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中最长一条可以走到脑部的经脉。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达额部,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有一条支脉,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连络于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颈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挟脊柱两旁下行,至腰部(肾俞穴),穿过脊旁肌肉,深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外侧后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还有一条支脉,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外侧后缘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沿小腿外侧后缘下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我们的膀胱经就如同城市中的各种排污管道,汇聚多处的污水,最后到达膀胱储存后排出。本经发生异常变动时,就会出现气上冲而感头痛,眼球疼痛的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来一样,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般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疼痛剧烈,髋关节不能屈伸,膝部发麻,小腿肚疼痛。
膀胱经上的穴位最多,一侧有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后颈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治包括近视在内的任何眼疾:按揉晴明穴。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开始的,然后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小趾边缘的至阴穴。睛明是它的第一个穴。先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夹住鼻根,不要特别使劲儿,然后垂直地往眼睛深部按,按的时候把眼睛闭上(凡是明目的穴,按的时候都要把眼睛闭上),然后按一下松一下,再按一下再松一下,反复做9次,这个穴就能真正起作用了。在膀胱经中,睛明穴应该是女性朋友的最爱。因为睛明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而长期坚持按摩睛明穴可祛除皱纹。用食指按住双侧睛明穴,每秒做强按压一次,要天天坚持才有效果。
治眼睛方面的疾病和热症:揉攒竹穴。攒竹穴在眉毛边上。平时用电脑时间过长,眼睛感觉发胀,可以用拇指弯曲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击双侧攒竹穴,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不适为度。长期坚持可消除额痛、眼胀、恢复视力疲劳等作用。还可以用根据情况,选用鲜芦根,菊花,麦冬,决明子,鲜薄荷泡水喝。
通鼻窍、治眼疾、头痛、癫痫:用10个手指肚每天梳头上的膀胱经50次,日久好处多多。
明目醒神、降血压、防治颈椎病、感冒:揉天柱穴。天柱穴在脖颈子这块儿入发际0.5处,揉的时候不用多想,揉到酸痛点就行了。
颈椎病、颈肩背部疼痛:按摩、揉擦大杼穴。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其颈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如果此时用手触及大杼穴就会有异常的压痛感。这主要是因为,不当的姿势、过度的紧张使颈肩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气受阻,大杼穴就容易气血不通。因此,保持大杼穴气血畅通,就能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刚开始感觉颈肩不适时,要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如果颈椎病已经形成,出现明显的颈肩背部疼痛时,还需要配合风池、肩井、外关等穴位,可以用按摩、梅花针敲打以及拔火罐的方法。
治咳嗽老不好、心里发憋、心血管问题、胃痛、肝胆问题、腰酸、腰痛:按后背膀胱经上的相应穴位。往背上走有众多穴位,它们都在后背中线旁开1.5寸和3寸的地方。后背这些俞穴太多,我们用不着去仔细地区分,先找最痛的点多揉就行了。
治疗生殖糸统方面的疾病:揉八髎。腰部往下还有好多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边4个,右边4个,共8个,通常叫八髎,主要在裤腰的下缘和尾骨尖中间这一段旁开2-3厘米处,以前介绍过。
