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灸法治病之临床医案

时间: 2023-06-06 22:55:56

灸法治病之临床医案

灸法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对慢性病、阳虚尤为适宜,某些热证、实证也可酌情施灸。具体临床案例非常多,小编今日摘取部分仅供灸友参考。

1、瘢痕灸治疗哮喘。

患者女,18岁,主诉:哮喘15年加重2个月余。该患者自3岁患有麻疹合并肺炎,经系统诊治后每每外感气候变化时便咳喘发作,逐渐加重,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曾接受中西药治疗,症状略有改善,但是仍频繁复发。

此次发病中西药治疗均不见效,遂采用灸法治疗。

取底盘直径为1厘米艾炷,放于双侧肺俞及气海上,点燃令其缓慢燃烧,燃至底部即换另一炷,灸4壮,令其自然发泡,结痂后脱落。经2次治疗,患者哮喘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再复发。

2、麦粒灸治疗呃逆。

患者女,60岁,主诉:呃逆 1个月加重10天。患者既往患中风多年,1个月前突发呃逆,频繁不止,近10天症状加重,曾接受针刺内关、人中、攒竹、肺俞、天突,呃逆略有缓解,后又频发;改用西药口服后呃逆仍间断发作。

遂采用麦粒灸(将艾绒揉成麦粒大小,在患者双侧膈俞上涂少量凡士林后,将艾炷置于穴上,点燃后扇火令其速燃),待患者反映有灼热感时将艾炷取下,再换另1壮,共灸5壮,灸后患者呃逆即止。1个月后复发,按如上方法继续治疗1次后未再复发。

3、灯芯灸治腮腺炎。

患儿男,5岁,家人诉:低热、双侧腮腺部疼痛1周。查体:双侧腮腺肿大,触之有灼热感,颌下淋巴结肿大。诊断为腮腺炎。

采用灯芯草灸双侧角孙穴,将灯芯草点燃后吹灭,同时分开发际,直接点灸角孙穴5—10下,2次/天,治疗3次后痊愈。嘱患者施灸期间忌食辛辣荤腥食物。

4、艾卷灸治疗疖肿初起。

患者女,21岁,背部生一疖肿,底部2厘米×2.5厘米,痒痛,高起于皮肤,按之坚硬,触之疼痛,无脓头、无波动感。采用艾卷距疖肿顶部皮肤1厘米左右,进行雀啄灸2分钟,患者有灼热感即止,治疗3次疖肿消散。

5、艾卷灸治疗失眠。

患者女,38岁,主诉:失眠6个月。住院期间诉夜寐不安,入睡困难,睡后难眠,且逐渐加重已半年。给予针刺百会、四神聪、神门、太溪等穴,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遂用艾条灸。令患者每晚睡前排净二便,俯卧。用艾卷温灸双侧大肠俞15分钟,然后令其仰卧或侧卧,经20次治疗后,患者睡眠得到明显改善,住院期间未再复发。

6、槐梅灸治疗癃闭。

患者男,55岁,主诉:小便1天未行。患者素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导尿后可有缓解。查体:腹部膨隆,膀胱充盈。患者不同意接受导尿,遂采用灸法治疗,予槐梅灸:取槐树皮5厘米×5厘米,取内皮即可,剪成圆型,取面粉10克,滴入少许乙醇加水调和后制成2毫米厚饼状,大小如槐皮,放于水道穴上,用三棱针扎槐皮。扎成均匀分布的圆孔十数个,将扎好孔的槐皮放在面饼上,取三角型艾炷5个,在槐皮上布成梅花状,点燃艾炷,5壮即可,以槐皮周围皮肤红润为度。灸后患者自主排尿1次,约900毫升。后患者也曾多次复发,均采用上法而使症状缓解。

7、隔姜灸治疗心动过缓。

患者女,76岁,主诉:气短、乏力、纳少且卧不安1年。查体:心率40—45次/分钟、律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曾用中西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采用隔姜灸关元:取鲜姜片,切成1厘米厚、2厘米×2厘米大小,用三棱针均匀刺孔,放在关元穴上,点燃艾炷,令其缓缓燃烧,燃尽换炷,连灸3—5壮,1次/天。连灸10天,复查心率65—80次/分钟,维持原法治疗1个月,心率维持在65—80次/分钟,其他症状也有缓解,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停灸后随访5个月未复发。

8、灸翳风治面瘫。

患者男,25岁,主诉:口眼歪斜3天。查体:右额纹消失,右眼裂增大,右眼角流泪,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患者惧怕针刺,遂取艾条灸右侧翳风穴,以局部红润、发热为度,1次/天。15天后症状消失,右眼已能闭合,鼻唇沟恢复。

9、灸大椎治感冒。

患者女,5岁,主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2天。取艾条灸大椎穴30分钟,连灸3天,感冒痊愈,期间未服用任何感冒类药物。

10、灸神阙治急性胃肠痉挛。

患者女,20岁,主诉:脘腹部疼痛加重1小时。查体: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脘腹部欠柔软。采用神阙穴艾条温和灸30 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患者自述疼痛大减,5小时后再灸一次,疼痛消失。

11、灸大椎治颈椎病落枕。

患者女,40岁,主诉:颈部不适,左肩部、左上肢疼痛3周余,近日颈部活动受限,头晕目干,头重如裹。病史:颈椎病(神经根型)。予艾条灸大椎,10分钟后颈部疼痛消失,20分钟后颈部活动自如,自述好转许多,继续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多次,症状基本消失。

12、艾灸治顽癣。

患者男,50岁,主诉:右手瘙痒,有硬痂2年余。患者两手指瘙痒,经多方诊治,时好时坏。查体:左手拇指及其背侧皮肤发硬、粗糙,伴白屑;左手中指、食指背侧皮肤粗糙,伴白屑。诊断:顽癣(神经性皮炎)。

治疗以艾条温和灸病灶处0.5小时,此时患处奇痒难忍,坚持灸至痒感消失,症状好转,患者当晚自觉痒感减轻。坚持此法2次/天,7天后痒感基本消失,局部皮肤变光滑,但仍有硬痂,即在硬痂处梅花针叩刺,微出血再灸,经叩刺三四次后,硬痂基本消失。

针灸学的灸法概述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据考古学的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moxa)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据《左传》记载,鲁成公10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可火”与“不可火”的记载,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
“灸”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o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o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也是指的艾灸。从中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颇为盛行的。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目前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o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条件和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法艾灸创始人是什么朝代以及姓名

艾灸法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人们利用火以后,被火灼伤,发现具有治病、疗伤的效果而逐渐产生的。但具体的创始人就不可得知了。艾灸法的发明来源于北方。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野处而觅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应用,同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

扩展资料: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疗法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