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又称“不寐”、“目不眠”,是临床常见症之一,以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至彻夜不眠为主症。失眠可作为独立性疾病,也可为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该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对药物产生依赖。
【临床资料】某院收治8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主诉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或是入睡困难,或是不能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百会、涌泉。
操作:患者仰卧位,暴露百会穴及双足。点燃艾条,先灸百会穴15分钟,再灸涌泉穴15分钟。可采用雀啄灸、回旋灸等。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统计治疗效果。
对照组:服用安定片、谷维素片、VB1片(遵医嘱),1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统计治疗效果。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
①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
②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
③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
④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40例,痊愈2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对照组40例,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
【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阳不入阴,阴不涵阳。治疗则以调整阴阳,泻实补虚为主。
百会穴系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具有调和诸经、安神健脑、镇惊熄风的作用。早在明代医著《针灸大成》中就有“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的记载。
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可滋阴潜阳、交通心肾,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从而阴平阳泌,失眠自愈。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过于兴奋或激动,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异常兴奋状态,睡眠中枢产生的冲动在皮层受到抑制,导致失眠发生。百会穴深部为大脑顶叶,艾灸百会可气至病所,抑制大脑皮层的自发放电,进一步使紊乱的脑功能趋于平衡协调,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除了百会、涌泉,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神门穴、心俞穴、照海穴等,也是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建议失眠重症患者最好就医辨证施治。
用艾条或艾绒熏蒸体表某些穴位,调节经络脏腑功能,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治疗寒湿寒邪引起的胃痛、腹痛、腹泻、痢疾。艾灸有助于阳的腾飞。临床上,艾灸多用于中气不足、遗尿、肛下垂、阴刚、白带、痰浊等。艾灸能祛瘀散结。常用于治疗早发的乳腺痈、淋巴结等。艾灸可防病保健。经常艾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
温通经、活血化瘀、通痹止痛可用于治疗风寒湿阻、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等各种寒凝瘀阻、经络不通引起的疾病。可用于治疗头痛、颈肩痛、呕吐、腹痛、腹泻等外感病证和脾胃虚寒引起的疾病。气血通畅,血瘀消散。艾灸的方法是把结掰开,化为坚。可用于疏通、引毒。 ?
艾灸时,一般选用悬灸或温灸加灸器,通过刺激局部穴位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艾灸还有补泻的作用。对于虚证,尤其是阳虚体质,脾肾阳虚更为常见。艾灸能为身体补充阳气,祛除寒邪,促进气血运行。另外,艾灸对于临床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也比较好,比如一些失眠患者,一般可以让患者灸涌泉穴,对于治疗失眠效果非常好。
艾灸疗法是以温热刺激经络穴位,对气滞血瘀的现象有极好的祛瘀祛瘀的效果,对血寒运行不畅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艾灸主要是用火熏蒸。操作不当易造成皮肤烫伤。另一方面,艾灸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精血。因此,有些部位或有些人不能随便灸。这是艾灸的禁忌。凡暴露在外的部位,不要直接灸,以防结疤。? ? ??
艾灸调理各种失眠!入睡难,顺肝;容易醒,调脾……
年轻人:喜欢熬夜,睡眠时间短;
上班族:精神压力大,多梦;
商务人:频繁加班出差压力大,倒时差换环境不适应;
中年人:绝经期或更年期症状;
老年人:年龄增长,神经细胞会减少,会造成老年人睡眠障碍。
失眠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也就是说,超5亿国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一、为什么“失眠如失血”?
失眠有多可怕?
有一句话对此做了形象的形容——3天失眠,体虚脱形;10天失眠,脱发尿频;3年失眠,气亏血损,百病缠身,起码少活20年!
为什么失眠的人都有血虚无力的症状?因为气亏血损!撇开脾胃因素不谈,我们今天换个角度——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
也就是说,造血由骨髓系统负责,而骨髓由肾所主。肾什么时候工作效率最高呢?就在晚上9点到凌晨3点,造血基本都集中在这个时候。此时不睡觉,肾就没法儿主骨、生髓、生血,时间长了,肯定血虚——所以说,“失眠如失血”。
二、睡眠是养生之本
纵观古今,历代医家无不把睡眠看成是养生的关键。战国时名医文挚曾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睡眠是养生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亦难以恢复。”
在健康专家看来:睡眠为养生之本,它与吃饭、排便并列为人体养生三大事,这三大事正常,人体就不会轻易得病,得病之后也有力气对抗疾病,甚至让疾病不药而愈。
三、为什么睡眠必须讲究“有时”?
