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是我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治病方法之一,有几千年历史。本人 1953年师承针灸大师承淡安,在灸法方面得到他的真传。从医60多年来一直为灸法的保存和发扬光大努力。下面就灸法讲几点要诀和技巧。
医乃仁术,医天下人之疾苦是为天职,勿贪婪财物而败德。
《灵枢·官能》:“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其次是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灸法虽无多大痛苦,但用火在人肉体上点燃,不免有恐惧心理。所以耐心讲清道理,让人相信灸法,乐意接受灸法,双方配合好,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施灸部位】直接灸法经长期施灸会落下疤痕,为了不妨碍美容,应尽量避免在颜面部及明显外露部位施灸,最常用的是背部、腹部及四肢,因为这些部位肌肉丰满肥厚,又不常外露,即便有个小疤痕也无妨碍。
脏腑病多用俞穴、募穴,都在腹背,正好两全其美。
【取穴要精准】取穴要先讲姿势,或坐位,或卧位,必须自然放松,充分暴露穴位,要有依靠,稳妥舒适,能够持久,然后点穴施灸。
穴位是按骨度法取的,固定不变。敏感点也叫阿是穴,或热敏点,或嗜热点,会随病情改变而转移或消失。用直接灸法则取固定穴位不变,以免多处灸成疤痕。
取穴要少而精:
取穴宜精简,以治病主穴为主,配穴少用。如胃病取胃俞、中脘为主穴,配足三里穴,仅此 5 个点。一般以 3~7 个点为宜。每穴灸 5~9 个艾炷,每次总数以30~60 个而已,操作熟练不过 10分钟 左右。
【艾绒的选择】直接灸不能用粗艾绒、新艾绒,它含挥发油多,不易点燃,不易灭,烧得时间长,痛苦较大。用极细之艾绒、陈艾绒,颜色土黄,绵软,无杂质,无油性,易燃易灭,知痛时已灭了,无甚痛苦,易被患者接受。
艾炷大小:
初用直接灸法,一定要用小艾炷,宁可多灸几壮,这也和用药一样“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古人多用大艾炷,一二次灸成,要求化脓成灸疮,每天清洗,一个月以上才能痊愈,非常痛苦,而且麻烦,虽然疗效好,但现代人多难以接受。所以,用小艾炷轻灸、多灸、长灸同样有效。人体产生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体质,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是慢慢形成的,不必要求速效。
艾炷要做成宝塔型,下平上尖,不松不紧,太松易散,太紧燃烧时间长,灼痛重,必须讲究。
【操作方法】安排好体位点准穴位之后,用 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用细线香点燃尖端使之均匀向下燃烧。
初灸阶段燃至一半知热即捏起或压灭,术者要用自己的拇食二指迅速大胆操作,眼明手快不会疼,这样患者才能立即止疼;再灸燃至大半知大热时,捏起或压灭;重复灸燃烧将尽时捏起或压灭,脉脉艾灸提醒您次数一多就无甚痛苦了,耐心灸下去待结痂之后就不怕痛了。时间久了有的会出现感传,还会感觉舒服,就像一种温热享受。
【灸疮的处理】如果痂下有分泌物照常施灸。万一感染化脓,用外科换药方法很快就会痊愈,接着再灸,不要间断,免得再打基础。内衣如干净一般不会化脓,有的连灸数月至一二年也平安无事。如果仅起一个小水泡,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很快就吸收了。
【施灸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以此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如果不讲次序,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循序不乱,不会遗忘。而免得患者反复改变姿势,省事省时间了。
【施灸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灸后排病反应】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要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间隔时间,如出现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药用生地15g,麦冬15g,玄参15g,肉苁蓉15g,水煎服。
【难治病取穴方】
按中医脏腑经脉辨证,选用循经或局部、俞募、原络、下合穴等配方取穴。
1、病毒性乙型肝炎,主穴取肝俞、脾俞、足三里,配穴取期门、太冲、内关。
2、慢性肾炎(尿毒症),主穴取肾俞、脾俞、命门、大椎、关元,配穴取三阴交、水分、足三里、筑宾、三焦俞。
3、慢性气管炎,主穴取肺俞、中府、足三里、膻中,配穴取丰隆、鱼际。
4、哮喘,主穴取定喘、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配穴取丰隆、中脘、内关。
