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酸性体质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 2023-08-27 07:57:59

茶叶一直都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饮品,对于防止酸性体质的形成也是功不可没,这其中起作用的当然是茶碱,茶叶中茶碱都相对丰富,但根据可溶于水的不同,不同茶叶对预防酸性体质的表现是不同的。

一般经过慢火烘焙的茶叶,能够将茶碱逼出表面,经水一冲茶碱立即溶于水。所以,如果想调节酸性体质,建议喝慢火烘焙茶,此茶表面可以见白霜。

酸性体质的形成:

现在很多人每顿饭都离不开荤,去麦当劳、肯德基吃洋快餐更是家常便饭。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量摄入这些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是使体内产生过量的酸性物质。当酸性物质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人体的内环境平衡就被打破,医学术语称之为酸性体质。

酸性体质者一般免疫力较低,常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失眠、腹泻、便秘等。据统计,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而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亦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

除了茶叶中的兴奋成分外,茶碱“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也起到缓解疲乏的作用。因此,喝茶也能纠正酸性内环境,改善酸性体质。中碱性的食物还包括大豆、胡萝卜、番茄、香蕉、橘子、草莓、柠檬、菠菜等,强碱性的食物包括葡萄、天然海藻类等。

酸性体质喝什么茶好呢?阅读了上述文章后能对此问题做出解答,饮茶是非常好的习惯,但是也要健康的饮用茶水,茶叶的选择不对,饮茶的方式不对等,对体质都有一些改变,但是能否将酸性体质调整到正常的范围,还需要患者结合平时的饮食,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与要点,可从很多方面进行调节。

酸性体质的原因是什么

酸性体质形成的原因? 国内70%的人具有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罹患慢性疾病的机率很高,因为体质变酸,酵素作用会受到阻碍,内分泌失调,荷尔蒙也会受影响。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去改变你的体质才会更健康。

1、熬夜!体质变酸 晚上1:00以后不睡觉,人体的代谢作用会改由内分泌燃烧,用内分泌燃烧产生的毒素会很多,会使体质变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机率比抽烟或喝酒的人都来得高。所以每天尽量在12:00以前睡觉,不要常熬夜!熬夜时不要吃肉,尽量吃碳水化合物,这样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伤害减至最低。

2、吃宵夜!体质变酸 凡是晚上8:00再进食就称做宵夜。吃宵夜隔天会疲倦,爬不起床,肝也会受损,因为睡觉时,人体各器官活动力低,处於休息状态,因此食物留在肠子里会变酸、发酵,而产生毒素伤害身体。

3、不吃早餐!体质会变酸 台湾人普遍不吃早餐,这是非常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早餐一定要丰富,而且要选择耐燃烧4-5小时的食物,才足够你一天的消耗量。

4、运动不足!体质会变酸 在阳光下面多做运动多出汗,容易帮助体内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但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之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整天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运动量大大地减少了,这样导致酸性毒素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5、过重的心理负担!体质会变酸 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导致体质酸性化。有关科研机构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只小白鼠放在两个笼子里,一只小白鼠用黑布将其眼睛蒙上,然后用一根小棍去骚扰它。一个月后发现,蒙上眼睛的小白鼠体液完全酸性化。第二个月发现小白鼠的身上出现了癌细胞。而另一个笼子里的小白鼠却安然无恙。可见在高度紧张、高度压力的情况下,生物体会出现严重的酸性化。科学家也发现,当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尤其是暴怒的时候,他呼出的气体都是有毒的。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感情上都承担着不同的压力,在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同样能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酸性体质的危害: 酸性体质的人面色晦暗、皮肤毛孔变粗、皮纹加深、嘴唇发紫、目光无神,自觉疲乏,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如果是酸性体质的话,就要重视这些原因,这些原因都是引起酸性体质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熬夜,每天晚上睡觉都很晚的话,那么身体的酸性就会逐渐逐渐的加重,酸性体质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因为很多疾病会因为酸性而引发,甚至最严重的会引发败血症或者是尿毒症。

