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

倪海厦人纪-针灸第06篇

时间: 2022-11-21 22:55:19

1.倪海厦人纪-针灸第06篇

目录

1.敬告启示

2.足太阴脾经

3.天地人三皇穴

4.痛经三穴

5.奇穴:百虫窝

6.箕门穴和冲门穴

7.食窦穴与天溪穴

8.胸乡穴与周荣穴

9.大包穴

10.君主之官:心脏

1
1.非置入性疗法

1
2.极泉穴与青灵穴

1
3.灵道、通里、阴郄与神门。

1
4.少府与少冲穴

1
5.小肠之功能

1
6.少溪、前谷与后溪

1
7.腕骨穴与阳谷穴

1
8.养老穴

1
9.奇穴

20、支正穴与小海穴

2
1.肩贞穴与臑腧穴

2
2.天宗穴至秉风穴

2
3.肩外俞穴与肩中俞

2
4.听宫穴

7.漏谷穴

从三阴交再上三寸,或从内踝裸,上六寸,是漏谷穴。

漏谷穴禁灸,是脾经的络穴,跟足阳明胃经相通,它们是表里经。

阳经都是表经,阴经都是里经。

8.天地人三皇穴(阴陵地机三阴交)脚内胫骨转弯的地方,叫阴陵泉。

从阴陵泉下三寸就是地机

阴陵泉叫天皇,地机叫地皇,三阴交叫人皇,统称三皇穴。

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主少腹,脾统血,脾主身上的湿热。

得水病时,是土不能制水

治疗水肿,除了消水外,就是强土即强脾。

三皇穴专门治疗水肿

脚水肿时,针下去起针后,这三个穴道会出水。

脾主四肢,腿没有力,也可以用三皇穴,这是强土。

地机是脾经的郗穴

郗穴就是消炎、镇痛穴

治疗水肿腹坚、肚子胀满,女子癥瘕,女生腹部有肿瘤、硬块。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

