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大椎穴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4.胸痛特效穴——巨阅穴5.胸闷特效穴——督俞穴6.晕厥特效穴——人中穴7.呕吐特效穴——合谷穴8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9.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10.腹胀特效穴——建里穴11.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12.便秘特效穴——支沟穴13.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14.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15.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16.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17.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18.头晕特效穴——风池穴19.鼻塞特效穴——迎香穴20.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21.胆绞痛特效穴——阳陵泉穴22.手臂麻木特效穴——手三里穴23.眼肌痉挛特效穴——攒竹穴24.迎风流泪特效穴——承泣穴25.腰酸背痛特效穴——委中穴26.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27.老年人流涕特效穴——迎香穴28.口干舌燥特效穴——天池穴29.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30.心动过速特效穴——少海穴31.心动过缓特效穴——通里穴32.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33.病毒性心肌炎特效穴一一心俞穴34.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35.失眠特效穴——安眠穴36.哮喘特效穴——定喘穴37.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特效穴——中脘穴38.肋间神经痛特效穴——阳陵泉穴39.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40.贫血特效穴——脾俞穴41.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42.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43.甲状腺功能亢进特效穴——膏盲穴44.尿路结石特效穴——下极俞穴45.月经超前特效穴——太冲穴46.月经延后特效穴——气海穴47.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48.胎位不正特效穴——至阴穴49.催乳特效穴——膻中穴50.更年期综合征特效穴——血海穴51.小儿厌食症特效穴——承浆穴52.小儿疳积特效穴——华佗夹脊穴53.小儿流涎特效穴——涌泉穴54.小儿遗尿症特效穴——膀胱俞穴55.小儿夜啼特效穴——一推天河水56.小儿腹泻特效穴——天枢穴57.落枕特效穴——天宗穴58.脚腕扭伤特效穴——环跳穴59.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特效穴——飞扬穴60.肩周炎特效穴——照海穴61.手腕扭伤特效穴——阳池穴62.颈肩僵硬特效穴——肩井穴63.小指发麻特效穴——小海穴64.肛周瘙痒症特效穴——长强穴65.眼角鱼尾纹特效穴——瞳子廖穴66.黑眼圈特效穴——四白穴67.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68.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特效穴——下关穴69.慢性咽炎特效穴——太溪穴70.补虚特效穴——关元穴71.手脚冰凉特效穴——气海穴72.去除睡意特效穴——上星穴73.加强腕力特效穴——大陵穴74.提高女性性欲特效穴——回春穴(即十宣穴)75.提高男性性欲特效穴——睾丸76.延长勃起时间特效穴——关元俞穴77.早泄特效穴——大肠俞穴78.持续老年性生活特效穴——阴廉穴79.安神醒脑特效穴——神庭穴80.平定情绪特效穴——少府穴81.晕车晕船特效穴——鸠尾穴---------------------------------------------------------------------------。
