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儿与成人不同,古人称其体质为“稚阴稚阳”,形体未充,脏腑娇嫩,其发病也多较单纯,不似成人病之胶滞,也不似妇人病之隐曲。临床观察发现,小儿病证,不是外伤,便是内虚,其外伤多是六淫、饮食、虫兽金石所伤,内虚则为先天之禀赋有亏。由于小儿发病单纯,其处方用穴,亦有规律可循。现就儿科病证的用穴规律谈谈个人的体会。
1、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宜取督脉与五输穴。
对于外感病,治当发散外邪。小儿发热,治当发散阳邪,则取督脉的大椎、风门等;若邪犯肺卫,可宣散其手太阴或手阳明,可用其经的五输穴。发热用曲池、合谷,咳逆用鱼际、太渊等,均属此法。
2、内伤饮食所致吐利诸症,应取脾胃的俞募穴。
小儿“脏腑娇嫩”,易于受病。食少则胃弱,过食则积滞,若兼受外寒,亦可致胃肠寒凝气滞,出现腹痛之证。对这一类病证,一般治取其俞募。迫脏刺背,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对脏腑胃肠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3、先天禀赋不足,宜取脐周穴。
对于先天不足,发育迟缓,或重病元气亏耗的病儿,一般取关元、气海以补益肾元,命门火衰并见吐利、腹胀者,可用神阙隔盐灸。
4、疮疡、虫蛇所伤,应直取病所。
一般的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变,可用局部艾灸的办法,或艾炷灸,或艾条悬灸。对于虫蛇咬伤,或尽出其血,亦可于局部艾炷灸,若肿胀严重者,可三棱针局部散刺出其恶血,则病可愈。但对于神经毒性咬伤,则应早期尽出其血,当然结合西医的全身急救是必需的。
当然,儿科病证还有很多特殊用穴的方法,存在不少经验用穴的内容,这是以后应该不断发现和补充的东西,可作为上述用穴原则的补充。
总之,儿科病因小儿脏气清灵,发病单纯及其发病,所涉亦不广,故其治疗亦较单纯。
《针灸大成》曾说:“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清代光绪年间,岭南程康圃《儿科秘要》认为,治儿科病证无非“平肝、补脾、泻心”三法,称为儿科治疗的“六字法则”,其基本核心就是强调小儿病的病因变化的简捷,劝诫其不可广为克伐,伤及无辜,影响小儿的日后生长。
孩子感冒发烧了,大部分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先要把烧给退下来。而做到快速退烧,势必要吃退烧药或者打退烧针。尤其是高烧,家长真是一刻都等不了,恨不得退烧“立竿见影”。
孩子如果生病了不用药,那应该怎么办?现在,一些简便易行的中医绿色疗法已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如小儿推拿、针灸等。
温州市三医理疗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胡建锋介绍,小儿推拿主要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等特点,在特定穴位上进行机械的作用,达到活血、调节经络、防治小儿某些疾病的作用。一般是针对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有疗效。早在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受到了广泛的应用,适应症也很广,如腹泻、呕吐、便秘、发热、咳喘、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目前小儿推拿在一些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也开展得比较好。小儿推拿主要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常见的小儿感冒、发烧、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等;以及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如脑瘫、斜颈等。但目前温州市民对此却缺乏了解,不大相信这种“捏捏按按就能治病”的方法。
温州市二医针灸推拿科黄克勤医师介绍,从去年开始,他们推出了小儿推拿专科门诊,目前每天有十几个小儿患者前来治疗,其中2/3为斜颈患儿,其余的为内科患儿。但内科患儿大多是本院医护人员的亲戚和朋友,普通市民对此还是不大认可。其实,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内科疾病上有着独特的疗效。曾经有个一周四大的患儿,患便秘就有一年时间,经过做肠镜、灌肠、用开塞露等种种方法,就是不见效,后来家长抱着尝试的心理来这里治疗,仅治疗了20天就缓解了病情。
他说,小儿推拿对治疗秋季腹泻,有些快的仅治疗1-3天就能见效。一般在治疗小儿腹泻上,会要求家长给患儿换奶粉,停止辅食;但用小儿推拿治疗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正常饮食,经过慢慢调理,均能缓解病情。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章文宇医师认为,小儿推拿在针对小儿感冒发烧、消化不良、胃口差等症状有独到的疗效,家长不妨学几招,可居家对孩子进行护理。
