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局方神术散治慢性头痛医案

时间: 2023-11-01 19:52:25

局方神术散治慢性头痛医案

神术散出自《活人局方》(编者按:未查到原始文献所提的这本书,疑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故又称“局方神术散”,由苍术、川芎、白芷、羌活、蒿本、细辛、炙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具有:解表祛风、除湿止痛的功用。

本方治疗慢性头痛效果较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痰浊头痛(神经性头痛)

李某,女,49岁,患无规律地头痛缠绵两载,屡治罔效,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镇静剂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仍复如故。近十余天犯病,日趋频繁,下午头痛较甚,自觉满头痛,且头重头晕,伴口苦,泛恶欲吐,咽喉不利,胃中不适,身困懒言,晨起腹泻。查患者面色萎黄,形体丰腴。既往无特异病史,平素白带较多,脉弦滑、舌质胖大有齿印,苔白稍厚腻。

以局方神术散加味治疗:羌活、白芷、川芎、陈皮各15克,苍术、葛根、云苓各30克,半夏、地龙各18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柴胡12克,每日一剂,煎服三次、服药五剂,自觉咽干、但头痛减轻、饮食有增。加用生山药30克,续服十二剂,头痛消失,诸恙悉除。

按:阳明,太阴受邪,更涉及脾胃,中焦湿盛,聚湿成痰,痰浊上泛清窍,清阳蒙,故头重、头晕,每日下午头痛,乃阳明、太阴二经邪气较盛的表现,此是该案主要病机特点,为辨证关键。脾为生痰之源,故呕恶喉粘;脾不健运,胃不受纳,故胸腹满闷,乏力便溏。证属痰饮湿浊,蕴阻脾胃,故以局方神术散加二陈汤加地龙等,蠲痰祛湿,健脾化饮,通络止痛,因药证相符,故证渐全瘳。

二、寒湿头痛(脑震荡后遗症)

王某,女,38岁自述三年前跌仆撞伤致病头痛,住县医院诊为“脑震荡”,经过治疗,病情减缓,但过后常觉头部隐痛,自感冬春季和阴雨天易犯病。头晕沉闷,畏寒肢冷,身困纳差,胁肋疼痛,腰酸腿痛,记忆力减退,月经错后,白带较多,常易感冒,既往有腰痛病证已七年。查脉弦、舌质淡、苔白薄、面色微黄,声言低微。

拟局方神术散加味,处方:白芷、苍术、川芎各18克,羌活、蒿本、熟附片、僵蚕、生牡蛎各15克,细辛6克,柴胡、土元各12克,车前子、杜仲各15克,焦术、云苓各30克,每日煎服两次。服药三剂,即觉精神舒畅,饮食有味,但头部仍感晕痛,宗原旨,守方半月余,头痛及诸证均减轻。1984年夏遇患者,言服药后病情逐渐好转而痊愈。

按:本例有外伤和腰痛病史,加之妇人素体白带多而湿盛,久则肾气更虚而致阳虚。阳虚则涉及脾、肾、肝三脏。脾阳不健,湿困不运,故而面黄气短、白带较多:肾阳虚衰,则命火势微。故四肢不温、腰膝酸困,肝阳气虚,则木不荣发,疏泄不畅,故头痛眩晕。冬春及阴雨天易犯病,是生气通天,天人相应,同气相召,外因与内因相互引发,阳虚之体与寒湿之气相通之故,所以,此案病因病理尤应重视。因属肝、脾、肾阳气虚衰、寒湿较盛,故重用和主用藁本、川芎、白芷、苍术、细辛、附片等,分别升发肝阳、健补脾阳、温熙肾阳,和诸药有机配合,调达阴阳,畅通气机,头痛头晕,奏效确然。

三、风湿头痛(偏头痛)

张某,女,47岁。主诉头痛已四年,遇西风易发作(编者按:“西”字存疑),时发于左侧、时发于右侧,平素头内隐痛并伴有昏胀感,伴口淡,吐清涎,头晕,身困,白带较多,舌质淡,有齿印,苔白薄满布舌面,脉弦缓。

处方:白芷、羌活、苍术各18克,蒿本、炙甘草、白蒺藜、蔓荆子各15克,川芎12克,天麻12克,桂枝、细辛各10克,白芍、地龙、炒山药30克。连服六剂,头痛减缓,余恙亦平,再诊时嘱其照上方减量服用,每日上午服药一次,连服半月遂愈。