属性水

治疗膝盖风湿、水肿、小便失禁、小便频数、中风的病人,包括摄护腺肥大,晚上会夜尿。

病人只要有水病,压阴陵泉就有痛点。

下针的深浅如何定

如要制水,水在的地方很深,针就要下的深点,要看脚的粗细来决定深浅。

如何是皮肤表面的病,针下在皮表上面。

病在中间就下中间的地方

深浅是按照病人需要决定的。

病是骨头的问题,下针很深,下到骨头。

内脏的问题,治肝病,治气喘,也是要深针,因为脏是收藏。

腑是宣泄,肠胃系统,不用下很深。

9.痛经三穴:血海三阴交中极。

血海在膝盖骨上内侧肌肉最高点的地方。

是全身最大的穴道,是妇科的名穴。

用血海、三阴交、中极,所有的痛经都可以治。

治病时机,在病人痛的时候下针最好。

血海,在治疗妇科时,在痛时下针最好,立竿见影,否则就是扎错了。

扎进血海后,左右捻一捻,无所谓补泻,血海里面深的地方有个筋,所以血海不深扎,扎很浅,一寸针就可以了。

10.奇穴:百虫窝

血海穴往下一寸的地方,有个奇穴叫百虫窝。

用来诊断身体有没有蛔虫、寄生虫。

按百虫窝有痛,表示有虫在里面。

1
1.箕门穴与冲门穴

从血海穴直上五寸叫箕门穴,很少用。

从曲骨外开四寸,是冲门穴。

冲门有一个对称治疗法,冲门的对称穴是云门,冲门痛不方便扎,扎云门。

生完小孩后很多胎盘下不来,用冲门穴,门打开让胎盘下来。

1
2.府舍穴至腹哀穴

中极外开四寸,是府舍

从任脉,外开四寸是脾经,二寸是胃经,外一寸半是肾经。

腹结,在石门外开四寸

大横是神阙外开四寸

建里外开四寸是腹哀

治症都一样,腹部、肠胃的问题、大便不顺、胃不消化,都可以用近取穴治疗。

1
3.食窦穴与天溪穴

乳中穴外开二寸是天溪穴,在两个骨头的中间。

天溪穴再跳一肋间就是食窦。

肚脐以上肋骨之下,可以直针,直针下去不要下太深。

根据肚子大小来决定深浅,一般下一寸。

肋骨周围的穴道,不能直接下针,要沿着肋刺,在两个肋骨中间,在夹缝中取穴,不要穿到肋骨里面去。

如下天溪穴不要直接在天溪穴下针,要在离它五分的地方下针。

穴道除了了解穴性以外,还要了解经络的走向,同时了解井荣俞经合、原穴、络穴、郄穴如何选。

穴道不一定会用到,但是可以通过它来辩证治疗。

1
4.胸乡穴与周荣穴

缺盆和手臂肌肉交接的地方是云门穴,云门跳一个肋骨,就是中府穴。

从中府穴再跳一个肋骨是周荣穴。

周荣穴再跳一个肋骨就是胸乡穴。

云门中府周荣胸乡,是一条线下来。

如果硬块在云门中府出现,要在肺经上治疗。

如果硬块在周荣胸乡上,要在脾经上治疗。

初期硬块出来,灸比针好,热能化,多去按摩。

1
5.全身脉络之主管:大包穴。

胳肢窝正下方的穴道,是极泉,极泉下三寸叫渊液。

再下三寸,也就是极泉下六寸,是大包穴。

大包穴总统全身大络,全身的络都是大包在管。

经与经之间有络,经和脏有络,脏腑交接也有络,络是布满全身的,主干道是经,次要是络。

大包穴是脾之大络,络是联络的意思。

脾脏能管五脏,是大包穴的关系。

小肠消化吸收后,把营养转到脾,会有青色、红色、白色、黄色、黑色五种营养。

脾有大包,能把黑色的送到肾脏,白色的送到肺脏,红色的送到心脏,青色的送到肝脏,黄色就留在脾。

而脾主肌肉,就会跑到肌肉里面去。

五种颜色各归其位,黑色的入肾,白色的入肺等。

中医虚实的辨证,凡是绷紧的都是实,松开来的称虚。

实症的时候很紧,虚症的时候很松弛。

大包穴虚实都可以治

大包是脾经的终点

八.手少阴心经

1.君主之官:心脏

脾开巳时,心开午时,午时是早上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心经属火,是阴经,属于阴火。

中医的观念,心脏是“君主之官”,它本身不受病。

心脏会有病,依中医的观念,是心包膜有病。

心藏神,如果神不守,气就不会聚在一起,所以要少气。

如果整个晚上不能睡,整个晚上不易入眠都是心脏的问题。

如果专挑时间,十一点到一点不能睡,十二点准时起床,是胆有问题,一点到三点醒过来,是肝有问题,三点到五点醒来,是肺脏有问题,如果这个病人没有黄疸,没有咳,没有气喘,但还是不好睡,就是心脏不好。

中医认为心藏神,简单解释就是心中有一滴血,心脏有一滴血,新的血进去会取代旧的血,进度一样,这样永远有一滴血在中间。

这滴血是藏神的地方

如果人受惊吓,这滴血会瞬间不见,就会失神。

心跟小肠是表里

心脏管人的体重、腰围

过胖是心脏的问题,心脏无法去燃烧脂肪,要减肥,就要先强心脏。

非置入性治疗清除动脉血管阻塞。

在五音中,心脏的声音是“徵”。

撞墙功,一脚前一脚后,背与墙差不多三寸的距离,撞的时候用后面两个肩胛骨去撞,刚好走
三.
四.
五.
六.七椎的地方,撞的时候要全身放松,吸气后撞上去的时候,大力的把气吐出来,刚好在撞的时候把气吐光,吐气时,发“呵”的音。