睡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补充阳气的过程。阳气是生命之本,我们工作、学习、思考,举手投足都在消耗阳气。消耗阳气的途径很多,但补充阳气的途径很少,只有三个:晒太阳、睡眠、艾灸。
睡眠讲究“有时”,什么叫“有时”?
首先,就是亥时(晚上9点-11点)必须进入睡眠状态。亥时三焦经当令,而“三焦通百脉”,百脉需要休养生息,故而亥时入眠,百脉皆能得到濡养。
其次,就是子时和丑时(晚上23点-凌晨3点)必须进入深睡眠状态。深睡眠状态回血效率最高!
也就是说,进入深睡眠状态时,最容易把有毒的血过滤掉,产生新鲜的血,这样就不易出现胆结石、肝炎、肝囊肿之类的疾病。
建议失眠患者:哪怕没有睡意,最好在晚上9点躺下,保持安静,不要说话,如果能持续保持一到两个小时的安静,进入睡眠状态就容易多了。
四、同样是失眠,原因大不同!
1、入睡难,顺肝
症状:难以进入睡眠状态,这种人的舌头往往是尖尖的,舌边尖红,有口苦、口干、头晕、胃口不佳、胸闷、心悸等症状。
原因:肝主藏血,对应着“五神”中的魂。入夜后,魂入肝,人就进入了正常的睡眠。倘若肝火过旺或肝郁气滞,魂魄就易失潜藏,难以入睡。
方法:顺肝气。一是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少思虑,白天可用菊花、麦冬、夏枯草泡茶喝以疏肝清热;
二是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而后艾灸顺肝气的穴位——肩部的肩井穴,胸部的膻中穴和期门穴,脚步的太冲穴和行间穴。
2、容易醒,调脾
症状:睡不踏实,一晚上要醒好几次,而且醒来后再次入睡比较困难,常伴有口腻、口淡、厌食、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原因: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俗话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饮食不节或者脾胃功能不好,就会造成腹胀、胃痛,使人辗转难眠,时睡时醒。
方法:治疗以和胃健脾安神为主。
第一,不要思虑过度,以免伤及心脾;
第二,要注意饮食,晚上多吃些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如小米莲子百合粥,能养心安神健脾胃;
第三,艾灸,白天调脾,艾灸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太白穴;晚上安神,艾灸大椎穴、神门穴、涌泉穴。
3、睡不沉,调肾
症状:总感觉一直醒着,对身边的动静一清二楚。
原因:肾阴虚损,阴精不能上承,导致虚火上炎,心居上焦,肾居下焦,就会心肾不交,心火偏亢。
方法:从肾调起,多吃黑色食物可以补肾,如黑米、黑花生、黑豆、黑芝麻、枸杞、山药、首乌等。
此外,还可以艾灸肾俞、太溪、涌泉等穴位,注意开始施灸时灸量不要太大,以免上火。
4、彻夜难眠,清热泻火
症状:彻夜难眠,常伴有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症状。
原因:多由心肝火旺所致,多见于更年期妇女。气有余就是火,肝郁时间长了,肝火就会怫逆,冲击肝魂,扰犯心经,灼伤心脉,导致睡卧不宁,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心不定神,则不寐”。
方法:以清热泻火安神为主。建议拍打肝经和胆经,也可以艾灸心俞穴、肝俞穴、内关穴、太冲穴等。
5、做梦频繁,养血安神
症状:梦多,整晚似睡非睡,导致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心慌。
原因:心脾两虚,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则脑室失养,致头晕目眩;
心主血,血虚则虚火内生、上扰心舍,阴不足于下,神不安于上,就会心神失养,致失眠、多梦、健忘。
方法:以养血安神为主。
最佳方法建议艾灸脾俞、心俞、内关、安眠穴等。
五、长期失眠的最好补救方法:艾灸!
那么,针对失眠患者,该怎么调理补救呢?最好的方法是:艾灸补阳!
“天下补阳,灼艾第一
失眠的人可以晚上艾灸,标本兼治,即针对上文提及的失眠的不同原因,针对性地予以配穴,从根论治。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睡眠、好身体!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