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泻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黎明之时腹泻,又称“晨泻”、“鸡鸣泻”,其主要症状为凌晨4:00—7:00腹泻,可伴现腹痛、便稀溏或夹杂未消化食物,甚则完谷不化,泻后痛减或消失,反复2—3次即止,可伴有食少纳呆、腹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怕凉等。病程至少半年以上、反复发作。肠镜检查可见结肠表面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点。
五更泻属于现代医学“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克罗恩病”,“慢性腹泻”范畴。
中医学认为五更泻多因泄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五更之时当黎明之前,正是阴气盛极,阳气萌发之际。肾阳虚衰者,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作泄于黎明。肾阳虚者,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肠鸣即泄。五更泻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尤以年老禀赋不足,下元虚衰者好发此症,且久泄不愈。治疗上应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穴位:神阙区域(神阙、天枢);关元区域(关元、气海);足三里。
方法:温灸以上区域,温度以局部皮肤能耐受为度,每次艾灸30分钟,每日1次。
对于腹泻明显者,可以隔药灸神阙穴,如隔五倍子灸(将五倍子研细末,以适量醋调成稀糊,敷于神阙穴)以增强固涩作用;对于容易受凉或者因为受凉而致腹泻者,可以隔姜灸,以生姜末填敷于神阙区域,艾灸以增强温补作用;对于肾虚明显者,可以隔盐灸,以盐末填敷于神阙区域,以盐咸而入肾而补之。也可以温肾阳药物如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干姜)研成细末,填敷于神阙穴区域,艾灸以增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的作用。
注释:
神阙区域:益气补虚等穴位区域。
神阙:因脐内联系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又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用灸法及药物通过脐部经络循行,能迅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通达脏腑,扶正祛邪,意在强肾火,壮脾土,调整阴阳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由于脐的特殊部位和先天性发育的特点,用隔姜灸、隔药灸神阙穴具有穿透力强,弥散快的特点,能迅速发挥治疗作用,并可作用于神经末梢,调整神经功能激发抗病能力,增强免疫机制。
天枢:属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人体中腹部,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天枢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可疏调肠腑、理气消滞,既能止泻又能通便。
关元区域:关元、气海益气升阳,提补机体正气,使得固摄得力。
关元:属任脉。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能升清阳,降浊阴,补肾固肠。
气海:为元气聚集之处,为生气之海,主要生发和培补元气,补益回阳,滋荣百脉,益肾固精。
足三里:补益中气,健脾益气,为补益要穴。
艾灸作用协同药物作用通过穴位经络调脏的从而达到治愈五更泻的目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