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灸法:到底该如何定位腧穴?

时间: 2023-06-06 22:10:38

灸法:到底该如何定位腧穴?

灸法,作为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千载,代代相传,迄今不息。灸法相对简单,但它卓著的疗效却也是举世公认的。现如今,灸法也一直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治疗法,但要精通灸法,却又不易,尤其是对腧穴的定位,更是对施灸者的考验。

在针灸临床上取穴的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为了找准穴位,必须掌握一定的定位方法。临床上常用的取穴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利用人体体表各种解剖标志作为定位根据,是最基本的取穴法,临床上可用定型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来定位。

1、定型标志。

即用爪甲、五官、毛发、脐窝、乳头、骨节、肌肉突起和缝隙处等作为定取穴位的标志。如鼻尖处取素,两眉中间取印堂,乳中间取膻中,脐中取神阙,腓骨小头前下方取阳陵泉,低头时显示出最高的第七颈椎,其棘突下取大椎,口角两旁取地仓,耳屏前方取听宫,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下定至阳,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下定腰阳关等。

2、动态标志。

指将人体采取某一活动姿势时,关节、肌肉、皮肤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的标志。如张口取听宫,闭口取下关;屈肘时肘横纹头取曲池;拇指翘起时两筋间取阳溪;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两个凹陷,前凹陷是肩,后凹陷是肩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故称活动标志。

二、同身寸法:将患者本人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长度来比量腧穴的方法,称为同身寸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有所延缩,不受肥瘦长短的影响,所以最为科学合理,应用最广。

同身寸法又分骨度法和指度法两种:

1、骨度法。骨度法,始见于《灵枢·骨度》,它是以骨节为标志,规定出一定的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这种定位法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改进,形成了现在通用的骨度分寸(表1)。

2、指度法。指度法是以患者手指的长度与宽度为标准来测量尺寸的取穴方法。如果病人的身材与医生相仿,也可用医生的手指宽度来比量。常用的指度法有如下几种:

(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相当1寸。

(2)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宽度,相当1寸。

(3)一夫法:当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时,4个指头第二节总的宽度称一夫,相当3寸。

我们认为,指度法虽使用方便,但没有骨度法(图1至图3)准确,故使用指度法时不宜超过3寸。

表1骨度分寸表

图1骨度分寸(正面)

图2骨度分寸(背面)

图3骨度分寸(侧面)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灸法的操作方法

艾灸操作方法
1.艾炷灸
是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的方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慢性胃肠病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患,如哮喘、风寒湿痹等。
(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隔的物品常用生姜、大蒜、盐、附子片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2.艾条灸
又称艾卷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常用的施灸方法有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出针。
4.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灸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怎样找穴位及穴位使用手法

有时候,穴位上会起红点、小痘痘。这些反应能帮你找到穴位,还能让你发现身体哪儿出了问题。使用穴位的手法︰1. 点按︰找到穴位后,用手指肚儿使劲儿往下压。如果嫌用手指太累了,用圆珠笔头、钢笔帽代替也可以。不仅能保健,关键时候还能救命,比如人昏倒时「掐」人中,其实就是点按。2. 揉法︰手指按住穴位做回旋转动,就是原地转圈。要注意的是,一直要有向下压的力,让力量透下去。除了手指,还可用手掌、掌根,可以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选择。腰背等肉厚、面积大的地方可以用手掌,手上、脚上或者骨头缝的穴位只用手指。3. 敲打︰累的时候想让身体舒服,就要先让经络舒服。攥起拳头,轻重随意沿着经络走行的线来回敲打。经络通了,疾病也就离你远了。4. 推法︰稍使劲,用手掌或者手指沿着经络移动,腿上的经要由上向下推,胳膊上的经要由下向上推。推法可以推动气血,让全身各个部位都能受益。5. 灸法︰灸法要借用一种中药──艾草,药店里有卖成品的艾条或者艾绒。把艾条点燃悬放在穴位上,或者沿着经络来回移动,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因人而异,以皮肤有温热的感觉为好。还可以在穴位上放一块硬币大小的生姜片,放一撮艾绒在上面点燃,这又叫「隔姜灸」。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