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艾灸

灸透六个穴,湿气无处藏!

时间: 2023-06-06 23:00:05

灸透六个穴,湿气无处藏!

十人九湿,寒湿缠身,百病生;春夏进入你身体里的重湿之气,你不逼它,它自己是不会跑出来的,带入秋冬必成大患!不过,老祖宗留给我们了一项宝贵财富可以救命——那就是艾灸。

为什么艾灸对寒湿有奇效? 很简单,艾灸为纯阳之物,而寒湿为纯阴之物,阳进阴退!阳壮阴衰!

湿气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

1、肩颈部的“大椎穴”。

2、前胸的“膻中穴”。

3、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4、腰部的“命门穴”。

5、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从“膻中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从“神阙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存积在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从“命门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命门穴与肚脐相对。

从“涌泉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艾灸去湿的6大奇穴 1、关元穴。

这个穴道的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等。

3、丰隆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

4、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5、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该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经经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

6、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该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灸疗时间:每天一次,每个穴位灸30分钟。七天休息一天。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湿症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湿,另一种则是外湿。

除了上面所说的使用艾灸的方法令身体恢复健康之外,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千万不能够过度的服用烟酒或者是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这对于脾胃功能、消化能力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等等都具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另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身体素质。

湿气重艾灸哪些部位 这些穴位得知道

5 曲池穴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6 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7 解溪穴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体内有湿气,治疗时利水渗湿是关键,艾灸这5个穴位祛除湿邪

中医上讲“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强调利小便对于祛除湿邪来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对于体内湿邪较重的患者来说,会出现身体浮肿水肿,眼袋明显水肿下垂的现象,大便不成形,甚至糖稀或者便秘。

照镜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舌苔厚腻,舌头的边缘就像锯齿一般,每天感觉疲倦无力,无精打采,困乏力想睡觉,有时候还会口干口苦口臭,头发油腻甚至脱发,再就是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最后还有的人表现为脸上长斑长痘痘,满脸油光,皮肤油腻,这都是身体内有湿邪的表现

那么对比这些表现,你身体内有湿邪吗?

首先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有关,比如饮食中过多的摄入肥甘厚味肥腻的食物,或者喝酒过多,或者吃冷饮凉食过多等都会造成体内湿邪的现象。

另外还与我们本身居住的环境有关,如果生活的环境太过于潮湿闷热也会容易造成体内湿邪的形成。最后体内的湿邪与我们身体内的脾脏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首先脾主运化,能够分散体内的水湿,倘若脾虚的话,那么对于水的运化作用就会降低,水湿内停成湿邪,水湿内停也会聚成痰饮。最后聚集在四肢面部也会出现四肢水肿面部浮肿的现象。

首先,在饮食上注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拒绝肥甘厚腻的食物,多注意锻炼和休息,尽量不要熬夜,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

另外,健脾祛湿是对于脾虚造成的湿邪水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服用一些利水渗湿的药物来祛湿,比如红豆薏米芡实粥。

中医上有艾灸的方法,艾灸属于温热一类的疗法,正好可以祛除体内湿邪,艾灸一些特定的部位,对于祛湿有很显著的作用。

一,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为此穴。

脾虚首先当然要艾灸脾俞穴,不仅能够健脾益气,改善因为脾虚导致的水湿内停水肿和小腿胀满不适的感觉,水分得到运化,那么水湿内停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湿邪就得以治疗。

二,水分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即为此穴。

艾灸这个穴位,顾名思义,能够促进水液的代谢,是治疗水肿非常有效并且非常重要的穴位,在本次治疗中,就是祛湿利水消肿的作用,改善小腿肌肉胀满的感觉,还能改善面部水肿浮肿的现象哦。

三,水道

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即为此穴。

因为脾虚导致的体内痰湿,导致很多水液都无法流出人体,所以艾灸这个穴位能够有效的化解体内的痰湿,使体内的水液流出体外,那么痰湿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可能有些词不够妥当)

四,足三里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犊鼻穴下四横指即为此穴。

足三里可谓是健脾胃的非常有效的穴位,能够燥化脾胃湿气,改善上述所说的水肿现象,还能强身健体,是人体保健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五,水泉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1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配合水分穴,水道穴,三个穴位和用,具有很好的通利小便,利水渗湿的效果。

艾灸方法是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艾灸次数。艾灸完不宜洗澡,可隔天洗澡。

艾灸几次后,会有明显感觉睡眠也改善了,精神状态也会好很多。

最后,在饮食习惯上我们还要注意少吃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多注意加强身体锻炼,这样才能既保持身材也能保障身体 健康 哦。

祛湿的穴位有哪些?

现在祛湿已经深入人心,各种 养生 知识更是把祛湿挂在嘴边,祛湿已经成为治病、减肥、 养生 话题的“老生常谈”!

