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即病防变”,这是中国医学《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思想。中医认为,未病先防为“上医”,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该如何防病呢?《内经》上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说人只所以得病内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是诱发条件。所以我们要内强素质,保持安泰的心情,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疾病就很难入侵。
除了生活方式要健康,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施灸,可以养护阳气、防病保健。但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应有所侧重。
艾灸,是用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
1、儿童期——艾灸身柱穴。
1937年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婴儿期灸身柱,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防治感冒、咳嗽等。提醒妈妈若想要自己的宝宝健康一生,应该坚持给宝宝艾灸身柱穴。(3岁以上艾灸,3岁以下建议捏脊和按摩腹部和脚底等)
艾灸用于小儿保健起源较早,古代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小儿艾灸保健方法简单易行,没有任何副作用,绿色安全既能防病治病,又能提高小儿免疫功能。
身柱穴小儿保健灸的主穴,属督脉,通于脑髓,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的功效。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
灸身柱穴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小儿泄泻、腹胀、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肺结核、哮喘、惊风、发育不良等,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也是小儿三伏灸的要穴。一般每次灸10至15分钟,开始可间日1次,以后可每周灸2—3次,也可使用益生良行艾灸仪每天艾灸一次,可使儿童不易患病,身体健康。
儿童艾灸注意事项:
(1)小孩保健艾灸可根据小孩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施灸方法,一般要坚持1—6个月,直至小孩健壮为止。
(2)小孩皮肤对温热疼痛感觉敏感度较差,加上小孩好动,不能配合,故在施灸时要格外小心,大人要将自己的手放在小孩施灸部位,以感知小孩灸温的强弱,谨防烫伤。
(3)最好在空气流通(但不要让孩子身体吹到风),清洁干燥的房间中进行。
(4)对表达能力不太强的小孩要密切观察,谨防烫伤。
(5)儿童艾灸的时间。3—5岁的宝宝单个穴位适合艾灸五至十分钟,大椎和身柱适合艾灸十五至二十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还是不宜艾灸时间过长!
儿童艾灸取穴:
(1)强身保健取身柱、天枢穴。
(2)健脾和胃取中脘、脾俞、神阙、天枢穴。
(3)补肺益气取风门、肺俞、身柱、大椎、膏肓穴。
(4)健脑益智取身柱、大椎、膏肓、肾俞穴。
什么样的孩子最适合艾灸?虚寒性疾病,脾胃虚弱的孩子更适合!
小儿脾胃虚弱的症状:孩子消瘦或过胖、脸色发青或黄、易流口水或口水过多、舌苔白厚或黄厚(黄为有热)、口唇干或裂(多为脾虚有热)、易出现湿疹(湿疹的病根在于脾胃虚弱、生湿化热)、厌食或饮食过多(无节制)、腹部胀大或腹胀有气、排气多或放屁有味、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多,大便质地不好如蛋花样便或便水或水便分离)、便秘(包括大便干如球状、大便几天一次、大便头干后正常、排便困难,多为有热,也有单纯脾虚的)、尿床频繁或小便偏多,以及孩子主诉的腹痛等。
如果你想用协助治疗快速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那么可以配合捏脊。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
2、青少年期——艾灸风门穴、三阴交、肺俞。
17岁左右灸风门穴,以预防呼吸疾病的发生,提高体质;24岁左右,灸三阴交,以避免生殖系疾患,增强生殖能力;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具体灸法有如下几种: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灸;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
这提醒一下女性朋友:孕期妇女应尽量避免做艾灸,尤其是腹部、腰骶部更应禁灸,以免导致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
3、30—50岁——艾灸足三里。灸“足三里”增强脾胃功能,预防一切疾病。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4、50岁以后——艾灸关元、曲池。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状。
《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3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处。艾灸最佳频率为1日1次,亦可不拘时灸。
老年了,身体一般较弱,且体内的各个器官都处在功能衰退期,易患中风等疾病。因此常灸曲池,使眼明耳聪,预防高血压、中风。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将其点燃后放置于腧穴或是病变的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烫,通过温热刺激以及药物作用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治疗的症状也比较多,像寒热虚实皆可用之,有灸治百病之说,艾灸疗法具体的作用功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与其作用部位的火所产生的温热刺激是有关的,这种温热刺激可以使局部的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像平滑肌痉挛这类问题,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血肿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和吸收,还可以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的作用。
2、调节免疫功能:艾灸的许多治疗,其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来实现的,这种治疗具有双向调理的作用。
3、治疗某些疾病:艾灸对各种急症、急性疾病、危重疾病的治疗和抢救都是适用的,而且还可以用于像虚损、慢性疾病等的滋补与调理,包括我们大家说的内科、外科、妇科、皮肤、儿科以及骨伤等几百种疾病都可以采用艾灸疗法治疗,并且疗效也是十分明显的。
4、健脾益胃:如果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而常灸足三里穴能够促进消化,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5、祛湿散寒、通络止痛:艾火的热力能够透过肌层向下行气,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对于像风湿、痛经、闭经、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病都有疗效。
