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隔附子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以附子而施 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隔附子灸,此法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后世如明-薛己《外科发挥》、清代的《串雅外编》等都有载述。另夕卜《外科发挥》和《疡医大全》等书均有较详论述。
【灸前准备】大艾炷,熟附子,黄酒,生附子,肉桂,丁香,蜂蜜,银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法】 作饼,厚约0.4cm,直径约2cm,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 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 5cm 厚的药饼,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或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粉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调和捏成薄饼,约一二分厚度,待稍干,用针刺数孔,放在局部灸之。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温热,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若附子片或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新的附子片或附子饼后再灸,直至穴位皮肤出现红晕停灸。隔附子灸法用于治疗各种阳虚病证,对阴疽、疮毒、窦道盲管久不收口、痈疽初起、阳痿、指端麻木、痛经、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早泄、遗精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效果佳。亦可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及腺疮等,频频施灸能去腐生肌,促使愈合。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
2、附子片或附子饼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证而定。附子饼灸须在医务人员指导监视下进行。养生先养脚,祛除寒湿百病消,用它泡脚祛寒湿,理气血!
3、应选择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处施灸,灸饼灼烫时可用薄纸衬垫灸饼下,以防灼伤皮肤。
4、对阴盛火旺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按语】
1、隔附子片灸,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位,上置 艾炷灸之。把准备好的附子片放在穴位上,将大艾 炷放在附子片上,用线香点燃艾炷施灸,换炷不换附子片,灸治5~7壮,使患者感到有温热舒适为III度,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养生先养脚,祛除寒湿百病消,用它泡脚祛寒湿,理气血!
2、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附子别名侧子、虎掌、熟白附子、黑附子、明附片、刁附、川附子,归心、肾、脾经。附子辛温大热, 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透风寒湿气,有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含有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乌头胺、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棍掌碱氯化物、异飞燕草碱、苯甲酰中乌头碱、新乌宁碱、附子宁碱、北乌头碱、多根乌头碱、去氧乌头碱、附子亭碱、准葛尔乌 头碱、尿嗟暄、江油乌头碱、新江油乌头碱、去甲猪毛菜碱等。隔附子灸,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千金要方》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载有:“取附子,削令如基子,安肿上,以唾帖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窿。”古人在灸治时,附子多选用成熟者加以炮制后使用,且常以驴酢(指味汁浓厚的醋)或童便浸过。如唐-王煮的《外台秘要》载崔氏疗耳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r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差。”清代顾世澄的《疡医大全》提到:“用附子制过者,以童便浸透,切作二三分厚,安疮上,着艾灸之。”以治疮久成痿。除用附子片灸外,古人还釆用 将附子研末制成附子饼进行灸疗。如明代薛已《外科发挥》记载,治疮口不收敛者“ 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为饼,置疮口处,将艾炷于饼上灸之。每日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明代汪机《外科理例》说得更为明确:“附子为末,唾津和为饼,如三钱厚,安疮上,以艾炷灸之。”清代陈学敏《串雅外编》也记述:“痈疽久漏,疮口冷,脓水不绝,内有恶肉,以大附子 水浸透,切大片,厚三分,安疮口艾隔灸,数日一灸,至5、6、7次,服内托药自然长满。”并把这种灸法称为“附子灸”。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还观察到,隔附子灸如使用不当可造成中毒。附子属乌头类药物, 故推测其毒性可能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据测试附子在18°C以上的环境中乌头碱的毒性作用占优势。施灸中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口 唇鼻痒、咽痛、胸闷、恶心、腹痛、四肢微麻等症状都类似乌头碱中毒症状。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于连续施灸时间长,室内不通风的环境下,医者较患者 症状明显,这也许与当时所处的体位,吸进烟气的 浓度及不同体质有关,但停灸后症状大多可逐渐缓解乃至消失。如仍不消失应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 送医院急救。
提示:以上操作请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施灸,谨防灼伤皮肤!
