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与肝病治症胆结石,在阳陵泉下一寸有压痛点,在背后第十椎下胆俞也有压痛点。
下针胆石点,或巨阙、关元穴、心俞、胆俞。
胆堵住了,全身发黄针至阳,最有名的治黄的穴道。
肝、脾、胃,都在中焦的地方。
肝有病时,会发黄,接近于青黄(带点青色),会有恶心呕吐,小便很黄,半夜一点到三点难睡觉。
这时针肝经的俞穴太冲,痛的话下肝关,再下经外奇穴肝一肝二肝三,背后下肝俞。
还要强土,下中脘、章门、箕门、脾穴。
同时强水,水是肾脏,要消导,让小便很通利,下肾俞、募穴金门,加上天人地三皇,还没有积水就先下针了,下足三里。
针灸疗程与针后禁忌针灸治病有疗程,一般的病都是隔日,一三
五.二四六来做疗程。
有的病一次就好了,有的要好几次,要让病完全去掉才能停止。
下针完有禁忌,不要喝酒,不要吃辛辣的东西,不要用麻油。
不小心吃到,就再扎
脾肿大时,脸色发黄、没有胃口、肚子大、少腹满、肚子圆通通的、身体会很沉重(身重)。
肝病的人,肚子大,肌肉萎缩,是因为肝克到脾脏,脾脏肿大,所以肌肉会萎缩掉。
脾肿大与胃病治疗治疗脾脏,先去固肾,让病不再恶化。
下针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脾的募穴章门(脏会章门)、背后脾的俞穴,强水,下肾的俞穴京门,灸复溜(肾的母穴)、关元、中极、肾俞。
胃痛分寒热,寒症,舌苔白厚,一般用灸;热症,舌苔比较黄湿,一般用下针。
穴位中脘、公孙、内关、足三里、胃俞。
血症(内出血与外伤出血)血症有两种血,一种是脏腑里面的出血(内出血),还有一种是外伤的出血。
外伤的出血,在然谷放血,三毛放血,胃经的冲阳脉放血,用三棱针放血后醒过来,如果还有痛,表示有内出血,最常用的是肩井,胸腔有内出血,针肩井、足三里,把阳气往下导。
内脏的出血,如胃出血,一般不扎本穴,因为下本穴会让阳行的更快,出血会增加,公孙内关可以用,胃的募穴也可以用。
若脾脏破了,内出血,本穴太白不能用,针商丘、内庭。
腑大部分是中午,脏是半夜。
腑是胆、小肠、胃、膀胱、女子胞。
治腑病,恢复时,中午会感到好饿。
治脏病如肝脏、心脏、脾脏、肺脏,治内科病,恢复时,半夜醒过来,感到饿,表示病人阳气回来了。
朝食暮吐与腹膜炎胃的下方有个小袋子,平时都有宿食在里面,如果胃的下方没有蠕动,食物在下面,会造成朝食暮吐,即早上吃的早餐,到黄昏夕阳西下,会恶心,把早餐吃的吐出来,早餐没有消化还在胃里面。
这种情形,在中脘穴下针或灸。
身上有两个地方最容易传染腹膜炎,一个是胆堵到了,胆汁排不出来,胆破掉了;还有一个是阑尾,盲肠堵到,无论是慢性还是急性盲肠炎,盲肠破掉。
感染了腹膜炎,食物的残渣、粪便会跑到腹腔里面。
这时用经外奇穴肘尖穴,隔姜灸,灸到肚子里面肠鸣为止,病人会跑厕所,排出来的都是脓血,血一排出来,就没事了。
消渴、痞块与肝结石治症脾脏管的是胃口;食物吃到嘴巴,感觉味道如何,是胰脏在管。
糖尿病会消渴,一般在天突下针,嘴巴里面的津液,来自于大肠,把小肠的火加热,让津液发上来,在关元灸或针都可以,针天枢穴,可让大肠蠕动的速度正常。
中府、云门、肺俞、阳池是糖尿病的特效穴,可用来治疗消渴、口渴。
有痞块,中医认为阴会累积,要行阳,加快阳的速度,用灸、针。
痞块出现的一个原则,先固胃,让他胃口好,同时行阳气。
肝有痞块在背后的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的痞根穴及脚后跟上三寸的消积穴上隔姜灸,然后下针肝关、太冲,虚症或病很久,下行间、背后的肝俞、正面的箕门。
用俞募治疗,再去强土
痞块出现的一个原则,如何先固他的胃,让他胃口好,同时行他的阳气。
当气机一流畅,如果病人胆没了,开完胆大概十五年,总胆管还在,它会慢慢累积胆汁,变成肝结石,很痛。
任何肋间痛,下肝关、天枢、肝募箕门、胆募穴日月、肝俞、胆俞、正面的期门,往下消导,让它慢慢软化。
经络学习课最后一天
任督二脉之督脉: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主治病症: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还有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督脉主管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
督脉犯邪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原一共二十八个穴,现加上印堂就二十九。
1.第一个长强穴:主治痔疮。
痔疮分为内痔和外痔
先血后便,不会痛为内痔。
先便后血,很痛为外痔
痔疮最好不要手术,因为有很多办法可以治疗,何必去遭那罪。
