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指的是口腔的内侧黏膜上出现了溃疡,而且经常此起彼伏,溃疡大还不容易痊愈,怎么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是哪一条经的问题呢,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是足厥阴肝经的问题,因为足厥阴肝经是走到我们的口腔里面,绕行在口腔内侧,所以当情绪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越是容易紧张的人,肝气越容易旺盛,肝火旺就很容易在口腔内侧长口疮,今天教大家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找对应的穴位就可以了。
肝经火的问题,这时候我们要找跟它对应的少阳经脉,肝主厥阴,手部的少阳经脉是手少阳三焦经,它的起始穴位叫做“关冲穴”。
关冲穴的位置:在无名指末端,靠小指这一侧指甲根角处,在指甲侧面垂直向下,指甲埋入皮肤内的指甲根的地方垂直于侧面相交的部位夹角处就是关冲穴。
当出现口腔溃疡的时候,可以用点刺的方法,用一次性的采血笔对准关冲穴,点刺一下弹射一下(就像测血糖一样),然后挤出两三滴血就可以帮助改善口疮的症状。如果没有这样的采血笔,也可以自己用指甲掐的方法,直接用力掐按关冲穴。
关冲穴,可以用刺血也可以指甲掐按,也就是用泻的方法,因为关冲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当人体的肝火比较旺盛的时候,肝主疏泄,所以人的气机就出现不畅的情况,一些瘀热的症状,关冲穴就是用来倾泻的,可以泻热,这个热基本上是头面部出现的气机不畅、有热的表现。
舌头上长溃疡怎么办? 首先我们得分清楚它是哪里上火了。然后我们就要想一想什么经脉通到我们舌头上,有这样一句话: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与舌是有密切联系,当我们焦虑、烦燥、多梦、心火旺盛的时候,就容易在舌头上面长口疮,这个时候就找手少阴心经对应的穴位。
其实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古人这样认为:心为皇帝,君主之官,皇帝要想发号施令,不能自己去做,要由心的外卫,心的外面有一层包络,叫做心包络,由心包去发挥心的主神智,主血脉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治疗心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首选的是心包经上的穴位。
手厥阴心包经,这条经脉起于胸中,联络于心,终止在我们手部中指的末端,这个部位叫做中冲穴,中冲穴距离我们的指甲的甲缘大概有0.1寸,0.1寸其实就跟韭菜叶那么宽,用力点一点中冲穴,会很疼很酸。还是用一次性的刺血笔点刺中冲穴,然后挤出两三滴血。
点刺中冲穴挤出血的颜色如果很鲜红,往往这个人就处于一种焦虑、烦燥、心火旺盛的情况,这时候看他的舌头中前部,特别是舌尖的地方是很红的,如果长口疮的话往往也容易长在舌尖这个区域,通过点刺中冲,刺血的方法来泻心火,也可以用掐按的方法:用拇指指甲较用力地掐住中冲穴,掐的时间长一点,左右中冲穴都可以经常掐,如果刺血的话单刺一侧可能就见到效果了,如果掐按的话两只手指的中冲穴都要掐按,掐按的时候长一些。中冲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终末的井穴,有泻心火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看舌苔能判断身体的各个脏腑的变化情况,口疮在舌头上面长的时候,很容易长在两个区域,一个是长在舌尖的位置,这是心火亢盛的表现,有多虑、烦燥、多梦的表现。另外就是在两舌头的两侧边缘上长口疮,在这个位置长口疮不仅要刺中冲穴,还要刺关冲穴,关冲穴反映的是肝的问题,肝火旺盛,而心肝之炎经常是合并上眼与口内,出现口疮。
总结:
1、口腔溃疡找三焦经的关冲穴,刺血或掐按。
2、舌尖上长溃疡找心包经上的中冲穴,刺血或掐按。
3、舌两侧边缘长溃疡,取中冲、关冲穴两个穴位,刺血或掐按。
口腔溃疡,应该怎样艾灸呢? 口腔溃疡想来大家都经历过,突然嘴里就多了一小块地方,时时刻刻用疼痛来提醒着它的存在。吃喝都不能尽兴,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其反复无常的折磨让人提起来就倍感无奈。
一般口腔溃疡的原因因人而异,但通常大部分人都是因为阴虚火旺。因为火旺引起口腔溃疡的人会感觉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热,并且溃疡处微红或发白。
治疗反反复复的口腔溃疡,其实有一种很简单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艾灸涌泉穴。不仅可以缓解口腔的疼痛,还可以滋阴降火,调理身体。
涌泉穴位于足底,一般人们会说上病下治,即头脸上有问题的可以从脚部医治。涌泉穴位于脚掌的三分之一处,正好是处凹陷的地方(如下图)
顾名思义,涌泉穴即像一处泉眼,有源源不断的气血向上流经人的身体。艾灸此处可以起到一个滋阴降火的作用。
了解了穴位所在位置后,大家就可以利用艾灸来治疗。
先拿一条艾灸,点燃之后把艾灸放在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的地方(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提倡大家用雀啄灸(如下方图),即像鸟雀啄食一样控制艾灸距离穴位的远近,当然也不能太近,以防灼伤。
一般一侧穴位每次灸七八分钟,口腔溃疡正在发作或特别严重的时候,可以每天都灸一次。
