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灸过程中,会遇见这些情况,有一部分患者用艾灸疗法,灸几次或是灸一段时间,一是又出现新的病情,二是当时症状加重,三是不出现的老毛病又“冒”出来了。这三种情况是艾灸中经常出现的,出现时患者就对艾灸疗法产生质疑,艾灸真能治病吗?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艾灸?老毛病又出来了,是不是艾灸把身体灸“弱”了?其实并不是如此,身体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精准的系统,可以自我调整,在艾灸过程中,伴随着正气增强,就会出现这些情况,这正是身体自我修复的现象。
1、新病。灸后出现“新病”是身体早已经有了“种子”,只是还没有“发芽”,而通过艾灸,体质增强之后,身体自身要剔除不好的因素,从而“病种”提前暴露出来,因此“艾灸”是预防疾病的很好疗法。
出现的“新病”的患者不在少数。一位王女士经诊断是脾肾两虚症状,针对王女士的身体做了详细的艾灸调理方案。每次做完艾灸回家,工作人员都会询问王女士身边的变化,并记录下来身体情况,以便根据身体情况更好的调整方案。灸了几次,王女士出现咽喉疼痛的症状,给她增加了灸合谷穴,告知晚上用足浴包泡脚,几天后咽喉不痛了。但继续灸几次,王女士又出现了慢性咽喉炎,当时对艾灸产生了抵抗、质疑,以前没有患过慢性咽喉炎,怎么艾灸几次后就这样了。经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艾灸疗法的原理,得知是灸后排病反应,还有不少其他人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王女士这才放心继续艾灸。增加了新症状,工作人员又把方案做了微调,再加上按摩、刮痧、泡脚配合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王女士的脾肾两虚明显好转,整个身体也感觉身体“轻飘飘”的,明显轻松好多了。
2、病重。艾灸后出现“病重”,多数表现在慢性病中,以腰、腿、关节疼以及胃疼多见。灸后“病重”很好理解,就是症状加重,比之前情况严重,有恶化的趋势。
张先生因工作忙碌耽误了自己的胃,患上了胃病,众所周知胃病是慢性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有的,治疗时间相对的也长。张先生在艾灸半个多月,胃病症状不见了,人看起来也精神了好多,张先生觉得胃病好了,没再坚持继续做。但一个月左右,张先生胃病疼痛的更加厉害,全身无力、难受,吃了不少药也无事于补,又找到了我们,了解到情况后,告诉他说是灸后正常反应,有部分人是会有灸后加重的情况,中医解释疾病表面看是好了,但病邪没有完全祛除,因此会反复“犯病”。张先生继续艾灸,之后每次犯病的疼痛慢慢减轻,时间也越来越短,直至最后完全好了,并嘱咐其注意饮食规律。
3、返病。有些人艾灸一段时间,认为已经好了很多年的老毛病,又出现了。这时质疑艾灸能不能行,是治病的还是招病的,因为患者不明白其中原理有疑问很正常。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病根还在身体隐藏着,艾灸后正气足,把病根勾出来了。因此艾灸也能根除一些病根。
一位患者幼时得过疝气,后来好了就没有再犯过。本来是用艾灸做常规保健,没想到灸了一阵子,竟然把疝气给灸犯了,当时心里很是恐慌,经过咨询后,知道是艾灸返病情况,就继续艾灸,结果坚持了几个疗程把疝气的病根去掉了。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其实,这很有可能是之前艾灸的时间或者灸量不够,或者身体太过虚弱所致。因为如果正气太过虚损,经气比较弱,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脏腑器官是没有办法与病邪做斗争,在艾火的温热刺激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递,调整人体气机,一旦阳气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气增强,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灸感。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以上这三种情况,一般来说,有50%的人可能会出现。而有些人从始至终都不会出现,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有可能是因为身体本身就比较好,正气很容易将邪气排出去,就没有这个过程。或者排病情况表现比较轻,对于不是特别敏感的人是感觉不到的。无论是什么情况,都会发现身体的症状会慢慢有所改善,提醒千万不要刻意追求这些灸后反应。
须强调一点,一定要排除因为艾灸质量差、违反了艾灸的禁忌症等因素造成的非排病现象。
什么是排病反应?
艾灸让人体的正气激发了,但经络还未疏通,正邪相争加剧,反而,会出现疾病症状加重或其他各种反应,这都是排病反应。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就如同我们每个个体体质不尽相同一样,艾灸后的排病反应也不一样。排病反应简单说来就是:正邪二气在身体内交战所导致的。那么艾灸过程中究竟会出现哪些排病反应呢?
