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气功修炼方法

时间: 2023-11-01 18:47:15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贪。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入定。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气功修炼方法

练气功为什么要入定?

1、初禅的觉受:要入定。

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舒适的,呼吸会变得微细。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当再度集中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每次的静坐,都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

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所观的境时,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气就会运转起来,这是在专注修定。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平时不知道,只有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这种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

背后有几个部位——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会有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处理这些气的方法: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静坐完了不要立即睡觉,这样容易造成头疼。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在二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升到发际这一带,就是头发和额头之间。在三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在百会里。如果你到四禅,那股气就会在头顶外面了。细心的修禅定者都会发觉这种现象,就是静坐后这几个部位会有气。因为不了解这种现象,所以不晓得处理这些气,造成有些人会有不同部位的头疼。

回归平时状态——下座前要按摩头和身体。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练气功能治病?

练气功治病,有人首先会想到是江湖骗子之类。如果能真正搞清楚气功是怎么回事,既可防止被江湖骗子所骗,又可以强身壮体,防病治病,为你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那才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气功的本质内涵是个体的人,依据经络运行的规律,有意识地促使自己体内的经络正常运行,从而保障人体各器官组织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供给,达到的健康长寿的目的。

练气功注意事项:

1、首先要树立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行事准则,凡是违背科学的事,不要去做,特别是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否则,就要承担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2、掌握经络运行的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一蹴而就。否则,欲速不达,弄巧成拙,气不归经,全身乱窜或滞留不行(引起许多身体异常现象即走火入魔),痛不欲生,不得不慎!

3、经络是人体能量供给的通路,不能不通,一旦出现阻塞,人体能量供给不足就横生百病,影响健康长寿。练气功就是让经络线路由“窄带”变为“宽带”,减少能量行进时的拥挤和“卡壳”,保障足量供给。对已经阻塞处,可以打通其阻塞,恢复能量供给。所以,熟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环线路,是基本功,必须暗记于心,不得有误。

4、可以吃一些舒经活络的食物和中药,帮助通经活络,协助维护人体能量供给线路的通畅。不可吃太多肥腻偏性大的食物。

5、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偏不斜,不急不慢,不慌不忙,客观中立地对待事物和看待世界,是习练气功的基础。

6、意守上下丹田,不可用力过重,每日可以多次,时间长短不定,30分钟以上为佳,刚开始以躺着为最佳,保持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境界即就是要把握好阴阳平衡。一但阴阳失去平衡,容易导致偏差。

7、最好能学习好人体解剖与生理学,对人体的结构和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对是血液循环物质供给系统和经络循环能量供给系统各自的循环线路,相互的联系必须明确。当然,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对人体结构功能认识清楚的解剖生理学,更没有对人体血液循环物质供给系统与经络循环能量供给系统各自的循环线路、相互联系完全搞清楚的书。现在西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只是解剖尸体得出的,它不能还原成通常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分子和人体结构。人体的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存在很大缺陷。所以王新元根据现行的人体解剖学和中医的经络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用自己身体做试验,研究气功得出的成果,编写了一本《人体完整解剖生理学》,临床应用指导认识疾病发生的规律,防病治病,有良好效果,符合人体的实际情况。学习医学没有此书的指导,我们就如同盲人摸象般地认识人体结构、功能和看病、行医、身体保健等,会给人的生命健康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8、学练气功必须循序渐进,特别是自学气功者,更应慎之又慎,不能贪多图快,急于求成。

9、真气在体内运行,是有其一定的线路和规律的,应该顺其自然,循经运行,不能乱用意念,横加干涉。当真气在体内尚未发动起来之前,不能刻意追求;当气感产生之后,不能见气就引,丹田真气虽已充盈,但还不能通关展窍时,不能硬性去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意息相随,勿忘勿助。

补充气功修炼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

在气功的习练中,往往把自己的心定位在求得大道之上。这种心态常常会让我们对一些小法小术不屑一顾。对于我们基础的东西也常常会给忽略了。特别是把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一些甚至不知道有什么用的东西给忽略了。然而我们的先哲在传下来的功法里,却一直保留着一些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上去没有什么作用,其实有很大的功用,我这里举几个小例子:

