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又称“蛇串疮”、“缠腰火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的一类皮肤病;部分患病的年老体弱者皮疹消退后可出现后遗神经痛,病势缠绵,日久不愈。本病常骤然发生,春秋季多发,发病以既往感染过水痘患者多见,劳累或情绪激动易诱发。
【病因病机】带状疱疹属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甑带疮范畴。中医认为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由于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胃湿热内蕴,外溢肌肤,兼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可根据其舌脉症状,辨证分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
带状疱疹治疗的目标是加快疱疹吸收、降低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早期给予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炎症,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破坏作用,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长期使用激素也可以引起复发。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针刺、电针、艾灸、棉花灸、火针、放血、穴位注射等治疗,取穴多为局部取穴,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少。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成本低廉、痛苦小、见效快、操作简便,临床疗效肯定。
治疗中,采取患者卧位,暴露患部,患部皮肤生理盐水洗净、擦干,医用脱脂棉撕拉成透亮无网眼薄如蝉翼的薄片,大小与病灶相符,紧贴于病灶上,将病损皮肤完全遮盖,然后用火将其一端点燃,任由棉絮自然燃尽息灭,此时患者有一过性轻微的烧灼感,无其他痛苦和危险,灸后以患部疱疹略现暗红色为佳。
对已化脓但未破溃的较大疱疹先以75%的酒精消毒后,用无菌针头挑破排脓,然后施灸;对皮损范围大的成簇密集疱疹,宜划分为若干小块施治(如分成3cm×3cm左右大小的棉片),以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痛苦。
每次施灸一遍,一般一次就可以止痛,如效果不佳,可于次日再灸一次。只要操作得当,不会烧伤皮肤,患者也不会感觉痛苦。
现代研究认为,灸法可增进皮肤免疫因子释放,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减轻或解除无菌性炎症状态;同时,温热效应加快了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吸收,防止疱疹扩散,起到抗感染、收敛及止痛的作用,从而加快疱疹的结痂和皮损修复,而使疾病尽快痊愈。
【典型案例】周女士,66岁,3天前因操劳家务及与人争吵后,情绪不佳影响睡眠,次日上午出现腹部右侧疼痛不适,当时未注意,后疼痛逐渐加重,偶感烧灼样疼痛,洗漱时发现疼痛处大片红斑,其中3处有簇集性水疱,夜间疼痛明显,辗转难以入睡,起床后疼痛红斑处出现大片散在簇集性小水疱。因疼痛难忍,于2019年11月3日前来门诊就诊。
诊断:肝经郁热型蛇串疮(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治则:第1次行棉花灸取阿是穴,局部水疱簇集处,大的融合水疱先用注射器挑破,铺棉施灸,15分钟后治疗结束,患者自觉疼痛瞬减大半。
第2天至住院部续诊,患者施灸处已变黄结痂,疼痛较前缓解,但有新发水疱,再次于簇集状水疱处,行棉花灸治疗。1周后门诊复诊,患者腹部右侧疼痛不适明显缓解,无烧灼感,偶感牵扯痛及瘙痒皮损处,疼痛基本缓解,黄痂消退,新皮肤生长中,自诉食欲、睡眠均可。
每次治疗结束皆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海鲜等物,后期随访1月余未再复发,疼痛基本缓解,疗效满意。
1、“蛇缠腰”是一种通常呈带状分布的疼痛性皮疹,因为其分布是长条形,并且常发在背部、腰部,所以俗称“蛇缠腰”、“生蛇”。医学名称是“带状疱疹”。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但最常见于50岁以上者。
? ? ?这“蛇”的形成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也可引起水痘。患水痘后,该病毒有时会隐藏起来,在体内呈“沉睡状态”,多年以后可“醒来”并引起带状疱疹。初次感染该病毒发生水痘,而不是带状疱疹。
2、怎么治呢?
根据其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
有可能严重,但罕见。约1/1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即使皮疹消退,患者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可严重到难以入睡、体重减轻和抑郁。
带状疱疹还可造成:
●皮肤感染
●眼部问题(如果皮疹靠近眼部)
●耳部问题(如果皮疹靠近耳部)
蛇缠腰就是带状疱疹。
第一,及时性!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越好,后遗症出现的可能性越小!
