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疾病的影响(20%):
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的表现,其中消化道疾病尤为明显,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都可引起厌食。
药物影响 (20%):
许多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也可导致厌食,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一些抗癌药物更容易引起厌食。
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15%):
锌缺乏常表现有厌食,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
气候影响(10%):
如夏天炎热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
喂养不当 (10%):
这是当前最突出的原因,城市尤为明显,原因是家庭经济改善,市场儿童食品供应增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乱吃零食,过食冷饮,乱给“营养食品”,一些高蛋白,高糖食品(如巧克力等),反使食欲下降。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10%):
仅指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类厌食,发病因素与临床表现如下:
1、急性精神刺激:如小儿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精神萎靡,活动受抑制,食欲降低,这种厌食,往往时间不会太长,恐吓心理过去食欲也就会恢复。
2、亚急性或慢性精神刺激:离开亲人及熟悉的环境进入托儿所或其他新环境时,对新环境不适应,情绪低落,食欲降低,有时饭后出现呕吐,家庭不幸或父母离异等。
3、错误教育的影响:
①家长对儿童要求过高,限制自由,阻止与其他儿童玩耍,或限制他想去的地方,影响其情绪,使食欲降低。
②家长过分注意儿童进食,反复诱导或以威胁手段致反感而厌食。
4、顽固性神经性厌食:个别女孩神经性厌食可十分严重,病人极度消瘦,无力,与严重营养不良有类似之处,如体温偏低,怕冷,心率减慢,血压偏低,肢端发绀,年长女孩有闭经,贫血,并有维生素,蛋白质缺乏的特征。
发病机制
1、疾病影响:急慢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厌食,当今已受到重视,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
2、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厌食。
3、喂养不当:正常儿童每隔3~4h胃内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4、情绪因素: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各种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5、顽固性神经厌食:患儿内分泌检查,尿内17-羟类固醇排出低于正常,血浆皮质醇的含量正常或偏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对地塞米松的反应受到抑制,这些变化亦可见于重度营养不良,有人提出此类病人可能有间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缺陷,是为病理基础,此外神经性厌食时,血浆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减弱,而其他营养不良则正常或加强,厌食患儿对左旋多巴的反应亦受损害,这两种反应与边缘系统下丘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有的作者怀疑与下丘脑调节食欲的整合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1、培养饮食习惯
预防小儿厌食症,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时期起就要注意进食要定时定量,一般儿童每日3餐,每餐间隔4-5小时;幼儿每日4餐,每餐间隔3-4小时。这样才能使孩子产生正常的空腹感,促进胃液正常分泌。1岁以后则应培养小孩自己进食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进食的兴趣。
2、注重体育锻炼
适当增加小孩户外活动的时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及轻微的家务,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消耗能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3、注意用餐环境
吃饭应有稳定而安静的场所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愉快的情绪可兴奋大脑皮层的进食中枢,提高食欲。大人和小孩最好能一起吃饭,要教育小孩集中思想,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吃饭时,家长切忌批评训斥孩子,也不要在吃饭时逗小孩玩。孩子拒食时不要坚持引诱,更不要强迫进食。可在饭前给孩子吃点山楂等酸性水果,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必要时还可口服食母生、多酶片等帮助消化。
4、适当控制零食
不要给小孩太多零食、饮料等。中医认为,甘则令人中满,果汁型饮料中糖分含量较高,儿童饮用后腻胃滞脾,且孩子可从饮料中获得不少热能,从而影响正常进食,久而久之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要控制小儿的零食及饮料摄入,必要时,可给小孩吃少量干鲜的果品、酸奶或新鲜果汁。
5、试试药袋疗法
药袋疗法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健脾开胃,和胃消积的作用。可选用中药高良姜、青陈皮、荜茇、苍术、薄荷、川椒各等量,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置于胸前,每月1剂,1月为1疗程,连续戴1-2个疗程;或黄芪、炒白术、焦山楂、炒六曲、炒内金、皮硝各10克,陈皮、广木香、砂仁各6克,共研细末,放入布袋中,置于肚脐处,适当固定,每月换药1次,1月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