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

倪海厦人纪-针灸经典汇总

时间: 2022-11-21 22:55:32

1.倪海厦人纪-针灸经典汇总

1.治疗失眠:心中一滴血,心神不守造成的失眠,灸三毛、下针神门,补复溜,泻神门,让心肾相交。

心藏神,也可下心俞、巨阙。

2.晕眩、头痛:蹲下后站起来,满眼漆黑,则是贫血;如果天旋地转,肾主骨,骨里有髓,脑为髓海,肾是水,肺是水的上源,正常肺水入肾,如果横膈膜有问题,水就停在心下,会有瞑眩,治症时要把胸膈的水排掉,胸膈三焦在管,下针三焦;如果有恶心,加公孙、内关、心胸。

3.帕金森:原本不存在,是服用西药(如安眠药、抗忧郁药)后,才发出来的,是人为造成的。

1.针灸之手法与疗程:

针灸要求心到(诊断正确)、手到。

初病、体力好的1次针就好;久病、气血亏要做疗程,用隔日针(间隔48小时)才能治好。

2.癫痫狂的区别:

癫痫一般是抽筋、吐白沫、角弓反张、不断抖动。

痫会发出怪声

癫,会晕过去,口吐白沫,急救时口中要先放东西以防咬到舌头。

狂症,发狂奔走、登高而歌、言语错乱,有便秘(大肠的浊气冲破横隔膜,浊气冲到上焦,造成神志不清),要先清大便。

3.眼白辩证与失音治疗:眼白变青,是肝的问题,变黄是脾的问题。

声音的声源来自肺,发声的力量来自小肠、丹田。

讲话太多造成的失音、沙哑,灸关元、膻中。

临床上,拿一次针洗一次手,看病前洗一次手,扎完针后再洗一次手,起针时再洗一次,不可以戴乳胶手套,否则引不到气。

4.飞针引气:直针进去引不到气时,这时把针提起来,同方向转,采用补,顺着经络方向边旋转边提起来。

下针要先扎到穴位,胖人深瘦人浅,秋冬下针比较深,春夏浅。

1.阳陵泉和阴陵泉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有筋的问题用阳陵泉;阴陵泉主要是利小便、关节的湿,小便消导、水肿。

关节里有积水时,两个穴道一起用。

2.一般加强针力时,用本穴加强,在病经之表或里经。

如病经在胆经时,先扎胆经的表里经肝经本穴行间,再针胆经的子穴(阳辅穴)或母穴(侠溪穴)。

3.便秘:无论燥矢或是湿淋淋的,针灸时下支沟、照海、天枢穴。

4.导引手法标本赋:病灶在第六椎痛,先在第六椎外开1寸半督俞穴下针,这是导,然后在后溪下针,这是引,这就是导引。

如在头上天应下一针,这是导,然后在对侧胆经的本穴临泣下针引气进行泻,再提针到表,补胆经。

肝、肺、脾、肾有问题时,治心(心脉不会断)、强脾(把胃口壮回来),这样病就不会恶化。

标本赋:标急治标,本病后治。

如便秘引起头痛,先治头痛治标,然后治本便秘。

5.皮肤病:肺主皮毛,如风疹、蚊虫咬伤、药引起过敏的皮肤病,针灸时皮病(湿疹、风疹、癣类)五大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筑宾穴,下针后马上止痒。