(
一.手太阴肺经 :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开始之经,左右共22个腧穴。
此经主要病候为: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发热、肩背痛或冷痛、外感风寒发热。
1.中府 穴位: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任脉6寸。
取穴:仰卧,先定云门,后定本穴。
即任脉华盖穴旁开6寸处
主治:咳嗽喘息、胸肋痛、肩背痛。
针灸:针3~5分,灸3~7壮,不宜深刺。
穴名浅解:本穴原名“府中俞”“膺中俞”,后简称“中府”。
手太阴经起于中焦,肺脏处于胸中,为吐纳内外气的府库;且此穴为本经的募穴,募者集也,是本经经气聚集较多之处,故名为中府。
备考:本穴是手足太阴两经之交会处。
《百证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 2.云门 穴位: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
取穴:仰卧,在中府上1寸,与任脉璇玑穴相平,外开6寸处。
主治:同中府穴
针灸:同中府穴
穴名浅解: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出天气。
”肺脏是脏腑之华盖,象天。
肺经之气聚于中府,从云门穴发出温煦濡润,如云之出天气也,故名云门。
一说:肺居上焦,象天,病邪侵及肺脏,则上焦阴滞之气盛,好似阴云布敷。
若对云门穴或针或灸,则有疏散阴郁之功,故在临床上常用治疗肺气壅滞,喘闷不畅的证候。
备考:患痨瘵者,常在中府、云门穴有压痛。
3.天府 穴位:腋下3寸内廉赤白肉际。
取穴:手掌向前、垂臂,当腋横纹前端与尺泽穴成直线,适当乳头相平处取之。
主治:气喘、鼻衄、痛
针灸:以手平举,针3~5分。
穴名浅解:肺居脏腑之上,故名之以天;府者聚也。
肺经经气出于云门,布入上肢,在天府穴小集。
故名天府
备考:《百症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 4.侠白 穴位:天府穴下1寸。
取穴:从尺泽穴直上5寸取之(也要参考天府穴位)。
主治:咳嗽、烦满
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侠”,古医籍中与“挟”字通用。
肺色白,两臂下垂,此穴适值肺脏的两旁,故名侠白。
备考:《寿世保元》治赤白汗斑。
5.尺泽 穴位:肘窝横纹中。
取穴:仰掌微屈肘,于约纹上,沿大筋外侧取之。
主治:咳嗽、胸胁胀潢、肘臂痛、小儿惊风。
针灸:针3~5分
穴名浅解:按骨度折量寸法,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折量为一尺。
尺泽穴恰值肘横纹之赤白肉际,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
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为江海,小则为湖泽,况肺经合穴,在五行属水,故以尺泽命名。
本穴为合属水,又以“泽”名,故针刺用补法则益阴,用泻法则息热。
备考:《通玄指要赋》:“尺泽去肘疼筋紧。
” 6.孔最 穴位:前臂拇指侧,去腕7寸。
取穴:伸臂仰掌,从太渊穴直上7寸处取之。
主治:头痛、咳嗽吐血、痔痛、肘臂厥痛、热病汗不出。
针灸:针3~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孔最,为肺经的郄穴,“郄”者隙也。
“孔”指孔窍,“最”当甚字解,两字联用,义为大孔窍;同时也含蓄着本穴有开瘀通窍的作用:故名。
本穴为郄,郄穴多主急症,如咳血、咽痛、痔痛等症均可选用。
备考 7.少商 穴位:手大指端内侧。
取穴:大指内侧去爪甲角约一分许,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咽肿、鼻衄、昏迷。
针灸:针1分
穴名浅解:手太阴肺经属金,在音为商,在时为秋。
《秦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太”和“少”来分别五音的阳和阴。
肺经属太阴,故以少商名之。
本穴为肺经的井穴,属木,救急常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备考:商(商、伤也),其气肃杀,故为通瘀解热的要穴。
《百证赋》:“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40个腧穴。
此经主要病候为:喉痹、齿痛、鼻流清涕或衄血、肩以下本经流注部位疼痛,邢气盛则经脉所过处热肿,虚则憎寒怕冷。
1.商阳 穴位:手食指端的内侧。
取穴:食指挠侧去爪甲角约1分许,当赤白肉际。
主治:齿痛、喉痹、昏迷、手指麻木。
针灸:针1分,针尖略向上方。