他向大家推荐了几个治疗感冒咳嗽的小儿推拿方法:
1、清肺经:用拇指罗纹面自小儿无名指指端向指节直推,称为“清肺经”,约100次,能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2、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胸骨切迹上缘的凹窝处的天突穴,称为“按天突”,约10次,能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
3、黄蜂入洞:用食中两指端在小儿鼻孔下缘揉动,称为“黄蜂入洞”,约100次,能发汗解表、开肺窍、通鼻心。
4、推太阳:用拇指或食指指端自前向后直推眉梢后的太阳穴,称为“推太阳”,约50次能疏风解表、止头痛。
近端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
穴位靠练,诊断靠看。
都是在激活脏腑的功能,调动脏腑的气血。
向心推:补
离心推:泄,清
肾常不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
心常有余,肝常有余。
小儿病,太阴擒。
抵抗力不足,(肺气不足)(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
补肺气:艾灸肺俞穴
手臂内侧(阴)寒泻
手臂外侧(阳)温补
小儿:心 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
脾:补脾助吸收(化)
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脾主肌肉,脾开窍于唇。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是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重点:作为开始的手法。
推拿时间:5分钟。
2胃:清热止呕(运,消)胃气为降。
板门:开胃增食欲(吃)?
开胃口
操作(吸定)
板门:开胃口进食(食欲不好)
胃:清胃热,消积食,降胃气。(积食、积食有热)
脾:补脾,助吸收。(脾虚)
胃强(热)脾弱。
4.大肠:
清大肠(泻)(加快蠕动):治疗便秘,食积,清热
?补大肠(补)(减缓蠕动):治疗腹泻,
腹泻:热泻(红痢补肾水)、寒泻(白痢补三关)
5.小肠:清小肠?
功能:利尿止泻(通小便),分清降浊,清(膀胱)热.
只清不补。
退六腑:清热,都是手太阳小肠经。
清小肠:清热。都是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经膀胱经也清热。
6.八卦穴:逆八卦(大指到小指),降气机,针对腹胀,咳喘,
? 顺八卦(),升气。
?逆八卦(),降气。
气:升、降、出、入。.
脾升胃降。
肺气肃降。
7.四横纹:调中行气、治疗腹胀,咳喘
降气:降胃气(腹胀),降肺气(咳喘)
四缝穴(掐,针放血)(积食发热,疳积)
8.二马穴:大补元气(肾气)。小便,惊吓。
肾主恐,恐则气下。
二马+补肾穴(小指头)
9.肾穴:向心推补肾,针对肾虚:小便问题(遗尿,小便短赤):时间久的咳喘,小儿惊吓。
肾主纳气。
补肾:艾灸关元,命门,肾俞,太溪。
肾为先天之本。
向心推一般为补。
离心推一般为清。
清热,泻火,解毒。
阳是功能性。阴是物质性。
10.小天心: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惊吓、惊风、实热急喘)
1.通窍(窍通的是神,昏厥,惊风惊厥,惊吓)(小天心,掐人中,推压内关)
2.通经络(气血),通气血,四肢冰凉。
耳垂和臀部是凉的发热就不危险。
11.外劳宫:温中祛寒,腹痛(一切寒引起腹痛),风寒感冒(解表取汗)
温中(温暖中焦,去寒【疼痛,肠梗阻,肠套叠,肠痉挛,腹泻】)
手掌臂阴面穴位:寒凉
手掌臂阳面穴位:温热
一窝风:腹痛要穴
向心推,
解表散寒(寒在表,风寒感冒),
清热化痰(热在内,风热感冒),
安神镇静,利尿,
? 适用感冒(发热,表寒,内热,咳嗽)
? 适用外寒内热,不能补虚(针对实证)。
? 退热效果好用,加快推天河水速度+推波助澜。
穴位的补与泻:重(泻),轻(补)
松肩、垂肘,旋腕,掌虚,指实。
13.退六腑穴:
离心推, 寒性 穴位,清实火,清壮火,退高热,除热痰。
一切实热大热症(高烧,热痰喘,热痢,便秘)
一般轻热症用清天河水。
发烧,发热,不一定身体内有热,体表肯定有热。
发烧:加快推天河水(解表)+推波助澜(内热)
解表:膀胱经刮痧,大椎刮痧放血,
14.三关:向心推,
补虚,培补元气(正气),温性穴,
适用虚,寒症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上三关:补虚:寒证
天河水:平虚实:寒热
退六腑:泄实:热证
15.五指节:掐
二扇门。
开窍,镇惊,,急慢惊风。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耳后高骨,
外感初起,感冒(头面问题明显),鼻塞头疼等
位置:臀沟最上缘。
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一次推拿选择一个方向
止泻,通便。
穴位具有双向调节性。
上七节骨,升气,补(治疗腹泻),
下七节骨,降气,泻(治疗便秘)。
缓解腹痛
(腹痛常见原因: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
遗尿的主穴(培肾固本,温阳散寒)
