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太阳膀胱经
1.州都之官:膀胱
膀胱是水
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第一种是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水是渗透进去的;还有一个是输尿管,从肾脏流进来的。
肺的水下达到肾脏以后成肾水,肾跟小肠靠在一起,肾的水就会气化,气化后会进入命门的地方,进入命门以后,水跟肾的营养,顺着督脉一路跑到脑部,这是第一次的气化。
水在肾脏气化后有残渣,残渣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给膀胱,进入膀胱以后,还有好的营养在里面,进行第二次气化,第二次气化以后,水就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这就是所谓的水生木。
当第二次气化的水进入肝脏以后,会帮助肝脏的代谢。
代谢出来有废物,就进入胆,所以胆汁等于是肝脏排出去的浊物,排出去后再给身体里面消化再送给全身。
气化的时候,膀胱会膨胀,正常人应该有400cc的量在膀胱里。
由于膀胱是紧贴着小肠,所以水被气化以后,整个尿液是全部顶在膀胱的上面,膀胱就像是热气球往上升的状态,这样正常人不感觉到膀胱很重,等到达400cc以上,就会感到胀,会去小便,小便的时候,因为里面有蒸气,水被气化了,所以像蒸气机一样,蒸气产生压力,压力产生速度,可以很强的把尿排出去,把尿排出去以后,还可以收敛。
如果频尿、小便无力、小便失禁,要把小肠的火救起来,让膀胱的水气化,灸中极、关元。
膀胱为“州都之官”,它是第二次气化才到这里来的。
足太阳膀胱经一共有六十七个穴道。
2.睛明穴与攒竹穴
第一个穴道是睛明穴,在眼内眶的地方,可针不可灸。
下针时,要把眼珠子拨开来,下在骨和眼球中间,起针时要直进直出,这样就不会动到血管,不会出血。
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
等所有眼睛的病,都可在睛明治疗。
第二个穴道攒竹,正在眉头,眉头平常有几根毛翘起来的点就叫攒竹,手摸下去,可以压在一个横的骨缝,那个横的骨缝就是攒竹穴。
平时会下攒竹和放血,但是不灸。
下针时是攒竹透鱼腰,鱼腰就是眉毛中间,从攒竹刺下去,沿皮刺,刺到鱼腰。
有时候,不要透到鱼腰,下针下一点点进去,往鱼腰方向下。
四穴放血:治视力
眼睛不好的人,中医是用放血的方式,增强眼睛的视力。
有四个地方可以放血,第一个就是攒竹;第二个在眉毛尾巴,眉尾;第三个,眼外的瞳子髎,俗称太阳穴;第四个在耳尖,把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点就叫耳尖。
放血的手法,手拿针在穴道旁边,翻一下就点到,这样可以控制深浅、方向。
角膜炎、眼红肿,当场放血出来,就不痛了。
3.眉冲穴至玉枕穴
在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是眉冲。
一般的,神庭、上星、眉冲,都是在头顶的地方,正好是鼻子冲到脑部的地方,很多鼻科病在这里可治。
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旁边一寸半,是五处。
都是治疗眼科的问题
从五处往后面一寸半的距离,是承光。
承光就是眼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所以叫承光。
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
鼻窦炎、鼻塞,下通天也可以,先下合谷,再来迎香,再下通天。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
如果极度晕眩,可以近取穴络却;也可以下中脘、公孙、内关,中膈的地方,是管人体的平衡处。
从络却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
头上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下针时,一定是在头皮和头骨中间。
头上督脉在正中间,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
4.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玉枕、通天、络却用的不多,但天柱用的较多。
后脑有两个大筋,可以摸到,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
天柱倾命在旦夕
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可以下天柱。
从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在骨缝边,贴在骨边,有一个奇穴属于经外奇穴,专治失眠叫安眠。
如果晚上睡不好,可以压压安眠穴,揉揉安眠穴。