内经强调能用针灸的,尽量用针灸,因为汤药都有毒性。

用巴豆和黄连做成饼贴在肚脐上灸时去腹水、胸腔里的水。

1.治疗膝盖肿大,用膝五针:鹤顶、奇穴两个膝眼(下针后用雀啄术)、阳陵泉透阴陵泉。

任何膝盖扭伤、肿胀、痛风、风湿痛,还可以再下膝关,增强膝五针效果。

2.治疗踝关节扭伤、风湿、痛风,用商丘透丘墟。

3.督脉和膀胱经引起的腰痛,时间久为虚证,下膀胱经的委中穴,要做补泻,加重效果下其表里经的本穴阴谷穴(肾经),不需要做补泻。

4.阳白透鱼腰:阳白在眉毛和额头的正中间,鱼腰在眉毛的中间。

阳白下针比较痛,先要把皮拉起来,揉一揉,捏住皮,沿皮刺到鱼腰。

这是眼科治疗的大穴,治疗白内障。

5.治疗眼睛红肿、角膜炎、结膜炎、眼睛湿热时,在攒竹、瞳子髎、眉尾、耳尖用三棱针放血。

6.胆经引起的偏头痛,先下肝经的本穴行间,再下胆经的侠溪(顺为补,顺着胆经往下斜刺),再太阳透率谷(眼睛后方凹的地方为太阳,透到耳朵根部上一寸或者耳尖上五分的地方率谷,先在太阳引到气,再把针提到皮层,捏住皮,沿皮层往率谷方向透)。

7.睛明穴留针20分钟后取针,要直出,手不要抖,针提到皮层留几秒钟,再出针,最后用药棉按几秒,这样就不会出血,因为头部血管比较多。

8.将小脚趾拉一拉出现筋,在筋与骨交接处就是临泣穴,下针时针头向脚趾方向斜刺。

1.面部中风、流口水,下地仓、颊车,如果严重的话就地仓透颊车,要先下对侧的合谷穴。

2.偏头痛伴有严重恶心:先下对侧合谷,然后太阳透率谷,再下中脘、公孙。

3.膏肓痛,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膏肓放血。

将肩胛骨打开,找到最痛的点,用三掕针扎破,再用火罐吸,直到血变淡变鲜红后起罐,注意不要碰到病人的血。

4.膀胱经的肩项强痛:下小肠经的后溪(去小肠经的虚症)、肾经的阴谷、膀胱经的委中。

5.全头痛:下百会(从百会前面五分沿皮斜刺到百会),涌泉(下针时针用力打进去,很快进去,就没那么痛),如果没办法扎涌泉,可以下肝经太冲,太冲对治疗头痛非常好。

6.车祸脑部受伤,右边瘫痪。

下百会(脑部受伤一定要下针)、两个膀胱经的通天(平常治鼻窦炎,对任何意外伤害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合谷透后溪(手紧握着不能张开)、外关透内关。

1.脑部受伤:讲话舌头不清楚,下濂泉,先用拇指从下巴丈量到濂泉,再从濂泉对着舌根的方向下针。

风府在头后脑下两大筋的中间,对着两个骨头缝下针。

脑部的受伤,肾主脑,下肾俞、京门(肾的募穴)、阴谷(本穴)、委中(母穴)、承山(从腿肚的人字纹中间,一直扎到对面的胫骨上,可以控制脚的动)。

2.表面平滑可移动的肿块、脂肪瘤,用报刺法,用手抓住肿块,把针下到肿块的底下,再八个方向报刺,尽量刺到肿块边缘,最后刺到中间再出针,不留针,一般不是癌症的肿块可以用这样的刺法。

3.养老透间使:先下针养老,捻针,针提起来对准对面的间使穴约30度透过去,捻捻针,马上取出,卫生棉要按住穴位揉一会。

4.浑身关节痛、红肿痛时,常用到督脉第六椎下的灵台穴(管脑部),找到灵台穴用手指捏住脊椎保证下针不偏,正好下在脊椎骨上,灵台外开一寸半是督俞穴,从外开一寸的地方斜刺到督俞(管督脉,脊椎骨、头部、项部都可以治疗),再直进下肾俞(从膀胱经一路下来到凹的地方)约一寸,下肾的募穴京门,俞募治疗不需要补泻,下阴谷,最后下膀胱经的母穴委中要做补泻,插提法(快进慢提为补)、捻转法(顺着经气转为补)。

5.白内障:直针下养老穴(对眼科非常好的大穴,手关节扭伤用用养老透间使),再下臂臑(对眼科非常好),下脚上的光明穴,下合谷(面口合谷收,麻醉作用),再下头临泣(眼中直上入发际一寸半凹的地方,对眼科很好,还治泪眼,即风吹就流泪)、睛明(把眼珠扳开来,直下)、太阳穴(不用下很深)。