治疗遗尿主穴
小儿尿床:揉丹田+重捏八髎穴(艾灸关元,中极、八髎穴)
降逆止呕(自上而下),止呕吐特效穴
解表散寒(来回推,搓),热感明显。
清热(来回推,搓)清咽喉,口腔,头面,上焦之热。
速度快,时间不宜过长,皮肤微微发红。
受凉感冒初期:(鼻塞,流清涕,恶寒)(解表散寒)头面四大法+搓迎香+搓天柱骨,搓大椎穴,搓督脉,【艾灸大椎,艾灸肺腧】+【多喝热水,喝葱姜水】+【泡脚】
发汗:微微出汗。
捏脊(从下往上):推脊(从上往下)。
发汗(风寒感冒,解表),遗尿、腹泻=重捏。
便秘=不捏(捏脊加重便秘)【轻推脊】。
作用: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
重捏可以出汗退烧。
便秘不能重捏,可以轻捏或推脊或下推七节骨。? ? ? ? ? ? ? ? ?
放松肠道(补肠道虚),下行积滞物(泻积滞实),使用频 率最高。
手法要柔和,速度宜缓慢。5-10分钟,每分钟20次 或更慢。手始终不离患者皮肤,推动深部组织和脏腑,不可 摩擦皮肤。
手尽量张开和紧贴皮肤。
呕吐和肠胀气引起肠绞痛不能用。
调理脾胃急慢性疾病的特效手法。
对整个腹部操作。
补脾和胃,行气导滞。
主治脾虚。宜推时间长至少5分钟以上。
主治:
1、腹胀:腹胀特效穴。
腹胀伴有:大便奶块多,食物残渣多。
2、肠胀气引起的肠绞痛。
夜啼很多是由肠胀气导致的腹痛导致啼哭的。
脾虚---食物消化不完全---胀气----腹痛----啼哭。
3、脾虚引起的便秘。
4、脾虚。
身体:前后动
肩膀:松肩,
肘弯:垂肘,动作可夸张
手腕:旋腕,柔和
手掌:自然贴合
力道:均匀,不加力不减力自然放于腹部
动作力度重,速度慢。
动作沉静缓慢,不可速度快。力量均衡。
治疗实性便秘(短期),缓解虚性便秘(脾虚性便秘,长期)。
一般2分钟左右。
手法快,肠道蠕动慢,手法慢,肠道蠕动快。
一气呵成,力透腹内。速度快,力道重。
腹天河距离短,不能推到中脘穴,容易引起呕吐。
便秘不可用
秋季腹泻早期不可用。
腹泻奶瓣,食物残渣比较多时先不用。
有疝气孩子不可用。
强力止泻,大便臭,食物残渣多,奶块多,先拉再止泻。
(1)搓胸八道【开璇玑】,止咳化痰,主治咳嗽。
(2)搓揉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咳嗽。
(3)搓胁肋,搓磨,竖搓,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主治咳嗽
(4)肺俞穴:横搓,竖搓(搓肺线)肺腧至,定喘穴调肺气补虚损。
(5)分推肩胛骨,
四大手法后,点按。
再加上热敷(艾灸)
治疗各种咳喘。
空手心拍后背,有利于排痰。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痰(导致咳嗽,影响呼吸)
上迎香穴,下迎香穴,
通鼻窍要穴。
适用于闭塞。
调理积食。振腹(肚脐周围/小肠)一分钟
疏通通畅气血,躯干操作的结束手法,一般3遍。
咳喘:(近端)咳喘四大手法+远端(逆八卦+四横纹)
感冒:头面四大手法+迎香穴
遗尿:揉丹田,重捏八髎穴
解表发汗:头面四大法+来回推天柱骨+来回推督脉
1.诊断:(看适不适合推拿)
诊断:要看的准(前提是对疾病要有深刻的认识)
2.沟通:问诊。(问的全 准,讲的透 对)
小儿推拿师也是一个讲师(讲病)
意义:
让家长了解孩子病情
让家长了解你的治疗能力
让家长信任你,给你充足的治疗时间
你的推拿治疗过程就更轻松
80%流失的患者与沟通有关
20%流失的患者与技术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明,心明,手明。
理(内)? ? 术(药,针,灸,按跷,导引)(刮痧,拔罐,足浴,汗蒸.....)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神农百草经》
腹胀:太极摩腹,升清降浊。
食滞胃肠,脾胃运化失常
添加辅食后孩子积食多
食积表现症状繁多:腹胀,口臭,大便臭,厌食,手脚心热,磨牙,卧不安,趴着睡,烦躁哭闹,低热,
舌苔厚、腻,,积食斑,
嘱咐家长:推拿期间,食欲上升,食量不增。
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饭前忌动,饭后忌静。
积食发热,热往上,往下,往外走,引起一系列症状。
乳食内积: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腹胀,睡眠不安,烦躁哭闹,
【乳食内积】
揉板门5,推天河水5,分腹阴阳3遍,【 太极摩腹10】,推波助澜5, 升清降浊1,循经行气3遍。
【脾虚加积】
补脾经 5, 揉板门 5,分腹阴阳3遍,【 太极摩腹10】,推波助澜5, 升清降浊1,循经行气3遍。
主穴:太极摩腹+推波助澜(腹胀时摩腹为主,推腹为辅,其余状况摩腹为辅,推腹为主)(一般做摩腹和推腹之前可以先做分腹阴阳)
脾虚:补脾
纳呆:没有食欲,不能吃:板门
有热:天河水,清胃,清大肠
便秘:天枢通便
腹部结束手法:升清降浊(震腹)+循经行气(晃腹)
1.脾胃虚弱:
补脾经5,揉板门5,太极摩腹10,循经行气3遍。
2.乳食内积:
揉板门5,天河水5,分腹阴阳3遍,【太极摩腹10】,推波助澜5,升清降浊1,循经行气3遍。
(改变饮食习惯,,,食欲增加,食量不增。)
舌苔由胃气所生。
脾虚--缺锌--地图舌。
脾虚--胃气弱---胃阴不足--地图舌。
补脾经5,揉板门5,太极摩腹10,推波助澜10,循经行气3遍。
【腹泻+腹天河1】
【便秘+天枢通便】
【轻度积食+腹阴阳3遍】
【疳积+畅通六腑2】
尿不湿后遗症(定时叫醒排尿)
