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隔葱灸,早在明代刘纯《玉机微义》及张景岳之淡豆豉别名香豉、豉、淡豉、大豆豉,味苦,性 辛、平,归肺、胃、心、膀胱、小肠、三焦经。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豆豉含有维生素3、维生素B2、烟酸、四甲基毗嗪等。豆豉灸又称隔豉饼灸,该灸法最早见载于晋《范汪方》(据《医心方》卷十五)。《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记载较隔葱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葱而施灸的《类经图翼》中就有记述,大致可分为隔葱泥灸法和 隔葱盐灸法。现代又有很多医家釆用隔葱白灸。
【灸前准备】大艾炷,葱白,饑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法】
1、隔葱白灸:取葱白一束(约10余根),在相 距1~1.5 cm的两头用线捆扎,再将两端切去。施灸时,将葱段竖立于穴位上,上置大艾炷,用线香点燃艾炷进行施釜。据病情一般须灸7~10壮。每 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1疗程。
2、隔葱泥灸:选葱白若干,剥去老皮,再捣烂 成泥状。平摊于穴位,约0.3~0.5cm厚,直径2~3cm,上安放艾炷,用线香点燃施灸。患者觉烫时马上更换艾炷,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为1疗程。养生先养脚,祛除寒湿百病消,用它泡脚祛寒湿,理气血!
3、隔葱盐灸:用葱白两根,食盐20g,艾绒适量。先将食盐炒黄待冷备用。葱白洗净捣成泥,用 手压成0.3 cm厚,直径2~3cm的葱饼一块,备用。先将盐铺于所选穴位(多取神阙穴,以填平脐眼为度),将葱饼置于盐上,再将艾炷放在葱饼上,尖朝上,用线香点燃,使火力由小到大,缓缓深燃。每次灸7~10壮。每口或隔日1次,7~10日为1疗程。
【适应证】隔葱灸法临床上适用于治疗虚脱、腹痛、痙闭、 疝气及乳痈、肠胀气、阴寒腹痛、小便不通、伤风感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隔葱灸的具体操作方法较多,可根据不同 的病证或施灸的部位选取。
3、隔葱灸用的葱应选用新鲜的老葱,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葱或嫩葱。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按语】葱白别名葱茎白、葱白头,味辛、性温,归肺、胃 经,葱白有发散风寒,通阳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葱白中主要含有黏液质、粗脂肪、油酸、花生酸、泛醍-9及泛醍-10、挥发油、大蒜辣素、二烯丙基硫醍等,具有发表通阳、解毒杀虫的作用。对于虚脱、腹痛、瘙闭、疝气及乳痈、肠胀气、阴寒腹痛、小便不通等症可采用本法施灸。
隔葱灸,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养生先养脚,祛除寒湿百病消,用它泡脚祛寒湿,理气血!
从古籍中看,大致可分为两种隔葱灸的方法。一为《玉机微义》所载:治疝病“用葱白泥一握 置脐中,上置艾灼”。相当于隔葱泥灸法。一为《普济方》所载:“治产后小便不通……用盐于产妇脐中填满,可于脐平。却用葱白剥去粗皮,十余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按盐上,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 以火灸之,觉热气直入腹内,即时便通。”相当于隔葱盐灸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