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血量过大,中医称为“崩”,区别于月经量少,但是淋漓不尽的“漏”。
古人艾灸时,是将艾绒直接放在穴位上方,呈小塔状,再用线香点燃,这种艾灸方法很适合灸位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今天我们用艾条悬灸,艾灸隐白穴不是很方便,我们可以挖掘古人艾灸治血崩经验背后的深刻道理,寻找替代穴位施灸。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艾灸隐白可以很好地增强脾经经气,增强脾统血的功能。在养生实践之中,排除子宫和卵巢无器质性病变却经期大出血的女性,多半是脾气虚、统血无权导致的,艾灸脊中、脾俞、肚脐等穴位,只要灸感(灸处不烫即有灸感)强烈,伴随着灸感传到左上腹部,艾灸时就能看到经血止住的趋势,而且停灸后很少反复。
不难发现,脾气不足、统血无权引起的出血,可以是滴滴答答的经间期出血,也可以是血量较大的经期大出血,均可通过艾灸增强脾气的穴位来调理这些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不明原因的经血量过大,可能会有危险,最好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1、崩漏,常伴有血块
现象说明
1、崩漏指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下血淋漓不断,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 出血量多,来势汹涌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日久者为漏。
2、灸后崩漏常伴有血块, 说明患者体内有寒邪,寒则凝,凝则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引起崩漏。
3、瘀血属病理产物,也可转为致病因素。 艾灸之后,体内阳气增多,阳气具有温煦作用,将体内寒邪悉数化开,瘀血就会大量排出,以血液或血块形式出现。
解决方案
1、对付灸后崩漏,切不可服用寒凉固涩的药物, 一来招致寒邪入体,并可致瘀;二来艾灸前功尽弃。
2、灸后崩漏与体质过寒有关,理当以化瘀为先,瘀血去则血自止, 因此只要出血量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建议坚持艾灸,促进气血运行,让体内瘀血尽快排出。
3、灸后崩漏还与冲任失调有关,因此若出血量实在过大,导致体虚, 建议酌情艾灸以下穴位:命门穴:培元补肾、强健腰脊;关元穴:调冲任、理气血;隐白穴:健脾宁神、调经统血;气海穴:益气助阳、调理冲任;血海穴:调经统血、健脾化湿;三阴交穴:健脾理血、益肾平肝。
22、白带异常
现象说明
1、白带异常说明体内湿热过重。 灸后阳气增强,体内湿热邪逐步被祛除,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一旦湿热邪侵袭胞宫,就会引起白带异常。
2、白带异常说明任脉失固,带脉失约。 任脉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白带异常属于“带下病”,“带”指带脉,往往因为带脉不能约束所致。
解决方案
1、一般而言,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是由于脾虚肾虚所致, 因此针对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引起的白带异常,必须健脾补肾。
脾虚,可灸以下部位:带脉: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二脉;脾俞穴:振奋中阳,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足三里穴: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三阴交穴:平肝、补肾、健脾、利湿;隐白穴:补脾、益气、摄血。
肾虚,可灸以下部位:带脉,同上;次髎穴: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肾俞穴+关元穴:强肾培元,固涩止带;三阴交穴:同上。
2、对于湿热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白带异常, 具体可参考:月经是女人的命,白带是女人的魂;艾灸,既保命又可安魂!
3、保持外阴干爽,饮食清淡,多喝水。
注意事项
不能吃消炎药,否则易将寒湿邪封藏在体内,不利于拔出病根。
23、腹胀、打嗝、放屁
现象说明
1、灸后腹胀、打嗝、放屁,说明肠胃功能开始恢复正常。
2、腹胀是身体虚寒所致。 尽管艾灸为身体补充了阳气,但身体仍然处于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的状态,正邪二者相互博弈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暂时会受影响,就会表现出腹胀的症状。
3、打嗝、放屁,是因为艾灸后体内阳气增加了、气机畅通了、胃肠道蠕动正常了、排气能力增强了。 邪气滞于体内,日久能满,一朝被正气驱逐出去,都会表现出频繁打嗝、放屁的现象,且体质越寒,反应越频繁、越剧烈。
4、如果灸后排出的屁特别臭, 说明肠胃问题相对较重,肠道内宿便较多。
5、肝、胆、胰腺等消化性器官有问题,灸后也容易出现排气现象。
解决方案
1、无论是腹胀引起的腹泻,还是打嗝、放屁排出的气,都是垃圾,一定要及时排出。
2、针对肠胃不调的症状,可隔姜灸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如果肝胆胰腺等有问题,可隔姜灸肝俞穴、胆俞穴、太冲穴等,还可敲打肝经、胆经。
3、少吃洋葱、红薯、白萝卜、豆类等容易产“气”的食物。
未续待完..........
很多人都知道艾灸能强壮身体,治疗疾病,但是对于许多上班族而言,每天坚持到医院进行艾灸谈何容易。难道自己就不能在家里进行艾灸吗?哪些疾病又是对应哪些穴位的呢?不要急,下面我为你介绍艾炙的穴位有哪些,艾灸十大补血养生穴是什么等相关内容。 一、天枢穴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中腹部,脐旁开两寸。此穴位输出的强盛之气具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作用。常对天枢穴施灸,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 ”毒素”的困扰。 二、血海穴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两寸。此穴是人体脾血的归聚之处,具有祛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属女子生血之海。在血海穴施灸,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均有效,配合关元穴、三阴交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艾灸此穴同时配合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血海擅调妇科血病,是治疗妇科血证及同血分有关的皮肤病的要穴。它能调血、理血、引血。 三、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之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常对三阴交穴施灸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同时可起到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四、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胃脏精气功能的聚焦点。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穴可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亦能祛病延年,也称长寿穴。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艾灸足三里,可起到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 五、关元穴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位于脐中下3寸。此穴是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古有「 ”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艾灸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可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效果显著。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隐白穴有统血、止血的作用。艾灸此穴可 *** 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距缝匠肌外侧凹陷处。髀关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艾灸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理气和胃,治疗胃痛。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艾灸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艾灸时配合颊车穴、肾腧。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艾灸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期门穴 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 *** 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艾灸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十、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位于侧腹部,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