过去武术家就在安眠点穴
可以下针,不用下深,用一寸针,下五分就够了。
5.大杼穴(专治骨病)
督脉第一椎上叫大椎,督脉第一椎下叫做陶道。
大杼穴在陶道穴外开一寸半。
大杼穴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
《难经》、《灵枢》说骨病治此。
骨头有病,通通在这里治
脚突然扭到,按大杼可以检查骨头有没有裂,如果很痛表示裂了,没感觉,就是骨头没有裂。
可以灸,可以下针,让他骨头恢复得很快。
会郄治疗,郄穴是消炎、清热、止痛,是麻醉穴。
举例病人骨头裂开了,伤到手阳明大肠经跟手太阴肺经上,如果大杼有压痛点,在郄穴下针,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下针后都可以止痛,同时骨头会很快恢复。
子穴、母穴用在扎经络比较多,内科病或骨伤用会郄比较多。
中医的观念,全身的骨骼都有个起点,也有终点,起点从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到四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终点。
我们每一个人,每两年就有一套全新的骨骼。
举例当膝盖关节断掉,大骨头断了,胫骨和筋黏到,有粉碎性骨折。
中医处理方式是骨会大杼,脚胫骨是足阳明胃经,胃经的郄穴梁丘,再开处方,三个星期后,骨牙长出来,三个月,骨断的全部长好。
如果骨有问题时,是支撑的地方开始痛,绝大多在左膝。
在做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
所谓引到气,针下去会酸就好了。
膀胱经下针的方式是用30度下针。
“五脏气乱,天柱大杼
五脏气乱,不补不泻”
五脏气乱就是一个人从高处跌下来,受了伤害,脉一摸很乱,这时候要把他的五脏给平下来。
五脏是这样子,气血不断循环,十二经络上,“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经络是十二个时辰不断的循环。
气和血在中医观念,认为气走六寸,血才开始走。
骨会大杼,平常灸身柱、灸大杼,可以长得高大,骨头也很硬,肋骨也很硬,身体都会健康强壮。
6.风门穴(发背脓疽)
风门在第二椎下方外开一寸半。
风门近取穴,脖子强硬,可以下针,可以灸,也可以拔火罐。
女人正面是阳背面是阴;男人背面是阳正面是阴。
因为中医认为淡侧、亮侧是阳,黑侧、暗侧是阴,所以女人奶水从前面出来是白色的,白色在前面,所以胸部为阳。
男人反过来,胸部是阴
背后治痈有三种,第一种,是白脓红头,用灸,痛要灸到不痛。
第二种,白色无脓头,可以用灸,不痛灸到痛,也可以用燔针术。
第三种是凹陷的,不用针,直接用灸。
遇到痈,长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风门上治,因为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
足太阳膀胱经人体一条最大的经络。
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完听宫穴后,进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
足太阳膀胱经取于眼内角的睛明穴处,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叉于头顶部百会穴处。
分支: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的位置,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成左右沿肩胛骨的内侧,脊柱旁开1寸5分,一直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的位置,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另一条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处。
最后一条分支:从颈项分出下行,通过肩甲内侧,从附分穴下行至腰部,沿大腿后外侧至腘窝处与前一支脉汇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足外裸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治至阴穴处,进入足少阴肾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储尿的器官,膀胱主要的功能就是储尿和排尿。
膀胱以肾直接相通,两者之间又有经脉,相互络属,因此,膀胱与肾为表里关系。
膀胱的水从两个方面能进入膀胱,第一是从三焦渗透入膀胱,第二是从肾脏通过输尿管之后进入膀胱。
做酒可以蒸馏两次,第一次呢是最好的酒,第二次呢是较差一点的酒,我们人体也会蒸溜两次水分,身体是不会浪费每一滴水的。
膀胱会储尿和排尿,全赖以肾的气化功能。