按:患者头痛病程较长,有恶风及遇风加重的特点,结合其余兼证,说明属风湿之邪痹阻清窍,故用局方神术散,重用羌活、白芷、苍术、地龙等、祛风除湿,蠲痹止痛。又因属慢性疾患,风药迭用,易生燥热,故于急诊之后减量减次续服,意在急发期顿挫病势,缓解期图本绥治。

提示:本文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源:经典国医学堂

头痛、面神经炎24方

(一)、 疏肝通络汤

组成:当归、川芎、茯苓、薄荷、蜈蚣、甘草、石决明;

功效:青年慢性头痛

(二)、 救脑汤

组成:当归、川芎、细辛、钩藤、菊花、蔓荆子、僵蚕、青蒿、白芷、丹参、半夏、茯苓、甘草、白芍;

功效:顽固性头痛

(三)、 头芪汤

组成:黄芪、丹参、白术、熟地、黄芪、枸杞子、桑寄生、柴胡、升麻、木香、陈皮;

功效:低血压头痛

(四)、 防风通圣丸

组成:防风、大黄、荆芥、麻黄、桂枝、芍药、枳壳、甘草、桔核、川芎、当归、石膏、薄荷、黄芩;

功效:外感头痛

(五)、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天麻、白术、黄芪、丹参、陈皮、黄柏、干姜、茯苓、泽泻、麦芽、苍术、神曲;

功效:痰厥头痛

(六)、 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茶叶、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甘草、僵虫、菊花;

功效:头目风热.偏头痛

(七)、 清上益芷饮

组成:当归、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独活、苍术、黄芩、柴胡、麦芽、甘草、防风、蔓荆子;

功效:偏头痛

(八)、 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白芍、川芎、桃仁、当归、红花、麝香、老葱、大枣;

功效:瘀血头痛

(九)、 熟地细辛汤

组成:生地、熟地、细辛、白蒺藜、天虫、胆草、霜霜叶、地龙、龙骨、牡蛎、菊花、川芎、鹿含草、石决、苦丁茶、白薇、独活、羌活、蔓荆子、茺蔚子;

功效:肝阳上亢

(十)、 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蒿本;

功效:风湿头痛

(十一)、 顺气和中汤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陈皮、甘草、柴胡、升麻、川芎、细辛、蔓荆子;

功效:气虚头痛

(十二)、 熟地细辛汤

组成:生地、熟地、细心、白蒺藜、僵虫、胆草、桑叶、龙骨、菊花、川芎、鹿角胶、决明子、草决明;

功效:肝阳头痛

(十三)、 杜仲菊花汤

组成:杜仲、菊花、白蒺藜、沙棘籽、龙骨、牡蛎、黄芩、川断、黄柏、蔓荆子、川芎、皂角、蚕沙、生地、熟地、细心、僵蚕;

功效:肝阳上亢头痛

(十四)、 紫贝黄柏汤

组成:紫贝齿、石英、黄柏、川芎、生地、熟地、砂仁、细辛、柴胡、白芍、蔓荆子、鹿角胶;

功效:血虚头痛

(十五)、 菊花川芎汤

组成:紫贝齿、麻仁、菊花、柏子仁、川芎、生地、熟地、砂仁、细辛、柴胡、白芍、蔓荆子、赤芍、鹿角胶、黄芪、当归、白蒺藜、首乌、远志、炙甘草、茯神;

功效:血虚头痛

(十六)、 石英龙骨散

组成:紫贝齿、石英、龙骨、牡蛎、冬桑叶、茯神、当归、桑枝、寄生、麻仁、沙棘籽、白蒺藜、川芎、远志、黄芩;

功效:血虚头痛

(十七)、 桑菊饮

组成:菊花、桑叶、枳壳、杏仁、甘草、桔梗、芦根、石膏;

功效:风热头痛

(十八)、 四物汤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功效:血虚头痛

(十九)、 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石决、杜仲、牛膝、寄生、栀子、黄芩、茯苓、夜交藤;

功效:肝阳头痛

(二十)、 升阳止痛汤

组成:川芎、葛根、党参、升麻、白术、白芷、大枣、细辛、炙甘草;

加减:低血压加、黄精;

脑供血不足加山楂、泽泻、丹参;

颈椎呕吐,恶心视物不清,加黄精、枸杞、骨碎、补骨脂、浙贝母、益母草;