肾虚:先天肾虚,后天肾虚(生病(吃药,手术,外伤),脾虚)
揉丹田+捏脊+重捏八髎穴+重按八髎穴,艾灸关元穴+命门肾腧穴
婴幼儿:2岁以内。突然生病并不出诊,热退疹出。传染性弱。一次终身免疫。
病程3-5天,前三天突然发热没有其它症状和不适,3天后主要头面,胸腹部出红诊不痒,然后热逐渐退去。
注意:体温不要超过38.5度,防止传染给其它婴幼儿。
药物退热:对乙酰氨基酚
护理退热:多喝水,多出汗,多小便,泡脚出微汗。
推拿退热:快推天河水5,推波助澜10。
攒肚子和便秘的鉴别。
攒肚:6个月以内:7天-25天。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
病因:
(实密)食积化热,蒸干水分,清热补水,
(虚密)病后体虚,阴阳气血不足,脾虚导致胃肠动力不足等,补脾。
(虚实夹杂便秘)
症状:排便困难,粪质干硬,排便时间长,排便间隔时间长,
实性便秘:
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处方:天河水5,天枢通便5,推波助澜10
虚性便秘:
症状:大便头干,后面并不干硬,有便意,但排便困难,需努力方出,挣得汗出气短甚汗出,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舌淡苔白。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一般一周为界。
治法: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处方:补脾5,天河水5,天枢通便5(家长不急可先不做),太极摩腹10,循经行气3遍。
案例1:
实秘:天河水5,天枢通便5,推波助澜5,升清降浊1。
疗程3天。
虚秘:
天河水5,天枢通便5,太极摩腹10,循经行气3遍。三次,食欲提升。
补脾5,天河水5,天枢通便5,太极摩腹10,循经行气3遍,又推四次。
一个疗程(7次)后,大便基本一天一次,不再困难,基本正常。
一个月后,加固一个疗程(7天)。
孩子多是胃肠道消化系统的问题。
急性腹痛:先检查后治疗,肠套叠,急性阑尾,肠梗阻(多与着凉和积食有关)
慢性腹痛:经脉气血阻滞,脏腑失养。时间长,时痛时不痛。
1:脾寒气滞
症候:时哭时止,睡喜卷曲。胃纳欠佳,四肢欠温,大便溏,小便较清,面色清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处方:外劳宫5,推三关5,太极摩腹15,循经行气3遍。
2:寒凝腹痛
症状:突然腹痛,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多泡沫,臭气不甚,苔薄白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处方:推三关10,外劳宫5,太极摩腹10,
? ? ? 呕吐(天柱骨5),腹泻(推腹天河水1)
3: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
症状:感冒后,吃凉食物后腹痛,痛处隐隐,经久不愈,常伴有厌食,便秘等。
治法:健脾清热,理气止痛。
处方:天河水5,太极摩腹10,推波助澜5,循经行气3遍。
4-15岁之间的儿童,以肚脐周围疼痛为典型特点,剧烈运动,吃撑后,感冒后都会加剧,没有腹泻等胃肠道问题,急性期手法要轻。
瘦孩子,女孩子偏多。
3-5个疗程可以彻底治愈。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
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案例:
第一天:天河水5,太极摩腹10,推波助澜5,循经行气3遍
第二天:天河水5,太极摩腹10,推波助澜5,循经行气3遍(可加力度)
第三天:天河水,畅通六腑5,推波助澜5,升清降浊1,循经行气3遍。
第四天,同上,2-3个疗程(7天)治愈。
减少感冒和上火的次数。
腹痛可以不辨寒热,都可以热敷和艾灸。
4:婴儿腹胀肠绞痛
婴儿15天大小,傍晚夜里夜啼,肠胀气引起的肠绞痛。
补脾行气,
脾经5,太极摩腹15,揉外劳宫5,
3到5次治愈。
松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自然力不加不减。配合呼吸,把握节奏,匀力匀速,自然流畅。
疮:疮口,溃疡。
部位:口腔内(舌,唇,牙龈,腮部)发生溃疡
原因:外因(咬破,烫伤)
? ? ? 不吃硬的,脆的,不吃发物,
外用药物:冰硼散,西瓜霜,开喉剑。
虚症:脾胃虚弱所致
实证:胃火上炎所致
1)胃火上炎
症状:口腔溃疡,色红疼痛,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
处方:揉总筋5(清上焦之热),天河水5,天柱骨2,推波助澜10
便秘明显+揉天枢通便5,腹胀气多+太极摩腹10。【一窝蜂:解体表之寒】
2)脾胃虚弱
症候:溃疡色淡,不甚疼痛,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口干不渴,食欲低下,舌红,苔少或花剥落。
治法:补气健脾
处方:补脾经5,补肾经2,揉总筋5,天柱骨2,太极摩腹10,循经行气3遍
小儿口疮实证居多,虚症的少。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皮肤黏膜(眼睑,口唇,口腔黏膜,甲床、苍白)苍白或苍黄,疲乏无力,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头晕,眼前发黑
