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艾灸治疗寒实腑闭厥逆、难产!

时间: 2023-06-06 22:21:58

艾灸治疗寒实腑闭厥逆、难产!

作者/柴瑞震

病例一:神阙灸治寒实腑闭厥逆。

张某,女,20岁。1953年8月12日初诊。患者自恃身体壮实,多勤农事,常饮食无节,恣啖生冷,不避寒凉。宿有痛经病史,每予对症用药后缓解,但终未根除。10天前因劳动归来暴食寒凉之品,引起腹部急剧疼痛,遂至某医院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用西药抗生素、解痉止痛及输液等,疼痛未见缓解,且日益增重,故又诊为急腹症原因待查。

8月12日下午患者出现神志昏迷,并逐渐加重,血压9.3/4kPa(70/30mmHg)或测不到血压。家属接到病危通知后,于傍晚出院安排后事。值此之际,其族弟急促柴浩然往诊。

诊见患者仰卧炕上,不省人事,呈深度昏迷。望其面色苍白,神气颓然,目瞑不开,瞳孔散大,呼吸时粗时细,若断若续,但两手不握固,腿足不蜷曲。扪及肌肤,身冷肤凉,四肢厥逆;切其腹部硬满,腹皮绷紧,腹胀如鼓,按之疼痛,有抵抗力应指。问其家人已7日未大便,小便艰涩,两日来小便点滴全无。诊其脉忽隐忽现,沉取似有微细涩之象。此属寒实腑闭、厥逆神昏之证。治宜温通回阳,开窍醒神为法。

因病情危笃,药之不及,针之不到,故于灸法中求之,遂以“神阙百壮灸”。急用艾叶240g,麝香1g。先将艾叶揉绒掺入麝香,制艾柱100壮,脐窝填以盐末,脐周以面圈(以面粉制片,中空呈环状)固定,有专人点燃换灸。初灸时无甚动静,30壮后腹部似有响动;50壮后腹部辘辘有声,响声下趋,随着声响不断增大,始夹有矢气;80壮后大、小便排出,随后排出大量粪便,小便亦由涓滴而渐行畅利;灸完100壮,已至鸡鸣报晓,病人渐次苏醒,自诉口干作渴,即索水能饮。自此神志清醒,言语自若,便溲畅通,腹胀悉除。续以温通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按:患者初涉寒凉阻遏,食滞于中,腹气不通,此时若早施温通之剂,则胃气自和而愈。但因失治,寒食固结不解,蒙蔽心窍,而呈寒实腑闭厥逆之危候。故速以“神阙百壮灸”,既温通腑气,又回阳救逆,掺入麝香少许开窍醒神,标本兼顾,其疗效至速,莫能辩及。可见,神阙灸之效验。诚如斯言,临证若能适时运用,并酌配针药,则相得益彰。

病例二:至阴灸速疗难产急症案。

郭某,女,35岁,1977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宿有风湿性心脏病。现妊娠已9个月,常感心悸气短,疲惫乏力,经服中药好转。于昨日凌晨1时开始宫缩,急入医院后,腹坠腰拘,憋胀难忍,但宫缩却逐渐减弱至完全停止,经用催产素,产程进展不大。至今日中午12时,仍难以正常分娩,急邀柴医生视诊。遂速取艾柱如皂核大灸至阴穴。先左后右,各灸完7壮开始宫缩,胎位下降约三指,再继灸左至阴穴7壮,未及灸右至阴穴即开始生产,胎儿顺利娩出,母子平安。

按:《寿世保元》云:“妇人难产及胞衣不下,急于产妇右小趾尖口,灸三壮,柱如小麦大,立产。”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至阴穴可引起母体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兴奋,间接引起子宫活动增强,胎动增加(《中医报》1988年1月17日第3版)。可见艾灸至阴穴催产有其科学依据。目前临床多以此矫正胎位,用于催产者少见。

关于艾灸

不太合适,因为你这应该是感冒初起,更适合针刺+中药汤剂。

虽然我是中医,但我更注重实效,以及简便性,你现在的症状,吃一片西药----扑热息痛,多喝水,早点睡,明早就能好。

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

《伤寒论》涉及灸法治病者共7条,其中少阴篇3条,厥阴篇3条。只有第117条1条原文属太阳篇,也只是用灸法治疗误用烧针后,针处被寒,出现核起而赤的变证,而不是用于治疗太阳本证。于此可见,《伤寒论》之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是其规律之一。

2.2 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实证、阳衰阴盛证

2.2.1 阳虚阴凝,用灸法助阳消阴:《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是肾阳虚衰,督阳不充,寒湿阴邪凝滞肌肤骨节的证候,用灸法,取其助阳消阴、祛寒湿之功。

2.2.2 阳虚气陷,用灸法升阳举陷: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是肾阳虚衰,阳不摄阴,又伴阴血不足,气机下陷,一派虚寒之象,用灸其上部穴位的方法,取其助阳祛寒,升阳举陷之功。注家多认为当灸百会。

