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红眼病病人来说,红眼病都不陌生,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红眼病的患者,也有很多朋友被红眼病所困扰着。
红眼主要指眼部结膜充血。结膜充血有三种情况: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和混合充血。结膜充血为浅层充血,由浅在性病变引起。睫状充血为深层充血,由角膜、虹膜、睫状体等发炎或受刺激而引起。引起眼睛充血的眼病有许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急性结膜炎
病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流行性眼病,传染性强。症状: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患眼有刺痛、痒、异物感,重者有畏光及灼热感,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体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为细菌性、黏液性或脓性。早晨起来眼睛被分泌物封闭。病毒性感染的分泌物多为水样,且可伴有角膜病变,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治疗:本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应预防隔离,毛巾、手帕不要相互使用,脸盆用后应冲洗干净并消毒。保持眼部清洁,分泌物多时可用清水冲洗,局部滴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如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应结合内科治疗。
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病因:虹膜睫状体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大多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以及结核、梅毒、病毒感染等有关。症状:视力下降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疼痛,疼痛可放射到眉弓、颞部及额部。
体征:眼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有沉淀物简称kp,房水混浊,虹膜肿胀,瞳孔缩小或不规则,对光反射迟钝,部分虹膜与晶状体发生后粘连;眼压一般正常,但有时会增高或降低。治疗:积极寻找病因,对病因进行治疗。局部用1%阿托品眼水扩瞳、热敷、激素眼水滴眼或球结膜下注射,严重的患者需全身静脉注射或口服激素以及服用消炎痛类药物。
3角膜炎
病因:大多数角膜炎是由外来感染引起的。轻微的角膜外伤常是感染的诱因。常见的致病原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另外角膜免疫功能不全或营养不良均可引起角膜炎。 体状:患眼疼痛、异物感、眼睑痉挛、怕光、流泪、视力骤降等。
体征: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各有特点,但基本体征为眼睑痉挛水肿,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混合充血伴水肿,角膜出现混浊或溃疡形成,角膜后可见沉淀物,前房内可有积脓等。 治疗:治疗角膜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大多数角膜炎为感染引起,所以选用适当的抗菌药及抗病毒药很重要。我们可通过各种角膜炎临床不同的特点、分泌物或溃疡组织涂片染色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明确诊断病因。
如为细菌性角膜炎,可用广谱抗菌药,如为绿脓杆菌引起的,可加用妥布霉素、多黏菌素及黏菌素等。真菌性角膜炎可用二性霉素B、金褐霉素等抗真菌药。病毒性角膜炎可用无环鸟苷、病毒痤等,给药途径可局部滴用或球结膜下注射。另外可辅以1%阿托品眼水散大瞳孔,麻痹睫状肌以止痛,防止虹膜后粘连。局部热敷,用眼垫包扎,对止痛、促进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的消退及溃疡愈合有一定的帮助。病因一时难以确定者,可采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抗菌药联合治疗。
4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病因:发病原因较复杂,女性为男性的2~4倍,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为双眼疾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是因眼球的房角关闭,房水排出途径受阻,眼压升高所致。症状:视力突然下降,眼部剧烈疼痛,同侧偏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体征:眼睑和球结膜水肿,球结膜显著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呈云雾状,前房极浅,虹膜水肿,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压很高,可大于60mmHg。 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急剧,病情严重,可在短时间内失明,故应及时抢救,尽可能在则24-48小时内控制眼压。原则上先用药物控制眼压,尽早采用手术治疗。降低眼压的药物主要有20%甘露醇液、50%的甘油、醋氮酰胺片等。
5球结膜下出血
病因:大都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凝血功能不良及局部血管炎症或脆性增加,用力屏气或外伤所致。症状:患者一般无不适,偶有轻度酸痛,往往是无意中或旁人发现后才知道。
体征:在球结膜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压迫不退色,新鲜时为鲜红色,较陈旧者为暗红色。治疗:可口服维生素C、复方路丁片,如有高血压可服用降压药,新鲜出血时可行冷敷,出血稳定后改行热敷以加快吸收,一般2~3周会自行消退。
上文是对红眼病知识的简单介绍,对红眼病的治疗要找准方法,还请到专业的五官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红眼病。
红眼病的出现是很麻烦的,红眼病是一种很难缠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很多人都 不知道要怎么办,到处治疗无果后采去医院治疗。那么,红眼病的自我保健方法是什么?