功效:面神经炎.面瘫

(二十一)、 羌活防风汤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钩藤、白蒺藜、天虫、石菖蒲、全虫、天冬、白附子、桑枝、桔梗、地龙;

功效:面神经炎、面瘫;

(二十二)、 全虫天麻汤

组成:全虫、僵蚕、天麻、鹿角胶、钩藤、地龙、蒲公英、山慈菇、石菖蒲、蒲黄、川芎、当归;

(二十三)、 钩藤全归汤

组成:钩藤、全虫、当归、九节菖蒲、天虫、白蒺藜、川芎、生地、龙骨、防风、生蒲黄、白芍、石斛;

功效:面瘫、面神经炎;

(二十四)、 天种白芍汤

组成:僵蚕、全虫、白芍、地龙、石斛、生地、石决、密蒙花、谷精草、木则、寻骨风、全蝎、钩藤、川芎、玳瑁、天麻、鹿角胶、甘草、蒲黄、蜈蚣;

功效:面神经炎、面瘫;

2022-2-14临证谈方证对应、土茯苓治头痛、痛风

临证谈方证对应

中医临证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辨证论治。医生通过四诊合参,辨出某证,然后处方用药治疗这一证。

也就是说,治疗的对象是证,治疗的工具是方。

疗效的有无,取决于所开之方与所辨之证是否吻合。“有是证,用是方”,只要方证对应,就可取得疗效。

但,方证对应并非机械的、标准化的。

面对同一病证,不同的医生也许会开出不同的方,不同的方与同一的证似乎也能做到方证对应。举例如下:

患者李某,男,23岁。起病3天,症见鼻塞、浊涕色黄、头痛(前额较甚)、口苦、咽干、大便干,纳食尚好,无恶寒、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诊断为鼻渊(急性鼻窦炎)。

面对这一患者,可以有如下4种治法。

方法一,采用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法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构建的。病性分阴、阳,辅以表、里、半表半里三种病位,即一分为六,而成六经辨证。

案中急性起病,一派热证、实证,病性属阳无疑;

无恶寒、发热,排除太阳;

口苦、咽干属少阳;

头痛、黄涕、便干属阳明。

综合而言,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治疗以清解少阳、阳明为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g,黄芩12g,清半夏9g,枳实9g,白芍9g,酒大黄(后下)9g,生石膏(先煎)24g,白芷9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方法二,采用脏腑辨证法。脏腑辨证法是在五行学说指导下构建的。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一分为五,辅以寒热、虚实、表里、气血等,即成脏腑辨证。

案中病位在鼻窍,鼻窍属肺;

头痛重在前额,前额属阳明经;

且肺胃相连,热常相移。

结合涕黄、苔黄、口苦、脉数,辨证属肺胃热盛,治疗以清泻肺胃为法,方用凉膈散加减。

处方:连翘15g,黄芩12g,栀子12g,薄荷(后下)9g,酒大黄(后下)9g,竹叶3g,桔梗12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方法三,采用升降辨证法。升降辨证法实际上仍然隶属于脏腑辨证法,金元医家李东垣最早明确把升降辨证法引入脏腑辨证法中,属于脏腑辨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此法移用于五官清窍病的治疗中,用途极广。

案中属清窍受病,清窍功能正常,有赖于清阳上走清窍,清升浊降有序。

而一旦发病,如鼻塞、流涕,明显属于清阳不能上走清窍,浊阴窒塞不降。

辨证属升降失司,浊阴滞窍,治疗以升清降浊、泻热通窍为法,方用苍耳子散加减。

处方:苍耳子9g,辛夷(包煎)9g,白芷9g,薄荷(后下)9g,黄芩12g,栀子12g,酒军(后下)9g,生薏苡仁15g。3剂,水煎服。

治疗总以升清阳、降浊阴为法。

只是用药时需要考虑升降失司所涉及的脏腑,以及浊阴的寒热属性、升清阳与降浊阴的主次比例等。

案中处方以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升清阳,通鼻窍,以黄芩、栀子、酒军、生薏苡仁降浊阴、清郁热。

方法四,采用辨病用药法。

辨病用药法是针对病而处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病有一病之专方”。这种用药法在临床上也很常用。

