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胃止糜汤
组成:姜半夏9克,姜竹茹9克,枳实9克,云茯苓18克,陈皮6克,炒白芍9克,川连3克,吴茱萸3克,党参12克,炒白术9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
功能:温通宣达,安胃止糜。
主治: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阳虚衰者,症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糜烂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胃脘痛、嗳气泛呕、纳谷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沈炳章认为,胃主受纳,职司传导,化而不藏,以通为用。脾主健运,化生精微,藏而不泻,以升为补。肝主疏泄,善于调畅气机。正常情况下,脾、胃与肝三者协同配合,共同维系着中焦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反之,饮食不节(洁),或情志乃伤,则运化失司,升降失调,痰饮、湿热及瘀血等积聚于胃,日久产生糜烂。从微观上看,糜烂的形成与局部炎症(湿、热)有关。但从整体分析,该病患者胃部常喜温喜按、得温则减,并无便溏、形寒肢凉等脾阳虚证,火热的征象也并不明显,结合苔、脉,往往可辨证为胃阳虚衰证。治疗上当以温通胃阳为主,辅以制肝。
安胃止糜汤中,以姜半夏、姜竹茹化痰降逆,姜炒加强止呕之力。茯苓、枳实旋转中阳,化饮消痞。干姜、吴茱萸温胃暖肝。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宽中。肝木横逆犯胃,以酸寒之白芍和营止痛。参入少量黄连与半夏同用,能开能泄;与吴茱萸相合,苦降辛通。本方在治则上突出胃腑以通为补、以降为顺的特点。在用药上“远柔用刚”,以辛温为主,化湿宣通,有薛生白《温热病篇》“湿滞阳明,宜用辛开”之意,再配以苦味药,取辛开苦降、调和阴阳之意。全方集《外台》茯苓饮、橘皮竹茹汤及左金丸等诸方之长,共奏温通宣达、安胃止糜之功。
加减运用:痛有定处者,加失笑散、丹参饮;胀满明显者,加广木香、厚朴;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呃逆甚者,加公丁香、柿蒂;肠鸣有声者,加少量附子振奋阳气;大便溏薄者,加石榴皮、乌梅。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源:江苏省名中医,沈炳章;文: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吴力强。
糜烂性胃炎一日三餐应以清淡为主,不吃高盐、腌制的、辛辣的食物,可以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喝酒精、咖啡和浓茶。导致糜烂性胃炎常见的原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激、药物、酒、刺激性食物、压力大精神紧张等。
1.饮食上:主食可选择较软的米饭、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选用粗糙难消化的食物,三餐还应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白菜、青菜、西蓝花、胡萝卜、苹果、香蕉等,同时还应保证一定的蛋白摄入,可食用鱼、肉饼、蒸蛋、牛奶等。
2.其他方面:除了饮食上需要养胃,心理因素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很重要,如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证充足的睡眠,不暴饮暴食,三餐用餐时间规律等。
糜烂性胃炎除了吃药物外还要从饮食、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养护胃,预防再发,但如有不适,还是应该及时就诊,遵医嘱用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