红眼病的自我保健:
(1)保持眼部清洁。由于患急性结膜炎时眼部,分泌物较多,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细心地护理眼部,经常保持清洁很重要,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液洗眼或眼浴,再滴入眼药才能充分发挥其药效。
(2)初期冷敷,慎用激素类眼药。急性结膜炎初起时眼部宜作冷敷,有助于消肿退红。相反,热敷会使眼球充血,炎症可能扩散引起并发症。在炎症没有得到控制时,忌用激素类眼药,病毒性结膜炎禁忌激素类眼药。
(3)避光避热,少用眼。严重的急性结膜炎病人畏光流泪,出门时可戴太阳镜,避免阳光、风、尘等刺激,且应少用眼,不要勉强看书或看电视,多闭眼休息。为了使眼部分泌物排出通畅、降低局部温度、不利于病菌繁殖生长,眼部不可包扎或戴眼罩。
以上是专家对于红眼病的自我保健方法是什么?的介绍, 在我们的生活中做好对于红眼病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这种疾病以后一定要及早的治疗哦。
保持眼部清洁
由于患急性结膜炎时眼部分泌物较多,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细心地护理眼部经常保持清洁很重要,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液洗眼或眼浴,再滴入眼药才能充分发挥其药效。
初期冷敷,慎用激素类眼药
急性结膜炎初起时眼部宜作冷敷,有助于消肿退红。相反,热敷会使眼球充血,炎症可能扩散引起并发症。在炎症没有得到控制时,忌用激素类眼药,病毒性结膜炎禁忌激素类眼药。因此,激素类眼药使用与否应听从眼科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使用。
避光避热,少用眼
严重的急性结膜炎病人畏光流泪,为减轻不适,要避免光和热的刺激。也不要勉强看书或看电视,出门时可戴太阳镜,避免阳光、风、尘等刺激。为了使眼部分泌物排出通畅,降低局部温度、不利于病菌繁殖生长,眼部不可包扎或戴眼罩。
用抗生素眼药
抗生素对细菌结膜炎效果较好,对病毒性结膜炎虽无疗效,但有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常用的有0.25%氯霉素眼药水和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病毒性结膜炎还可使用盐酸吗啉胍眼药水、环胞苷或碘苷滴眼液,以及各种抗病毒中药剂的眼药水。
遵照医嘱用药
眼药水一般每1—2小时滴一次,每次每只眼滴1—2滴,因为眼药水的作用一般维持30分钟,滴药太频或太疏均不适宜。睡前涂用眼药膏,还可防止结膜分泌物粘着在结膜囊里。不论眼药水还是眼药膏均应专人专用,以免交叉感染或传播眼病。
如果在家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出现明显的全身不适症状,如头痛、发热等,提示可能有并发症,应立即去看眼科医生。
红眼病是生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很多人都有患过红眼病,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加护理我们的眼睛。红眼病虽说不是特别严重的疾病,但是也要就是的就医,不然的话很容易引起其他的病症。那么红眼病要怎么治呢?红眼病能否传染呢?
1、红眼病要怎么治
专家提醒,一旦发现红眼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确诊之后,再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因病施治。治疗应以抗病毒为主,3-4天即可见效,病程为两周左右。抗病毒眼液如氯霉素眼药水,抗生素眼膏如环丙沙星、四环素等对“红眼病”都有疗效,但应避免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自行用药。
此外,“红眼病”患者治疗期间,千万不要遮盖患眼,因为遮盖患眼后,眼睛分泌物不能排出,会增加眼局部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或病毒繁殖;也不要因为眼睛有焦灼感而采用热敷,正确的方式是冷敷;要注意保持眼部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治疗,不能间断。因为治愈后免疫力低,所以在症状完全消失后,最好再巩固治疗一周左右,避免反复感染发作。
患者单眼发病时,尤其要注意另一侧眼睛的感染。点眼药前要做好手部清洁,点完也要洗手,避免自行传染;眼药水瓶盖取下后要反方向放,避免眼药污染;点药时药瓶要离开眼睛,避免病菌感染另一侧眼睛和交叉感染。
从中医来看,“红眼病”是由于感受风邪热毒,侵袭人体眼部引起,所以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尽量忌食烟、酒、海鲜、火锅、麻辣串等辛辣刺激食品饮料。
病轻者,为风热上攻。症状为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治当疏风散热,佐以解毒。
药方: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杜梗、大力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
病重者,为火毒炽盛。症状为一眼或双眼满目发红,甚至出现小出血点,胞肿明显,眼痛头痛,眼分泌物多而黏结,或流淡血水,眼中灼热,怕光。治宜泻火解毒。
药方:柴胡、板蓝根、野菊花各15克,黄连、黄芩、陈皮、大力、薄荷、僵蚕、升麻、大黄各9克,元参12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可愈。
2、红眼病能否传染
红眼病是能够传染的,但是并不是向人们所说的那样,只要看上一眼就能被传染。红眼病其实是一种角膜炎症,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我们可以看出,红眼病能够传染主要是因为细菌或病毒的的感染所致的,如果红眼病要出现传染,也必须让别人接触到这些细菌或者真菌才行。
红眼病的传播途径:例如与红眼病有过近距离的身体接触,或者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子游戏机、电脑的键盘等,或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等。看一眼红眼病是不会传染红眼病的。
预防红眼病则需要从这些途径出发,切断与红眼病患者在这些渠道的接触,我们自然可以有效的预防红眼病。如果不幸感染红眼病,在赶紧治疗的前提下,我们也要考虑从这些源头出发控制红眼病的传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