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艾灸的相关知识

时间: 2023-06-06 22:59:51

艾灸的相关知识

自古而今,艾灸在临床上证实对多种疾病都有效,而由于其操作简单、价格实惠,在日常家庭使用上也越来越普遍,但不少人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

今天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艾灸的一些常见问题:

艾草是否越陈越好? 古人云: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老艾药性温和醇厚,但也有研究表明艾绒里含有多种挥发油共同作用,通过比较,陈年老艾只是含有相对多的难挥发的挥发油,而新艾含有相对多的易挥发的挥发油。因此在选择时并不需要过分追求高年份的陈年老艾,两年三年足矣,最重要是必须要检查艾绒有无变质、发霉、潮湿,包装有无破损等。

艾绒比例是否越高越好? 实践表面,比例更高的艾条艾绒,燃烧后柱体结实,触碰不易散落,粉末细腻,但燃烧过程中升温速度快、火力足,易灼伤皮肤,临床上多用于瘢痕灸。

纯度过低的艾绒虽然燃烧速度慢,火力相对持久,但烟雾产生过多,气味刺鼻,也不宜在狭小空间中使用。一般家庭使用不需选用纯度很高的精细艾绒,以艾绒燃烧后柱体较松散,触碰会散落即可。

艾灸是否感觉有温度即可? 温度不够,艾灸效果会有有影响;温度过高,又会灼伤皮肤。

除瘢痕灸外,用艾条时,一般以人体感觉灸处局部皮肤及皮下温热,灸完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有热感,对于年龄较小儿童,大人可把手指放在艾灸部位旁感受温度以及时调整。

艾灸穴位时,顺序颠倒对疗效有什么影响? 大家都知道穴位艾灸有特定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顺序颠倒,可能出现头面烘热、头晕、口干咽燥等不适感觉。若在艾灸过程中,出现腹泻,则需调整所灸的穴位。

另外,艾灸时如表现有口干、咽干,可减少艾灸次数,如从每日一灸改为隔日一灸,同时检查艾灸顺序是否正确。

艾灸时间都是一样的吗? 艾灸的时间长短是根据艾灸的类型、部位、病程、个人体质等不同而有所区别。

养生知识 三伏天艾灸的方法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一、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二、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三、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温馨提示:各种艾灸操作应避开禁忌部位与禁忌症患者,并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或在获得专业中医师认可后,在医师指导下正确操作,如艾灸过程中或艾灸后出现不适,请尽速就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