5、肺结核,主穴取肺俞、膏肓、足三里、脾俞,配穴取中府、丰隆、大椎、曲池。
6、肺门淋巴结核,主穴取身柱、肺俞(或只灸身柱),配穴取中脘、足三里。
7、慢性结肠炎,主穴取脾俞、大肠俞、天枢,配穴取足三里、上巨虚。
8、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主穴取人迎、大椎、足三里,配穴取合谷、中脘。
9、食道癌(各种肿瘤),主穴在胸腹部病灶直上相应的体表上取穴,或敏感点上取穴,配穴在病灶背部相对应处取穴,或身柱、灵台、中脘及足三里、内关。
10、白血病,主穴取膈俞(血会)、大椎、关元,配穴取足三里、中脘、曲池。
11、系统性红斑狼疮,主穴取大椎、关元、足三里、血海,配穴取中脘、内关、三阴交、阴陵泉、百会、风池。
12、系统性硬皮症,主穴取大椎、肾俞、足三里、肺俞,配穴取关元、中脘。
13、艾滋病,主穴取大椎、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配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大肠俞。
14、经常感冒,主穴取风门、肺俞、大椎、关元,配穴取足三里、外关。
15、类风湿关节炎,主穴取大杼(骨会)、大椎、肾俞、命门,配穴取关元、中脘、足三里、绝骨(髓会)。
16、强直性脊柱炎,主穴取大椎、身柱、灵台、病灶两侧华佗夹脊穴,配穴取肾俞、绝骨(髓会)、太溪、三阴交。
【保健灸法】
养生保健灸——可取足三里、大椎、中脘、神阙、关元、三阴交,选1~2穴。或单灸足三里,就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小儿——可独取身柱穴,能促进发育,强壮身体。
灸字,从久从火,必须长期耐心灸下去,日久见功。尤其慢性病及疑难病,可以灸数月至数年,对老年人养生保健更应常灸。
各种心脏病的艾灸治疗方法
针对疾病:各种心脏病。
艾灸工具:单眼艾灸盒,双眼艾灸盒或单罐艾灸罐和双罐艾灸罐(天气温暖的时候,可以使用艾灸盒来艾灸,如果寒冷就使用艾灸罐艾灸)。
治疗方法:
(1)一般选取心俞、厥阴俞、膏肓、膻中、中脘、内关、神门穴和局部施灸。腹部和背部的穴位灸30~60分钟,肢体灸10~20分钟。也可以每天选其中的几个穴位艾灸。(2)“九日循环艾灸法”,就是每天艾灸不同的穴位,连续艾灸9天为1个疗程。由于心脏类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所以可以不必局限疗程的次数。每个穴位各灸30分钟。9天后循环灸,最好利用温和灸的方法,每日加灸脐部(肚脐)30分钟。
我是在网上看到老师的文章,之后开始学习艾灸的。我在刚开始艾灸的时候,由于找不准穴位,因此自己把整个胸腹部通通灸了一遍,再加上老师经常提到的一些保健穴位。
当天艾灸过后,没出现什么反应。第二天再次艾灸过后,发现尿量很大,我特别高兴,我感觉自己再也不用依赖利尿药了。于是逐渐就把利尿药停了。直到现在,已经艾灸3个多月了,我完全不用吃利尿药了。现在我的脸肿、腿肿的问题减轻了,整个人看起来也精神多了。现在我每天都将艾灸当做一项必修课。我把我的经历写下来,也希望能提供给病友们借鉴。”
这位患者的心脏病的确很重,但是在3个月的时间内,自己用艾灸治疗减轻了病痛,并在博客上与大家交流分享,真的很感谢她。
这样的反馈不仅仅会使自己受益,而且还会让更多的人对艾灸坚定信心。其实艾灸很简单,有时候简单到不用寻找具体的穴位。直接在局部施灸,哪里有问题艾灸哪里。正如这位心脏类疾病的患者说的:“自己把整个胸腹部通通灸了一遍,再加上经常提到的一些保健穴位。”结果她的病情就减轻了,这就属于局部艾灸的方法。
有很多病人问我如何简单地寻找穴位,其实找穴位并不复杂。 我在艾灸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求孔穴,但求方寸” ,这句话是讲可以不知道如何取穴,但是必须要知道你患病的位置,那么这里就是施灸的重点。
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到穴位,你的痛点、不适点、麻胀的部位就可以作为艾灸的施灸部位。我的一个邻居,是一位冠心病病人,每次发病心绞痛都很严重,有几次发病时很吓人。
自从用我给他介绍的艾灸疗法后,每次他就用一个双罐艾灸罐扣在感觉疼痛的地方。经过半个月的艾灸,心绞痛的发病概率降低了很多,面色也红润了 。这也说明气血在艾灸的推动下,已经运行得很通畅了。
心绞痛多数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减少或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尤其在寒冷季节容易复发。劳累、生气、寒冷,可使血管收缩、小动脉阻力增大、血压增高,这些也是诱发心绞痛的因素。
患处艾灸,艾灸的热度可以渗透到血管里面,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心肌供氧量,扩张血管的流量,清除血管内的油垢,起到血管“清道夫”的作用。
一般艾灸治疗心脏疾患,我是建议选择心俞、厥阴俞、膏肓、膻中、中脘、内关、神门穴和局部施灸。