处方:补脾经2,揉板门5,推波助澜10,升清降浊1,循经行气3遍。
便秘+天枢通便、腹泻+腹天河、积食+畅通六腑。
一般2周会有效果。
或者7天一个疗程,一个月一个疗程,最少三个疗程。
病因:受凉,传染。
特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打喷嚏,
反复感冒多因肺气虚弱,体表卫气不固,可用玉屏风颗粒。
1)风寒感冒:(初期)
症候:鼻塞,流清鼻涕,喷嚏,咳嗽,喉痒,舌淡白,苔薄白,怕冷
辛温解表(解表发微汗)
处方:揉一窝风2,清肝平肺2,推三关5,推天柱骨2,头面四大手法1,特效通鼻术。
重捏脊,轻刮痧。艾灸大椎。泡脚(葱姜、艾叶、紫苏叶)。
2)风热感冒:(后期)
鼻涕黄,咽喉红肿痛,痰黄,舌红,苔黄、大便干、臭。
治法:辛凉解表;
处方:平肝清肺2,清天河水2,擦肺腧3,头面四大手法2,特效通鼻术,退六腑。
加减:痰+小横纹2? ?积+升清降浊1? ?惊+小天心5
脾虚(补脾+少吃))(淡糖盐水)
病因:感受风寒,,内伤饮食,,脾胃虚弱
家长配合:少吃。
1:伤食泻:
症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腹胀满,不思乳食,夜卧不安,口臭,舌苔厚腻。
(残渣【相对多】+臭)
处方:揉板门5,清天河水5,太极摩腹15,循经行气3遍。
注:待肠道气质通畅以后(残渣明显减少),用腹天河收尾,即可止泻。
先用腹天河止泻会气滞加重,腹胀加重,易夜晚啼哭。
2:风寒泻:
症候:大便清稀,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大便清稀,肚子疼,不怎么臭)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处方:推三关15,揉一窝蜂(外劳宫)5,推腹天河1
艾灸肚脐(神阙)
3:湿热泄
症候: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大便脓血,或暴注下泄,肛门灼热,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腹痛时做,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恼,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
(食物残渣不多,里急后重)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推天河水15,清大肠5,太极摩腹10
先排气后+推腹天河1,
4:脾虚泄:(很少单独出现常和伤食,风寒,湿热同时出现)
症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松软,舌淡苔白。
治法:
处方:补脾经5,太极摩腹15,推腹天河1.
(残渣【相对少】+不臭)
作用:过滤加湿空气。
病因:
中医:虚:脾胃虚弱,导致肺虚,反复外感.
? ? ? 实:积食内热,熏灼咽喉。
铁三角: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
危害:堵塞气道,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
缺氧:腺样体面容:目光发呆,鼻子扁,颧骨高,天包地,嘴唇变厚,干。
1:治疗:补脾益肺
处方:补脾5,推三关5,太极摩腹5,推波助澜5,揉肺腧2,鼻通迎香1,四白穴1,搓天柱骨1.
7天一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会有变化。3个疗程以上。
轻者一个月一个疗程。
重着一个月两个疗程。
2:肠胃积热型
治:清热泻火通便
处方:揉板门2,清大肠2,揉总筋2,天河水5,推波助澜5,揉肺腧2,天柱骨1,鼻通迎香1,四百穴1,搓天柱骨1
分泌,淋巴液,淋巴细胞,有免疫功能。
生病后,有炎症,淋巴结肿大,。病好后就会变小。
淋巴结肿大,不要触摸,不做处理。
夜啼:晚上哭闹,睡觉不好,都可以属于夜啼。
原因:惊吓、鼻塞,积食,肠绞痛,湿疹,积饿,恋奶。
(1)惊吓:
(长期夜啼一般都不是惊吓,短期夜啼有可能是惊吓)
特点:一岁以内多见,突然出现,眼神躲闪。
“心神不安而夜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
处方:小天心5,五指节1,天河水10,耳后高骨50次,捏脊1。
(2)鼻塞
1、肺常不足,风邪易侵
2、鼻腔窄小,容易堵塞。
特点:睡觉张口,吃奶停顿。
多发生在感冒之后和秋冬季节。
处方:搓迎香? 加湿。
(3)、积食
积食引起腹胀
腹胀则夜卧不安。
特点:
翻身多,趴着睡,多发生在上半夜。
伴口臭,舌苔厚,腹胀,大便臭残渣多。
处方:
揉板门、天河水,分腹阴阳3,推波助澜10,循经行气3遍。
(4)肠绞痛
原因:肠胀气造成的肠绞痛。
特点:只发生在6月内婴儿(多是2,3月),
多在晚上固定时间发作
哭闹持续30分钟以上
吃奶哄逗无效。
护理:不要让孩子吃的过饱,过凉,吃奶时把沫去掉,
吃奶后拍嗝,进食时减少哭闹,引起肠绞痛。
取穴:补脾穴5、太极摩腹20分钟。
(5)湿疹
特点:湿疹的孩子皮肤瘙痒,夜啼伴随湿疹加重同时出现,并伴有抓挠。
不适合推拿。
西药:尤卓尔
中药:紫草油,神农本草膏。
(6)饥饿。
上半夜醒少,下半夜频繁醒
食后安然入睡,多为饥饿。
(7)恋奶
吃夜奶正常频率:
0-6个月:每晚三次。
6-12月:每晚两次。
12-24月:每晚一次。
因夜奶而夜啼的孩子多为母乳喂养,断奶后自愈。