五年前老公的内痔严重,医生要求手术,他太怕,拖着没手术。
只好自己治,种种方法不细说了,已经好很多,去医院检查说不用手术了。
2.腰俞穴:在尾椎骨上与脊椎交接的地方。
治疗月经不来
小儿下推七节骨就包含此处,便秘下推七节骨,腹泻则要上推七节骨,儿推手法单穴使用,效果不好。
3.腰阳关:命门下两椎就是腰阳关,在第十六椎。
治疗阳虚引起的腰痛
近取穴也治腰椎间盘突出
4.命门穴:生命之门,在肚脐眼的正对面。
剧烈头痛,还有角弓反张可在命门上灸。
补肾壮阳可以选择艾灸命门跟肾俞。
命门跟肾俞在一条直线上,可以循行灸或者使用艾灸盒。
5.悬枢穴在第十三椎下治腰疼,不常用。
6.脊中穴:靠近脾脏在第十一椎,在脾的正后方,旁边是脾俞。
用于治疗黄疸,便血,腹泻,腹胀等病症。
7.中枢穴:在第十椎下,治疗脾胃与消化问题。
8.筋缩穴:第九胸椎下,肝的正后方,旁边就是肝俞,肝主筋,全身的筋归肝在管。
这个穴位可以平肝熄风,宁神镇痉,缩筋可治疗癫痫狂抽筋和口吐白沫。
9.至阳穴:在第七胸椎下,这个穴位与横膈平,可以宽胸利膈,治疗腰脊痛跟黄疸。
10.消渴穴:第七椎和第九椎之间的奇穴。
可治疗糖尿病,还帮助诊断,糖尿病在此穴会有压痛感,治好后消渴穴处没有压痛。
11.灵台穴:第六椎下,灵台穴的旁开是督俞穴,是治疗忧郁失眠的养心穴。
还可帮助诊断:有压痛感,表示得到的营养过多(白血球增加),有压疼感还代表可能有血癌。
12.神道穴:第五椎下,任何的心脏病疾病都可以在神道穴找到压痛点。
13.身柱穴:灸身柱穴可以帮助孩子强身长高。
再好的穴,也不可多用,特别是孩子,一个月用两三次既可(初了生病外)14.陶道穴:第一椎下,它是大椎的助手。
15.大椎穴:第一椎上,摇头时,头椎会转动,胸椎不会动,所以动骨与不动骨之间就是大椎穴。
此穴很强大,治颈项疼痛感冒发烧等。
16.哑门穴:专治声音发不出来,不可灸。
17.风府穴:治疗中风的大穴。
也是风很容易进去的地方,冬天冷一缩脖子就会感觉浑身暖了,是因为脖子本来就是一个冷却系统。
18.脑户,强间很少用。
19.后顶穴跟前顶穴都辅助百会穴的。
20.百会穴:两个耳尖往上到头顶中心,在往后5分的凹洞。
百会治百病,百会穴是诸阳之会,六条阳经经过头部,阴经不走头部。
按揉拍打百会可以让人开会增智,益寿延年,需要长期坚持哦!不要敲个四五天就说:我咋还不聪明(又不是武侠小说) 当然也可以艾灸百会,不过注意不要烧到头发(我烧过),记性差的更要灸百会。
21.聪会穴:又叫囟会或者囟门。
小孩出生时,这里有个凹洞,随着慢慢长大就会长圆。
22.上星穴:治鼻窦炎,鼻炎可以灸。
23.神庭穴:少用,治失眠,头晕,目眩。
头部穴位,指甲梳头皮梳头,想要的头部健康都会有。
24.素髎穴:多用于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25.水沟穴:也就是人中,用于急救。
倪师说:妇人早上起来脸肿,用水沟穴。
26.兑端穴:上嘴唇正中点,很少用,治疗齿龈肿痛。
27.最后一个龈交穴:两颗大牙中点,治疗牙龈肿,牙周病。
28.印堂属于经外奇穴:艾灸可以美容,鼻炎也可以灸,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灸印堂=面若桃花
最好最安全的美容方法! 如何督脉保养?了解一下刮痧,还有豪华督脉灸。
家有小儿就好好捏脊吧!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1.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2.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肝经主治以下病症: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存血。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脏,主生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节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与器官的活动也正常和调。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会出现香类两乳或者是少腹等部位涨疼不适,还会出现吐血,咯血等血的病理现象。
二.运化功能: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反之则肝气淤结,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肋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等症状。