3、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4、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6、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7、临床常见排病反应在艾灸中也会经常出现。
所以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处理方法
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需认真鉴别。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反应是何因引起的,如果没有外界诱因诱发,纯属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则可以认定此反应属于排病反应。医患双方都应该知道,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排病反应,应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最好不用药物控制,以免降低治疗效果或出现不良反应,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消炎止痛药或激素类药物。这个尺度由医生来把握。如有的病人实在痛苦难忍,或发高烧持续三天以上还不退,可用刺血,拔罐,刮痧,做温灸盒等方式来缓解。
这些方法都是在给病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之法。而乱用清热消炎药,激素药等会使病邪内敛,十分难得的排病机会会失之交臂。当然,如果出现剧烈腹泻,高热大汗时则应多喝糖盐水。若喝不进去可以输液。如出现委屈易哭得情绪反应时,最好是随时随地大哭一场,如觉得不好意思可找一旷野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如病人出现失眠反应,连续多日每夜只能睡3-4小时,只要第二天体力精力都无多大变化,就不必有意强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应采取忍耐的态度。当渡过反应期之后,睡眠会自然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对于排病反应,应持平静态度和乐观的心情,顺其自然,以迎接疾病去根之日的来临。
艾灸排病反应及注意事项 [篇2]
在给孩子调理的两年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出现过鼻炎哮喘反复发作的排病反应,有好几次浑身长满奇痒无比的红疹子,眼睛奇痒无比不停地揉,无缘无故流鼻涕,灸几次后出现暂时的症状加重的情形,甚至在今年的三伏天中有几天每天喊冷,鼻涕直流……面对这些症状,刚开始我也是有点诚惶诚恐,于是不断地在单桂敏、谢锡亮和范长伟的书籍中和网络上找答案,知道这些都死疾病外排过程中的一种排病反应现象。于是我再也不害怕了,就这么不管不顾地艾灸下去,没几天这些症状都消失了,我的心里还有点沾沾自喜,因为我知道孩子离康复又近了一步。下面是我在单老师博客上摘录的排病反应和注意事项,有需要的妈妈们可以参考一下:艾灸的排毒通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如果艾灸出现上火的情况,想快速达到祛火的目的,那么先停下来艾灸,借助于食物来达到降火的目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常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每天要多喝白开水,或糖盐水,也可以降火;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绿豆汤、西瓜、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取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6、有的人初次艾灸的,会有发烧的症状,没有关系,多喝水,可以再督脉和膀胱经刮痧或拔走罐都会退热,而且降火气。
7、我的治疗理念是,治疗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8、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9、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10、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1、大姨妈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大姨妈上有上述反应。
12、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同时配合患处的刮痧,或按摩等辅助治疗的方式,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三年甚至更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13、拔罐过程中出现的水疱,是体内病原体某种病毒外排的一种现象,也是强制排毒的一个方法,在排毒过程中不要抑制水疱的产生。有的人认为是留罐时间长才会出疱,就缩短上罐时间。其实出疱跟时间没有关系,有的人还认为是火烧的,这些都是对出水疱没有从根本上去理解认识而已。对于火罐根治疗法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是要主动地面对,从中去了解它,认识它。经历了十多年的体会与实践,我总结出,其实出水疱是好现象,说明排毒快。在第一次上罐时,罐口就可能出现水疱,或脓水,出泡沫、凝血等现象,这些东西都是从肌体内排出的病气及垃圾,起罐后可以将水疱用牙签或针把脓水放出,用棉球及卫生纸轻轻擦拭即可。有条件的情况下冲个热水澡,效果更佳(提示:不论你出多少水疱,洗澡都没有影响,只会帮助你加速血液循环,这是最佳选择,请大家消除疑虑,不防试一试,亲身体验一下吧)。
-------------------------------------------------------------------------
艾灸注意什么: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5、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水温要高于50度。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9、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一定要挑破后在这里拔罐,使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然后温和灸,不要再使用艾灸罐,等泡痊愈后,可以继续使用艾灸罐。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要的等待结痂后在灸,关节部位不容易愈合。
在家做艾灸的时候,可以配合姜、蒜、药等做隔姜灸、隔蒜灸、隔药灸。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
隔蒜灸:是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
艾烟抗病毒、家里有人做艾灸、家人患感冒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但是如果觉得就是受不了艾烟,也可以想点办法。下面就是网友反馈给单老师的小妙招:1、躺在离窗户近的地方,把电扇背对着自己,电扇头向外吹,艾条的烟很快被吹到窗外了;2、一个塑料小桶底部打个孔,插上洗衣机水管。艾灸时把小桶扣在艾灸上,管子的出口拉到窗外,这样烟就从管子排到了窗外。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