗出现象减少,证实其具有止血、消炎的功效。
另外,灸法可改善大肠杆菌内毒素感染性发热家兔的微循环,减轻血管周围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和消除炎症。
三、镇痛作用
艾灸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和较长的镇痛后效应。
现分享两则急慢性外伤的艾灸治疗医案,仅供参考:
1、急性外伤
安某某,男,42岁,2001年3月15日初诊。患者关门时不慎将右手食指夹伤,急来就诊。
查:右食指肿胀,皮下有瘀血,食指壶腹部有一约0.5厘米破溃口,少量渗血,疼痛剧烈。遂施艾条灸治疗。
方法:将3支艾条捆成一束,点燃后将火吹旺,在外伤局部施移动灸,以患者可忍受的热力为度,约10~15分钟。
初灸时,疼痛略有加重,后渐渐减轻,灸后,患者即觉疼痛减轻,肿胀明显消退。
第2天再灸后,疼痛肿胀基本消失。
第4日就诊时,疼痛、肿胀、瘀血俱消,伤口愈合,食指活动自如,再巩固治疗1次,痊愈。
按:急性外伤的早期治疗,通常为冷敷包扎以止血止痛,而艾灸法则是给外伤处加热,自然会让人担心引起出血、发炎、肿胀,但治疗结果却正好相反。究其原因,外伤的病因病机为外力引起血脉受损,血溢脉外,造成局部气滞血瘀。艾叶的药性,既能止血,又能使瘀血去,使新血生,从而达到止血、消肿、止痛、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
2、陈旧性外伤合并感染
刘某某,女,70岁,2001年12月25日初诊。
主诉:右手食指和中指红肿疼痛1月余。1个月前,因不慎右手食指及中指第一指指关节处被掉落的玻璃窗框砸伤,当时觉疼痛剧烈,两指指甲下有瘀血,自行消毒包扎,每3日换药1次。约1月余,疼痛肿胀未见缓解,右食指、中指暗红、肿胀,指甲周围有淡黄色液体渗出,疼痛,夜间痛甚,难以入睡,活动受限。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右手指外伤合并感染。证属气滞血瘀兼瘀而化热之证。
治疗用艾条灸法,方法同前,每日1次。
连灸3日后,红肿明显消退,创面干燥无渗出,疼痛缓解,继续灸治,改隔日1次,治疗5次后,红肿俱消,食指、中指指甲干燥脱落,无明显疼痛,指尖有轻微麻木感,指关节活动自如。
按:患者为一老年妇女,素体气血虚弱,又伤在四肢末梢,血液运行不畅,故其外伤后气滞血瘀时间较长,遂郁而化热,即引起感染,其单纯用西药很难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而用灸法之泻法,既能清局部的郁热,又有行气活血之功效,使瘀血去,新血生,从而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生肌之功效,加速了伤口的愈合。
本文摘选自《中医杂志》
养生 保健一直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那么怎么才能长生不老?怎么才能永葆青春?怎么才能 健康 长寿呢?
这就要求助于艾灸了,用艾灸保健有十大关键穴位,即 足三里 、 神阙 、 关元 、 中脘 、 命门 、 涌泉 、 大椎 、 曲池 、 气海 、 三阴交 。(紫色的穴位在前文已讲解)
只要找准这些穴位,每天用艾灸灸一下,有益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根据不同穴位的不同特点进行施灸方法,只要按照此法坚持施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益气助阳穴 气海
作用:具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精,培元固本的作用。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膨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泻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
精确取穴: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取穴妙招:仰卧,食指与中指并拢,将食指横放正中线处,位于肚脐下缘,与之相对中指下缘即是
艾灸方法:
2.妇科病主穴 三阴交
作用:此穴是妇科主穴,对妇科疾病很有疗效,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止带的作用。
主治:可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月经不调,经痛、带下、不孕、崩漏、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等;还能治疗男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如遗精、遗尿、阳痿等;能够使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肠绞痛、腹泻、失眠、神经衰弱、全身无力、下肢麻痹、神经痛、脚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得到缓解。
艾灸方法:
精确取穴三阴交 在人体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4指宽,踝尖正上方胫骨内侧面后缘
作用有培肾固本、清利湿热的作用。
主治能够治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子宫脱垂、闭经、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小便不通、痛经、产后出血、小腹痛、腹泻、腹痛、痢疾、完谷不化等症状;对全身衰弱、尿路感染、肾炎、疝气、脱肛、中风、尿道炎、盆腔炎、肠炎、神经衰弱、小儿消化不良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有调理、改善的功能。
精确取穴关元 在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作用有回阳救逆、培元固本的作用,对小儿泻痢有特效。
主治能够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脱肛、子宫脱垂、水肿、中风、中暑、不省人事、肠鸣、腹痛、泻痢不止等疾患。
精确取穴神阙 在人体的腹中部,肚脐中央 取穴妙招在肚脐正中取穴即可
取穴妙招在肚脐正中取穴即可
作用:此穴有 养生 保健的功能,能够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强壮身体、预防衰老;能够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还能增强体力。
主治:伤风感冒、心悸怔忡、腹泻、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风湿痹痛、末梢神经炎等都有疗效。
精确取穴:足三里 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一横指处
艾灸方法:
这个一般治不了的,这个艾灸只是用来达到通经络的效果,有感染的你得用消炎药,不然你这样只会加重感染和引起不适和疼痛的现像的,一般就可以用一些像,碘伏,双氧水,酒精这些来清洗就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就会好起来的。
颈椎在结构上又相对比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护,易受外力直接打击,尤其是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艾灸治颈椎病方法。
艾灸治颈椎病方法 01、灸合谷穴
【取穴方法】在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每周灸3~4次。
【功效】镇静安神,通络活血,调气镇痛。
02、灸后溪穴
【取穴方法】握拳,在小指指头弯曲处的外侧,有一条明显的横纹,在此横纹的尽头,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疏经利窍,宁神。
颈椎病的病因及临床 1、风寒湿痹、经络受阻型: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袭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2、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以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的大部分症状。
3、痰湿凝阻、经络瘀滞型:由于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风痰可引起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寒痰可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4、外伤型: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的症状,出现肩、背、、肢体痛等以疼痛为主的表现。
颈椎病患者怎么睡比较好 一、俯卧位
由于身体趴着,头部偏向一侧,这显然对颈部的平衡状态及生理曲度极为不利,又影响呼吸。所以, 俯睡是不健康不科学的睡姿,必须纠正。
二、侧卧位
1、右侧卧位睡姿
心脏位于左边,确实给心脏的压力较小,有利血液流通和胃中的食物消化,但是据说也容易造成胃反酸和皮肤下垂。
2、左侧卧位睡姿
虽然有利于胃内容物排入下消化道,助于消化,但是,左侧卧位压迫心脏和胃部,很容易让人睡眠不稳定。
在选择侧卧位时,应经常改变侧卧的左右方向。由于长期取一侧卧位,会使脊柱受力失衡,而不利于颈椎病的治疗和康复。
所以,对于颈椎病的患者而言,侧卧并不是最好的睡姿,那什么样的睡姿较有利于颈椎的健康?下面再来看看仰卧位。
三、仰卧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