穴名浅解:大肠经与肺经均属金,其音为商,于时为秋,具有清肃之气。
但由肺经少商穴交传而来,是从阴经转入阳经,故名为商阳。
本穴为大肠经的井穴,属金,主治“心下满”。
备考:《百证赋》:“寒疟兮,商阳太溪验。
” 2.二间 穴位: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取穴:屈指,当食指本节前横纹头陷中,赤白肉际。
主治:鼻衄、齿痛、喉痹。
针灸:针2~3分,灸3壮。
穴名浅解:“间”,当隔字解。
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二节后(第二间隔),故名二间。
本穴为大肠经的荥穴,属水,为本经的子穴,凡本经实证,宜用泻法。
备考:《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 3.三间 穴位: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取穴:握拳,于本节后掌骨内缘陷中取。
主治:喉痹、下齿痛、手指痛。
针灸:针3~7分,灸3~5壮。
五指尽痛,可针入1寸5分,名为透掌针。
穴名浅解:本穴适当次指内侧,甲后第三节后,故名为三间。
本穴是大肠经的俞穴,属木。
凡木旺火盛,灼烁金经的疾患,均用泻法。
本穴一名小谷,二间穴一名间谷,均可为合谷穴的辅助穴。
备考:《百证赋》:“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 4.合谷 穴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
取穴:拇、食两指伸张,当第
一.二掌骨之间取之。
主治:头痛、口眼 斜、鼻衄、齿痛、喉痛、多汗。
针灸:针3~5分,灸3壮。
孕妇忌用
穴名浅解:穴在拇、食指两歧骨间凹陷中,因以两山间的谷地喻之,名为合谷。
合谷穴稍外方赤白肉际,名为虎口(非合谷穴处),因而一般也常以虎口名代之。
合谷穴为大肠经的原穴,为经气聚集最深之点,《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此外,两合谷穴与两太冲穴,名为四关,为开泻热闭、气郁、血瘀的名穴。
备考:《百证赋》:“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5.阳溪 穴位:腕关节拇指侧两筋间。
取穴:手掌侧置,拇指翘起,当第一掌骨后,伸拇长、短肌、肌腱之间,深陷处取之。
主治:头痛、齿痛、手腕痛。
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与“溪”字通,义指山间的水沟。
凡经气循行到筋骨凹陷处,在腧穴多以溪、池、渊、海、泉、谷名之。
本穴位于合谷后的凹陷中,又隶属于手阳明经,故名为阳溪。
本穴为大肠经的经穴,属火,火盛者宜泻之。
常为合谷穴的辅助穴
备考:《百证赋》:“肩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 6.偏历 头颈部腧穴示意图穴位:阳溪穴后3寸。
取穴:肺经列缺穴上1寸5分,略偏外侧取之。
主治:目赤、鼻衄、肩臂痛。
针灸:针3~4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偏”在此处其义为斜向,“历”义为经过。
此穴为大肠经的络穴,经气循行到此处分出一支,斜向肺经流动,故名偏历。
备考:《标幽赋》:“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之水蛊。
” 7.温溜 穴位:阳溪穴后5寸。
取穴:屈肘横肱立拳(用力握紧),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如蛇头形之下端取之。
主治:头痛、面肿、肠鸣腹痛、肩臂痛。
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温”义为暖煦,“溜”义为缓流。
本穴为大肠经的郄穴,经气流动到此穴处,温煦深聚,故称温溜。
凡寒湿凝滞之证,本穴有温通散寒祛湿的作用。
用力握拳,本穴适当臂前肌肉隆起形似蛇头处,故一名为蛇头。
备考:《百证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 8.下廉 胸腹部经络腧穴示意图穴位:曲池穴下4寸。
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在曲池与温溜穴成直线处取之。
主治:头风、眩晕、肘臂痛等。
针灸:针3~5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廉”当“隅”字,也当“棱”字解。
穴在曲池下4寸
当屈肘握拳,肌内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下端,因名下廉。
备考:《甲乙经》:主溺劳、眼痛。
9.上廉 穴位:曲池穴下3寸。
取穴:同上穴
主治:头风、半身不遂、肠鸣腹痛等。