肾为什么能气化水呢?是因为小肠的火在下面烧,因此当小肠的火不够时,膀胱的水就不能正常的气化会,变成冷水,此时的水呢停留在最底部,只要有一点的尿,就会感觉到胀,变成了尿频。
怎么办呢?答:把小肠的温度加起来。
用灸法:关元穴+中极穴。
当膀胱出现问题的时候,主要的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者是小便不利,甚至闭尿或者是遗尿还有小便失禁。
小肠有温度又跟心脏有关系,所以咱们的五脏六腑是紧密联系着的。
因此中医治病要治整个人,而不是只治疗一个病症。
一个正常的人,每次的气化,膀胱就会慢慢的膨胀,膀胱尿液储量达到400CC的时候,就会感到胀,此时就会去小便。
膀胱经的虚症:小便清水,后背胀痛寒冷,腰痛无力、肥胖。
面色不华,皮肤干燥,早衰皱纹。
膀胱经的实症:小便短赤、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头痛头晕。
面部皮肤油腻、易过敏,黄褐斑、痤疮。
膀胱经一共67个穴,气血循行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
攒竹穴:除了治疗眼睛的问题外,还可以治疗打嗝,方法用力掐出痛感。
睛明+眉尾+瞳子髎+攒竹 这四个穴在一起可以用放血疗法,或者艾灸,治疗视力不好,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眼睛红肿。
眉冲穴:神庭,上星一样治疗鼻子的问题。
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这些是头部的穴位。
我们大概知道它的位置就行了。
每天梳理头皮,我们就可以梳理了头上的全部穴位。
早上起床用手指梳理头皮一百下,脱发也得到了改善,脱发少了头发也开始慢慢的长着。
天柱穴:取穴治疗后项强痛。
奇穴安眠穴:天柱穴外开一寸,晚上睡不好,睡不香,可以按压安眠穴,注意不要揉到天柱穴哦,因为膀胱经的气血会很旺。
大杼穴:骨会大杼,骨头有病,通通可以在大杼穴上治疗。
风门穴:我们的后脑有好几个带风的穴位,它们容易进风,同时也是人体的冷却系统。
风门还可治疗后背的痈,后背痈身为三种: 一,痈里面已经是红色,外面的头是白的,脓块就在里面。
二,白色的没有头
三,凹陷进去的
这三种痈可以用灸的方法,在痈上面灸完之后再在风门穴上灸。
肺俞穴:后面的背俞穴都可以用俞募治疗法,治疗内科病。
厥阴俞:第四椎旁开1.5寸又称心包,可以治疗心脏病。
注意:膀胱经在背部分两条一条是督脉外开1.5寸,另一条是督脉外开3寸。
现在分享十八个背输穴,治症大多是俞募治疗法。
都在督脉旁开1.5寸
心俞:第五椎旁开,如果按压痛,一般就是心脏供血不足,有心脏病的人,这里会有压痛点。
如果痛点按之闷痛,就是心虚,虚症。
如果是刺痛就是堵到了
督俞:第六椎穴旁开,督脉是诸阳之会,临床上有血癌时,会在这里找到压痛点。
膈俞穴:第七椎旁开,血会膈俞,膈俞穴的上面是心,下面是肝,心生血,肝藏血,所以膈俞穴统领全身的血。
血病有:贫血,瘀血大便出血或者小便血。
有人说我口很渴,可是不想喝水,表示身体里面有瘀血。
消渴穴:第八椎下旁开属于一个经外奇穴,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诊断糖尿病。
肝俞:在肝脏的后方,如果有肝病可以在第九椎找到压痛点,肝病,肝痛都可在肝俞治疗。
胆俞:胆有问题在第十椎找到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的话会很痛。
四花灸治疗肺结核:双穴的膈俞胆俞脾俞:第十一椎旁开,脾主四肢,四肢的问题,肌肉无力,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用上。
胃俞:第十二椎旁开胃病治此。
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用胃俞+中脘。
胃疼用中脘穴跟梁丘穴(会郄治疗法) 三焦俞:第十三椎旁开,三焦是水道, 治疗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满。
肾俞:第十四椎(命门)旁开,肾病在此治疗。
肾俞还治腰痛
气海俞:第十五椎旁开,近取穴可以治疗腰痛,痔疮等。
大肠俞:第十六椎旁开,治疗大肠问题。
近取穴治腰痛,可以治便秘及下利。
关元俞:第十七椎旁开治疗妇科的问题,男人腰痛的问题。
小肠俞:第十八椎旁开,治疗小肠问题,腰疼腹泻。
中膂俞:第二十椎旁开,治疗肾虚,消渴病,腰痛,大小便问题与妇科赤带白带问题。
白环俞:第二十一椎旁开,接近尾椎骨,治疗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妇科白带。
会阳:在尾椎骨上,很少用。
膀胱经在此穴后往下走,等会讲腿上的穴。
现在再回到背部,开始另一条分支。
这条经络的穴位大多数都是辅助督脉旁开1.5寸的穴来加强疗效的。
附分: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与肩中俞,肩外俞,大杼一起治疗颈项肩背的问题。
魄户:肺藏魄,辅助肺俞穴治疗肺部问题。
膏肓穴:膏肓穴无所不疗,膏肓是起死回生的妙穴,症病患者可以灸膏肓灸足三里。