6.手关节痛,用养老透间使,捻捻针就好,不留针。

1.面部中风:左边正常右边木讷不能动,如果病不久一般治健侧,如果病很久两边一起下,先下合谷,地仓透颊车治颜面中风,沿皮刺,不要刺的太浅。

2.脚踝扭伤:整个脚踝痛时,商丘(扭动脚踝时有个骨缝的地方)透丘墟,从筋的下方整个一寸半的针透到丘墟;另脚上脾经痛,同侧用透针,对侧顺着经下,下商丘、大都(脾经的母穴)。

3.半边脸都痛:下百会(任何头痛都可以用)、合谷(麻醉)、太阳透率谷、右手边的外关(三焦经,针对左侧的头痛)、侠溪(胆经的母穴)、申脉(膀胱经,阳蹻脉的奇穴)。

1.用在外科上的药粉:汉唐红粉剂。

2.在手掌鱼际上鱼腹的地方有黑褐色斑块,可以判断有腹膜炎、盲肠炎,可以根据颜色慢慢变浅,来判断治疗的效果。

在足三里下一寸的奇穴阑尾穴,找压痛点,来确定是否有盲肠炎。

3.隔姜灸:将生姜切成硬币的厚度,用镊子在上面戳洞,艾绒搓成小柱状,放在姜片上,一般灸单壮阳数(
3.
5.
7.
9.。

灸合谷可治疗脸上油脂分泌比较多、青春痘。

4.隔蒜灸:把大的蒜瓣切片,用镊子在上面戳洞,味辛辣,白色的入肺,长期咳嗽、肺结核时用该法,放在舌头或肺俞灸。

5.隔盐灸:一般用青盐或海盐,打碎炒熟至不冒烟,盐冷掉后放在肚脐上微高一点,放艾绒灸,治长期下痢或血痢。

6.米粒灸:在穴位上涂点凡士林,放上米粒大的艾绒,用香点,艾绒烧到完,会留下疤痕。

灸上星,治疗鼻窦炎

身体上长疣、脚上鸡眼都直接灸,灸单壮阳数。

7.有伤口或是化脓的时候不灸。

如果灸出水泡,用针从旁边沿皮肤刺破,把水放出来,再涂点汉唐红之类外敷用的药物。

8.承山穴治疗腿无力、痔疮,下承山要深针,一直下到对面的胫骨,才有效果。

9.商丘透丘墟专门治脚踝扭伤。

照海在脚踝关节骨下方凹处,下针时顺着肾经的方向下。

脚后跟痛用导引的方式,下肾经的水泉,顺着经络方向向下斜刺,再下对侧心包经的大陵穴,对着劳宫方向斜刺。

10.动脉血管堵塞胸口痛:下两侧脾经的公孙穴(跨过脚高骨下骨头与肌肉中间的缝隙,管冲脉),针下去后冲脉气血当场会通,胸腔里的气会打开来,再下心包经的内关(两筋的中间,下针时避开血管,下针后手就不能动)。

下心募巨阙穴,心与小肠相表里,下小肠的关元穴。

井主心下满,任何地方的胀满都可以用井穴,心下胀满,横跨肾经和胃经,下对侧肾经、胃经的井穴,下胃经的厉兑和肾经的然谷穴,紧急时才下肾经的涌泉穴。

1.环跳附近治到只有一点痛,可下同侧耳朵最痛点下耳针,一般耳针埋六天,耳朵不能进水,六天后取下来用棉花不要用酒精棉花,如果感染了就把耳朵的脓放出来,或者下两侧的曲池。

2.眼科治疗的大穴(青光眼、白内障):小肠经的养老,大肠经的臂臑,太阳穴能把湿热往下导(可以降低眼压),阳白透鱼腰(把皮拉起来下针),胆经的头临泣,膀胱经的睛明穴(把眼珠拨开,顺着眼眦轻轻下针),胆经的光明穴,都不需要捻针,留针20分钟。

1.耳朵有问题、耳鸣,先在对侧的合谷下针,嘴巴要一直张开,下针中间的听宫、耳门、听会,用插提法,不捻针,留针五到十分钟,看病的情况。

2.中风治疗的大穴:下百会,下廉泉(讲话有问题,大拇指纹头对着下巴,指尖对着穴位为廉泉,往舌根方向下针),下天突(帮助讲话,中风后祛痰用的,针倒过来对着胸腔方向下)。