这是五脏排毒

全身上下穴道最少的是心经,心主喜。

水制火,恐能胜喜,若过喜,用恐来制。

2.极泉穴与青灵穴

心经有九个穴道

第一个穴道是极泉,腋下的地方,正上方是肩井,平时不会去针灸。

青灵在手肘上三寸,即少海穴上三寸。

3.母穴:少海穴

少海穴是心经的合穴,属性水。

如果母穴刚好是井穴时,就在合穴上治疗。

所谓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

心脏的虚症,就取母穴少海,井穴也可以,但很痛。

虚和实,心脏是其华在面,就是脸上的气色。

两颊是心脏管的部分,红色时,就是壮热,心实,会感到热,是赤红色、鲜红色。

因为心脏有东西堵住,从脾送的营养心脏收不到,就反应到脸上了,这就是实症。

脸色苍白没有血色是虚症,心脏的虚症用合穴少海。

4.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穴

手掌下面有根很粗的筋,在筋的内侧与手掌横纹交接的地方是神门。

神门上半寸是阴郄,阴郄穴再上半寸是通里,通里穴再上半寸是灵道。

灵道是阴经的经穴属金,通里是络穴,阴郄是郄穴,神门是子穴。

5.少府与少冲穴

握拳时,手第四指和第五指指头到的地方是少府穴,也就是在第四指掌骨和第五指掌骨中间。

在小指的内侧指甲旁是少冲。

少冲穴是井穴,少府穴是荣穴,神门穴是俞穴,灵道是经穴,少海穴就是合穴,这是井荣俞经合。

阴郄、通里、灵道下针的方向是直针。

对神门,是从神门穴进去,对着少府的方向,沿着心经的方向下针。

从灵道、通里、阴郄到神门刺下去,对失眠帮助很大。

神门穴通常用在治疗失眠、惊悸、心脏动悸、情志方面情绪不稳、心神不守,见鬼发笑,都可以下神门,神门可以让心定下来。

神门是子穴,心脏发生的实症,可以在神门下针。

心脏本身不受病,一般以强心为主。

少府穴是心经的本穴,因为它是荣穴属火。

少府穴是心脏的急救大穴,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下关元,巨阙,少府。

涌泉,公孙也可以用在急救方面治心脏病。

少府又名手解穴,是上半身的解穴。

少府可治阴痛,因为心跟小肠表里,下焦的病也可以治。

正常人五行相生,不正常就是五行相克。

心经只有九个穴道,是阴火,小肠经是阳火。

心跟小肠相表里,小肠的问题可以在心经上治,心的问题可在小肠经治,是相对的。

九.手太阳小肠经

气血流注时间为下午一点到三点。

1.受盛之官:小肠

小肠属阳火,阳火来自阴火,来自心脏。

心脏移热给小肠

心脏跟小肠是表里经,两个相表里。

小肠消化食物和营养以后变成水和残渣,残渣到大肠。

小肠的火在大肠下面烧,水在上面煮,水会回到肺脏,产生唾液。

心主汗,心脏功能正常就会流汗。

流汗很多,小便也会减少

小便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从肾脏经输尿管传到膀胱里面;另一个三焦是水道,三焦是脏腑间的油网,三焦跟膀胱是连在一起。

小肠跟膀胱贴在一起时,小肠很热,膀胱里的尿液就气化了,膀胱就膨胀,膨胀起来后,膀胱会有很多小孔出现,这些小孔会排出干净的水出来,这水流到肝脏,清洗肝脏,所以叫水生木。

