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多数的厌食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零食过多、餐前饮用大量饮料、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如边听故事、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不良的习惯,可以扰乱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患儿食欲减退。
2、家长长期强迫进食的恶果。这些家长他们常常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体重增长不快,进食量过小等,强迫小儿进食。大大影响了小儿的情绪,产生了“进食等于受罪”的错觉,并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性拒食,最终发展成厌食。
3、多种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厌食。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心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淤血,以及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4、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导致小儿厌食。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维生素A或维生素D服用过量导致中毒,也会引起小儿厌食。
5、缺锌也可导致厌食。若厌食的小儿找不到其它可以解释的原因时,可做血锌或发锌的浓度测定。
小儿厌食症先取背部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肤发紫充血,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拔罐5~10 分钟。
(1)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建里,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先取背部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肤发紫充血,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拔罐5~10 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先用闪火法拔罐,于上脘穴留置10分钟,然后用七星针叩刺脊柱两旁出血,并在膈俞、肝俞、胃俞穴拔罐10分钟,可配合三棱针点刺四缝、足三里出血,隔日1次。
宝宝吃饭老不好
多半是脾胃不好
须知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生长发育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
均需脾胃化生
而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脾常不足
易为饮食及外邪所伤
那该如何调理脾胃呢
小儿厌食症为小儿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在小儿时期很常见,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可伴有呕吐、腹泻、便秘、腹痛等。
导致厌食病的原因
1.乳食不节。小儿喂养的原则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没有节制、规律,可导致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之症。
2.痰湿滋生。乳母过食寒凉,小儿嗜食生冷瓜果,导致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出现厌食。
3.虫积伤脾。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洁或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易患肠道虫证。虫积扰乱脾胃气机,影响消化吸收而致厌食。
4.脾胃虚弱。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下降而致厌食。
厌食症的危害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长期厌食则使气血生化不足,抵抗能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所以本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治疗。
厌食症的治疗
小儿推拿治疗宝宝厌食,方法简单,取效迅速,疗效良好,可作为首选疗法!
常用的方法有:
1、补脾经300次
位置:脾经在拇指桡侧赤白肉际。
手法:循拇指桡侧边缘,沿指尖向关节处推为补。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
2、揉中脘100次
位置: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处。
手法: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3、运内八卦200次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手法:顺时针推1~3分钟。
功效: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
4、摩腹200次
位置:腹部。
手法:用掌面或四指摩腹200次。
功效:消食、理气、降气。
5、揉板门100次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手法:一手将小儿手固定,另一手拇指端揉小儿大鱼际平面。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6、揉足三里50次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前缘一横中指。
手法:用拇指指端着力按揉。
功效: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止泻通便,多用于防治腹胀、便秘、吐泻等病症。