增强肺的功能:咳喘四大法,,热敷肺部(前胸后背)
肺喜润而无燥。
痰能过滤和加湿空气,
但影响呼吸的痰和刺激咳嗽的痰需要化痰。
咳嗽:
内伤咳嗽: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气阴,发展成为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感受风寒。
1)风寒咳嗽:
症候:咳嗽频做,咽喉发痒,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一窝蜂1,推三关1,揉小横纹1,咳喘四大收发4,
2)风热咳嗽
症候:咳嗽,痰黄,不易咳出,鼻流浊涕,咽喉肿痛,舌红,苔黄,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咳
处方:平肝清肺2,天河水1,咳喘四大手法4,头面四大手法1.特效通鼻术。
3)气虚咳嗽
症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语声低微,睡眠盗汗,舌淡嫩,边有齿痕
治则:补肺止咳。
处方:补脾经2,补肾经2,推四横纹5,运八卦2,推三关5,太极摩腹5,咳喘四大手法,捏脊。
4)阴虚咳嗽
症候:
治则:
处方:
护理:
咳嗽期间尽量少活动,咳嗽好后经常到户外活动。
经常变化体位,拍打背部,以促进痰液的排出。
吃好消化,精良不吃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
胆汁中的胆红素是一种黄色色素,被他染色后粪便呈黄色。
胆红素可被氧化成为胆绿素,从而使大便变绿。
1:饥饿:导致肠道蠕动加快。
2:着凉: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可伴有腹痛,肠鸣,呕吐等)
3:惊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恐则气下,可伴有眼神躲闪,黏人,夜间睡觉哭闹)(惊吓得时间不会太长,一般2,3天左右)
4:脂肪未消化完:脂肪在消化过程中,消耗胆汁较少,多于的胆汁从大便排出,使大便呈绿色。
5:黄疸
宝宝黄疸时候可能会有较深的绿色大便。
6:食物过敏。
当宝宝拉绿便的同时,还伴有烦躁不安,哭闹,皮疹等反应时,需要考虑可能是宝宝对食物过敏了。
7:高铁奶粉。
宝宝如果吃高铁奶粉,也会拉出绿色的大便。
8:胃肠炎
如果同时宝宝拉得厉害,大便又是水样的绿便,那很可能是胃肠炎。
9:食物中的颜色。
饮食过敏的预防,辅食添加,前三天一次一点,给三天试用期。
相信爸妈们都有听过小儿推拿吧,即用推拿、按摩的手法预防或者治疗一些小儿疾病。小儿推拿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绿色的健康疗法,无副作用,效果好,可以有效增强宝宝抵抗力。像一些感冒咳嗽、发烧、哮喘、肠炎、吐奶等等疾病都可以采用小儿推拿的方式进行治疗保健。
由于宝宝肠胃功能发育未完善,特别是婴儿时期的宝宝,因此特别容易因为各种刺激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便秘、腹痛等病症。
病症1、受寒感冒
推拿位置:
外劳宫,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推拿方式: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功效:
可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可用于一些寒症,主治受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病症2 咳喘
推拿位置:
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推拿方式:
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效:
可益肺理气,止咳化痰。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病症3 呼吸道疾病
推拿位置:
小横纹,即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式: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效:
可开胸散郁,化痰涎。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病症4 百日咳、肺炎
推拿位置:
掌小横纹,即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推拿方式:
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100-500次。
功效:
可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病症5 咳嗽痰多
推拿位置:
五指节,即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推拿方式: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
功效:
掐或揉五指节可镇惊安神,祛风痰,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主治咳嗽痰多,腹痛,惊惕不安,惊风抽搐等。