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曲池下3寸。
屈肘握拳,肌肉棱起,形似菱角,穴在其上端,故名为上廉。
备考:上下廉两穴,均可作手三里的辅助穴。
10.手三里 背腰部腧穴示意图穴位:曲池穴下2寸。
取穴:同上穴
主治:齿痛、手臂麻木不仁、吐泻等。
针灸:针5~7分,灸3~7壮。
穴名浅解:《太素·五节刺》:“天容无过一里而止。
”杨上善注:一里一寸也
看来“里”字在此不是用以计算里程之“里”,而应以杨上善注积为依据。
手三里穴的定位,医籍多谓在曲池穴下2寸,今以“三里”命名,似有未合。
若于肘穴向下量之,恰为3寸,从而可以试想,对此穴命名时,其量穴的起点,是有差异的。
一说:“里”与“”通,手三里与足三里与体内上、中、下三焦有关,故以“三里”标志之。
备考:手足阳明经的三里穴,古代针灸家常在临床时上下配合应用,如《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百证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手三里”。
11.曲池 穴位:肘部外辅骨内,肘窝横纹头。
取穴:屈肘横肱立拳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月经不通、瘰疬、瘾疹等。
针灸:针8~15寸,灸3~7壮。
穴名浅解:穴在肘骨曲角内缘横纹端,为大肠经的合穴。
经气循行到此,聚集深入,以水喻气,故名为曲池。
此穴属土,为本经的母穴,凡本经虚证宜补之。
备考:《玉龙赋》:“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 12.肘(应作肘) 上肢部经络腧穴穴位:曲池穴斜外上一寸。
取穴:屈肘横肱,于大骨外缘取之。
主治:肘臂痛、挛急、麻木不仁。
针灸:针5~8分,灸3~7壮。
穴名浅解:“”与“”,一般以为两字通用,究其实两字读音相同而字义相异。
“”当深空解,“”其义为髋。
《甲乙经》原作“肘”,按穴名的竟义,应以《甲乙经》为是。
备考:肩、肘两穴,其窍颇深,易受寒邪侵犯,但也是治疗肩肘痛痹的要穴。
13.五里 穴位:曲池穴上3寸。
取穴:屈肘横肱,从曲池与肩穴直线处取。
主治:肘臂疼痛、瘰疬
针灸:灸7~15壮
穴名浅解:一里为一寸,穴在天府下5寸(《素问·气穴论》:“天府下五寸”),故名为五里。
一说:“里”通“”,五里穴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古人常列为禁针,如《灵枢·玉版第六十》:“通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五脏之气尽矣。
”备考:《百证赋》:“五里臂,生疬疮而能治。
”应以灸治为主
14.臂 下肢部经络腧穴1穴位:曲池穴上7寸。
取穴:屈肘横肱,于曲池穴与肩髃穴线上肉端取之。
主治:项强、瘰疬、臂痛。
针灸:针3~5分,灸7壮。
穴名浅解:腕至肘称臂,肘上肩下称肱。
肱与臂俗统称为臂
臑,《礼记·少仪》:“太牢以牛丸肩,臂臑折九个。
”注:“臂臑谓肩脚也
”一说:肩峰下之肉嫩软,称臑。
穴置肩下肉端,故以臂臑称之。
此穴为手足太阳、阳维的会穴,凡由太阳经传来的阴寒之邪,导致肩臂疼痛者,针之良效。
备考:《百证赋》:“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 15.肩髃 穴位:肩端两骨间陷中。
取穴:举臂时肩部出现前后两个凹陷,于前一凹陷中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
瘾疹、肩臂痛
针灸:针6分至1寸5分,灸7~77壮。
穴名浅解:《医学入门》:“髃,音禺,肩头骨也。
”穴在肩上髃骨凹陷处,故名为肩髃。
此穴为手阳明、阳的会穴
备考:《玉龙赋》:“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
” 16.巨骨 穴位:肩上后侧叉骨间。
取穴:肩端上行,两叉骨之间陷中取之。
主治:瘿气、瘰疬、肩臂不得屈伸。
针灸:针4~7分,灸7~15壮。
穴名浅解:锁骨,古称巨骨。
穴在锁骨肩端与肩胛岗两大骨接头的凹陷处,以骨名代用为穴名。
此穴为手阳明、脉的会穴
备考:《甲乙经》:血瘀肩中痛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17.天鼎 穴位:扶突穴下1寸。
取穴:结喉旁开1寸5分为人迎穴,人迎穴后1寸5分为扶突穴,天鼎穴就在扶突穴下1寸取之。
下肢部经络腧穴2主治:喉痹、暴。
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鼎为古人的食器,其形上有两耳,下有三足,与人之头颈形状相似。
该穴适在颈部(头颈在人体属于天部),言鼎以象形,故以天鼎名之。
备考:《百证赋》:“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 18.扶突 穴位:天鼎穴上1寸。