坚持艾灸小腹和腰部的功效
坚持艾灸小腹和腰部的功效,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定期做艾灸不仅仅可以起到养身保健的作用,还可以祛湿散寒,巩固身体里的阳气,所以现如今很多人都会做艾灸,下面一起来看看坚持艾灸小腹和腰部的功效。
坚持艾灸小腹和腰部的功效1 1、健脾胃
艾灸可以祛寒邪,扶阳固脱,促进胃肠蠕动等,对脾胃不和、腹胀、便秘、腹泻等有一定调节作用;
2、艾灸小腹利于减肥
因为艾灸腹部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艾灸,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促进脂肪消耗,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3、艾灸小腹有助睡眠
艾灸腹部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艾灸腹部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4、艾灸小腹防疾病
艾灸腹部可达到辅助治疗溃疡病的目的。因为胃溃疡病的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经常揉腹,可促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阻止胃酸过量分泌,防治溃疡病。
5、艾灸小腹延缓衰老
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机体功能开始下降,卵巢内分泌激素不平衡,子宫也代谢缓慢,女性的颜美肠清,面无皱光滑都是子宫平衡激素平衡。可以艾灸气海,关元,归来,神阙来调节,让气血充沛,温经通经,以温热刺激,从而扶正祛邪,万病之源都是损伤了阳气所致。
艾灸的方法
1、直接艾灸
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2、间接艾灸
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
3、隔附子艾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
4、隔姜艾灸
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
5、隔蒜艾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约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功效: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等的辅助治疗。
艾灸小腹的禁忌
1、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3、禁忌三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禁忌四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5、禁忌五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6、禁忌六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坚持艾灸小腹和腰部的功效2 艾灸腹部的好处与功效之一:减肥
艾灸肚子可以起到通调三焦的作用,对于腹部有积水或者嗳气都有不错的消除作用,而且艾灸能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对于燃烧体内脂肪,促进大小便改善水肿等问题都有不错的效果,艾灸还能去除湿气,对于一些湿气过重引起的小肚子大,有不错的改善效果,所以有肥胖状况的人可以经常做艾灸肚子。
艾灸腹部的好处与功效之二:健胃健脾
艾灸还可以起到和胃健脾的作用,对于一些有经常发生腹泻的人或者经常会有胃痛、呕吐等症状的人群具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只要每周或者两周做一次艾灸肚子,就能是脾胃得到有效的调和,经常做艾灸还能调理肠胃功能,起到预防肠道肿瘤类疾病的作用。
艾灸腹部的好处与功效之三:改善痛经
女性发生痛经多数都是由于子宫受到寒气侵袭引起的,还有一些痛经的女性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艾灸肚子得到有效改善,因为艾灸可以将子宫内的含量之前逼出去,同时对子宫起到发暖的作用,艾灸还能起到痛经活络理气止痛的作用,所以治疗痛经的效果会比较明显。
坚持艾灸小腹和腰部的功效3 一、艾灸减肥
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造成身体超重就称为肥胖,是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其消耗的热量,导致脂肪成分在体内积累过多而形成。人的胖瘦取决于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细胞内脂质含量的`多少,成年后开始肥胖的人多数是细胞肥大而数目无明显增加。
艾灸刺激穴位,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增加其排泄、达到瘦身功效。
二、艾灸减肥的方法
1、首先将艾条点燃后火头向下插入顶管,然后找准穴位,选好部位,将双股橡皮带系在要熏的部位上,将灸盒底部罩在穴位上面,把橡皮带套在灸架两边的底袢上即可。艾灸时需要升降艾条调节火力,以微烫而不疼痛为适中,因为火力过小的话,穴位刺激不到位,会造成减肥效果不佳。而随身灸是一种特制的金属圆筒,外形分筒体和持柄两部分。筒体上下各有多数小孔,小孔可以通风出烟,下孔用以传导温热。内另有小筒一个,可置艾或药物燃烧。
2、艾灸的准备过程也许比较麻烦,但艾灸的时候却着实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
当把艾灸盒放在腹部的穴位上面,随着艾条的燃烧,阵阵热气缓缓地从腹部的皮肤透,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的感觉从腹部直达全身。渐渐地,背上的毛孔也会一一舒展开来,全身微微出汗,闭上眼睛,尽情的享受这种温暖,舒服的感觉。艾灸时间最好控制到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
温馨提示:艾灸不能空腹时进行,也不能在大喜大怒时进行。艾灸前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艾灸后也要注意饮食清淡。还有艾灸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长久坚持,不然就前功尽弃了!艾灸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出现的话,要立即停止。
1、 《灵枢》又称《针经》, 实际《黄帝内径》各篇所载的穴名大约160穴。
《针灸中乙经》记载经穴349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5穴,计354穴。
《针灸大成》谱加5穴,计359穴。
《针灸逢源》计361穴。 目前国家标准记载362个穴位 。
2、针灸的治疗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3、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散寒:热则疾之,即指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快速进针,快速出针而不留针;
寒则留之,指寒性病症应深刺而久留针。
4、 同病异治 :某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相同,但病机不同,所以在治则和治法上也因之而异。
5异病同治 :有些疾病,其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但其病机相同者,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6、近部取穴:指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腧穴的方法,是腧穴近治作用的临床应用。
7、远部取穴:指临床选取与病证较远部位有关穴进行治疗的方法。
8、随证取穴:根据临床辩证选取治疗全身和局部的有效腧穴。
9、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循本经选取其局部与远部的腧穴配成处方。
10、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为依据,当阴经有病时,陪相表里的阳经腧穴,阳经有病时,配相表里的阴经腧穴;脏腑有病,也可配表里经有关腧穴。
11、上下配穴法:八脉交会穴是前人总结上下配穴法的实践经验之一
12、前后配穴法:是将胸腹部与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俞募配穴法为其中的一种
13、左右配穴法是以经脉循行左右对称,络脉纵横交错的特点为配穴依据的配穴方法。缪刺与巨刺。
14、五腧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取之经;经满而血者, 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15、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的一个重要经穴。
络穴是指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合称十五络穴。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
原穴和络穴配合应用,称为 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 ,属表里(阴阳)配穴法的范畴,以原发疾病经脉的原穴为主,以相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客,二穴一主一客。相互配合,能通达内外、贯彻上下。
16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的特定穴。募在胸腹部。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特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八穴的相互交汇关系:公孙与冲脉相通;内关与阴维脉相通;外关与阳维脉相通;临泣与带脉相通;申脉与阳跷脉相通;后溪与督脉相通;照海与阴跷脉相通;列缺与任脉相通。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特定穴。
