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人体阴阳、辨证施治以阴阳为纲!

时间: 2023-11-01 22:12:36

吴广儒

何为阴阳?

◑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易经》告诉我们,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哲理的缩影。

阳: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水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阴: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阴阳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是消化转化的关系,是互相互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阳极则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长。

阳主热,阴主寒;阳主动,阴应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

◑阴阳的产生。

阴阳产生于宇宙中日、月的运动,如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

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阴阳

人体阴阳。

头为阳,足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后背为阳,前胸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阴阳

辨证施治以阴阳为纲!

八卦象数疗法与中医均源于《周易》,而且与之一脉相承。为此,八卦象数疗法必须坚持明阳五行学说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原则。

辩证,就是分折、辩别疾病的证候。症即证候,是由一系列症状所组成的,如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等症状。以单独一个症状来说,是不能反映疾病的性质的,但是结合在一起,它们就能共同反映疾病的性质——热症。

阴证与阳证鉴别表

辩证施治是八卦象数疗法,理、法、方在临床上具体运用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辨证是认识疾病,施治是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只有在正确辩证的同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辨证的方法多种,但八纲辩证是最基本的方法。疾病的种类繁多,症状干变万化,但是就人体的整体反映来说,疾病的类别,不属于阴,便属于阳;疾病的部位,不属于表,便属于里;疾病的性质,不属于热,便属于寒;邪正的盛衰,不属于虚,便属于实。均可归纳为明、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类证候。

阴阳八类证候

八纲是对立的统一,是互相联系的。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其中的总纲。在辩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补泻原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介于虚、实两者之间的证候,即用“平补乎泻”。

在八卦象数疗法中,即概括为“母子补泻法”。所谓“母子补泻法”,即“母生我为补”,“我生子为泻”,当“我”介于虚、实 之间时,可平补平泻,以振奋本脏腑组织的气机。

如肺气虚,可配方为720。方中7为良土母,2为兑金子(我)。此方为良土母生兑金子,即母生我,以补我之气虚;若肺实, 一般可配方为260或2600(如湿邪盛取奇数0,反之取偶数 0)。方中2为兑金我,6为坎水子,故此方为我生坎水6,以泻我之实。如肺(我)处于虚实难辨之时,即取本脏象数2, 以平补平泻,以振本脏,即取方为20。

上述“母子补泻法”是对于病变之脏腑而言。当人体脏腑组织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其五行生克有序,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寓阴阳平衡于生克之中。在这种正常生理状态下,常默念某一象数配方,可加速其生克制化过程而健身。

如配方为820默念,可加速健脾益气之效。从五行的生克关系而言,820为土生金,其中坤土母8虽生兑金子2似伤气,但同时坤土母亦被生,即“生我”,“我生”;同时也蕴含着“我克”,“克我”。如此处于生中有制,制中有生(即顺次相生,隔位相克),周而复始,循环无尽,自我调节动态平衡。又兑金2为肺,司一身之气,自然包括脾之气,故兑金2之气得补,脾气自生。反之,机体某一脏腑组织有病变,而脾肺处于相对正常状态下,酌情配用820,或80,或20,往往可健脾益气,或振奋本脏腑之气,以加速病愈之效。故在施以“母子补泻法”时,配方过程中,酌情配用相正常脏腑的象数,以图捷效。

综上所述,对病变之脏腑而言,可由于五行之气的某一行处于太过或不及,其默念的象数配方为贵以“母子补泻法”,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对正常脏腑而言,所默念的象数配方,可加速其生克制化之力。在施以“母子补泻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标本缓急”,“标本兼顾”,“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

所谓标本,一般地说,症状为标,病因为本;病邪为标,正气为本。如脾肾虚引起的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等,一般不属于急症,应以“缓则治其本”,即以温补脾肾为本。故一般象数配方为650·80。方中650益肾阳,8振脾气,以达温补 脾肾之阳,扶正祛邪之目的。反之,如以症状为主的剧痛、尿闭、昏迷等,应先治症,然后治因。但亦可标本兼顾。

所谓“同病异治”就是同一疾病,由于病人体质不同,诱发疾病的因素不同,疾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表现的症状和症型不同,也就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如同是耳鸣、耳聋,也有虚、实之别;虚证多见头晕、眼花、腰背酸痛、神倦、脉细等一派肾虚症状,故应补肾。其象数配方一般为260,为兑金生肾水。实证多见头胀、鼻塞、口苦、咽干、胁 痛、苔腻、脉滑数等—派肝胆大盛症状,故可清胆肝经,一般可配方为4300,木生火,即“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病,表现不同,但是当发生疾病的本质相同时,可使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脾气虚引起的久 泄、脱肛、子宫脱垂等,虽然其病症的表现不同,但其发病的本质相同——脾虚引起,为此均以健脾之法治之。其象数配方,一般可为380·20,以健脾益气。即“异病同治”。