取穴:胃经人迎穴后1寸5分取之。
主治:喉中痰鸣、暴
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礼记》投壶注:“铺四指曰扶”,扶即现今的四横指,约当同身寸的3寸。
该穴在结喉突起旁3寸,故名扶突。
备考:《甲乙经》: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19.禾髎 穴位:水沟旁5分。
取穴:在鼻孔下,挟水沟旁取之。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口噤、鼻疮。
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髎”,应改用,义为深空。
禾,在秦汉以前皆指而粱言。
人的鼻孔可以嗅谷气,口咽能够食五谷,该穴适当鼻孔下、口唇上,故以禾髎名之。
备考:《灵光赋》:“两鼻衄针禾髎。
”20.迎香 穴位:鼻翼旁开5分。
取穴:鼻翼沟根外端,鼻唇沟陷中取之。
主治:鼻衄、不闻香臭、多涕、口眼斜。
针灸:针3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迎接两字为常用语,香,指气味。
此穴属大肠经,与肺经为表里。
穴在鼻翼之旁,鼻司嗅,为肺窍,故以迎香名之。
此穴为手,足阳明两经的会穴,凡鼻不闻香臭之症,用之良效。
备考:《玉龙赋》:“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
”《席弘赋》:“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 (
三.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
此经主要病候为:腹胀、腹中雷鸣、水肿。
胃热则多食善饥,小便黄;胃寒则食少而胀。
邪盛热高则发狂,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鼻衄、口喎、唇疹、颈肿、喉痹、胸膺及下肢经脉循行疼痛。
1.承泣 穴位:目下7分。
取穴:正视时瞳孔直下,当下眼睑下方靠骨边取之。
主治:目痛多泪、雀目、目动。
针灸:针4分,不宜灸
穴名浅解:无声垂泪渭之泣。
该穴适当泪滴承受之处,故名为承泣,俗称泪窝,与任脉承浆穴的命名意义相同。
此穴为足阳明、阳屩、任脉之会。
备考:《甲乙经》:目不明泪出,远视。
2.四白 穴位:目下一寸。
取穴:适当承泣穴下3分,于颧骨孔处取之。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
针灸:针2~3分,针尖向颧骨孔处,不宜深刺和灸。
穴名浅解:“四”,指上下左右;“白”,当明字解。
该穴能消散目翳,疗目赤痛痒,使眼目向上下左右视物,皆光明白洁,故名为四白。
备考:《铜人》:治眼生白翳、目动不息。
3.巨髎 穴位:鼻孔旁8分。
取穴:从四白穴直下,于鼻翼根旁开直瞳子取之。
主治:口眼斜、鼻衄齿痛、眼睑动。
针灸:针3~4分,灸3壮。
穴名浅解:“髎”应改作窌,义为深空。
巨者大也
该穴适在颜面颧骨突起的斜下方,故名为巨窌。
备考:《百证赋》:“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窌宜征。
” 4.地仓 穴位:口角旁4分。
取穴:平口角旁开4分取之。
主治:口眼喎斜、流涎
针灸:针3~7分(针尖斜向颊车穴),灸3~7壮。
穴名浅解:“仓”,《说文》:“谷藏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该穴适在口角旁,因名为地仓。
此穴为手、足阳阴、阳屩之会。
备考:《玉龙歌》:“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
”《百征赋》:“颊车地仓穴,正喎于片时。
” 5.大迎 穴位:曲颊前1寸3分。
取穴:鼓起两腮,在下颌骨边缘出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应手处是穴(取时避开动脉)。
主治:口喎、口噤、齿痛。
针灸:针3分,灸3壮
穴名浅解:“迎”,有合的含义,逆而就之,也谓之迎。
《灵枢·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大迎。
”臂阳明,指的是手阳明经,而大迎穴属于足阳明经。
足阳明经在此穴处,迎手阳明经会而合之,故称为大迎。
备考:《百证赋》:“目兮,颧窌大迎。
” 6.颊车 穴位:耳下曲颊端陷中。
取穴:以指按曲颊稍前上方陷中取之。
如将牙齿用力咬紧,则按处立即弹起,压之深部有痠感。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口噤。
针灸:针4分(斜尖斜向地仓穴),灸~7壮。
穴名浅解:下牙床骨负载着牙齿,咬切咀嚼食物,其所以能张能合,一松一紧的动作,有赖下颌关节可以上下左右滑动,该部位古人称之为车。
