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疮,亦称灸花,它是化脓灸后局部组织因被灼伤而产生的无菌性化脓现象。
灸疮形成的机制 传统中医认为,灸疮是由气血和热相搏而成。现代医学认为,它是烧灼使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白细胞在吞噬这些组织的过程中,其溶酶体释放出多种酶和活性物质使坏死组织液化而成。其脓液含有大量白细胞、蛋白质、脂肪以及组织分解的产物。它是机体对局部变性坏死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灸疮和疗效相关 实践证明,灸疮的“发”与“不发”和疗效密切相关。《针灸•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因灸疮对穴位的继发性刺激可提高疗效,故周楣声认为:“灼肉成疮,功效自能延续。”施化脓灸,务必使其发灸疮。若灸疮不发,可能是灸量不足,或机体气血虚弱。前者可在原处再灸2~3壮;后者可嘱病人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牛肉、鲜鱼、豆腐等,亦可选用四君子汤、四物汤等补益之剂。
灸疮的形态特征 施化脓灸后,局部可立即出现箱大于艾柱底面积的黄褐色焦物,焦痴周围皮肤可有小水痘,水泡外围皮肤呈规潮红充血改变,此并非灸疮,灸疮大多出现在灸后7~10天,中间的焦面变厚、变硬、变黑。气周围的水疱被吸收而消失,黑色焦痂的下面有白色脓液从焦痂的周围溢出,液质浓,气味腥,量有少变多,再有多变少,大约延续30~40天,灸疮自然收口脱痂而痊愈,局部留有瘢痕,故亦称瘢痕灸。应该明确,灸疱并非灸疮。灸疱为局部组织受热刺激后形成的水疱,它可出现下于艾卷灸过量或化脓灸灸量不足等情况,在正确护理下不会产生化脓现象;灸疮为焦痂下的无菌性化脓现象,见于化脓灸后,应积极促使负疮诱发并防止继发感染。灸疱被吸收后局部不留瘢痕;灸疮脱痂收口后局部留有瘢痕。
灸疮的护理 灸疮的局部应避免受潮和搔抓以防继发感染。若脓液由白变黄或绿,或局部肿胀跳痛,或伴有体温升高,多为灸疮继发感染,应给子抗感染治疗。
在施行瘢痕灸后,局部出现灼伤痕迹,四周皮肤发红。灸治结束,应将局部拭擦干净,然后以消毒纱布敷盖或以玉红膏敷贴,一方面保护创面,防止污染;一方面促使灸处产生无菌性化脓,形成“灸疮”。膏药可1~ 2日更换1次。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灸疮形成;1个月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必须加强护理。脓液增多时,要勤换膏药,可每日更换2~3次,注意拭净灸疮周围的脓液,保持清洁,但不要搽试灸疮的正中,以免碰伤出血。还应注意休息,不从事重体力劳动,如果用力过度,灸疮便易破裂出血,还会因局部肉芽组织增生,形成高出皮肤的胬肉。如果灸疮因护理不当而继发感染,则脓液呈黄绿色,腥臭或有渗血现象,疼痛剧烈,应按外科方法给子敷药处理,可用消炎药膏涂敷。《丹溪心法》中以黄连、白芷、黄丹、甘草、香油同煎成药膏敷贴。治疗灸疮久不愈合,具有提脓、生肌、止痛的作用。《针灸大成》 中以黄连前汤洗灸疮止痛;《医宗金鉴》则以薄荷、黄连、葱皮、芜荽煎汤外洗。名疮在夏天分泌物多,应常以干棉球拭之,勿用凉水冲洗;天冷时肉芽不易生长,宜用葱汤淋洗。
冬季艾灸养生,不同体质怎么灸?
冬至后,冬季也慢慢开始的最冷之时,此时,人体内的阴气达到最盛,阳气开始出现萌芽,因此,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而艾灸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养生方法。那么艾灸有什么好处呢?
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用艾条施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可以滋阴又可以壮阳,正好可以将初生的阳气稳固下来,使阳气逐渐壮大的同时,又能不损阴气。
行气活血。气是人的生命动力,血为人的基本营养物质,气血充足,各大器官才能各值其职,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女性面容无化,四肢不温等症状,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疏经通络。经络是气血运动的通道,路都给堵塞了,气血怎么能正常的运行,营养物质无法正常输送到身体各处,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而艾灸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经络通了,排毒功能也会更好。
强身健体。中医认为,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功效,对女性朋友容易出现各种虚寒症状,如身体乏力、月经紊乱、关节酸痛、连续感冒等,均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冬季艾灸养生虽然好处多,但这些人不宜施灸:
过于疲劳者。
过饥、过饱者。
情绪波动大者。
酒醉、大汗淋漓者。
经期女性、以及怀孕妇女。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
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者。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
冬季艾灸养生虽然好处多,这些体质适宜艾灸:
阴虚体质:这类人多面色偏红或是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等,比起冬季,夏季更加煎熬。
阳盛体质:此类人平素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舌红苔薄黄。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属于艾炷灸之直接灸的一种。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瘢痕灸可以说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欲令灸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化脓灸在晋唐时期最为盛行,不仅在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的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圣惠方》也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备急灸法》所载灸治的22类急症中,有21类系用直接灸疗。直接灸须出现灸疮,是许多医家追求的目标,如《针灸资生经》还记载了引发灸疮之法“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火唐)灰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自发”。瘢痕灸到南宋时,由于较为疼痛,不受达官贵人的欢迎,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中提到:“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灸,嗔怒叱去。”所以从金元时代起针法,特别是针刺手法重新受到重视。然而尽管如此,瘢痕灸仍然受到明清乃至近现代针灸医家的青睐。如清·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一书中形容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现代的临床实践也证实,在某些病证,主要是急难病证的治疗上,瘢痕灸与包括无瘢痕灸等在内的各种灸法相比,其疗效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