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大多遇热、酸、甜等刺激加剧。本病的发生与手足阳明经、肾经关系密切。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若大肠、胃腑有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郁而化火,火热循经上炎而引起牙痛。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虚火内生,火热循经上攻亦可引起牙痛。
《素问·缪刺论》云:“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条文是指邪客于手阳明经,本应下齿痛,由于足阳明经在面部相交会,故其邪缪传于足阳明之脉,引上齿,使唇齿寒痛。故治疗时,取手足阳明经的腧穴。
首先于手背之血络上予以放血,然后取商阳穴,以泄手阳明之邪热治其本,再取足阳明经之厉兑,以止痛治其标。
《灵枢·杂病》篇曰:“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因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故齿痛当取此二经腧穴治疗。又因胃喜燥而恶湿,主燥热之气,得病多实热。今胃经有热邪,故不恶寒饮者,泻足阳明。手阳明大肠经主秋凉之气,发病多寒冷,故恶寒饮者,宜补手阳明经。
马莳云:“此言齿痛者,当审其恶冷饮不恶冷饮,而分经以刺之也。胃经恶热不恶寒,大肠恶寒不恶热,故刺之者如此。”
对龋齿痛的治疗,《灵枢·寒热病》篇云:“臂阳明,有入顺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又云:“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下齿龋痛,病在手阳明,当取其商阳穴,并以恶寒与否确立其证属虚属实和补泻手法的施术;上齿龋痛,多局部取穴,可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足阳明胃经的地仓、巨髎穴,以清泻阳明之热而止痛。
常用腧穴:合谷、下关、颊车、太阳、内庭、商阳、三间。
针刺方法:以强刺激泻法为主,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应多次捻转或行弹、刮、摇、震颤等手法,每日针1~3次。
提示: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
文源:国医文化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