第二,足量足疗程的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创面护理治疗,不是前面那位朋友说的利巴韦林,是伐昔洛韦,更昔洛韦,喷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足量足疗程很重要!
第三,休息,带状疱疹的发病和劳累、精神因素等有关,发病期间休息休息,切忌劳累!
第四,后遗症,即使经过正规的治疗,还是会有一部分病人出现后遗神经痛,就是皮疹好了但还是有疼痛持续发作,年纪越大,后遗症发生的概率越大,那么有些人问治疗的目的是什么呢?治疗了还是会有后遗症啊?治疗的目的在于你不治疗后遗症发生的概率可能有50%,治疗后降低到10%!
第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迷信画咒,念经等迷信治疗方法,说治疗有效,治好了的,但其实那只是你自己的免疫力好将病毒消灭了而已,那么免疫力不好的,比如老年人,不正规治疗就容易产生后遗神经痛!那么治疗起来就很麻烦了!
5马齿苋外敷 去新鲜马齿苋十年个,洗净后捣烂成泥状,加入适量的米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带状疱疹皮损处即可。
6半边莲外敷 用新鲜的半边莲50克,清水洗净后,捣烂如泥状,敷于患处皮肤,盖上纱布,胶布固定。
7针灸治疗 由于带状疱疹常伴有剧烈的疼痛,而针灸有明显的消炎止痛的效果,因而在专业医生操作下,可用围刺法在炮制周围外开2厘米处,向皮下透刺,同时配合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
8点刺放血治疗 可用梅花针在带状疱疹患处皮肤周围及脊柱两旁敲打,或者用三棱针在疱疹最先发生处进行点刺放血,每日1次,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
1 中医辨证施治带状疱疹1.肝经欲火证: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随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治则宜清肝火,解热毒。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随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则宜健脾利湿。
3.气滞血瘀证:皮损消退居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治则宜活血化瘀,行气镇痛。
2 治疗带状疱疹的常用中药方剂肝经郁火证: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当归等;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板蓝根,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紫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
脾虚湿蕴证:苍术,厚朴,陈皮,泽泻,猪苓,赤茯苓,白术,栀子,甘草等;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
气滞血瘀证:陈皮,柴胡,川芎,止咳,香附,灸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心烦睡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3 带状疱疹常用药膳
制法:将金银花,紫草拣杂洗净,切片,晒干,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当茶频频饮服,可冲泡3-5次。
功效:清热解毒,肝胆湿热者适宜。
制法:将大青叶,柴胡加水煎,3碗水煎至2碗,再把粳米,白糖加入煮成稀粥。
功效:疏肝清热解毒,适用于带状疱疹初期皮疹色红,水疱澄清,口苦,烦躁者。
制法:将菱角煮熟去壳取肉,切碎,粳米洗净加水煮至米粒开花时,放菱角煮成稠粥,加红糖调味。
功效:解热利湿。适用于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患者。
制法:将马齿苋,薏苡仁分别择洗干净,入砂锅加适量水,上旺火煮沸,后移至小火慢慢煮,加入淘洗净的粳米煮至熟烂成米汤状,熟后加入红糖调味即成。
功效:解毒祛湿,适宜于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患者。
4 带状疱疹中医外治疗法方法1:
取穴:按皮肤损害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常用穴位为合谷,曲池,内关,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阳陵泉等。
制法:入针后,用泻法提插捻转2-3min,留针20-30min,每日1次。
适应证:清热解毒。用于带状疱疹辅助治疗。
方法2:
取穴:华佗夹脊穴。
治法:在簇集疱疹间隙点刺后,以闪火法拔罐,令出血5-10ml,患侧华佗夹脊穴。亳针刺5-8分,捻转泻法,针感向同侧肋胁部放射为度,行针1min,留针15-20min,每日1次。
适应证:清热解毒,用于带状疱疹辅助治疗。
方法3:
取穴:疱疹边缘区,夹脊穴及足太阳膀胱经之背腧穴。
治法:采用梅花针叩刺疱疹边缘区,并从上至下均匀叩刺背部夹脊穴及足太阳穴膀胱经之背腧穴,同时配合体针,取穴以曲池,合谷,阿是穴为主。留针30min,每日1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