降血压、治腰背痛、脑后头痛、足跟痛:压委中、委阳穴。委中穴在膝盖窝里这块儿。揉委中穴时,要用大拇指点到穴上去,另一只手攥住脚腕往下压它,不用使劲揉,点住它就行了。我们平时只要有腰痛,压委中效果就会特别明显。腰疼痛、腰扭伤等病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委中穴是这些病的克星。“腰背委中求”,这是“四总穴歌”的一句。委中穴是四总穴中的要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疗。经常按摩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淤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注意:“委中穴”,可泄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何故?此乃泄毒之出口。此穴通常为剌血首选。
治腰痛、坐骨神经痛、痔疮:揉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缘,找的时候,要把脚后跟翘起来,这样,小腿肚子就形成一个窝儿,这个穴位就在这个窝儿里,现在的人一般按承山穴都很痛。
治慢性腰痛立竿见影:揉飞扬穴。飞扬穴在承山穴斜下1寸的位置。
治感冒、膝盖发凉、血压高、眼睛酸湿、老花眼、腰腿痛、足跟痛、足跟裂:从飞扬穴一直推到昆仑穴。昆仑穴在外踝骨后缘这块儿,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穴位。
治腿抽筋、癫痫、身上老发紧:揉申脉穴。申脉穴在脚外踝下缘,不太好揉,但用食指指节硌的方法一下就容易找到。
耳鸣、头痛、防感冒、通鼻窍、防止脚寒凉:揉金门到足通谷这一段膀胱经。
正胎位:艾灸至阴穴。至阴穴在小脚指旁边,是膀胱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膀胱经上的至阴穴是一个妇科要穴。此穴位于足小趾的外侧,古书《医宗金鉴》中记载这个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因为胎位不正造成的难产。曾听一个女中医谈到至阴穴的效果时,现身说法地讲到,在她怀孕时胎位不正,灸过至阴穴后就正了,不料过两天检查时发现又不正了,只得再灸,又灸了三次,小宝宝才老实了,终于顺产了。其他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年期综合症及乳痈、乳癖等,采用针灸至阴穴可获得一定功效。
排毒减肥:拉抻或敲打承扶穴到委中穴这一段。这个地方的穴位不太好按揉,肉太多,所以,我们用一个抻筋的方法,就是在床上把腿伸直了,腰往下弯一弯,抻完后,再多敲打一下大腿后边,尤其是承扶到委中这一段,把痛点敲得都不痛了,膀胱经这块儿就疏通了。
古人把膀胱经比喻成人身体的藩篱,说它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同时,膀胱经又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通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剌激膀胱经,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把人体的废物从尿液中排出去。人体有三大排毒途径,第一条是通过输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这是排出体内毒素的最大一条通道;第二条是通过大便把体内脏东西排出去的通道;其实毒素从尿中排出去对人体来讲更为重要,因为,人就是10天不大便,对生命也没有什么影响,但若3天不小便,那这人就比较危险了;第三条排毒通道是毛孔,通过发汗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当然通过咳嗽、流鼻涕、流眼泪也能排出一些毒素。膀胱经是掌握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膀胱经一定不能被堵住;另外,膀胱经是直接连接脏腑的,能够把脏腑的毒通过膀胱经后背的俞穴及时排出来,所以膀胱经还是排毒最简单、有效的一个通道。
近日读完了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1-3册,内容很丰富,越读越惊叹于经络的神奇,它们就像枢纽一般,打通就是柳暗花明,堵塞就是病体缠身。
很幸运能够读到如此通俗易懂的好书,在各种中医知识集荟中,我是获益匪浅。因此将自己的一些收获整理出来,分享给你,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得,长期坚持下去,越来越健康。
计划写两篇,本篇是对经络知识的一些总结以及重点穴位介绍,另一篇拟对三本书中提到的各种保健方法进行提炼,持之以恒必是我们愈发健康的身体。
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经络的神奇。
1
自从学习中医以来,我经常会拿着按摩捶各种敲击自己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睡眠变好了,深度睡眠时间增多,心情也变得更加平和与宁静,这应该就是好身体好睡眠带来的好心情吧。
最初的时候,腿上被自己敲击的是各种淤青(专业术语可能叫出痧),慢慢的淤青没有了,几个月下来,淤青没有再出现。
然而,前段时间,胃功能变弱,肚子有点胀,再敲击,脾经、胃经的路线上又是各种斑点和淤青。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我首先想到的是,经络通则身体好睡眠好,不通则反之。
