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隔豆豉灸!

时间: 2023-06-06 22:11:19

隔豆豉灸!

【概念】隔豆豉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淡豆豉饼 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属于隔物灸法之一。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内载将淡豆豉末用黄酒 调和成饼,隔饼灸以治发背。后世医家根据豆豉有 发汗解表作用,在实践中发现此法对痈肿初起,效 果颇佳。但须灸至疮部皮肤湿润汗出,这样,邪毒 可随汗外出,使病获愈。

【灸前准备】大艾炷,淡豆豉饼(淡豆豉压为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疮口大的饼,厚为0.4〜0.6 cm,用粗针穿刺数孔),镶子,线香,火柴,灰盒,甲紫等。

【施灸法】将淡豆豉饼放在疮面上,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施灸,如果豉饼烧焦,可易湿饼再灸。每次施灸壮数,根据病证而定,痛疽初起者,灸至病灶区处皮肤湿润即可,勿使皮破,每日灸1次,以愈为度; 如脓肿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灸7~15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养生先养脚,祛除寒湿百病消,用它泡脚祛寒湿,理气血!

【适应证】隔豆豉灸法具有散泄毒邪、敛疮生肌作用。所以本法临床上适用于外科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证。

【注意事项】

1、豆豉饼的厚薄,应该根据施灸的部位和病证而定。

2、若豆豉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新的豆豉饼后再灸。

3、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 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按语】详:“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差。”《千金要方》卷六又用这种灸法治耳聋,其具体方法是:“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 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楸叶盖之,剜一孔透饼,于上灸三壮。”临床上适于治疗痈疽发背,顽疮, 恶疮肿硬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症。豆豉又称淡豆豉是用桑叶、青蒿(每黑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置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匀,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晾,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岀,晒干即得。豆豉味辛、甘、微苦,凉。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所以豆豉灸适用于外科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证。养生先养脚,祛除寒湿百病消,用它泡脚祛寒湿,理气血!

养生保健说艾灸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古人在煨火取暖时,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无数次重复这一过程后,他们认识到烧灼躯体的一定部位可以治病,这就是最初灸法的起源。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在皮肤表面烧灼,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魏晋时期,“隔物灸”为灸疗多样化开辟了新途径,后到唐宋时期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并提出预防灸法概念。明清时期隔物灸已经到了鼎盛阶段,明朝的张良创造了局麻施灸,缓解灸疗过程中的疼痛。

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

中医早就认识到艾灸可以预防疾病,即“防病于未然”。民间俗语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也是这个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如果长期自灸保健穴位,就能够达到调合阴阳、固本培元、祛病延年的效果。

如何做豆豉

教程如下:
1、食材:黄豆500G,姜,剁椒,盐各适量。
2、将黄豆洗干净,在水里泡一天。
3、将黄豆煮熟,豆和水的比例在2:1左右即可。
4、将煮豆的水逼出,放少许盐保存在冰箱里(也可以不放)。
5、将豆子放进带盖的不锈钢锅里,在温暖的地方发酵一周左右,发酵好的豆子之间有滑滑的粘液即可。
6、豆豉怎么制作将煮豆水倒入发酵好的黄豆里,将生姜末、盐、剁椒入豆子拌匀。食盐的用量根据豆子的多少决定,因为剁椒有。搅拌均匀即可。
7、将水豆豉装入玻璃容器中保存,放上半天可以吃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