总之,要遵循“法于阳阳,合于数术”,辨证施以“母子补泻法”。

中医诊断:八纲辨证论治

-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诊断应有的、特殊的内容,它是治疗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掌握了辨证论治,即使没有明确病名诊断,或者虽有病名诊断而目前对该病尚乏特殊疗法,运用辨证论治,也能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
中医学在历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纲辨证。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或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阳或阴两大类。因此,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尽管极为复杂,但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辨别归类,则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的特点」

(1)六纲可分属于阴阳,故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如阳证可概括表证、热证、实证,多见于正气旺,抗病力强或疾病初期;阴证可概括里证、寒证、虚证,多见于正气衰,抗病力低或疾病的后期。

(2)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

(3)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八纲辨证的科学性」

八纲辨证是有其科学性的。八纲的分析归纳病证矛盾的人性的总纲。近些年来,不少人从临床观察、解剖、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采用血液循环、基础代谢、病理、免疫学等指标研究了中医八纲辨证的理论,说明八纲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

(1)八纲辨证的临床观察分析,八纲的每一纲,都各自代表具体的证状与体症相结合的证候群,有其相应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基础。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阴证说明人体各脏腑、系统和新陈代谢机能处于抑制、衰减的情况;阳证表明上述机能正处于异常亢进状态。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这些组织神经血管等症状;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动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的适应性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2)八纲辨证的病理解剖学基础:

阴证、阳证常分别概括表里、寒热、虚实的病变,故也可反映病理形态学以至病理解剖学的有关变化。

表证一般除体表小动脉收缩,皮肤表现为一时性苍白缺血外,还包括一部份呼吸道及眼、耳、鼻、咽喉粘膜的炎症反应,肌肉的水肿或轻度炎症,中枢神经系统的充血或缺血等;里证则常见各系统、各脏器具有明显的病理改变。

寒证在病理形态上可见于慢性炎证,表现为贫血、缺血、瘀血及水肿的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变;热证可见于急性炎症,表现为动脉充血与出血的血液循环障碍病变。虚热则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时性动脉充血或内分泌腺(尤以甲状腺机能紊乱)等有关。

虚证在病理状态上可见于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各器官组织的细胞萎缩或变性、慢性炎症(较寒证的程度严重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低下与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化等病变。

(3)八纲辨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通过研究,有人认为,八纲是人体对致病因素的一种典型反应状态。

阴证主要表现为机体器官或系统热量不足或机能减退(特别是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机能的减退)的一种反应状态;阳证主要表现为机体器官或系统热量过剩或机能亢进的一种状态。

表证主要表现为小动脉防御性痉挛而不伴有机能或热量代谢深刻障碍的典型反应状态;里证则为机体在致病动因作用下产生机能或热量代谢比较深刻障碍的典型反应状态。

寒或热,是以热量不足或过剩为发病学原因的机体典型反应状态。寒热错杂则与同一机体发生热量分布不均匀有关。有的实验表明,寒性中药能改善机体热量过剩,一般多与退热、抗炎、抑制作用有关。而热性中药则能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一般多与兴奋作用或含挥发油有关。临床上见到的热证大多为热性传染病,寒证大多为营养不良性水肿、闭经、久治不愈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

虚的机能减退,实是机能亢进。虚与寒、实与热常同时出现,可互为因果(如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等),但二者之间又有质的不同。

国内还有人通过免疫实验,用养阴助阳药来探索阳虚或阴虚的物质基础,初步观察到:助阳药(如肉桂、锁阳等)能使抗体提前形成;养阴药(如鳖甲、沙参等)能使抗体存在的时间延长。由此推想阳虚或阴虚时,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受影响,而养阴或助阳药则能纠正虚证所造成的免疫功能缺陷,从而认为阳虚或阴虚不单是症状的组合而是有其各自的物质基础的。

这些研究证实,“八纲”除各具一组相应的证候群外,还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八纲辨证提供了某些客观依据。

由此可知,尽管病证的表现甚为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归纳为四个对立面,并可用阴阳两纲来概括它,故阴阳又为八纲的总纲。这样,就可以概括病人整体证候表现,可执简驭繁,灵活运用,以指导中医的实践。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又为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仅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也同时适用于正骨、眼、喉、针灸、按摩等科。故可以说,八纲辨证在实质上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诊断法颇相近似。