酸性体质是什么样的

正常人血液的PH值应在7.35-7.45之间,为碱性体质者,但这部分人只占总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体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为酸性体质者。
指导意见:
治疗酸性体质
酸碱食物比例保持二比一
有酸味的食物,如柑桔、柠檬、苹果和醋,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有机酸的酸味醇和,与其它味感特别是甜味适当配合,形成独特的风味,为人们所喜爱。酸味还有营养学上的意义,在消化道内,这些有机酸营造一种酸性的环境,有利机体对食物中无机盐的吸收,使钙、铁、锌等形成溶解状态的无机离子,容易进入肠粘膜细胞,吸收率成倍提高,所以经常食用酸味水果和品尝糖醋类菜肴,有助于人体对无机盐的摄入。人类血液的正常PH值为7.4,呈微碱性,这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最佳条件。可是食物能影响血液的这一PH值,食物成分在体内参加新陈代谢反应后,如果生成酸性代谢产物,则影响血液PH值偏向酸性,这类食物被称为成酸食物,长期大量进食就有可能使血液PH值保持酸性,形成酸性体质,不利健康。而酸性体质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有70%的疾病易发于酸性体质的人群。酸性体质的儿童,钙的消耗增加,龋齿发生率高,烦躁多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能力差,容易发生精神障碍,影响正常身体发育和学习。相反的一类是成碱食物,它们在体内生成碱性代谢产物,能中和抵消成酸食物的影响,使血液保持正常的微碱性,防止形成酸性物质。成酸食物有大米、小麦、肉类、蛋类、食糖和酒等,成碱食物主要是海藻、蔬果、水果。酸味水果属于成碱食物,这是食品化学上两个不同的概念,水果含有的有机酸是碳氢化合物,在体内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生成酸性代谢产物,因此不是成酸食物。在日常膳食中,不爱吃蔬菜的人,摄入的多是成酸食物,逢年过节,美酒佳肴更是成酸食物,这对健康不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成碱食物,使膳食结构中,成碱食物与成酸食物保持二比一的格局,有利保健养生。

天天吃素为什么还是酸性体质

一,酸性体质和酸性食品.
(一)“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
1,什么是酸性体制
什么是酸性体质?

健康人内环境的PH值在7·35 到7·45 之间,即我们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可是根据调查,只有10%的人PH值在此范围内,属于碱性体质,多达70%的人是酸性体质,体液PH值经常徘徊在7·35左右或稍低,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的人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等,到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如果长期处在酸性体质不加以改善,女性的皮肤会过早地黯淡和衰老;儿童会造成发育不良、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中老年人则会因此引发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杜主任介绍,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当然,这只是PH值稍低一点的表现,如果体液‘酸’得厉害,人就受不了了。当人的体液PH值低于中性7时就会产生重大疾病,下降到6·9时就会变成植物人,如果只有6·8到6·7时人就会死亡。

六大原因造成人体酸化

饮食结构不合理 我们在平常的饮食中往往是精米白面、鸡鸭鱼肉蛋,一旦这些酸性食物成为我们的主食,酸性体质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运动不足 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但现代人以车代步现象愈来愈多,运动量大大减少,长久便会导致酸性代谢物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过重的心理负担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担着不同的压力。当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便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不良嗜好 烟、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无节制的抽烟饮酒等,极易导致人体的酸性化。

生活不规律 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

环境的严重污染 由于饮用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造成严重污染,人们摄入这些含有有害元素的饮水、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气后,其中的酸性物质会滞留在体内造成体质酸性化。
你可以去药店买PH精密试纸自己测试。人体尿液中的PH值一般为5.5~6,建议在早晨用试纸检查自己的尿液,如果多次发现PH值低于5,那同样说明你可能属于酸性体质。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以便对症医治

吃出“碱性”健康人

既然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导致酸性体质,那么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一定能纠正酸性内环境。

“海带可以说是碱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带能很好地纠正酸性体质。”平时感到劳累、疲乏、浑身酸痛的时候,不妨吃些海带。此外,人们常说喝茶能解乏,除了茶叶中的兴奋成分外,茶碱“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也起到缓解疲乏的作用。“大量运动过后,体内脂肪动员产生乳酸,让我们肌肉酸痛,这时吃个苹果,吃饭时以蔬菜为主,肯定能缓解一下。”

既然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那么平时就尽量少吃这些食物。“实在想吃时可以把它们和碱性食物一起搭配,比如炖肉时放些海带,烧牛肉时加些萝卜等等。”

常见食物的酸碱性

强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西点、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中酸性 火腿、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等。

弱酸性 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等。

弱碱性 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中碱性 萝卜干、大豆、胡萝卜、番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强碱性 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天然绿藻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