排病反应类型
排病反应好现象
1、艾灸过程中会出现酥酥的感觉这是经络窜感,也叫得气,表明经络通畅。
2、灸后感觉热能够传导至会阴,说明艾灸在打通任脉,对泌尿系统产生了效果。
3、做灸的过程中,下腹中感觉形成一股热气,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体内经络中来回流动,上到头顶,下至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的不同感觉,如练气功一般。
4、灸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色斑快速变淡、痘痘消失;人的心情变得舒畅很多,心情很放松。
5、灸后肚子咕咕叫或排气,是艾灸促进肠蠕动,帮助身体排出浊气的好现象。
6、灸后有热感,即腹腔发热至后腰,往上至百会,往下至涌泉。表明经络渐通,艾灸效果好。
18、遗精
现象说明
灸后遗精,遗的是“败精”, 这是病理产物,多与鳏寡独居、肝肾不调、痰湿浊邪下注等有关。 而艾灸增强了体内的正气,正气会将阻滞体内的败精排出体外,而后生成新的精液。
解决方案
1、肝肾不调的人,建议服用一些中药调补肝肾,同时疏通肾经、肝经,并艾灸肾俞穴、肝俞穴、太溪穴等要穴,还要清淡饮食、不要熬夜、适度运动等。
2、肾虚的人分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应该辩证施灸:肾阳虚之人应当补阳,可以艾灸督脉以及关元、命门等培补元阳的大穴;肾阴虚之人应当滋阴,可以艾灸三阴交穴、太溪穴、照海穴, 并多食鸭肉、丝瓜、银耳等滋阴食物。
3、痰湿体质的人基本都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尤其以脾阳虚、脾虚湿滞最为常见,前者建议艾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后者建议艾灸阴陵泉穴、承山穴、丰隆穴、解溪穴。
19、头痛
现象说明
1、《证治准绳》认为,头就像天一样,清阳之气及脏腑精华都汇聚于此。因此头痛比较复杂,一般根据头痛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进行处理。
2、一般而言,头痛是因为体内的寒、燥、火、风等外邪太重。 艾灸补阳气,阳气得到增强就有能力与邪气对抗,而气具有走动、向上的特性,在对抗过程中,邪气就会从头部被驱赶出来,就会表现为头痛症状。
3、脑后疼痛说明肾阳不足,导致邪气存于膀胱经。 因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又从肾脏发出,外邪就会顺着膀胱经上达头部。
4、头部两侧疼痛及偏头痛,说明胆经不通。 因为此处是胆经所过之地,胆经半表半里,灸后寒、湿、风等外邪会从阴经转入阳经,疾病逐渐痊愈,但接下来就可能由脏入腑,就会表现出偏头痛。
5、头顶疼痛多属肝精不足、虚火上亢, 肝经上行至额部,与督脉在头顶相会,肝阳上亢就会头痛。
6、前额疼痛多因脾阳不足、脾湿过重, 灸后阳气提升,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加强,就会将体内湿邪排出,湿邪被驱赶外泛的过程就会表现出前额痛。
解决方案
1、脑后疼痛, 可以用刮痧板在头部膀胱经、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同时温通督脉、活血化瘀,使邪气尽快排出体外。 配合艾灸肾俞、命门、风池穴,晚上用桂枝、生姜泡脚,提高身体整体机能,有利于寒气排出体外。
2、头部两侧疼痛及偏头痛, 可以用刮痧板在头部两侧胆经刮痧,将邪气彻底发散出来, 同时配合肝俞、胆俞进行刮痧,如果有结节,就进行按揉,然后艾灸5-10分钟,进一步培补阳气,防止邪气再一次由阳入阴。
3、头顶疼痛一般从肝经论治,可以在四神聪、合谷穴、太冲穴进行按摩, 每个穴位3-5分钟,然后每个穴位配合10-15分钟艾灸。
4、前额疼痛应该补脾阳、祛脾湿,前者艾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后者艾灸阴陵泉穴、承山穴、丰隆穴、解溪穴。
5、如果分不清经络,就直接按揉、艾灸阿是穴,哪里不舒服就艾灸哪里,基本都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6、坚持艾灸,待外邪被驱除出去之后,头痛自然就会缓解。
20、流鼻涕、打喷嚏、鼻塞
现象说明
1、艾灸后阳气增强,气机鼓动,体内阴邪被正气驱逐出体表。 肺主气,开窍于鼻,与鼻部、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阴邪聚集于上焦,为了赶跑它们,上焦真阳就会被大量消耗,而肺位于上焦,就会导致肺气不足,肺功能就会暂时受影响,就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的症状。
2、流鼻涕、打喷嚏、鼻塞是排寒湿的表现, 说明体内寒湿重,与肾阳虚衰有关。
解决方案
隔姜灸大椎穴,同时用刮痧板疏通膀胱经、肺经,充分调动肾阳、宣通肺气,症状会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
不能误认为是感冒,忌吃寒凉药物,否则会把阴邪再一次阻滞在体内,前功尽弃。
未续待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