病症6 小儿腹泻
推拿位置:
板门,即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推拿方式:
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效:
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
病症7 小儿便秘
推拿位置:
天枢,即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推拿方式:
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效:
可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病症8 腹痛腹泻
推拿位置:
肚角,即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推拿方式:
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功效:
此穴为临床止痛要穴,对寒性腹痛及伤食腹痛也相当有效。主治腹痛,腹泻等病症。
病症9 小儿遗尿
推拿位置:
龟尾,即尾椎骨末端。
推拿方式: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次。
功效:
可疏调肠腑,司调二便。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痢疾等。
病症10 消化系统疾患
推拿位置:
腹阴阳,即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推拿方式: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效:
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呼吸道感染导致的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病,特别是遇到天气无常的冬季,宝宝抵抗力差,周围环境稍存诱因就容易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如小儿感冒、小儿咳嗽、哮喘、肺炎等病症。
病症11 腹胀、呕吐
推拿位置:
手阴阳,即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推拿方式:
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效:
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等症状。
病症12 腹胀、疳积
推拿位置:
四横纹,即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式:
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效:
可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治疗腹胀,疳积、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等症。
病症13 呕吐、咽痛
推拿位置:
天柱骨,即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推拿方式:
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效:
可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病症14 痢疾
推拿位置:
端正,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推拿方式: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效:
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主治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症。
病症15 腹痛
推拿位置:
一窝风,即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推拿方式:
用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效: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主治一切腹痛,还可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病症16 小儿感冒
推拿位置:
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推拿方式: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效:
可帮助发汗解表,补益气血。除了可以治疗感冒外,还可以应对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状况。
病症17 鼻塞流鼻涕
推拿位置:
