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拍打刺激八会穴。
既可以缓解奇经上的病,又可以缓解正经的病。
还可以改善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的病症。
八会穴汇总: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是首创于lt;难经gt;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一.章门穴。
脾经的募穴
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的下方处。
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的功效。
对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肝脏、脾脏疾病有改善作用。
对于黄疸、呕吐、小便困难、背部僵硬、水肿等也有调理作用。
二.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具有健脾和胃,补中安神的功效。
用于缓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十二指肠疾病。
可改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部胀痛等症状。
另外,对改善食欲不振、脾胃虚弱、便秘、腹泻也有不错的疗效。
还可以降低食欲,让身体恢复正常状况,减少小腹赘肉。
三.膻中穴。
是心包经的募穴,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具有宽胸,宁心安神的作用。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可以改善胸闷胸郁、心悸、咳嗽、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焦躁等症状。
乳汁分泌不足也可常按压膻中穴。
四.膈俞穴。
在背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具有宽胸降逆,和血止血的功效。
缓解吐血、贫血、便血等血液疾病的重要穴位。
膈俞位于背部,邻近隔膜,适用于呃逆、饮食不下、呕吐等症。
对于胃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打嗝、食欲不振、咳嗽、气喘、心绞痛等呼吸、循环器官的症状均有效果。
此外,按压膈俞穴还可以缓解呼吸困难,身体虚冷、易疲倦及低烧等病症。
五.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具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功效。
主要用于缓解和改善胆道和下肢疾病,如下肢瘫痪酸麻、肌肉抽筋、筋骨僵硬、坐骨神经痛、腰痛、膝盖痛等症状。
还能加速血液循环,有纤腿的功效。
六.太渊穴。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效果极佳。
(治疗气不够使,吸不上气)。
还具有顺气平喘、化痰止咳、活血通脉之功效。
可缓解咳嗽,气喘,咳血;胸部痛,咽喉肿痛;对无脉症、呃逆、腕痛无力等病症的改善也有不错的效果。
七.大杼穴。
在背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具有舒筋活络,清热解表,宣肺止咳。
大杼穴可有效改善因头痛而导致的发热、咳嗽、气喘、胸闷、鼻塞、流鼻涕、喉咙肿痛、肩胛酸痛、颈部僵硬疼痛、手臂疼痛等症状。
八.悬钟穴。
在小腿外侧,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具有通经活络,疏筋止痛的功效。
用于缓解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脚气;颈项强痛、颈椎病、肩痛、胸肋疼痛、腋下肿、颈淋巴结核等。
另外,颈肩僵硬、扭伤按摩悬钟有缓解。
(左边痛按右脚的悬钟,右边痛按左脚的悬钟)。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它们既可以缓解奇经上的病,又可以缓解正经的病。
还可以改善气、血、筋、脉、骨、髓、脏、腑的病症。
八会穴汇总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八会穴”是首创于 <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这八个特定腧穴 ,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 ,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1 章门穴 脾经的募穴。
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的下方处。
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的功效。
对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肝脏、脾脏疾病有改善作用。
对于黄疸、呕吐、小便困难、背部僵硬、水肿等也有调理作用。
2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具有健脾和胃,补中安神的功效。
用于缓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十二指肠疾病。
可改善胃痛、胃酸过多、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部胀痛等症状。
另外,对改善食欲不振、脾胃虚弱、便秘、腹泻也有不错的疗效。
还可以降低食欲,让身体恢复正常状况,减少小腹赘肉。
3 膻中穴 是心包经的募穴,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具有宽胸,宁心安神的作用。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可以改善胸闷胸郁、心悸、咳嗽、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焦躁等症状。
乳汁分泌不足也可常按压膻中穴。
4 膈俞穴 在背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具有宽胸降逆,和血止血的功效。
缓解吐血、贫血、便血等血液疾病的重要穴位。
膈俞位于背部,邻近隔膜,适用于呃逆、饮食不下、呕吐等症。
对于胃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打嗝、食欲不振、咳嗽、气喘、心绞痛等呼吸、循环器官的症状均有效果。
此外,按压膈俞穴还可以缓解呼吸困难,身体虚冷、易疲倦及低烧等病症。
5 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具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功效。
