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皮肤问题之中,雀斑和黄褐斑又是最常见的。很多皮肤病根据中医理论来讲都和身体的异常状态有很强的联系,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中医艾灸有哪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除皮肤的烦恼,为身体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艾灸治雀斑 雀斑是一种在脸颊上密密麻麻分布的疾病,对于外观的影响很大。雀斑除遗传因素外,是一种光损伤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肾水不足,不能荣华于面,或虚火上炎、日晒热毒内郁蕴结为斑,或腠理不密,外卫不固,风邪外博,肌肤失于荣润而成雀斑。
艾灸取穴:雀斑局部,大椎、曲池、三阴交。
用法: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在斑局部疏畅经络气血,祛风散热除斑。大椎、曲池、疏风清热,行气活血。三阴交补肝脾胃,凉血活血。
艾灸治黄褐斑 相对于雀斑,黄褐斑的发生年龄一般较大,和身体的激素水平有很大关系。黄褐斑主要原因是内分泌失调,机体性激素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其他如某些药物和疾病,以及日晒等外界物理因素刺激也可使本病发生或加重。中医认为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血瘀密切相关。脾气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润泽颜面,以及虚火温浊薰蒸颜面致生褐斑。
艾灸取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褐斑局部。
用法:艾炷无瘢痕灸:卧前取1支艾条,点燃后在面部黄褐斑局部施灸,艾条距皮肤2—3厘米,以局部皮肤温热舒适,皮肤红晕为度,隔日1次,7次1疗程。
褐斑局部及临近穴位有疏通气血,活血化瘀除斑作用。肝俞疏肝解郁,理气化。脾俞、肾俞调补脾肾,清热除湿。气海益气补肾,调理冲任。足三里 健脾益气生血。三阴交调补三阴经,行气活血。太溪滋肾清虚火调冲任。
艾灸祛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施灸后当天需避风寒,保持情绪平稳,饮食素淡为宜,切忌生冷厚味。
2、大饥大饱、劳累醉酒、情绪不宁时不宜施灸。
3、施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施灸后,要喝比平常量多的温开水(不能喝冰水),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
祛斑的好办法:
1、梨和甘蔗汁可以祛雀斑,将梨1个,洗干净去皮,切成块,放入榨汁机中榨汁,再将甘蔗汁30-50毫升,蜂蜜适量与梨汁一起搅拌均匀服用,或把梨切片与甘蔗一起煎煮取汁饮用,以上这些方法,适用于有雀斑、黑斑的女性朋友。
2、芹菜汁能祛斑美容,芹菜30-50克,黄瓜、苹果各适量,萝卜30克,这些材料洗干净后,切成块,放入榨汁机中榨汁,每天临睡前服用一次,此法有润泽肌肤、祛斑美容的功效。
3、艾灸祛斑养颜法,选取膈俞穴、足三里穴、肺俞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肝俞穴、阴陵泉穴、血海穴、脾俞穴、中脘穴及色斑局部进行艾灸治疗,在上述各大穴位上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还有很好的祛斑作用。
1 艾灸美容真的有效果吗艾灸可以通过对皮肤的刺激,将热气内注,温通经络,迅速传到全身经络,五脏六腑,调畅气血,活血温经,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抗衰老能力,达到美容效果。
2 艾灸的美容功效
3 预防皮肤老化灸哪里滑肉门:艾灸这个穴位有助于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增加血流量,同时可调理气血,疏通经气,使气血上输下达,从而预防面部肌肤老化。
合谷穴: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手阳明大肠经循经上于头面部,刺激合谷穴可振奋元气,益气养血,有效防治面部肌肤老化的问题。
足三里:艾灸这个穴位对机体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以改善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而增强免疫力,同时对水肿 ,肥胖,腹胀,乳痛,便秘,胃痛有治疗作用。
4 抗衰老艾灸哪里肺俞:艾灸这个穴位能有效增强表皮细胞的代谢能力,使皮肤细腻。还可以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潮热,鼻塞,盗汗以及皮肤病等症。
脾俞:艾灸这个穴位可以增强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起到抗衰老作用,同时对腹痛,泄泻,呕吐,水肿,便血,气虚乏力等有显著疗效。
肾俞:艾灸该穴位可调理因内分泌失调造成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及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等问题。
三阴交:艾灸该穴位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症状有改善作用,是女性常用穴位。
曲池:曲池作为多气多血之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具有良好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清热凉血,解毒,抗炎作用,能促进大肠气血畅通,有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废物和毒素,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