膏肓穴不太好找,它会躲在肩胛骨里,找的时候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手抱着枕头就能打开。
灸膏肓会感觉燥渴,嘴唇干裂这个时候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灸足三里把热气往下导,导到脚上。
神堂穴:心俞旁开1.5寸是,跟心俞治疗心脏问题。
肺藏魄心藏神所以神堂穴是心脏大穴。
譩譆穴:督俞外开1.5寸,辅助督俞穴。
膈关穴:膈俞外开1.5寸。
魂门穴:肝俞外开1.5寸,肝藏魂,加强肝俞的疗效。
阳纲穴:胆俞外开1.5寸。
意舍穴:脾俞外开1.5寸,脾藏意,人的意念是脾在管,同样的辅助穴。
胃仓穴:胃俞外开1.5寸。
肓门穴:三焦俞旁开,乳房属于三焦系统,所以乳疾可以用三焦俞肓门石门上灸。
志室穴:肾俞旁开,帮助肾俞治疗。
经外奇穴痞根穴: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
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就像韭菜有根,韭菜割了,根还在,它还会继续长。
这个穴可以帮助诊断有没有肿瘤和治没治好,同时可以用此穴把根除掉。
胞肓穴:第十九椎外开三寸,也是膀胱俞外开1.5寸。
近取穴治疗大小便
秩边穴:第二十椎外开三寸。
进取穴治疗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的效果。
我们知道痔疮可以用孔最,承山,长强,秩边,温溜穴。
八髎穴:有八个点,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它们是全身最小的穴位。
八髎是治疗妇科常用的穴位,可以用大金条盒灸,很舒服的。
膀胱经背部穴了解完了,开始腿上的。
承扶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殷门穴:承山到委中的正中点处,很少用。
浮郄穴:很少用
委阳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比如像淋巴肿大可以用委阳。
委中穴:膀胱经的合穴,有名的大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委中可以治疗腰痛背痛,痛在腰背的两侧用委中穴,督脉痛用后溪穴。
委中穴还有另一个名称叫血郄。
也就是血的郄穴,血里有毒可以在委中穴放血。
比如各种皮肤病,麻风病还有倪师说的一种叫波西肉瘤的都可以放血。
没事也可以经常拍拍它,保健拍四窝就拍了。
合阳穴:辅助委中 承筋穴:抽筋可以治,脚不能动,痉挛霍乱抽筋都可以用。
治疗痔疮出血,用承山,孔最,长强,在天应上放血把脓血放掉。
委中和承山可以用于中风。
走路摔倒时伤到尾椎骨,新伤时在承山的位置可以看到青筋,可以放血。
飞扬穴:膀胱经的络穴,主治腿没有力,飞扬,承山都是让脚有力道的穴道。
腿没力气了就不能飞扬跋扈了[呲牙] 跗阳穴:阳跷脉的郄穴,也治疗脚无力。
昆仑穴:膀胱经经穴,专治项背痛。
仆参穴:治足跟痛或者脚后跟痛,脚后跟的问题是肾脏在管,下半身水肿是肾脏问题。
申脉:主管阳跷脉
阴跷脉跟阳跷脉管我们走路平衡。
癫痫发在白天灸申脉,晚上发作灸照海,白天晚上都发作就两个都灸。
金门穴:膀胱经的郄穴,主治身站不能久立,可以止痛,消炎,镇痛。
京骨:膀胱经原穴,膀胱经头痛就可以用京骨。
虚实都可以用
束骨穴:膀胱经俞穴专治足太阳经络上的病,膀胱经的实证就是痛了三五天,用束骨。
通谷穴:膀胱经的荣穴五脏气乱时用天柱,大杼,还不行就用通谷,束骨。
最后一个穴至阴:膀胱经的井穴,治症就是胎位不正,用灸法。
《人纪》主要是讲中医知识。
由倪海厦创作
《人纪》一共分为五本,分别是《针灸大成》《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针灸大成》,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针灸篇一共分为10片DVD,针灸理论是学习黄帝内经的基础,如果不懂针灸知识,根本看不懂皇帝内经,黄帝内经其实也是在讨论针灸学。
在针灸的光盘中,倪海厦教会了大家如何选穴,如何针刺,还有一些理论知识,包括五行学说,八纲辨症,所谓子母补泻,原络治疗法,俞募治疗法,本穴治疗法,五门十变治疗法,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
倪海夏著作介绍: 倪海夏生前的所有著作,都是在他的讲课和培训中,进行整理和编写的,主要分为《天纪》、《人纪》、《地纪》,目前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的,分别是24册套装和44册套装。
一开始流入市场的都是24册,但是后来一些商家对内容做了细分,分为上中下三册,也就变成了44册。
除了一些纸质版的书籍,还有电子版内容,可以通过DVD、PDF来学习,满足了一些年轻人喜欢使用电子产品的需求。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