黄帝内经里的阴阳辨证施治思想是什么啊

(一)什么叫辨证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二)什么是施治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三)怎样辨证施治1、辨病位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的病因、病位,同时要注意到相应的病因病机。例如病位有表与里、脏与腑、气与血、上焦与下焦、太阳与阳明,实际上就是辨病位之所在。《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截之,中者药泻之于内,……”。2、辨病因(1)因寒而病之寒证。(2)因热而病之热证。例如痰热蕴肺、痰热阴肺,病机不同,病位机同。(3)因虚而病之虚证,如脾虚作泻与湿热伤脾,亦为病因不同而病位相同。(4)因实而病之实证,如阳明病之实证,与胃肠积滞,病因病位同。《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际上就是一种病因疗法。中医学的病因、病位,实际上是指机体内,特别是脏腑的病理变化的综合反应。关于病位,并非专指某个局部出现的症状,而是指某一症候群的综合反应。如血虚头晕,病位在头,病因并不在头,而在血虚。又如表虚自汗怕冷,病位在表,病因不在表,而在气虚。此外,还有相同的病因病位,如高血压和肝炎,都出现肝肾阴虚之证。3、辨病机例:肺—宣发:向上、向外、主升、主散。肃降:向下、向内、主降、主敛。清肃:清气、肃降。 清润: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举例: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上自鼻喉,下至肺脏,也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法有宣肺闭、降肺气、清肺热、泻肺实、润肺燥、温肺寒、敛肺阴、补肺虚等等,归纳之,不外乎辨虚、实二证。肺实证: 邪气盛则实,实则有邪。(1)风寒闭肺:风是病因,寒是病性,闭是病机,肺是病位。主证:发热或无热,怕冷或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咯痰稀白或泡沫,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浮。辨证:寒邪束表,肺失宣透。治法:散寒解表,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方解:通过宣降肺气,补泻同用,标本兼治,来扶正祛邪。苏叶加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散风寒,化痰止咳;前胡加桔梗:宣肺止咳;枳壳加杏仁:降气止咳;茯苓、化红、半夏:利湿化痰,佐以健脾;甘草与大枣:健脾和中。刘老临床常用:荆芥加防风:祛风解表;杏仁加桔梗:宣降肺气:干姜加细辛:温散肺胃;苏子加白芥子:降气化痰。(2)痰热蕴肺(或肺胃热盛)主证:发热汗出热不解,咳嗽较重,伴喘促发憋,鼻翼煽动,痰黄粘稠,或流黄涕,口渴咽干,尿赤便干。咽喉肿痛,舌质红,舌尖边红,苔黄略厚,脉滑数(或洪大数)。辨证:痰热蕴肺,肺清失肃。治则:清泻肺胃,止咳平喘化痰。方剂:轻型:桑菊饮加减。重型:麻杏石甘汤加贝母瓜蒌散。肺胃热盛明显者可用小承气汤。热重伴咽喉肿痛,肺胃热盛,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麻烦采纳,谢谢!

中医 阴阳问题

阴阳存在着始终不断的增减盛衰的运动变化。1、彼此制约不及者为此消彼长。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二气(能量)在行运中的变化状态的。阴阳在转化的同时也同样表现为消长的性质。比如说:一天12个时辰,中午为午时,为阳之极,这个时刻同时也是阴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在不断的消,而阴在不断地长,阳转化成了阴,而自己在不断的消失,到了子时为阴之极,从这个时刻开始,阴趋于消,阳趋向于长 春夏秋冬四季往复循环,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
2、互根互用不及者为此消彼亦消。在四时寒暑的更替过程中,春夏期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而出现降雨增多,随着气候的转凉而雨雪亦少,即为阴随阳长和阴随阳消的正常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阳的皆消与皆长变化,也存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中。如人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亦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化生能量(阳),增长了气力,则是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变化。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阴阳双方中一方不足,不能化生、资助或促进另一方,可累致另一方也虚衰,称为“阴阳互损”,属于阴阳的皆消。其中,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气亦虚,称为“阴损及阳”,属于阳随阴消;由于阳气虚衰,不能激发阴精的化生,导致阴精也不足,称为“阳损及阴”,属于阴随阳消。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若气虚日久,不得恢复,则化血功能衰退,可在原气虚的基础上发展为气血两虚。或血虚日久,致气的生化无源,也可在血虚的基础上出现气血两虚。前者属于阳损及阴,阴随阳消;后者属于阴损及阳,阳随阴消。而在治疗时,补气则可生血,养血也可益气。此又属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

中医辨证分型:一般有几型?个有什么特点?

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和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进行概括和分类,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实辨证可为治疗提供依据,补虚泻实。阴阳辨证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