而当你有预感可能会口腔溃疡时,也可以提前用艾灸灸一下脚底。空闲时候,看电视或闲聊时都可以艾灸一下,即不浪费时间,还缓解了因为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调节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小肠经的五腧穴 主讲:牛广丰
这是我们说的小肠经,小肠经属火,和心经互为表里,也就是说是泄心火的一条经络
那么小肠经做为阳经,第一个穴位井穴,就是属金,用来泻火用的,叫做——少泽
这是少泽的位置。
少泽穴业也叫:小吉穴、少吉穴。这个穴位可以让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这个穴位作为井穴,主要作用是缓解治疗头痛、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昏迷、耳鸣、耳聋等,也可以缓解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疼痛、咽炎、结膜炎、白内障等,再者因为属性属金,属于小肠经的肺,对于缓解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等都有一定作用。
不爱出汗是体内湿气比较重,按这个穴位没有什么效果
这个穴位对于打嗝,有一定治疗效果。尤其呃逆,可以用右手拇、食指捏压患儿左手少泽穴,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当即以酌七,继续按压一分钟巩固。
通常很多人小指头麻、疼痛,都是心脏有问题,小肠经泻火,但是如果心脏动力不足,小肠经泻火,就容易产生晕厥,心衰的问题,所以要看是心火旺,还是心火虚弱。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个手指疼痛的知识:
小指疼痛:这是心经,小肠经的问题,瘀堵,是心脏或小肠有毛病。靠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有少冲穴,另一侧有少泽穴。少冲与心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使发作缓和些,少泽穴是小肠的井穴,小肠情况不佳时,可用力按压此指尖。
无名指疼痛:这是三焦经的问题,是喉痛或头痛时发生。在无名指的三焦经上有一个关冲穴,感冒发烧时揉此部位即可。
中指疼痛:因炎热以致心脏不适时,这里会感到疼痛。中指上有一个中冲穴,位于包围心脏的心包经上,出现不适可按摩应急。
食指疼痛:食指上有与大肠相关的商阳穴,有便秘现象而压这个手指深感疼痛者,大肠可能有问题。
拇指疼痛:是肺经瘀堵,拇指中的少商经穴,与肺息息相关。如肺有疾患压这个部位时,会疼得跳起来。发现有这些征兆要急时检查。
从第一个穴位开始是少泽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这个穴位开始是从井里而发,这种穴位治疗热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像少泽穴,咽喉痛,发烧了,牙肿了,用三棱针点刺一点少泽穴出一滴血,这些问题就可以当时缓解,不过对于治疗还是要找到本经,病发原因。同时对于井穴,这些穴位不适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小肠经的第二个穴位,荥穴,叫做前谷,金生水,这个穴位属水。
前谷穴有缓解头痛项强、耳聋耳鸣、目赤、热病无汗、鼻塞、咽痛、产后无乳等作用,前谷穴的位置:第五掌指关节前方,掌指横纹端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前谷穴的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前谷,因为属水,所以这个穴位对于不出汗有一定效果,但是是针对热症无汗,同时也可以调理头痛项强、耳聋、耳鸣、目赤、鼻塞、咽痛、痄腮、产后无乳、手指麻木、精神分裂症等。
这个穴位缓解耳鸣,可以配合耳门穴、翳风穴。
这个穴位用的少,我用这个穴位就是治疗耳鸣的时候用过。
刚才有朋友问我小肠经的主要作用,小肠经的主要作用:
第一个,是泄心火
第二个,胸闷,胃堵,还有些人脾气很急,老是心烦气躁,动辄与人吵架,这可以通过按
摩小肠经和三焦经进行舒缓。
第三个,调控产妇乳汁分泌的重要经络,如果产后乳汁不下或量少,通常是小肠经的经络堵塞不通,在培补气血的同时,刺激小肠经的相关穴位可以促进乳汁分泌
第四个:缓解肌肉疲劳,放松上肢肌肉,疏通经气,可以用来缓解疲劳,在做其他按摩治疗时也可以用来放松身体。
小肠经的第三个穴位,也是我们使用最多的几个穴位之一,就是属木的穴位——后溪
人体的一个大穴,别看在一个很小的位置,但它是人体的一个大穴,它是八脉交会穴。所谓八脉交会穴就可以和人体的其它血脉沟通的。它是跟后背的督脉相通,所以来讲,后背上的督脉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这个后溪穴来治疗。督脉有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病,督脉连着大脑,所以有一些神志方面的病,就是经常恐惧、忧虑,神志不清或者记忆力很差,都可以通过调节后溪穴来得到解决,所以后溪穴这个穴位非常重要。另外后溪穴对于治疗落枕、肩膀痛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这个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后使劲往里一按往上一推,一定要推进那个骨缝当中去才有效果。
@牛广丰(道医养生)?女人在月经期间喝花胶汤或者四物汤补合适吗?