许多时候,当我去按摩一条经络路线时,它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可能一段时间毫无感觉,某次又突然按到了痛点,再按一段时间疼痛消失了。
对非中医专业的人来说,或许不能够了解它的原理,但保持对自己身体的敏感性,当堵塞发生时,先期疏导,防患于未然,应该就是最好的自我保健了。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学习经络可深可浅,注意观察你出现症状的位置,看它发生在哪条经络循行的路线上,刺激这条经络上的相关穴位,症状都会有所改善。
还有一句话是 “离穴不离经”。
我想它们的大概意思就是, 不要去奢求找准每一个穴位,你的痛点敏感点就是问题所在。学习经络,倘若有能力,学深学透很好;但倘若时间有限,也不要对自己太过于苛刻。一个好的方法,哪怕你不懂得它的理论,但去坚持了,它依旧会造福于你。
2
(1)肝经上的太冲穴
作者用, 最值得人心生敬畏的穴位、消气穴来形容。它散肝火,补心血,安心神、利水道,功能极为强大。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
太,盛大的意思;冲,重要的通道。人体盛大而重要的通道在什么地方呢?一定是在气血聚集流动最多的地方,就是肝脏和心脏相通的地方。
肝是血库,心是血泵,心血不足,非心脏本身造成,而是肝脏供血不足。因何供血不足?因为两脏之间的通路淤阻。因何淤阻?源于肝气不舒,气滞则血瘀。
冲字还有用水灌溉的意思,更加形象的告诉我们,刺激太冲穴就会把肝脏的血液灌注到心脏中去。
但一定要朝“行间”的方向去揉。行间是肝经的火穴,肝脏属木,心脏属火,正是木生火之意。
最后作者又提到,什么人用太冲穴好呢?就是那些爱生闷气、有泪往肚子里咽的人。 揉太冲穴,从太冲揉到行间 ,效果会更好。
(2)膀胱经
膀胱经,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在臀下殷门穴至委中穴这段膀胱经至关重要。因为此处是查看体内淤积毒素程度的重要途径,有两条膀胱经通路在此经过,此处聚毒最多。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淤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不生,恶疾难成。所以此处实安生立命之所,不可不知。
膀胱经学名为“足太阳膀胱经”,与人体阳气有关,从脚掌外侧,沿小腿、大腿后侧以及后背直达头顶。
中医认为:风从项后入,寒从脚底生,就是说风寒都是从膀胱经进来的。因此,驱寒要从膀胱经入手。
书中讲了“冰包火”的例子:
有人虚寒怕冷,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疱,牙龈肿痛,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只有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背去寒,不再往头面上跑了。
关于膀胱经,我自身也有很大感触,先前一直在通过按摩迎香穴自疗鼻炎,有所改善,但一段时间后遇到了瓶颈。
可是,自从明白了导致鼻炎的原理,开始从敲打、按摩膀胱经入手,散寒、增阳之后,鼻炎自疗又有了进一步突破。
书中说到: 如果您想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却不知从何下手的话,打通督脉和膀胱经就是一个最好的捷径。
作为人体的至阳通道,阳气足则身体健,应该是打通督脉和膀胱经的核心所在。
(3)天河水
一招天河水,拳拳舐犊情,小儿发热的通治之穴,推天河水,既可泻肝经之火,又可补脾经之血,肝火得泻,心里自然清凉,脾经得补,胃口必会大开。
古代医家对幼儿疾病总结得最为精湛,小儿之患,非肝即脾。
肝旺脾虚型,睡觉少,即使哈气连天也不愿去睡觉,夜里爱出汗,脾气大,胃口不好,爱挑食,体瘦面黄,个字窜得快,但牙齿却长得很慢。
天河水的位置,是从劳宫穴一直到曲泽穴,这正好是心包经的位置,逆推心包经,既可泻肝经之火,又可补脾经之血。所以对那些夜里手脚心发热,汗出烧不退,烦躁难眠,夜咳不止等热性病症,最为有效(但若是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万不可用)。
推“天河水”方法简单: 家长用拇指,从孩子左手心沿小臂中线一直推到肘窝的曲泽穴位一次。每次要推至少300次。推时要在孩子小臂上抹些润滑油,防止擦伤皮肤。睡前给孩子推一推,效果最好。
3
除以上三个带给我最深印象的穴位、经络外,书中还提到其它经络:
如,面部气血主要是靠胃经来供应,要想美把胃经打通;锻炼肝肾功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双腿分开劈叉;经常敲打胳膊正面的大肠经,不但可以消减胳膊上的赘肉,还可以改善便秘的问题;以及神秘的三焦经,人体健康的总指挥等。
经络可以说是人体自救自医的重要渠道,经络通,气血运转顺畅,脏腑各司其职,表现于外,就是一个更加强健的身体。
身心统一,身体健康,心情也会更加愉悦,形成良性循环。
经络学习是一门博大且深厚的学问,不可一蹴而就,但日积月累、日益精进,了解更多救命大穴或许会事半功倍。
大家都知道,其实咱们做三伏灸是为了排除体内寒邪,然后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补阳气,而要补阳气,就一定要多灸背部,因为背部,就是属阳的。
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7号开始,马上就要到了,大家抓紧时间多灸背,为三伏天排病邪打下基础!