迎香,即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推拿方式:
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效:
主治鼻塞流涕,因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故命名迎香。
病症18 胸闷
推拿位置:
膻中,在胸骨上,两*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推拿方式: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名分推膻中。
功效: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除了消化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外,还有很多症状都可以通过小儿推拿的方式进行缓解。比如头痛、宝宝夜间多汗、夜间哭闹等等症状。
病症19 小儿鹅口疮
推拿位置:
退六腑,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推拿方式:
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可治一切热证。主治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腮腺炎,大便干燥等症。
病症20 头痛
推拿位置:
耳后高骨,即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推拿方式:
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效: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主要是疏风解表功效。
病症21 白天或夜间多汗
推拿位置:
肾顶,在小指顶端。
推拿方式: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效: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主治白天或夜间多汗,也可以解颅,即囟门应合不合症状。
病症22 夜啼
推拿位置:
小天心,又称鱼际交,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推拿方式:
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效:
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病症23 急惊风
推拿位置:
老龙,即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推拿方式:
用拇指甲掐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处,称掐老龙。
功效:
可开窍醒神,退热。主治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病症24 惊风
推拿位置:
总筋,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
推拿方式:
以指按揉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效:
可震惊醒神,主治惊风,夜啼,潮热,呕泻等症。
病症25 强身健体
推拿位置:
脊柱,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推拿方式: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效: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症。
病症26 烦躁不安
推拿位置:
涌泉,即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推拿方式:
用拇指面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指端揉,称揉涌泉。推揉50次。
功效:
可引火归源,退虚热,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足心发热及心中烦闷,以及烦躁不安等症。
病症27 虚烦内热
推拿位置:
内劳宫,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推拿方式:
用中指揉,称揉劳宫。揉100-200次。
功效:
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总结:
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的小疾病都可利用小儿推拿的方式进行治疗或缓解,妈妈们不妨多做了解,如果对小儿推拿穴位不甚了解的妈妈们可以多看看一些穴位图,也只有在正确位置进行推拿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以上都是些很实用的推拿方式哦,妈妈们可以收藏起来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