7、捏脊5次
位置:脊背的正中线。
手法:拇指、食指挟持住尾骶部的肌肤,然后边捏边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或更向上推至风府。
功效: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
推荐专家
您身边的家庭医生
刘建兵软组织损伤科 主治中医师
第一届国际脊椎病因学暨龙氏治脊技术研讨会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学会江西分会委员,南昌市康复医学会委员。从事针灸推拿工作十余年,师从我国著名脊椎病专家龙层花教授学习龙氏治脊疗法和小儿推拿专家于娟教授学习小儿推拿。具有独特的推拿手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急性扭挫伤、退行性骨关节病、脊柱侧弯、骨盆旋移症等急慢性损伤的治疗;并擅长运用小儿推拿治疗疳积(消化不良)、腹泻、厌食、便秘、遗尿、夜啼等疾病;在治疗颈性眩晕、小孩近视(含散光、弱视)、助生长(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保健推拿提高小孩机体免疫力(未病先防,调理脾胃)、小儿肌性斜颈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父母怕宝宝缺营养、希望宝宝长得快,从小就是鱼、肉、蛋为主要饮食;甚至给孩子吃补药。这些都可以造成孩子偏食、排食,营养不均衡,甚至厌食。一些孩子从小胃口就差,每顿只吃几口饭,菜也是挑东拣西的,不肯好好吃,大便要好多天才拉1次,小嘴里的气味很重,不少家长给孩子试过许多开胃口的药,可仍不见好转,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怎么办呢?小儿厌食症在儿科较多见,不少孩子属于厌食症中的食积伤脾型,只要治疗方法得当,还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运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本病,疗效更好。中药内服法:包括服用汤剂治疗和中成药治疗。汤剂可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苍术、陈皮、佩兰、藿香、半夏、枳壳、神曲、鸡金、麦芽等,脘痞腹胀者,可加菜菔子、木香;湿热困阻者,可加薏苡仁;呕恶不适者,可加砂仁、叩仁。中成药可用化积口服液、消食健儿糖浆等。外敷疗法:运用中药散剂如胡黄连、神曲、枳壳、木香、陈皮等药研末而成的“开胃散”,外敷脐部治疗。针刺疗法:刺四缝穴,常规消毒后先刺出液体挤出,至刺出血为止,3天后重复一次。推拿疗法:运用推脾经、分腹阴阳、逆运内八卦、摩腹、捏脊等方法治疗。穴位注射疗法:可用维生素B121mg,分别注射左右足三里穴。此外,一般不能过用滋补药,如人参、熟地、龟板等,这些药轻易腻胃伤脾反而加重厌食。另外也不能用很多苦寒攻下的药,如大黄、黄连、槟榔等这类药也能损伤脾胃功能。最好是用一些药性平和、药味甘平,养胃运脾助运的中药为宜。
1.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定时、按顿进食,饭前不吃零食(包括饮料),以免血糖升高影响食欲,饭后吃水果,睡醒午觉可以集中吃些糕点和糖果。
家长要注意经常变换饮食的花样品种、荤素搭配、不要偏食。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
因种种原因,即使有几次小儿进食不好,也不要着急,不要威协恐吓小儿进食,也不要乞求小儿进食。
一餐不吃、不必顾虑,也不要再用零食补充,下餐饿了自然会吃。
2.合理喂养
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做到合理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
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很少有厌食。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
小儿饮食以主副食为主,不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
3.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为全身疾病引起的厌食,原发病治愈后,食欲自然会增加。
4.针灸与捏脊疗法
针灸可以用于很多的疾病问题,小儿厌食也可以试一试哦, 有一定效果。
5.神经性厌食治疗
首先要消除引起患儿不宁的各种精神 *** 因素。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患儿产生良好的情绪。用针灸配合语言暗示有较好的作用。常用穴位为安眠2、足三里、合谷等。
国外有采用抗抑郁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以改善患儿的情绪,提高患儿对进食的兴趣。剂量:12.5~25mg/kg,口服,每晚1次,在睡前 0.5~1h服。一般在6~12天后见效。此外,抗组织胺和抗5-羟色胺药,赛庚啶(Cyproheptadine),可作为食欲兴奋剂,有一定效果。剂量:每天0.25mg/kg,分2~3次口服。
6.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小儿厌食症有独特的效果。因此了解中医对厌食症的理论,学会中医治疗实为重要。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脾主运化”。厌食症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
7.停用药物
停用引起胃肠反应的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8.纠正微量元素缺乏
若有缺锌,口服葡萄糖酸锌,每天1~1.5mg/kg,2次/d口服。
9.激素疗法
一般不用,对严重顽固性厌食症可考虑应用:
①泼尼松(强的松)。每天0.5mg/kg,3次/d口服。
②小剂量胰岛素,用于顽固性厌食,胰岛素3~6U加于10%葡萄糖250~500ml静脉点滴(1U胰岛素至少给葡萄糖4g),均能增加食欲。
10.助消化剂
口服胃酶合剂或干酵母片对增进食欲有一定作用。
11.胃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能减轻腹胀、制止恶心、呕吐,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较好的作用。
剂量:每次0.3mg/kg,3次/d口服。疗程4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