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17郄穴一般治疗急性病,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中都治崩漏等;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
十六郄穴:十二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各有一个郄穴
肺病咳血取孔最,胃脘疼痛取梁丘,心胸疼痛取郄门,阴郄
18、下合穴:是指六腑在下肢各有一个合穴,共六个,故称六腑下合穴。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19、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医生多用右手持针。
押手,是指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
20、针刺的体位:(1)仰卧位(2)侧卧位(3)伏卧位
21、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适宜短针或有动脉的地方。(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4)捏提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23、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循法是指在进针后不得气时,用手指沿经脉上下轻揉拍打,按摩体表,促使气至的一种方法。
24、得气的表现: 一是患者进针后的针刺感觉,施术者根据患者的针感调整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术者手指对于针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施术者根据这种感觉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影响得气的因素:角度、行针、深度、取穴不当、久病气血衰败。
?催气即针刺入穴位后,施行提插捻转,后轻轻地摇动针柄等手法促使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25、留针的目的是候气和调气,加强针刺感应,延长刺激,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就
26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的质量不同。
27、基本的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法,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捻转补泻法,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迎随补泻法,迎就是迎着经而来,随就是随着经而去。
所以“迎而夺之”为之泻,“随而济之”为之补。
徐疾补泻法,缓慢地进针,快速地出针,为补发,快速地进针,缓慢地出针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烧火山(补)、透天凉(泻)。
28 晕针的原因 :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或施术手法过重。处理:将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
滞针的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疼痛,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一方向捻针太过,留针时间长。断针部位在针根。血肿的处理: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
29、灸法的分类:
艾灸类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间接灸:隔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隔盐(回阳救逆)、隔蒜(解毒,止痒,杀虫)、隔附子饼灸(温肾补阳,阳痿,早泄)。
艾条灸包括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非艾条灸类:灯火灸、黄蜡灸。在施灸处涂以少量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
灸法补泻: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灸法的作用:1.疏风解表,温经散寒2.温通经络,活血逐痹3.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隔姜灸: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隔蒜灸:解毒,健胃,杀虫,止痒
隔盐灸:回阳救逆
隔附子灸:温肾补阳
30、拔罐法古称角法。罐的吸拔方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
拔罐的作用:闪罐法,留罐法(5-15分钟),是常用的方法;走罐法。
31、耳穴的选穴原则:(1) 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2)按病变的相应部位选穴
(3)根据中医学理论辨证选穴(4)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5)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32、三菱针:宛陈则除之。操作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泻血法(刺络法)。
适应范围:急证、热证、实证、瘀证、痛证。
33、皮肤针法的理论依据是十二皮部。叩刺部位: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34、皮内针法: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皮内针法常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35、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伴口眼喎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经络1)半身不遂?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仑?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还可以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还可取肩髎、阳池、后溪等,下肢还可取风市、悬钟等;
病程日久,上肢瘫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瘫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
如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语言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中脏腑1)闭证:水沟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 2)脱证:关元 神阙(隔盐灸)
36、腰痛 主穴:委中 肾俞 大肠俞?
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
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
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37、不寐: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疾病,又称失眠。
主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加减: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38、哮喘指突然发作的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
???? 主穴: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加减: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疏风宣肺;肺肾阴虚加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
? 邵氏五针:主穴是肺俞、大椎和风门。
如咳嗽配尺泽和太渊穴,痰多配足三里和中脘穴,痰壅气喘配膻中、天突穴,心悸配心俞和内关穴,针刺后需在相应部位拔罐。
39、胃痛? 主穴:中脘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加减:寒邪犯胃加神阙、梁丘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
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胃阴不足加胃俞、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胃。
40、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病证。
主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加减: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清泄腑热;
气秘者,加太冲、中脘疏调气机;
虚秘者,加脾俞、气海健运脾气以助通便。
41、痛经? 主穴:关元 气海 三阴交?
?加减:寒湿凝滞者加地机可温通胞脉,祛邪调经;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次髎可疏肝解郁;
气血不足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补血。
42、遗尿? 主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以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在标病不急迫的情况下,应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