腹部和背部的穴位灸30~60分钟,肢体灸10~20分钟。一天灸不完,可以每天选其中的几个穴位艾灸。在施灸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所以在施灸的时间上也要自己掌握,不要太机械。
如果你感觉艾灸某个部位很舒服,那么你可以在这个部位多灸一会儿,如果你感觉艾灸某个部位有点难受,那么你就移动一下。
尤其是艾灸治疗心脏疾患,往往开始会有心脏部位的隐隐不适,这时你要常移动艾灸盒,从周围开始逐渐往不适点靠拢,渐渐让不适点达到适应的程度。
取穴位置我再给大家提供一套比较系统的“九日循环艾灸法”。这套穴位艾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的心脏疾患,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九日循环艾灸法”顾名思义,就是每天艾灸不同的穴位,连续艾灸9天为1个疗程。由于心脏类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所以可以不必局限疗程的次数。
具体操作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天选择中脘、足三里穴;
第二天选择下脘、气海、天枢穴;
第三天选择关元、曲骨、三阴交穴;
第四天选择期门、太冲穴;
第五天选择心俞、神门穴;
第六天选择隔俞、膻中、巨阙;
第七天选择厥阴俞、少海穴;
第八天选择天池、间使穴;
第九天选择肾俞、照海穴。以上穴位各灸30分钟。
9天后循环灸,最好要每日加灸脐部30分钟。我提供的艾灸方法比较简单,方便百姓寻找治疗。如果艾灸时间长了,自然可以学会如何变通。
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的是选穴和艾灸时间的长短,都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验来治疗。如果你有时间艾灸,那么我建议你腰腹部和背部要多下工夫,不一定拘泥于具体艾灸的时间。一般我的临床体验是,肢体对热比较敏感,可以艾灸15~20分钟。
而腹部、背部和腰部,对热的敏感度相对较差,尤其是背部督脉,因此可以多灸一会儿。因为我较胖,以前爱吃肉,所以有的时候也会有心绞痛的症状,这么多年,我常常使用艾灸罐在患处施灸。
同时我每天散步一个多小时,散步的时候,我会用手拍心前区的位置,每天不低于100下,用这样的自我治疗方法,我也体会到胸闷的感觉在逐渐减少。
只要你认真参与艾灸了,你自己也会慢慢找到诀窍,无论多么严重的疾病,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灵活运用、持之以恒,那么就一定能使身体有所好转,甚至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人是西安继正堂艾灸馆馆主,常年在一线给客户做艾灸,平时没事喜欢研读艾灸书籍,结合本人的经验,拟了这个读书清单,希望对学习艾灸的朋友有借鉴意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1.《单桂敏灸除百病》,作者单桂敏,适合艾灸初学者(艾灸小白)和只是打算学点初步艾灸知识在家简单保健下的朋友。
《谢锡亮灸法》,作者谢锡亮,谢锡亮先生是当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这本书知识丰富,对于艾灸理论、经络穴位都有详细讲解,并且收录了很多艾灸医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医案,让人翻阅之后,可以坚定信心,临床实践有法可依。
《马氏温灸法》,作者马少群,这本书理论和具体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艾灸方法,写的非常详细。缺点在于马氏温灸法所用穴位比较多,新手难以掌握,另外本书灸法每次都采用很多的穴位,每次艾灸所用的穴位也不同,难以操作。
《灸绳》,作者为周楣声,该书关于振兴灸法的思考、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经络学说、经脉系统的内容及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等。
《中国灸法治疗学》,作者肖少卿,本书也是注重辨证配穴,既可以学到辨证知识,体悟中医的医理,里面也收录了大量的古人灸法,可以作为参考。本书主体内容所用穴位较多,收录古人的灸法里配穴不多,可以参考使用。
《灸法秘传》,为清代灸法专著,内容不多,但字字珠玑,谈到了具体七十种症的艾灸方法,谈医理,医理简明,论灸法,配穴精少,切实可用。网上电子版错误百出,错字、漏字、多字、断句错误等甚多,现流行版本为中国艾灸传习社编校刊印。
《神灸经纶》,为清代灸法专著,作者吴亦鼎,全书搜罗甚广,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医灸法的理论和临床知识,是一部重理法且切合临床的灸法集大成著作,在针灸发展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