人过半百,阳失其半!人一生的健康是伴随阳气起伏的,就如中医的“正气内存,邪不可侵”之说:人只要阳气充足,就可百病不侵。人如果没有了阳气,就会羸弱不堪,甚至不能存活。由此可见,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的根本,阳气就是我们的生命能量,养阳气就是养命!
而中医认为,我们的在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只要保养好背部,就能让人体的背部发光发热,滋生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因为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关。
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见,人体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可调和阴阳,延年益寿。
凡是养生,就离不开养阳,而艾灸,无疑是养阳的第一法宝:首先艾条燃烧产生的短波辐射,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其次是艾烟的药效及其温热。故艾灸有温通之性:温能补其虚,通能化其淤,简单的说就是能补充身体虚损的阳气,能温化、排出体内的淤堵、垃圾。
艾灸背部督脉,就可养阳气,其实也就是在养命,督脉穴位图↓↓↓
女人最大的敌人是岁月,当容颜逝去后,任何的补救收效都不会太大,尽早保养才是正道。然而很多女性朋友都进入了保养误区,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脸上,而事实上,保养背部,远比保养脸蛋更重要!
中秋过后气温逐渐下降,寒气也愈发加重,而风寒邪入侵人体,背部首当其冲,而女性体质属阴,若是背部受寒就更容易导致腰酸背疼,脏腑受寒。而寒湿质量重,脏腑的寒湿常常会往下跑,下注至胞宫,时间一长就酿成了妇科疾病。故而女人养背就是在防治妇科,其中最常用来防治妇科的穴位是命门穴和八髎穴!
背部的膀胱经是排毒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担负着人体内尿液和汗液的排放,它负责人体内70%的代谢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对膀胱经按摩艾灸,不但可以祛除身体的寒湿,毒素,还可以缓解颈肩腰腿痛的症状,会让沉重的身体感觉轻松异常。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针对女性常见的肝郁有很大缓解。
膀胱经在人体的后部。后背、臀部、后腿、脚外侧都是膀胱经循行的位置,像后背、臀部上的赘肉多,都是膀胱经的问题。 膀胱经通常的问题就是人体的风寒易堆积在那里,因为它是人体抵御外寒的一个栅栏。所以好多人后背的赘肉摸上去的感觉就像摸一层棉花一样,没有质感,这就是寒於堆积引起的。
背部膀胱经穴位图↓↓↓
相较于腰腹大腿的减肥,女人对背往往不够重视!但是,背其实女人最易显老的地方,只要背一变厚,妥妥的大妈形象就跑不了,哪怕你脸上一条皱纹也没有,哪怕你长着范冰冰的脸也不行。
所以,女人要延缓衰老,就要有一个薄薄的少女般的背!女人三十岁之后,脂肪逐步开始在全身堆积,有些地方你看的见,比如肚子、大腿,有些地方你看不见,比如背部。你要是不理会,过不了多久,你的背部就会变成上面这个图片那样...
上面我们也讲到了。背部脊柱两侧是膀胱经,膀胱经是女人最大的两条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压迫膀胱经会造成排水排毒不畅,毒素堆积,水肿、肥胖甚至疾病。所以,女人可以腰粗,但一定不能背厚!
表面看来,是因为肥胖水涨船高,背部脂肪跟着一层层堆积。然而事实并不这么简单。中医看来,背部脂肪的堆积,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寒气湿气入侵有直接关系,身体自我抵御机制起作用,变厚的部分,是身体筑起的“防御工事”。同时,这种“防御工事”的堆积,又会反过来影响经络的通畅,经络不通,又会导致排不出去的垃圾堆积。于是,背部就会越积越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背部变厚也有内部的原因,是脏腑出问题的体现。
上焦厚〈叫〉心肺火旺!
中焦大〈叫〉脾胃不畅!