主要用于缓解和改善胆道和下肢疾病,如下肢瘫痪酸麻、肌肉抽筋、筋骨僵硬、坐骨神经痛、腰痛、膝盖痛等症状。
还能加速血液循环,有纤腿的功效。
6 太渊穴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效果极佳。
(治疗气不够使,吸不上气)还具有顺气平喘、化痰止咳、活血通脉之功效。
可缓解咳嗽,气喘,咳血;胸部痛,咽喉肿痛;对无脉症、呃逆、腕痛无力等病症的改善也有不错的效果。
7 大杼穴 在背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具有舒筋活络,清热解表,宣肺止咳。
大杼穴可有效改善因头痛而导致的发热、咳嗽、气喘、胸闷、鼻塞、流鼻涕、喉咙肿痛、肩胛酸痛、颈部僵硬疼痛、手臂疼痛等症状。
8 悬钟穴 在小腿外侧,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具有通经活络,疏筋止痛的功效。
用于缓解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脚气;颈项强痛、颈椎病、肩痛、胸肋疼痛、腋下肿、颈淋巴结核等。
另外,颈肩僵硬、扭伤按摩悬钟有缓解。
(左边痛按右脚的悬钟,右边痛按左脚的悬钟)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 健康 养生 图文信息,特别是当涉及食疗、药品、配方、针灸技术等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冶疗依据。
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使用!若有侵仅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在传统中医里面有“8个总穴”,临床中,很多疾病,只要打开它们,疾病就逃走了,因此很多中医经络师都喜欢应用这“8个总穴”,而且古人还把它们归纳成治病的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
这“8个总穴”分别是: 第一个穴位,“ 肚腹三里留 ”: 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穴位在这个地方,人腿的膝盖、膝盖的半月板,半月板有凹陷,凹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第二个穴位,“ 腰背委中求 ”: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
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 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委中穴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
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第三个穴位,“ 头项寻列缺 ”: 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 (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列缺穴 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第四个穴位,“ 面口合谷收 ”: 第四个穴位,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 (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合谷穴 位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在手背,第
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指压合谷穴时有一个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第五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 ”: 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 内侧横纹上两指,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内关穴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第六个穴位,“ 小腹三阴谋 ”: 小腹咱刚才讲了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现在人的正面,就差这块了,小腹部位。
小腹部位得了病,就要找这里面。
请大家看,在这条腿的内侧,这是踝骨以上三寸,踝骨以上三寸这个穴位叫三阴交穴,“小腹三阴谋”就说凡是小腹的疾患可以用三阴交穴来治疗,小腹什么病呢,有的时候,小腹疼痛,男子的前列腺炎,不孕不育、精少、女子的月经不调、 经量过多或者过少,还有白带等等,一些属于在小腹方面发生的病都要考用三阴交穴,这是第六个穴位。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袪风除湿,强腰通经。
适用于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痛感,同时向下肢发散至小腿外。
第七个穴位,“ 腿疼阳陵透 ” 腿疼要针刺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看膝盖骨,这是人的腿的前面这个大骨头叫胫骨,后面还有一个小骨头叫腓骨。
它就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叫腿疼阳陵透,就说这个阳陵泉穴是整个腿,上至大跨、下至足跟的一个总的开关。
发生疼痛了要考虑到打开这个开关,使它的气血流通。
像老年人的风湿老寒腿,肌肉拉伤,静脉曲张等等,都要用阳陵泉穴来治疗。
阳陵泉穴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
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这三个穴位已经把人的胸腹的一些疾病都包括在内,掌握这三个穴位,首先胸腹的任何疾病你先心里有根,找到这三个穴位。
再看看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个又把头部都包括了,凡头部的疾病,这两个穴位要重点考虑。
后面腰背部“委中”,坐骨这个部分“环跳”,腿疼“阳陵泉”。
凡腰腿的疾病,这3个穴位要重点考虑。
基本上 ,你掌握了这八个穴位,人体的大部分疾病,你的心里有了数,也就是说都有方法来治疗它。
出售二十年代至现代前几年的二手旧中医药书以及杂志等、针灸推拿正骨膏方剂膳类、风水类、武学类、等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