三.调节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
反之则肝气郁结,心情容易郁抑,容易受刺激,抑郁难解。
《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意思就是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
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状。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问题归肝管。
肝的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
肝经风热,则可见眼睛痒痛, 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等。
肝主筋,脚抽筋,发癫痫,全身紧绷,也是肝在管。
其华在爪,爪既包括指甲和趾甲。
肝血盛衰,可影响爪的枯荣。
肝血充足,则爪坚韧明亮,有光泽度。
若肝血不足,咋爪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肝在志为怒,怒可伤肝,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极易发怒。
肝经的气血流注时间是半夜1点到3点。
肝经一个14个穴
1.大敦穴:肝经井穴主要功能是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疝气遗尿崩漏,阴挺,闭经。
睾丸掉了,哪边掉,就用对侧的大敦穴,一痛它就会缩回去。
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
神魂魄三个能各得其位,人就一定能睡觉。
失眠分很多种,中医是对症治疗。
1.半夜一点到三点,血回流到肝脏里,所以人能睡眠,如果此时不能睡,是肝出问题;
2.整个晚上不能睡,是心脏出问题;
3.半夜三点到五点不能睡,是肺出问题。
时症用俞穴
2.太冲穴:肝经的俞穴。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郁证,胁痛,腹胀,经不调,崩漏,癫痫,小儿惊风。
3.行间穴:肝经的荣穴,属火也是肝经的子穴,实症在此穴上治疗。
治疗:胸胁痛,急性肝炎
肝经络到我们的阴部,小便有血,从肝经入手。
导致小便带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膀胱结石,肾结石,肾肿瘤,肝癌。
4.中封穴:肝经经穴
主要功能: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5.蠡沟穴:肝经的络穴。
肝经的实症虚症都可以用它。
治疗:外阴瘙痒,阳挺,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疝气,足肿疼痛。
6.中都穴:肝经的郄穴
主治:产后恶露,两胁痛,腹胀。
7.膝关穴:散寒除湿,通关利节。
治疗:膝部肿痛,下肢痿痹,膝盖风湿关节炎。
8.曲泉穴:肝经的合穴。
治疗:男人遗精,小便不利,女人阴痒,外阴疼痛。
9.阴包穴:疏肝调经
治疗:小便困难,女人月经不调。
10.足五里穴:疏肝理气,清利下焦。
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睾丸肿痛。
此穴还可用灸法,来求子
11.这里分享一个治肝三穴。
如:右腿内侧,让丈量法,一只手按着腿的高骨推到腹股沟的位置,取一条直线。
取一条直线后,以中点为肝一,左右各一寸为肝二肝三。
肝三穴专治肝硬化肝癌
它还可帮助诊断,在穴位用按压法,有痛感。
没事可用小金油推治肝三穴,推到不疼,没结节就好了。
肝癌会引起腹水,腹水用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水分,水道
12.阴廉穴:疏肝调经,通经止痛。
治疗:月经不调,带下病
13.急脉穴: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主治:外阴肿痛,阴茎痛,阴挺,阴痒。
14.章门穴:脾募章门,可治脾脏跟胰脏的问题,用于募治疗法。
脏会章门,肝心脾 肺肾都可以在章门上治疗。
五脏的气血在肝经章门会聚,所以没事也揉它吧! 15.期门穴:肝募期门,用俞募治疗法,治疗肝病。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