当肺受到外面的热,心脏受到热而心主火,两个火在相争,所以肺的水会变成汗排出。

如果没有变成汗排出,肺的津液,因金生水,慢慢进入肾脏,再到膀胱出去,所以叫金生水。

肾再排到膀胱以后,会经过二次的气化,好的水再回到肝脏,而浊水会排到体外去。

膀胱有上口也有下口,但是看不到。

所谓上口就是三焦进入膀胱。

2.少泽穴与前谷穴

小肠经一共有十九个穴道

第一个穴道少泽穴,在小指指甲旁边后面的地方,是井穴,属金。

第二个穴道前谷是荣穴,手握拳的时候,小指头连接手掌横纹头的地方,是前谷穴。

下针的时候,要压一下肉,下在骨和肉的中间,手握拳,不要握太紧,直针下去。

3.后溪穴

前谷穴再过来横纹头的穴道就是后溪,前谷后溪都要握手取。

前谷穴是心经的荣穴,穴性是水,奶水不够的时候可以在这个穴道用导引术。

荣穴也可以用在时症,下午1点到3点。

扎前谷穴比较痛,常用俞穴后溪穴上治。

后溪主督脉,身上的督脉是后溪在管。

后溪是小肠经的俞穴,属木,又是母穴,虚症在这治疗。

肩、项有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后溪。

4.腕骨穴与阳谷穴

手握拳,葱小拇指下来到手掌根部有个骨头,叫小天星骨。

小天星骨跟第五掌骨中间,是腕骨穴。

小天星骨头非常强硬

腕骨是小肠经的原穴,原穴无所谓实症、虚症,兩个都可以治。

阳谷穴是经穴,属火,是小肠经的本穴。

手握拳,手臂骨头跟掌骨的中间有个大筋,从这个筋的下方下针,就是阳谷穴,在关节和筋之间。

阳谷穴要下很浅,一寸针

5.养老穴(手不能扭毛巾)。

养老穴只有一个角度才有养老穴,手竖起来,手背对脸,把手翻转过来,这时手掌对着脸,有个骨头会凹裂开,这个骨缝,就叫养老穴。

可治老年人的眼睛不好,可治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

养老穴要下浅,且要把手转过来下针,用一寸针,半寸就下到。

养老穴是郄穴,“养老透间使”,用透穴的方法专治手肘扭伤、手不能扭毛巾。

下养老透间使时,手指头先按住间使,用三寸针把针提起来,从里面穿刺到间使穴,间使那边会感觉到针尖,不要透出来,然后左右捻捻,平补平泻,不留针,针马上抽出来就好了。

支正在手腕后五寸,即阳谷穴上五寸是支正,是小肠的络穴。

原穴和络穴无所谓虚实,虚实都可以治。

6.奇穴:肠关肝关心关

手上有三个奇穴,手竖起来,从侧面看,手腕骨上三寸,叫肠关,再上三寸肝关,再上三寸叫心关。

下针时,侧面手臂,在骨头的后方,在骨头上方是小肠经,在骨头下方下针。

肠关,就是把肠关掉

用来防止下利

少腹痛如肠绞痛,如果下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后腹部还痛,就下肠关,当场止痛。

肝关,对称治疗,如右边痛,就下左边的肝关。

肋间痛、肝病都可在对侧肝关下针。

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泻

心关是治心脏病的,无所谓虚实,都可在此下针。

7.支正穴与小海穴

支正穴在阳谷上五寸处,在手臂骨的外侧。

是小肠经的络穴

虚实都可以用,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在皮肤表面上生了很多疣,都可用支正。

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属土,是子穴,治实症。

将手肘弯起来握拳,手肘处有两个骨头,将两个凸出来的骨头连成一条线,做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顶点的地方,就是小海。

如果压一下小海,筋就麻了。

手部的针,一般用一寸半的针,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的针就够了,很浅。

8.肩贞穴与臑腧

肩头凹进去的地方,是属于大肠经的肩髃穴,从肩腴穴往内走,走到内侧的骨头边,有个骨缝,称为臑腧。

从臑腧往下走三寸,是肩贞穴,这些穴道知道就好。

如果痛的地方正好就是臑腧、肩贞,是小肠经,痛三天,就下小海。

三个月,就下后溪

臑腧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的会穴。

9.天宗穴至秉风穴

肩胛骨的正中间,是天宗穴。

在这扎针的时候,会碰到骨头,但不会碰到肺。

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肩胛骨的痛,都属于小肠经。

肩膀上有个三角形肌肉,正上方最顶端的地方是肩井穴,肩井不能重击,但可以下针,不能太深,因为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会伤到肺造成肺气肿。

从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是曲垣。

从曲垣再旁开两寸,是秉风。

中间差三寸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

秉风和曲垣都很少用,知道就好。

可以用来确定是哪一条经产生的痛。

10.肩外俞与肩中俞

肩外俞是从陶道外开四寸的距离。

肩中俞是从大椎开二寸

肩中俞,扎背针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

斜刺的时候,如果是四寸,要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

要在穴道前一寸或半寸,看针的长短,大约是三十度角,下针斜刺到底下,刚好在两个肋骨中间,要刚好扎到穴道。

只要是扎到穴道,穴道周围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红色。

1
1.天窗、天容与颧髎穴。

脖子大筋的内侧有个穴道叫人迎,从人迎横开三寸,就是天窗。

天窗可以治疗喉咙的问题

天容在耳朵的正下方

一般的,头部的穴道,可以下针,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浅。

下针的时候都要先用指甲切它,从指甲旁边下进去,这样就不会针到动脉血管。

像脖子的甲状腺肿,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天容通通可以治。

眼睛的后方有个凹谷叫做瞳子髎,也就是太阳穴。

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颧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针。

颧髎偶尔会用到治上牙痛

1
2.听宫穴(耳鸣耳脓中耳炎)。

在耳朵前面有一个像山峰的东西,叫耳屏。

耳屏前面有个骨缝,要张口才能找到。

以这个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通通可以下听宫。

下针时,嘴巴要张开来,找个东西塞在嘴巴里面,针直接下去,下一寸,可以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无所谓补泻,补泻都可以用,这三个穴道不要留针很久,大概是五分、十分钟就可以了。

一般的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味,这些都是实症,可以用泻的手法;还可以用喷剂,麝香矾石散,保持耳朵干燥,再下针止痛,很快就治好了。

