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注意预防小儿厌食症

时间: 2023-09-16 21:02:18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医者在治疗上大都施以和胃、健脾消食等法。然通过临床观察,因于阴虚者,屡见不鲜。据祖国医学“虚则补之”的治疗大法,拟用养明清热之品为主而治之,则效颇捷。正如医家王寿堂在《医原》中所云:(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阳末充,稚阴末长者也。稚阳末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末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故小儿病较大人为着,尤当以存明为第一义)。

小儿厌食症阴虚方面的症结,多以胃阴虚为主。其临床表现:形体消瘦,手足心热,身热盗汗,燥动不安,不饥不食或食少,惟喜冷饮,嗜食生冷,或先喝水后食之,或水与谷食并进,或独饮冷水而拒食,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滑数或细数。立法:养阴生津,清热和胃。方药:沙参、乌梅、生稻谷、麦芽、玉竹、生地、地骨皮、黄连、莲子肉、五陈子、白豆蔻、炙鸡金、生甘草、莱菔子为基本方。

兼有阴虚肝热,左颊左耳红赤,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或啼哭切齿者,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舌边一侧黄白普,脉弦细数,可酌加蝉衣、青黛、胆草、丹皮、焦栀子、茯神。兼有明虚肺燥,右颊右耳红赤,发热咳嗽,口干口渴,咽红且痛,或干咳无痰或少痰,舌尖红无苔,脉细数,可酌加川贝母、知母、元参、百合、麦冬、天丝黄。兼有阴虚心火亢盛·,颜面红赤,燥扰心烦,睡眠惊恐,时时咬舌,小便短赤,舌尖红脉细数,可酌加淡竹叶、莲子心、胆南星、玳瑁、广角粉(冲)。

兼有阴虚脾操,口唇干裂、舌头吐弄露于唇外,大便干,可酌加天花扮、宣木瓜、黑芝麻、当归、首乌、麻仁、郁李仁。兼肾阴不足,骨软瘦弱,咽腭发红,头发黄干稀疏,目睛暗淡无神,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两尺尤弱,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盐知柏、桑椹、制龟板、制鳖甲、淮山药、熟地、山萸肉等。小儿虽为稚阴稚阳之体,但究其阴阳两方面的情况,阴虚特别是胃阴虚较为多见。临证时,当审慎地观其形体,验其舌脉,询其症状,属于阴虚津伤者,若按上述之大法加减施之,每多获效。

注意预防小儿厌食症

规律饮食,少吃零食,少饮高热量饮料,定时进食。 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合理选择食谱,做到粗细调剂,荤、素菜搭配,让孩子吃杂、吃全;讲究花式品种,纠正孩子不爱吃面食,“爱荤不爱素”或“爱素不爱荤”的偏食习惯;鱼要去刺,肉要去骨,菜要切碎煮烂,纤维较粗的要切成小丁、小丝、小块,以适应孩子消化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多进食含微量元素(锌、铁、铜、碘等)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鱼类、豆类及豆制品、花生、油菜等食物。

创造一个安静愉快的进食环境,用膳要有固定的地方,有适合孩子的餐具、桌椅,让孩子自己坐着吃饭;大人不要谈论与就餐无关的事,更不能让孩子东跑西跑,边吃边玩,分散了吃饭的注意力;父母决不能在孩子吃饭时训斥孩子。有事尽量放到饭后处理,如果非要解决不可,也务必和蔼耐心,切忌粗暴简单而破坏良好气氛。当孩子突然改变环境和生话习惯时,家长应帮助其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话习惯。

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抓起,4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因为相关的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很少有厌食。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小儿饮食以主副食为主,不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不要使用补药和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而要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定时、按顿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包括饮料),因为血糖升高影响食欲,饭后吃水果。家长要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品种、尽量不要千篇一律,要荤素搭配。动物食品含锌较多,须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则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多半也是个厌食者。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偏食,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厌食症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加注意。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相信现在大家一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家长的一定要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习惯,最好找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同时在平时要吃一些零食等等,只有这样小孩的饮食观念才会慢慢的会转变。

小孩厌食症怎么治疗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在儿童间的常见疾病,孩子如果长期厌食,必定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那么,怎样防范小儿厌食症于未然呢?就是要知道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预防手段。

小儿厌食症原因

1.小儿有某些胃肠道疾病

如患儿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以及睡眠不足等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可能会引起小儿厌食症,应具体排查找到原疾病。

2.药物的副作用

某些药物会引起小儿消化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患儿恶心、呕吐、厌食等。常见的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药物。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一些抗癌药物更容易引起厌食。

3.零食过多

宝宝经常以巧克力、奶油蛋糕、高级饼干等作为零食,孩子血液中血糖含量过高没有饥饿感,就餐时就没有胃口。餐间若饥饿时,却会以点心、糖果充饥,当然会不想吃正餐,形成恶性循环。时间一长必然会引起胃肠节律性蠕动的紊乱。