下焦厚〈叫〉肾气不足!
同时背部有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任何一个脏腑出问题,都会在背部的对应区域反应出来。
背部脊柱两侧是膀胱经,膀胱经是女人最大的两条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压迫膀胱经会造成排水排毒不畅,毒素堆积,水肿、肥胖甚至疾病。
所以,“背厚”的女人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背部的俞穴都与内部的脏腑相联系,故而艾灸背部是对背部最直接、最有效的保养方法,正是利用艾条药性和热量,让背部的气血动起来,是扶阳祛寒湿的最好方法,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艾灸背部的主要原因。艾灸背部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背部取穴原则:久病,则多损伤人体的功能,故在用穴上,取肺俞、心俞、膈俞穴;补气活血。取脾俞穴健脾,肾俞穴补肾。在这个基础上,如属咳嗽者,加风门穴。有热,则减去心俞穴。以心属火,火刑金,如不去心俞穴,成了火上加油之势。虚寒者,则可用心俞穴。
对胃寒脾虚者,则在上列五穴的基础上,减去肺俞穴;另加肝俞穴。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脾胃之虚寒;温则热,心俞与膈俞则活血。肝属木,木克土、故而肝木可约束脾土。脾胃虚寒,则多见大便稀薄或溏便,肾俞穴,有调二便之功能。如胃证状较为显著者,则加入胃俞穴。
捏脊是儿童推拿常用手法,可用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
其实,不仅是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保健。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腧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在人体背部进行一定节律的搓弹、拍打、敲击,能提升阳气,有利于人体气机顺畅,阴阳和合,使人体的脏腑功能更加协调。搓背分自我搓和他人搓。
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热的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捶背也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生命活力。
三伏养阳不养背,实在损失大!
我们很多人身上其实都是由很重的湿气,并且身上如果湿气很重是有很多的症状表现,比如说,会感觉自己容易长痘,并且肥胖很难减下来,整个人都感觉没有精神,在我们身上是有排湿气的学位的,那么。我们身上排湿气的穴位在哪里?怎样按摩排出湿气。
1、身体排湿气的穴位
1.找准身体的排湿口
(1)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这里有个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平时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不少于36下。
(2)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或者肩周炎)、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可爱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感冒发热、咽喉炎等。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3)极泉穴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火毒,应常常去按揉,或者拨动,一般不少于36下,最少一天两次,以疏通经络,还可起到调理睡眠和解决心脏不舒服的问题,包括白领经常不明原因出现的心悸、胸闷状况。
2.喝薏米红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不仅如此,薏米红豆粥还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3.热水泡脚
对付湿邪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热水不宜太热,也不宜太凉,一般40度左右即可。
4.适当运动
别怕流汗!平时多动动,即使目前没有运动习惯,也要多做家事或其他体能活动,尽量为身体制造活动的机会!流汗,就能让淤滞在体内的水分,加速循环代谢后,排出体外!运动可以让体内多余水份循着正常途径排出,每天扭一扭、动一动,养成流汗运动的习惯是必须的哦!
白天进行运动能够较有效地加强新陈代谢,不过,若朝九晚五的你只能在晚上运动,也无可厚非啦!即使早上再忙,花5分钟,做个短短的伸展操也有帮助喔!总之,有运动就是好事!
5.少吃生冷
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6.睡眠充足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中医认为,睡眠与醒寤是阴阳盛衰交替的结果。而子午时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合阳”之时。
除了晚上早睡之外,中午11:00到1:00间最好“小憩”一会儿,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睡好子午觉,有助于阴阳之气的顺接,以顺应本节气阴阳交接之势。
2、体内湿气主要来源
睡眠不足
睡不够很大程度与脾虚有关。若脾虚,会影响其运化水湿功能,湿邪易乘虚而入。建议每天晚上11点钟前就睡觉,提高睡眠质量。
口味偏重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负担过重而加重体内湿气。
嗜酒吃凉
其中,酒助湿邪;贪吃生冷食物伤损脾胃之阳,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这是加重湿气的关键因素。
坐多动少
久坐及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动则升阳,静则养阴”,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喜湿贪凉
衣着“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久留潮湿之地或冷水淋浴,都容易让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所以,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