由于该部位为两颊肌肉包拢,故以颊车名之。
备考:《玉龙赋》:“颊车地仓疗口。
7.下关 穴位:当颧弓之下凹陷中。
取穴:闭口取之,大开口则穴闭住。
主治:耳鸣耳痛、牙痛、口眼喎斜。
针灸:针3分(直刺),不宜灸。
穴名浅解:穴在颧骨弓下,《甲乙经》谓此穴“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为腭骨运动、牙齿开阖的机关,故称为下关。
此穴是足阳阴经与少阳经之会。
备考:《铜人》:疗聤耳,耳有脓汁出,牙车脱臼。
8.头维 穴位:额角发际内。
取穴:从督脉神庭穴旁开4寸5分取之。
主治:头痛、目痛
针灸:针3分(向上方沿皮刺)。
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阴阳类论》谓:“三阳为经,二阳为维。
”二阳,指阳明
此穴位于头部,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故名为头维。
一说:《广雅·释言》谓“维,隅也。
”隅,可当“角”字解
此穴在头部左右隅角,故以为名。
本穴为足阳明、足少阳、阳维之会。
备考:《玉龙赋》:“攒竹头雄,治目疼头痛。
” 9.人迎 穴位:结喉旁。
取穴:结喉旁1寸5分,有颈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取之。
主治:咽肿、咳嗽、瘿气、瘰疬。
针灸:针3分,不可深刺
禁灸
穴名浅解:《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本穴位于结喉旁,为咽喉要地,是人赖以生存、迎送吞吐天气、地气(五谷之气)的部位,故名为人迎,又名天五会。
此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
备考:《天星秘诀》:耳鸣腰痛,先此后耳门及三里。
10.水突 穴位:人迎穴下,气舍穴上。
取穴:从人迎与气舍两穴之间取之。
主治:咽喉痛、咳逆气喘不能平卧。
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水,指水谷:突,在此有突出冲动的含义。
人当进饮食、水谷下咽时,此穴的部位向上冲动,故名为水突,又名水门(水谷之门)。
对于水饮上呛,用之有效
备考:《甲乙经》谓:咳逆上气,咽喉痈肿,水突主之。
(
四.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
此经主要病候为: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舌根强痛、呕吐、噫气、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身重肢痠、膝股内侧浮肿。
1.隐白 穴位:足大趾内侧端。
取穴: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之。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
针灸:针1~2分,灸2~3壮。
(
六.手太阳小肠经 : 本经左右共38穴,主要病候:耳聋、目疾、颔肿、咽喉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1.少泽 穴位:手小指端的外侧部。
取穴:从小指外侧端爪甲角一分许取之。
主治:头痛、目翳、催乳、鼻衄、中风昏迷。
针灸:针1分,灸3壮
2.前谷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前。
取穴:握拳,于本节前骨边赤白肉际陷中取之。
主治:耳鸣、头项痛、乳痛。
3.后溪 穴位:手小指外侧本节后。
取穴:握拳,于小指尺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头项强、目赤、耳聋、寒热。
针灸:针5~8分,灸3~7壮。
人体全身据古书记载有360多个穴位,穴位选择精确、准确和精当直接关系针灸治疗效果。
针灸处方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穴位进行配伍然后制定治疗方案,所以针刺选穴是根据病情不同需要来选择的。
选穴除全身360多个穴位外,还有很多耳部也分布着较多穴位,称之为耳后针,以及足底也有较多穴位等。
这些穴位选择涉及到针刺处方,针灸处方相当于中药处方中的药物和用量、用法,选择穴位相当于在开药时开的药物如中药。
刺灸方法相当于所用药物是什么用量,然后用有什么方法,如先煎后下之类等等。
选穴原则包括局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病证不同选取部位也不同。
例如,胃痛,近步选穴选中脘,远部选足三里;比如哮喘病,选定喘这种对症特效穴;落枕选落枕穴即手部外劳宫穴;腰痛选腰痛点。
所以针刺选穴应根据不同病况辨证选取穴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