下前顶(加强百会的效果),中风一般先下健侧后患侧,下右手的肩俞、曲池、外关(或者下合谷,手指不能弯曲就下合谷)、胃经的足三里、胆经的风市穴、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髓会绝骨,脑病治此),患侧同样下针。

舌头发音,语言恢复:中医认为心为舌,舌为心表,下针巨阙,约一寸,心和小肠相表里,下小肠募穴关元。

3.车祸全身瘫痪:下百会、廉泉、天突(祛痰),先下健侧,合谷、外关、曲池,肩俞,下巨阙(脑部的问题一定要治心,心藏神),下小肠的关元穴,下足三里(让肌肉有力,肌肉长回来,要有胃气),下风市(要下到骨边才有效),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下涌泉(一般急救时用,下针要快,针的力量会透到脑部,神志恢复得快)。

手红肿有淤血,在中指关节与食指关节、食指关节与无名指关节的中间下针,留20分钟起针时一般用泻法,希望出一点血,气循环回来,不要按针孔。

下脑后的风府(对着舌根方向下,中风大穴,可以让病人讲话讲得更标准),下肺俞(让病人肺气旺,能发声)、心俞,心、肺管上焦,治心肺可以让语言能力、听力、记忆恢复,下灵台(督脉,直针下)、督俞(向外斜刺)、肾俞,下肾经的募穴京门(加强肾气,肾主骨,肾主水,主记忆、脑髓),下脾俞(管全身肌肉,下阴谷(肾经本穴,增强委中效果)、委中穴(膀胱经的母穴),下承山穴(让脚有力,下针一定要碰到对面骨头才有效果,下到骨边才能引到肾气)。

4.半身瘫痪或中风:一般先下健侧再下患侧,中风大穴一般平补平泻,下肩俞后左右捻转,引到气就好即平补平泻,下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的母穴,可以做补的手法,用插提法,慢慢提起来,很快按下去;也可以捻转法,顺着经络快转,慢慢转回来),下合谷(无所谓补泻)、外关(不做补泻)、风市、阳陵泉透针阴陵泉、足三里、胆经的母穴俠溪(迎随法补泻,随着胆经走向下针,往脚尖斜刺,再用捻转法做补,最后再提豆许)、涌泉(肾经的子穴,也可以用然谷来代替,因为病人比较严重,直接下涌泉),下天突(祛痰,用一寸针对着胸腔下针),下巨阙、关元(两个一起用,就是导引的方法,心脏的跳动、心肌梗塞、心脉不整当场会恢复)。

心痛时同时下天突、巨阙、关元。

5.左边面部中风,先下左侧的合谷(面合谷收,有止痛效果,对青春痘也很好),右脸地仓透颊车、太阳穴、阳白透鱼腰,病人中风时间长,为虚,下左脚阳明经的母穴解溪,用指甲切开,从筋中间下针,用迎随法补。

6.环跳痛,在耳朵上找到压痛点,用酒精棉花擦一下,再用干棉花插,然后用镊子夹着耳针埋上去,冬天可以留针七天,夏天五天。

1.肩项强痛,常用后溪(管督脉)、申脉(管阳蹻,癫痫也会用到该穴,对着脚掌的方向斜刺)。

后背痛,膀胱经的地方,下阴谷、委中(母穴,插提法、捻转法做补的手法,一般做3次后留针)。

2.手太阴肺经痛,下对侧的太渊(顺着经的方向下针),脾经的太白、大都痛,下对侧的太白、大都,太白也可以补对侧太渊痛。

半夜脚抽筋,肝主筋,阳陵泉透阴陵泉,脚踝部有斑块呈褐色,也是肝有问题,饮食方面吃糖,对抽筋很好。

3.尾椎骨痛,新痛,在承山穴附近找到青筋,用三菱针刺破然后用火罐,放血大概1cc或2cc的样子,可以当场好。

4.强烈的后项痛:下天柱穴(在两条大筋与后脑骨交点处,天柱倾命旦夕),下大抒穴(斜刺,不需要做补泻),下灵台(第六椎)、督俞(斜刺,比较瘦就更斜一点,比较胖就不用很斜)、申脉(穴位上五分斜刺到申脉)、后溪(肌肉和骨头交缝的地方,不要离骨头太近),通过远取穴和近取穴来治疗。