只是这里的病专指中医的“病”,实际上仍然属于以方治证,只是这种证对于这一具体病是相对固定的、特定的。

也就是说,这种用药法的前提是“一病有一病之专证”。例如痈病,总属热毒壅滞气血而成,因此常见证即热毒壅滞证,这时就可以用一清热解毒之专方治疗这一专病了。

案中鼻渊,即属鼻窍内出现痈脓,属痈病,选用治疗痈毒之专方五味消毒饮加排脓之品,亦属方证对应。

辨证属热毒壅滞,窍生痈脓,治疗以清热解毒排脓为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桔梗12g,白芷12g,生薏苡仁15g。3剂,水煎服。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以上四方基本上都做到了方证对应,都会取得疗效,只是疗效有高下之分而已。

中医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中医的很多东西是需要通过“悟”才能逐步明白的。

当我们面对“辨证论治”,力图将其条理化、规范化,力图将其说清道明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文字似乎不足以做得到。这也正应了老子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方证对应,这是每一个临床中医毕生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只有研究过程,永远没有结题的时候。

我们可以总结、传承许许多多方证对应的实例(例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总结的),但这只是实例而已,并不是方证对应的全部。

2022-02-14林氏医门学习第49期

土茯苓祛血毒,善治脑瘤与痛风

土茯苓无毒,清热解毒、利湿、利关节,一般用来治疗梅毒、淋浊、火毒痈疖及汞中毒之肢体拘挛。

1.土茯苓为治疗脑瘤之要药

用土茯苓治疗头部疾患,朱老善用土茯苓治疗湿浊上犯引起的头痛,效果颇佳。

后查考: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一头痛神方,其中土茯苓用到四两,传说一妇女患头疾痛甚,几欲自缢,服二剂数年不发。

又孟文瑞《春脚集》载有立愈汤,治一切头痛,其中土茯苓为一两。

以上两个治头痛方均以大剂量土茯苓为主,说明古人即知土茯苓治头痛,而今人却很少人知土茯苓治头痛之功。

朱老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大剂量土茯苓用于各种头痛,其中尤对经久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每多获奇效,但临床上还需辨证,配合相应的药物。

另外,朱老认为,土茯苓还有抑制脑肿瘤的作用,临床总结重用土茯苓与何首乌相伍,对脑肿瘤有消散作用,因二药均有治疗痈肿瘰疬疮疡作用。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以土茯苓为主药治疗脑肿瘤的专方。

组成:土茯苓、蝉蜕、胆南星、当归、半夏、何首乌、全蝎、蜈蚣、磁石、川芎、橘皮、生石决明、钩藤、天麻、菊花,水煎服。

方解:石决明、菊花、钩藤以平肝息风;全蝎、蜈蚣以搜风止痉;半夏、胆南星以化痰散结;当归、桃仁以活血开瘀;土茯苓、蝉蜕、何首乌、川芎、磁石、橘皮、天麻祛风化痰。

2.重用土茯苓治痛风

痛风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从中医角度把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缓解期和静止期。

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局部小关节红肿疼痛,此期以治标为先,可用木防己汤加味;

缓解期以治本为主,可用桂枝附子汤加味;

静止期主要是降尿酸为主,此时当重用土茯苓。学习朱老之法,降尿酸效果佳。

土茯苓汤

组成:土茯苓100g,萆薢30g,百合30g,车前子15g,黄柏15g,防风10g,薏苡仁60g,苍术10g,山慈菇10g,泽泻10g。

【医案分享】

郭某,女,75 岁。2018 年1 月24 日初诊。

主诉:左侧眼睛视物不清伴右眼视力下降1 年余。

病史:患者颅咽管瘤术后2 年,近1 年来出现左眼视力障碍伴右眼视力下降。

刻诊:左眼视力障碍,右眼视力下降,畏寒肢冷,口干,大便正常,舌胖苔白腻,寸关脉大,右寸脉尤甚,关尺弦细。

辨证:少阴痰水互结证。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生麻黄3g,附子5g,细辛3g,天葵子10g,吴茱萸5g,辛夷10g,天南星5g,菊花30g,何首乌15g,土茯苓60g,猪苓20g,茯苓30g,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6 枚。7 剂。

药后1 周,患者睡眠好转,右眼视力好转,食欲好转,口干不苦,大便正常。继服上方,加乌梢蛇30g。

药后1 月复查,肿

瘤较前缩小,食欲及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右眼视力能达到0·3 ~0·4,左眼视力较前有所好转,上方加南星10g 继续调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