2.2.3 阳虚阴盛,用灸法加回阳救逆: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是阳衰阴盛,正不胜邪,用灸法助阳祛阴,回阳救逆。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为阳气衰微,四末失温,阴血不足,脉搏不续,用灸法回阳救逆、祛寒续脉。

2.2.4 阴盛阳郁,用灸法通阳达外: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是阴寒内盛吐利暴作,使阳气一时不能接续,而见脉不至,用灸法祛寒通阳,使阳气外达。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张路玉《伤寒缵论》说:“以其脉促,知为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故但用灸以通其阳”,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说:“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阳之虚,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可见此处用灸,又有通阳达外之效。

以上阳虚阴盛、阳虚气陷、阳虚阴凝、阴盛阳郁诸证,皆属虚寒证,且不乏重症、急症,此处用灸,除助阳消阴外,也寓有急救回阳之意,体现《伤寒论》在急症中也用灸法的规律,急救所用穴位,据注家见解,百会、大椎、气海、关元、神阙、太溪、复溜、涌泉等皆可酌选。

2.2.5 寒闭经穴,用灸法祛寒通经: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说:“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灸核上,以散其寒”,章虚谷《伤寒论本旨》说:“针处被寒,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先灸核上,通阳散寒”,可见此处只灸一壮,只是在于祛寒通经而已。

风寒咳嗽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风寒咳嗽的症状5证候分析6风寒咳嗽的治疗 6.1治法6.2方药治风寒咳嗽6.3针灸治风寒咳嗽 6.3.1方一6.3.2方二6.3.3方三 6.4推拿 *** 治风寒咳嗽6.5艾灸治疗风寒咳嗽6.6风寒咳嗽食疗方 7关于咳嗽8参考资料附:1治疗风寒咳嗽的方剂2治疗风寒咳嗽的穴位3治疗风寒咳嗽的中成药4风寒咳嗽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风寒咳嗽*风寒咳嗽药品说明书 1拼音 fēng hán ké sòu

2英文参考 cough due to windcold ev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风寒咳嗽为病证名[1]。指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1]。即外感咳嗽·风寒证。

外感咳嗽·风寒证(exogenous cough[2])又称风寒咳嗽。是指风寒犯肺,以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2]。

外感咳嗽·风寒证可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等[1]。

4风寒咳嗽的症状 风寒咳嗽患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3][4]。

5证候分析 风寒袭肺,壅遏气道,肺气失宣[5]。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束表则恶寒发热无汗,邪阻经络则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3][4]。

6风寒咳嗽的治疗

6.1治法

风寒咳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3]。

6.2方药治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可用三拗汤、止嗽散加减治疗。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后方用紫菀、百部润肺止嗽;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嗄,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3]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

止嗽散(《医学心悟》):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普济本事方》卷三:“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

《仁术便览》卷二:“风寒咳嗽,肺气喘急。”方用五抝汤[1]。

《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身重,身热头痛,用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

《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

6.3针灸治风寒咳嗽

6.3.1方一 风寒咳嗽以取风门、列缺、合谷、肺俞等穴为主,均泻,头痛加风池、太阳,形寒无汗加灸大杼、足三里[6]。

6.3.2方二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4]。取合谷、列缺、肺俞、外关[4]。

随证配穴:头痛者,加风池、上星。肢体痛楚者,加昆仑、温溜。[4]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4]。

方义:外关通于阳维,阳维脉主阳主表,故外关可疏泄阳邪,解表散寒。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相配可表里相应宣通手太阴肺经经气。肺俞可宣肺理气止咳。[4]

6.3.3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风门,咽喉痒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6.4推拿 *** 治风寒咳嗽

选穴:天突、中府、身柱、大杼、风门、肺俞、风池、肩井[7]。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以中指揉天突、中府各1分钟。再以两拇指由胸骨剑突沿肋弓分推两胁肋部5~10遍。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身柱、大杼、风门、肺俞,每穴1分钟。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两穴,每穴操作2~3分钟,以局部酸胀向周围扩散为宜。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分钟,使头部、胸部有轻 *** 为度。[7]

6.5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8]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3次[8]。

6.6风寒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紫苏、杏仁、生姜、干姜、红糖、桂枝等[5]。

推荐食疗方[5]:

1.苏杏汤:紫苏、杏仁各10g,捣成泥,生姜10g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二三次饮用。

2.姜汁糖:生姜10g洗净切片,用白纱布绞汁去渣。将红糖放入锅内加入姜汁,添少许水。将锅置文火上,烧至红糖熔化、黏稠起丝时停火。在一搪瓷盆内涂上热素油,再将熬化的糖汁倒入搪瓷盆内摊平,稍冷后用小刀划成2cm见方的小块即成。每日空腹时服2次,每次5块。

3.甘草干姜汤:甘草10g,干姜5~10g,共煎取汁,日分三次饮用。

7关于咳嗽 咳嗽(cough[9][10])为病名[11]。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9][10]。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6]。

宋以前,咳、嗽同义[1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4]。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3]。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4]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4]。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