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针灸如何催气、守气、行气?

时间: 2023-11-01 23:09:02

一、催气法

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催气法有:

1、搜气法:如针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

2、循按法:针后气至不畅,或得气后瞬即消失。可用手指于针穴附近向上下、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其气至。

3、弹震法:“弹”是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使针下沉紧:“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围,或用手指弹震,以振动经气促使气至。

针灸如何催气、守气、行气?

二、守气法

守气,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也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常用的守气方法有:

1、推弩法:即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用姆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1~3min,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2、搬垫法:即在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如用拇指搬针,即用食指垫针。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如配合补泻者,用于补法时,针尖要往里按着,搬垫的角度要小;用于泻法时,针尖要往外提着,搬垫角度要大。

三、行气法

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医者运用的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称为行气。行气的目的在于,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得缺后要行气,使气至病所,气至前有效。施用各种促使经气运行的针刺手法,统称行气法。行气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循摄法:《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临床常用于经气不足,气行缓慢的病例。施术时,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道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

2、逼针法: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欲使经气向上行时,针尖略朝向上方。欲气向下行时,针尖略朝向下方。医者施术时,要集中精神,意气于针,停留片刻以逼使经气运行。《席弘赋》在用此法时指出:“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说明施用行气手法时要配合呼吸补泻进行。

3、推气法:得气后,若气行不远时,可用拇食指将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使针尖朝向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即轻轻退合,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反复施术,直至针下之气至病所。此即《金针赋》中“动而进之,推气之法”与《针经指南》中“推之则行”的行气手法。

4、按截法:针刺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的上方,然后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使经气下行,反之,按压针穴下方,可使经气上行。《金针赋》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应用此法,必须掌握好针刺方向。如在病所下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上,在病所上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下。此外,要充分运用押手的按截,才能达到行气的目的。

提示: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