5.腿水肿:下天人地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平补平泻,引到气)、太溪。

脸上红斑红疹,三年没出汗,脉微细,脉沉,呼吸短,因为汗流不出来:下曲池(上半身的郄穴,去热消毒的作用),开四关(合谷、太冲,气血循环加快,会流出汗),再用麻黄桂枝汤(心脏没问题才可以加麻黄),主要是让其发汗。

6.风湿关节炎、指头关节:三间透劳宫。

喉咙发炎:下列缺、照海,近取穴天突(斜刺,一寸的针进去半寸)。

肾虚,下复溜(肾经的母穴,虚者补其母,用迎随法,向身体的方向刺,再提豆许,取针时留一下)、肾俞(肾经俞穴,一般用一寸针,胖的用一寸半)、京门(肾经募穴),治疗肾脏一定要同时治疗心脏,下第五椎心俞(在一寸的地方斜刺)。

7.喉咙痛(扁桃体、慢性咽炎、甲状腺等):列缺(把动脉拨开下针)、照海、天突。

8.胸胀、疏通胸部奶水:下心包经大陵(要对着手掌劳宫方向约斜15度进针)、上巨虚(足三里下三寸),让奶水往下走,可消导。

开水道,治肾时先开脾,下阴陵泉、三阴交,这样尿液不会累积很久,肾脏负担会减少,有水肿时再下地机,脚没力时下三皇。

1.右眼弱视,青光眼:下左手的合谷穴、左脚的养老、光明,下右边的头临泣穴(前五分的地方下针)、睛明穴。

肩痛:下对侧的后溪(手轻微握拳)。

膀胱经的腰痛:下委中(用插提针、捻转法做补法),并在承三穴与委中间根据腰痛的位置找到对应最痛的压痛点下针。

2.肠胃不好(胃酸、反胃、恶心)引起心脏跳快速:下巨阙、神门、内关、公孙、心俞、肝俞(肝是心的母,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可让心脏速度减缓下来,同时不影响到胃,木不克土)。

3.酒糟鼻:下合谷(麻醉)、曲池(预防发炎),用三菱针直接在鼻子静脉、淤青、黑的地方上放血,要带上手套用手挤(没法用火罐),用纸巾擦拭,等到血流完,压力消失,就不会再流血了,最后整个鼻子洒上消炎粉帮助收敛,一般放两、三次就可以好。

4.易经筋:教人如何旋转身体而不受伤,经络通过旋转类似拧毛巾,把多余的毒素排出。

练之前要先松,松的观念类似小狗小猫从水里出来甩的动作就是松,转脖子,先松大椎,眼睛肌肉、舌头,摇晃舌头有声音。

1.韦陀献杵式:作用在手上有三阳三阴,任督二脉拉到极限,心里想横杵在前面的中间,站马步,手被交叉,因为吸气吸饱手才会张开,手臂往后撑,手掌向里旋转,上身前倾,后背拉直,吐气,手收回向上托,身体站立,然后手做收功动作向下压。

2.摘星换斗式:把足阳明胃经从头眼(承泣四白)到脚(厉兑)拉,身体转的时候手向上甩,自然吸气,眼睛向上看掌心,脚掌立起来。

3.拔刀式:把阴蹻阳蹻,足三阳拉到极限,心里想背后有三尺长的剑,身体旋转,脚也旋转,最后一下手去摸下脚,吸气时身体自动转回来。

2.人纪-针灸笔记(一)

学习中医讲究方法,基础知识是《人纪》,若为大师者必通《天纪》和《地纪》,即“不知易者无以为大医”(孙思邈)。

《人纪》讲的是医学知识,讲哪些医学知识呢?五本经典即可!并且要按顺序看 :
1.《难经》,即学针灸;
2.《神农本草经》;
3.《黄帝内经》;
4.《伤寒论》;
5.《金匮要略》 。