花胶不知道以后什么作用,四物汤要在月经前后喝,经期不适合。[好]
这个穴位就是后溪穴,我用的比较多的就是治疗手麻,从后溪一直透针穿过手掌到合谷,这个一针下去,就可以解决手麻的问题。
@泽霖141319 没有听说过,炒作吧,我只听说过桃胶对于胃炎,胃有一定保护作用。
这个穴位也叫落枕穴,可以缓解落枕的症状,但是如果由于血栓导致的落枕也只能缓解,起不到治疗作用,如果要治疗还是要活血化瘀。
小肠经的第四个穴位就是阳谷穴,阳谷是一个属火的穴位,也可以说是小肠经的动力,阳气融汇的穴位。
如果有朋友中焦不通,小肠不蠕动,可以按揉阳谷穴。
这个我i之就是阳谷穴,距离神门很近。
阳谷的中药作用,也就是泄心火,缓解治疗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颌肿、腕关节疾患、癫痫、癫狂。
这个穴位是神门,看看是不是距离阳谷很近。
神门穴主要是心经的穴位,用来治疗心脏无力,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的。
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腧穴最后一个穴位,合穴,属土,就是小肠经的脾脏,——小海穴
所有五腧穴的井穴都在末端,合穴都在膝、肘关节部位。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少海穴是心经的合穴,大家一定要分开小海属土,少海水,离得很近,但是属性不同。
这是小海穴的位置
这是少海穴的位置
小海穴主要治疗的是头痛、项强、耳鸣、颊肿、肘臂痛,经络瘀堵的问题
少海穴属水,治疗的是疏导的问题,比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头痛,眩晕。
这个我们在讲心经的时候再详细介绍。
今天小肠经的五腧穴给大家分享完毕。
最近感冒的比较多,多是因为季节交替,受寒导致的,也有人说和疫情二次有关系,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受寒感冒的大多是免疫力不足导致的。
百病因寒生,身体受寒,导致免疫力下降,才有了感冒发烧,咳嗽,大多数人会反复去医院治疗,咳嗽一直不好,甚至导致鼻炎,还有人甚至开始扁桃体肿大,打呼噜。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医对于这次疫情束手无策,花了很多钱反而效果欠佳,而中医一上来就见效的原因。西医治疗,不分寒热,一上来就是抗生素,以为把病菌、病毒杀死就好了,其实寒没有去除,你打再多针,只能是医疗过度,花钱作死。
只要把寒气去除,马上就好,最简单的就是红糖姜水,出一身汗,就好了。
如果耽误了,和小柴胡汤也没有问题。
? ? ?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会大杼血膈俞,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十六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切,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
下合穴歌
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
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穴,
膀胱委中胆阳陵,胃合三里治内腑。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连耳肩。
临泣带脉外眦颊,外关阳维耳后绕。
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 ? ? 脏:章门,第十一肋骨末端,侧腹部,(后腰身),此穴对胸胁痛、腹痛、呕吐有功效,长期敲打有减肥的功效,属带脉,五脏皆禀于脾,为脾经募穴。
? ? ? 腑: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脾胃虚弱,长期按健脾益胃。六腑皆禀于胃,为胃经募穴。
? ? ? 气:膻中,两乳之间连线中点,内为肺,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属任脉,宗气之所聚,诸气皆属肺,为心包经募穴。
? ? ? 血: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理气宽胸,活血通络,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为膀胱经。
? ? ? 筋:阳陵泉,小腿外侧当腓骨前下方凹陷处,对于下肢筋病、胁肋痛、胆腑之病,经脉通证上的病症,瘀血肋痛,肝郁胁痛、湿热胁痛,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为胆经。
? ? ? 脉:太渊,在腕骨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凹陷,止咳化痰,通调血脉,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属肺经。
? ? ? 骨:大杼,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强筋骨,清邪热,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膀胱经。
? ? ? 髓:悬钟,又名绝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颈项强痛、偏头痛、咽喉肿痛,足少阳胆经,胆主骨所生病,为胆经。
? ? ?附八会穴歌诀:血会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膸绝骨,脏会章门中脘腑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图片]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
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 ? ? ?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 ? ?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全 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 肺 -- 少商 大肠 -- 商阳 心包 -- 中冲 三焦 -- 关冲 心 -- 少冲 小肠 -- 少泽 脾 -- 隐白 胃 -- 厉兑 肝 -- 大敦 胆 --(足)窍阴 肾 -- 涌泉 膀胱 -- 至阴 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 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 ? ?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 ? ? ?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 ?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
? ? ?【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 ? ? ?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络穴】是个十字路口
12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络脉,上面各有一个络穴。络穴就好比是两条经络的交会点,它的作用是把人体相表里的经络沟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两经问题的毛病,找络穴来治最好,因为它能同时引导药性进入两条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 ? ?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急病找【郄穴】
从古代开始,急病都是通过郄穴来治的,所以,凡是急性发作的小毛病,您尽管去找郄穴,让它帮您打头阵,肯定没错。
将精选的药物贴在上面,这样,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气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达到了极致
? ? ? ? 经脉气血汇聚之处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 ?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1.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2.原穴、络穴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2.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4.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5.下合穴
六脏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5.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7.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