耳门听宫听会三针都可以下,可以交换着用。

所以只要有化脓,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症就不会再生。

2.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经的循行路线起于小指外侧(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循行到前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等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从脸颊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眼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腹中,上口在幽门处门处与胃的下口相接,它的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的上口相连。

小肠与心的经脉相互络属,故小肠与心相表里。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

1.受盛:指如容器一样盛物的意思,小肠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

2.化物:变化 消化 的意思。

把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再进一步的进行消化,消为物理变化,把食物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由细入微 ,化即为化学变化,就是把以前不属于人体的物质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质。

3.泌别清浊: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二.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三.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

小肠泌别清浊失调,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因此小肠功能失调即可引起腹胀,腹痛,呕吐,便秘或者便溏泄泻等症状。

大家都知道五行中火生土吧,那怎么生呢? 中医认为,小肠把食物和水消而化之并吸收其中的绝大部分精微之后 ,把精微交到脾,让脾根据人体所需要进行分配运化 ,即所谓的火生土 。

小肠经的循行时间为13-15点 。

一共十九个穴

1.第一少泽穴:小肠经的井穴,属性金  ,小肠的热病在此治,咽喉肿痛。

谢医生讲了可以治乳汁不足,因为小肠经主液,乳汁不足捏少泽穴可以增加乳汁的分泌。

2.前谷穴:小肠经的荥穴,属水,乳汁不足可用,头痛,眼痛,耳鸣、热病等,我们有更好的穴位可以用,大家了解一下就好了。

3.后溪穴:小肠经的俞穴,属木,木生火,所以也是小肠经的母穴。

后溪还是八脉交穴,主督脉 。

督脉脊柱问题,比如腰痛,脊椎痛,腰扭伤都可以选择按揉后溪穴。

经常落枕的人,平日多揉揉后溪,落枕是小肠经受寒,因为小肠经正好顺着后肩膀上行到脖子。

后溪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大穴。

上班没事时可以用后溪磕磕桌子。

4.腕骨穴:小肠经原穴,不管虚实都可以治。

5.阳谷是小肠经的经穴,属火,所以也是小肠经的本穴。

此穴可以降血压,血压高的人可以每天揉一揉 6.养老穴:小肠经郄穴,眼科大穴。

老人家多用用它,养老养老就是让你好好养老。

治目痛 白内障,老花眼,青光眼等眼科问题,还治肩臂痛疼(手不能扭毛巾)。

7.支正穴:小肠经的络穴 。

有个原络治疗法,无乱虚实都可以治。

虚:节弛时废,手臂没有力气。

实:生了很多疣在皮肤的表面上。

中医认为,疣是小肠阳虚的原因产生的一个次生物。

长疣的除了灸患处之外我们可以灸支正。

有人找西医做切除,可是没过多久,又开始长了。

这样因为只是治疗标没治本,导致长疣的根没被清除。

中医治疗这种长疣慢点,咱们能标本兼治。

小肠经经过肩,手臂,眼部长疣找找肝的问题,可以试试同样的灸法,加上疏肝。

8.倪师提到的三个奇穴:肠关,肝关,心关 。

【1】肠关在腕骨上三寸。

肠关把肠子关掉

拉肚子憋不住又找不到厕所时就压肠关。

【2】肝关:肝癌后期会很痛,用肝关。

肝病也可以用

【3】心关:治疗心脏病无乱虚实都可以。

9.小海穴:小肠经的合穴,属土,小肠属火,火生土,也就是说小海是小肠经的子穴,小肠经上的疼痛实症可以在小海上来治疗,因为实则泻其子。

10.肩贞穴 :主要就是配合肩髃治疗肩周炎时会用到。

11.臑腧:手太阳  阳维脉 阳蹻脉的交会穴,也是治肩痛臂酸。

12.天宗穴除了治疗肩胛骨痛,还有一用处就是治疗乳腺炎与乳腺问题。

我姑娘就天宗穴时,胸前灸感很好,对侧乳房是热乎乎的。

13.秉风:是治肩周炎时会作为配穴使用,平时用得也不多。

14.曲垣,肩中俞,肩外俞  天窗用得也不多,知道大概位在哪里就好了。

肩中俞,肩外俞项强,肩膀酸痛近取穴。

15.天容 主要用于甲状腺和脖子肿块。

16.颧髎:瞳子髎下3寸,进取穴可治疗牙疼。

牙疼我们有更好的穴

下牙疼用()? 上牙疼用()? 17.听宫穴 我们在耳屏前面有三个穴位,由上往下为耳门,听宫,听会,相距均为5分左右。

听宫的位置在耳屏正中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闭嘴无穴 。

用于耳聋,耳鸣,耳朵发炎。

答: 下牙疼用(手阳明大肠经) 上牙疼用(足阳明胃经) ​​​。

3.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1.手太阴肺经

一.手太阴肺经 经络有两种循行:体表循行跟体内循行。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学习中医,得知道经络走到哪里,它所顾到的脏腑。