痰湿体质的特征,偏肥胖,食量大,容易疲倦,面色发白,舌苔白腻,不爱喝水,大便不成形。

痰湿”是代谢不出去的废物堆积在体内了。由此,去痰湿,一则加强代谢,二则,给痰湿以出路。

《丹溪心法》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身重象没拧干的湿衣服,没精神。

所以排湿首先跟脾胃的关系密切与饮食习惯,还有肝肾的功能,以及心肺的功能,它能给人代谢一个推动的力,如果这个推动的力量不足,这个废物也代谢不出去!

咱们撇开红豆薏米粉不说,来聊一聊能够祛湿的穴位。

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会元针灸学》“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本穴物质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去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拢,为轰隆的假借词。

丰隆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具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祛湿化痰灯功效,历来被用作化痰祛湿要穴!

定位:其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

丰隆穴处肌肉丰满,可用按摩棒来按摩,贵在每天坚持!

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经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帝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为祛湿大穴!

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腕,手腕也。骨,水也。意指小肠经经气行于此冷降为地部水液。腕骨穴具有舒筋活络、泌别清浊的功效,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可以调理小肠经的功能,通利二便以祛湿。

定位:在我们的掌根下,有一条掌横纹,侧面有一根骨头,这根骨头前边的凹陷就是腕谷穴。可以用手指每天开按摩!

临床,除了作为保健,调理体质外,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高尿酸都有治疗作用!

您好,祛湿的常见穴位有丰隆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中脘穴。丰隆穴是化痰湿的重要穴位;中脘穴、阴陵泉穴是健脾化湿的重要穴位;足三里穴是健脾益气重要穴位;脾胃是运化水湿的重要脏器,脾胃强健了,水湿才能得到和根本性的解决。所以选穴不单单需要选择化水湿的穴位,还需要选择健脾胃的穴位。平时保证充足休息,少吃油腻、煎炸、甜食。希望帮到您。

去湿的穴位有哪些

  当感觉舌苔发白、身体沉重、大便不成形时,那肯定是身体湿气重。我们的身体上有7个穴位是用来去湿的,腋下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肘窝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

  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膝窝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

  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丰隆穴配合足三里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中医讲究持之以恒,慢慢调理身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可以准备一个刮痧板每天瓜祛湿的穴道,够不到的地方还可以到中医诊所进行拔罐治疗,但是去湿呢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果身体有异常的不适一定要到医院进行彻底的检查治疗,不要因为侥幸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按摩穴位和食补一起进行 养生 效果会更好的。

大家学会了吗?

祛湿管住嘴!就好像一个漏洞一样,上面口大 下口口小,不忌口 一辈子你都在祛湿

“祛湿的穴位在人体中比较多,在众多的穴位中可以精简出一组效果比较好,也比较常用的一组穴位,如中脘、内庭、足三里、阴陵泉、天枢、曲池,这组穴位是脾经、胃经和任脉上的穴位。为什么要选择它们,因为脾胃是人体中运化水湿很重要的脏腑,水湿的代谢排出主要依靠脾胃的功能实现。

穴位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当针灸作用在穴位上,会因为自身状况不同而起不同的作用。

比如足三里,天枢,治疗便秘和腹泻都可以用。

穴位在保健和治疗方面也是分层次的,属于体质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程序启动身体自我调节机制。如果是疾病,涉及脏腑功能失常,必须综合治疗,穴位不能代替系统治疗,但可以是系统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俗话说“千寒气易去,一湿难除”,由此可见去除身体内的湿气是多么艰难。虽然难,但还是有办法,就是拍打我们人体的“八虚”

★中医认为体内湿气重,是因为外界大自然的寒湿之气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侵入人体,最后滞留在人体的关节处,这样就会导致关节气血运行不通畅,造成气血运行缓慢,影响人体营养物质的输送。湿气主要集中在人体以下几个关节,分别是:肘窝、腋下、腹股沟和腘窝一共是八个部位,四个穴位,中医称为“八虚”

★如何除湿?

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每天每个部位用我们的空心掌去拍打这些部位,每个部位拍打4个8排,就是32次,通过这样的拍打,可以有效的激活人体内水湿代谢功能,将体内湿气排出体外。具体教程如下链接所示:/group/682179604620981095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88573380&group_id=6821796046209810957

★强调,这个动作非常简单,难在就是长期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没效果的。同时可以喝薏米红豆茶,具有除湿的功效。#祛湿## 健康养生 #@运动 养生

1、丰隆穴

位置: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

位置: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功效:可泄大肠湿热,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亦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症。


曲池,阴陵泉,脾俞,肾俞,太溪,复溜,中极,关元,命门,人中。诚望高手赐教指正。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