1、很多功法里,常常都有个要求:“面带微笑”。但是我们很多练功者,对此都没有在意。不经意的忽略了。也不清楚这有什么作用。其实,面带微笑有这几个作用:第一、面带微笑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这就有利于我们修炼。第二、微笑是最好的放松法,人在微笑的时候,全身都会处于松驰状态。第三、笑是入静的法门,人在笑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有利于我们入静甚至入定。第四、人在微笑的时候,会有提肛缩肾的感觉,是很好的强肾功法。

2、虚灵顶劲:其要领是,人在打坐入静的时候,头有意识的向上顶,往虚空中顶。这个作用:第一、有利于气机的上行。使头部得到真气的滋养。第二、容易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利于放松入静。第三、使人的意识、神自然的照射卤门(天门)。天门是阳神的出入之处,长期训练,对开天门有利。第四、有利于含胸拔背,纠正不良的坐姿。

3、放松“下眼皮”,这跟观“鼻端白”的方法比较相似。这就是气功三大基本功(三调:调身、调息、调心。藏密称为身密、口密、意密)调身中的基本要求之一--两目垂帘。其实,两目垂帘也是我们平时练功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好多修炼都在打坐的时候,都理解成了两眼微闭。或者,有些功法上就把这点说成了两眼微闭了。也许两眼微闭是一些功法的特殊要求。但两目垂帘与两眼微闭并不相同。两目垂帘的要求是两眼似闭非闭。两眼皮“放松轻闭的同时,要留出一条缝,不要闭紧,”令两眼胧胧然,眼中留出微光看鼻尖(端),即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睁眼练功,容易使心着意于外物,使神气耗散。而两眼紧闭,或微闭的同时,这样不容易明心见性,甚至有些练功者就此入睡,容易使神昏气暗。犯修炼的大忌。两目垂帘时,留出朦胧的光观鼻端。容易入静,入定,在静定之间,本性灵光自然会在两眼中显现。也就是所说的明心见性。

入静入定——气功态之体会

一般人在静坐时会感觉身体麻、痺、腰酸背痛,十分不舒服,彷彿处於沸水中,只想跳出来,如此那里能得到静、定。如果身体健康情形不好、气被堵塞住,全身不通畅,脑波也受到堵塞,所以想静也静不下,想事情也想不通,所以很难达到静坐真正的目的。

我对静坐的一点心得,也从静坐实践收穫很大。那是因為我在年轻时就常运动,也学佛十七、八年,也曾练过气功,有了很好的基础,故能从静坐中得到“定”、“静”。而大部分的人身体状况在不很理想的状况下学静坐,只能得到暂时的放鬆,而不能达到真自在、真解脱。自古以来,身、心的修养是一致的,但现在的人把它分开了。像大陆流行过来的气功如外丹功、香功等只重视气的“感觉”,气无法凝聚,人更不易安定。古时达摩传授少林气功就是先调身,而后才调心。因為身体像大海一样,脑就像小船,如果浪波胸涌,小船如何能安定。所以若要达到静坐中的静、定,一定要先透过基础的气功锻鍊法,让身体先健康、稳定之后,再做静坐的功夫,如此才能达到动静合一、心气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古佛家、道家都很重视静坐的功夫,但要的是静坐中所穫得的“参”、“悟”、“开发”。静坐一直都是要成仙修佛的必经途径。而要先身心调合后,才能达到平衡,才能进入静坐的步骤。

从“气”的角度看,整个身体的身心调合是阳气的带动,静坐是阴的气的沉浸、开发。若很粗浅的来区分气功中动作的部分是阳,静坐的部分為阴。阴阳必需合一,就如太极中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气功的动功中包含吐纳、导引、意念运作。在运作过程中是求动中取静。这“静”可让身、心、灵三层次结合在一起。所以动功中似乎是在动,但却能產生最大的静,经过动功的过程后,再进入静坐的层次,才能让心真正的定下来。此时心是静的,气脉却是动的。

气脉在动时,会产生磁场,产生一稳定的频率,这也就是静中所要得到的“动”的平衡。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调和,便能达到“太极”的境界,这也才是我们要从静坐中所要的平衡与开悟。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