手太阴肺经从胃部开始(中焦),向下与大肠相连,从大肠到胃部上膈肌,到肺部,在从肺部到喉咙出,走腋下,向下沿手臂内侧,到腕后内侧,从腕后到到大鱼际,又沿大鱼际边缘走到大拇指的末端少商穴。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因此身体的规矩节度是肺在管。

肺藏魄,肺气充盛,则体魄健壮,肺气虚弱则言语无力,做事缺乏魄力。

只有这个魄在肺上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治节,才知道进退。

肺为华盖,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能宣发卫气与体表,可以保护其他脏腑免受外邪侵袭。

肺主皮毛,所以皮肤好不好,代表了你的肺好不好,言下之意就是说皮肤的问题要在肺上下手。

肺开窍于鼻 鼻的呼吸,毛孔的呼吸都是肺再管,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寒邪袭肺,肺气失宣,会见到鼻流清涕。

风热犯肺,热伤肺津,鼻流黄涕。

风燥犯肺,伤及肺津,鼻干而痛。

喉为肺的门户,鼻为肺的外窍。

肺五音为商音 肺的情志为忧,也就是说忧太过能伤肺。

当我们咳嗽时,此时还发生一个让人担忧的事情,那咳嗽就难好了。

喜能胜忧,来点高兴,开心的事呗!再配合治疗就能痊愈的快一点。

肺在五行中属金,肺是阴经,所以是阴金。

肺主白色,因此白色的食物能入肺。

肺在五味为辣 肺经的气血流注时间半夜3--5点。

肺经有十一个穴穴位名歌诀: 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

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具体穴位:
1.中府穴:肺的募穴,配合后背的肺俞,就是俞募治疗法,治疗久咳气喘。

先找云门的位置再定中府


2.云门穴:跟中府穴一样的治症,穴性差不多。

云门和中府隔个肋骨,相差一寸。

俞募治疗法时会一起用到它们两个穴。


3.天府穴,专治流鼻血,对称治疗,左鼻右治右鼻左治。

流鼻血,标在肺,根在脾胃。


4.侠白穴,也是跟天府一样,加强天府的效果,如果用天府穴没止住流鼻血,就用侠白。


5.尺泽:肺经合穴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

”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合穴来治疗。

尺泽属性水,肺经属金,那金生水,所以尺泽为肺经子穴。

中医外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咳嗽一个星期为新病,此为实症,用子穴治疗。


6.孔最穴:肺经的郄穴,有炎症的时候用郄穴,孔最有个特殊的治症那就是痔疮。

如果在这个穴位按压有压痛点就表明有痔疮。


7.列缺穴:肺经的络穴。

列缺还主任脉,所以任脉的问题可以在列缺调理,从喉咙到阴部都在列缺上用。


8.经渠穴:肺经经穴,(经主喘咳寒热)属性为金,肺经本身就是金,所以经渠就是肺经本穴,可以配合肺俞跟尺泽。


9.太渊穴:肺经俞穴 有时症时找俞穴:半夜一点到三点咳嗽或者醒了睡不着就是时症,用俞穴治疗。

穴性属土,土生金,所以太渊是肺经的母穴,虚症用太渊,如久咳一个月以上为虚。

它也是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所以脉有问题,找太渊,也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齐。

太渊穴针对打嗝呃逆泛酸也有奇效。


10.鱼际穴:肺经荣穴,属火,主身热,说明荣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儿推的清板门就在鱼际穴这里。

鱼际穴处还可以用来判断胃的状况,发青则胃有寒,发红则胃有热。

1
1.少商穴:肺经的井穴,属木。

主治扁桃体发炎,发烧——点刺放血。

扁桃体发炎(扁桃体肿大)的方法:在扁桃腺肿胀的位置放血,然后下针列缺,照海,最后少商放血,就可以治疗。

去年参加中医魔鬼训练营,很粗略的学完针灸大成一年多了,都一直没有动力再去复习,也忘得差不多了。

今艾江山会员群组织学习十四经络,趁此机会好好复习,顺便做个记录。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