4.缺锌及内分泌素不足

也是引起厌食的一大原因。如缺锌常表现有厌食,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

5.活动量不足

受现代社会单元住宅或高层住宅及父母工作忙等的影响,孩子的户外活动少,与其他小伙伴的交往少,因而使孩子的消耗少,自然就不容易产生饥饿感。

6.全身性疾病

小儿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均可引起小儿厌食症。此外,小儿如果有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等疾病也会引起小儿厌食症。

7.不能适时添加辅食

母乳食品含水量太多,孩子越来越大时,能量会变得不足,因此必须及时添加辅食,才能增加营养,同时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固体饮食,促进乳儿生长发育。

一般生后3-4个月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以稀糊状、稠糊状、酱状慢慢过渡到半固体、固体。

8.家长的饮食偏嗜影响孩子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家长的暗示,对某些食物出现异常的偏嗜,家长不爱吃的东西就不从给孩子吃,像胡萝卜、粗粮等等,孩子慢慢对这些食品产生了厌恶,造成营养的不均衡,长期造成营养不良,其直接后果就是厌食。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

厌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功能低下和调节失衡所致的较长期的食欲减退。以食欲不振,甚则不思饮食,神疲发疏,体重减轻,抗病力弱为特征。轻者吸收不良,生长发育迟缓;重者营养严重缺乏,危及生命。本病属中医学“恶食范畴。

未病先防

小儿厌食症的未病先防较之于既病防变更为重要。

(一)注意饮食调节合理喂养

调节饮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平时要注意给小儿易于消化,并且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蔬菜等营养全面的饭菜。食谱要多样化,避免长期过食肥甘油腻之品。培养小儿定时、定量,不偏食、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在保证正常饮食的前提下,限制其吃甜食、饮料、零食的次数和数量。同时更应注意饮食卫生。

(二)及时添加辅食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在婴儿出生4~6个月时,就要及时地,逐渐地添加一些辅食,给婴儿以必要的味觉刺激,使其具备良好的味觉。

(三)注意情绪稳定愉快

只要各方面情况良好,家长不必强迫小儿进食,不妨让其等到下一餐时再进食,孩子只有在饥饿的状况下,才能有良好的食欲。与其过分担忧小儿进食过少,不如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更不应动辄打骂孩子,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同时还应了解小儿周围或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

(四)饮食疗法

1.山药米粥:大米、小米,与适量山药共煮粥食之。

也可加入红枣、萝卜、山楂。

2.肉汤类:用鸡、牛肉或排骨煮汤,煮时加入肉豆蔻、丁香、茴香、桂皮等,食用时加入适量盐。

3.大麦粥:大麦磨如粟米大,加适量鸡内金末,煮粥食用。

既病防变

厌食症如长期未得改善,可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与极度衰弱,影响小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

(一)饮食疗法

1.消食饼:取鸡内金2个,放于瓦上,用微火焙干研末,配干面粉100克做成薄饼食用。若掺点芝麻、细盐或白糖,味道更美。

2.黄鳝鱼1尾,去内脏,加鸡内金6克,加水煮熟,用适量酱油、盐、姜等,调味食之,连吃7天。

3.鸡肝1具或猪肝50克,苍术6克,加水煮熟,吃肝喝汤,连服7天。

(二)药物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药物治疗,根据发病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消导法:适用于饮食不节,消化不良而形成的食欲不振。①多食积滞,口服一捻金或七珍丹一次,继服小儿健脾丸或保和丸。②冷食积滞,服保赤万应散,下后服香砂养胃丸。

2.调理脾胃;用于长期食欲不振,脾胃虚弱,可服用小儿健脾丸、肥儿丸或参苓白术散等。

3.补锌:通过血锌或发锌的浓度测定,缺锌的小儿可口服硫酸锌或醋酸锌糖浆。

(三)单验方

1.小儿疳积方:蟑螂5个,油炸后每天连续食用,病愈后停服。

2.干蟾酥,去四足,涂香油焙干研末,每次1.5~3克,日3次,以红枣煮汤送服。

3.鸡肉金30克,放瓦上焙干,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共研细未冲服,每次1.5~3克,每日3次。

4.五谷虫100克、鸡内金50克,共炙黄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每次以麦芽10克煎水冲服。

(四)针灸推拿

1.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大肠俞等穴位,治疗5~7天。若效果不显著,可加刺脾俞、胃俞。

2.针刺四缝:用三棱针,刺两手四缝穴,进针0.5~1分,出针后挤出黄色液体,以消毒棉球擦干,隔日一次,可消积健脾。

3.摩腹5分钟,捏脊5遍,每日1次,3~5日为一疗程。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