五本书全是经典,对比国内的中医教材有天壤之别!大家有兴趣不妨去翻翻看;中国人真行,硬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医搞得不伦不类,愧对先人啊! 奇怪!近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孙中山(倡导禁止中医)、还是毛泽东(倡导中西医结合)、还是平头百姓,都从骨子里看不上中医;倒是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对中医愈加青睐,奋起钻研。

美国知识界称中医为科学,称西医为科技;上述五部经典被视为解救人类的密码,这究竟是为什么?看看倪师的讲解就清楚了,真是妙趣横生啊!从这一点讲,倪师倡导读五部经典实在是功莫大焉! 倪师的《人纪》针灸篇,是我看到的讲针灸最透彻、有趣、新颖的教材了。

由于尊重知识,不便将原文载出,而只载出“听课笔记”。

懂的人,提纲挈领、时习知识;不懂的人,看也无趣,算是“有教有类”了。

针灸01(第一篇)听课笔记 针灸的使用时机 以下情况不用针灸(总而言之: 体力不够,元气很虚 ) :
1.病人气血大虚(没有元气);
2.刚行完房事;
3.激烈运动大汗;
4.酒后大醉。

艾——性:药力向下找水、温热、纯阳 采用艾草找到水:将艾草收集堆在一起燃烧,方圆五里的距离查看有烟冒出的地方就有水。

隔姜灸(最普遍):将新鲜的生姜切成铜钱大小的片,用牙签出几个洞;艾草拿一撮放在手掌心用力搓成条状,揪一小段(一个单位为壮),将一壮的艾草放在生姜上;用火点燃,病人会感觉温热,生姜干了就换一片。

灸单不灸双(灸三.五.七.九壮,这是阳数)。

刺水泡,从皮侧水平刺入,不留疤痕 。

隔盐灸 (用于肚脐:神阙穴): 盐巴:采用 海盐或青盐 ,需要 炒过使用 ,让热量变温后使用,将 温热的盐放在肚脐里,将艾草放在盐上燃烧进行灸,一般治疗沥症 。

寒沥 (常使用隔盐灸)——不消化,吃什么排出来什么; 热沥 ——排便很臭。

隔蒜灸 (用于肺,如咳嗽):采用一整颗就是一个的大蒜, 切成片使用。

色白、辛辣入肺,放在舌头上灸,舌为心表,舌往前顶,心力量就加强,心肺最近,用急治法 。

米粒灸(鼻豆炎、鸡眼): 将艾绒揉成米粒大小, 用凡士林固定于穴位处用香点燃进行灸 。

针灸的原则:病进——病沿着四肢的末梢向躯干、心脏走;病退:病从心脏、躯干走向四肢的末梢。

带状泡疹:头尾隔姜灸; 古代用蜘蛛网盖住泡疹点之(一周左右愈); 现在可用干绵花代替蜘蛛网,图凡士林固定,点火; 全蝎烤干,放入胶囊里吃,8-9粒。

针灸的禁忌 ·针而不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针灸并施徒试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灸的原则:痛灸到不痛—浓泡瘤,痛到不痛(到了好的皮肤);不痛灸到痛—脂肪瘤,不痛到痛(到了患处)。

· 热症不灸(感冒、发烧、痔疮),多汗、津液的地方不灸(头、脖、腋下、手掌、眼睛、阴部)。

针灸的急救法
1.针人中(嘴唇至鼻,三分之一处,从下向上倾斜剌入);
2.手十宣放血(大把抓住病人的手,快速针刺指尖放血);
3.足十宣放血;
4.双脚涌泉(针斜入一寸半);
5.百会放血(清凉之感,凉到眼睛可睁眼,凉到嘴巴可说话)。

火罐的使用时机 蚂蝗吸血排毒。

² 用火罐 ( 急性扭伤 ) :
1.溃疡(化脓);
2.淤血;
3.关节扭伤,在痛的地方放血。

放血从暗黑色放到颜色变淡。

不上火罐:腋下、乳房、头部;痔疮(可放血),刺破后火罐吸出。

3.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8.足少阴肾经

肾经的循行路线: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的位置,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处,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肾位于腰部,在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个,肾脏,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肾使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正常生理情况下,精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输送,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水排出体外。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整个津液代谢,肺脾等内脏对精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肾主纳气,纳,是固摄、受纳的意思。

是指肾有受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这个说明了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

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

如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

肾在志为恐

恐是人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恐与惊相似,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

在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我们在站桩时就需要舌抵上腭,口中有唾液时就咽下。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肾中的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也就健全,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容易骨折等,都与肾脏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关。

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以肾中精气的盛衰,也密切相关。

其华在发,头发的生长全赖精和血,青壮年时,由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枯变白而脱落。

这是一个正常的规律,临床上一些人未老先衰,头发枯萎,脱发白发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朵是听觉器官,听觉灵敏度与分辨率的高低,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指外生殖器和排尿,后阴指肛门排泄粪便。

尿液的排泄虽然在膀胱,但也依赖于肾的气化才能完成。

粪便的排泄本在大肠,如肾阴不足,可至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者阳虚泄泻。

咸味入肾,多吃伤肾

肾经的气血流注时间下午5--7点,一共27个穴。

第一个穴涌泉穴:肾经的井穴,属性木,肾是水,水生木,所以涌泉也是肾经的子穴,头顶痛,失眠都可以用涌泉穴。

然谷穴:肾经荥穴,滋阴补肾,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脑部受到撞击以及脑震荡后然谷穴处会崩起一块青筋,此病人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可以拿针在软骨上凤血血喷出来之后,病人就会苏醒,如果还有恶心,可以再用冲脉的公孙穴。

太溪穴:肾经的俞穴,属性土,太溪这有个太溪脉,太溪脉能摸到说明这人的肾气还在。

大钟穴:肾经的络穴,虚症实症都可以用 肾经的实症小便排不出来,虚证腰酸背痛。

脚后跟痛,月经不来,配合太溪可调理水肿。

水泉穴:突发足跟痛,用水泉,左(右)病右(左)治法。

还可以治疗月经不来

太溪,大钟,水泉都可以用来治疗足跟痛,肾气不足是引起足跟痛的原因,所以小金油按揉这一块水三角的位置。

照海:八脉交会穴,列缺+照海治疗喉咙问题。

女人固定的每个月都流鼻血(逆经)也用照海。

复溜穴:肾经的经穴,属金,金生水,所以也是肾经的母穴,虚症可以用。

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肚子肿胀腹鼓。

脚冷的可以用关元穴跟复溜穴。

交信穴:阴跷脉的郄穴

治月经,滴漏不止,阴挺

筑宾穴:阴维脉郄穴,肚脐以下的消炎解毒镇痛用筑宾穴,肚脐以上用曲池穴。

如果一个人说全身上下痒,那就用合谷曲池筑宾三阴交,需要清血就加上血海穴。

阴谷穴:肾经的合穴,属性水,所以是本穴,可泻肺与大肠(金经)之实症,补肝胆(木经)之虚症。

阴谷还是妇科的大穴治疗如:白带异常。

横骨穴: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的交会处,从这里开始肾经与冲脉重叠在一起。

近取穴治疝气,五淋,小便不通,小腹满等。

接下来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这些穴位都是任脉旁开1寸从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到俞府是任脉旁开2寸这些很少用,大家知道它们属于肾经,大概位置就可以了,不用全部记。

挑几个了解下

大赫穴:中极穴(任脉会讲到)外开一寸,小腹痛,阴部痛,月经,带下病阴缩睾丸缩到腹部。

四满穴:在大成附近治疗泻痢,腹泻,肠鸣。

中注:在靠近大肠的位置可治疗大肠的问题肓俞穴:作用:调补肝肾,疏理肠腑。

石关穴:治疗胃的问题腹通谷穴:治消化不良,一般的胃病。

幽门穴:巨阙穴外开一寸辅助巨阙穴来治心脏闷疼,用了巨阙还会闷疼,就用幽门穴来加强疗效。

神封穴:与步廊穴隔一根肋骨,很多人乳房硬块累积在神封这里,就在肾经上治疗,一开始发现就在天应上灸。

此穴可以治咳逆,乳痈

灵墟穴:治咳嗽胸满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