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保健养生

上热下寒,该怎么排寒?

时间: 2023-11-01 23:54:07

热偏多一点

【主要表现】

虽然小肚子和双脚是凉的,甚至经常拉肚子、痛经。但,主要会以“燥热感、上火” 的感受为主:

1、上半身明显感觉到燥热,容易口干舌燥。

2、一吃补的东西,就容易上火。

3、脸上容易长痘、口腔溃疡,手掌心、脚心发热。

4、舌象一整体偏红。

【具体成因】

肾水太少,无法上行润泽心火,导致火气旺盛。

调理建议:乌梅三豆膏。

寒偏多一点

【主要表现】

整体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些怕冷的,燥热的反应不多。但,只要进补就上火,更多是:

1、整体比较怕冷,尤其是双脚,即使在夏天摸起来也是凉的,但不至于很难受;冬天会特别凉,很难暖起来,冰的难入睡。

2、很容易腹泻、拉肚子,小肚子摸起来是凉的。

3、没有精力、日常很容易觉得疲惫。

4、舌象一舌苔以淡白、齿痕舌为主。

【具体成因】

肾水被冻住,无法上行,润泽多余的火气。

调理建议:肉桂芡实粉。

第一种,“热偏多一点”的类型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虽然小肚子和双脚是凉的,甚至经常拉肚子、痛经。但,大部分时间,主要会以“燥热感、上火”的感受为主:

→上半身明显感觉到燥热,容易口干舌燥,喜欢多喝水。

→一吃补的东西,就容易上火。

→脸上容易长痘、口腔溃疡,手掌心、脚心发热。

→舌象:整体偏红。

可以看一下这张气机图,我们把心火想象成一个燃灶,只有它下来温暖到肾水,才算是把燃灶给点燃。

气机图

等烧开的肾水冒出水蒸汽,又上去滋润多余的火气。出现“热偏多一点”的状况,就是肾水太少,水蒸汽压不住火。

要解决它,就需要快速的加水,同时还要把上面多余的火气给收下来,变成燃料。可以总结成一个公式:热偏多一点 =“滋阴”+“敛火”+“健脾”。

热偏多一点:乌梅三豆饮。

这种情况推荐大家吃乌梅三豆膏来解决。一方面,它敛虚火的速度极快,上火了,大胆的来一杯,立刻就能把浮火收住;另一方面,它还能疏通脾胃、弥补肾水的“暗耗”,既清又补、不伤身,妥妥的上热下寒朋友“刚需品”。

乌梅三五膏做法

食材:黄豆20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苹果300克,乌梅20克,麦芽糖100克。

做法:

①三种豆子,煮沸,(煮沸到豆子汁颜色清透黑色,豆子稍稍破裂的状态,不能煮过头,不然成品会浑浊)过滤出豆汁。

②乌梅加水400毫升,中火充分熬煮50分钟,过滤出乌梅汁。(中间水量减少可以加一次 水100~150毫升)

③将苹果去皮去核洗净,切小块打浆,100目筛子过滤果肉。

④将①②③混合中火熬煮30~40分钟。

⑤加麦芽糖收膏,出锅,冷却。

【食方解读】

1、专敛虛火的乌梅:且它是至酸之味,收敛气机最强。再凶猛的火气,乌梅都能一把子收住,不让它继续伤身。但,酸不止功在收敛,它还能生津,刺激唾液分泌。

2、三焦通用的“豆豆组合”:绿豆清热,尤其是上焦的热气黄豆健脾,保重中焦通畅黑豆补肾水,养足下焦的底子。

3、苹果+麦芽糖收膏:一来,苹果性质平和,“主补中焦诸不足气”;麦芽糖用米、麦制成,性偏温,能“补虚冷’。不仅可以配合乌梅酸甘化阴,还能加强脾胃的呵护。

第二种,“寒偏多一点”的类型

这类朋友,整体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些怕冷的,燥热的反应不多。但,头痛的是,只要吃点啥,立马上火,补不进去。日常中,更多是:

→整体比较怕冷,尤其是双脚,即使在夏天摸起来也是凉的;冬天会特别凉,很难暖起来,冰的难入睡。

→很容易腹泻、拉肚子,小肚子摸起来是凉的。

→没有精力、日常很容易觉得疲惫。

→舌象:舌苔以淡白、齿痕舌为主。

这里的bug是肾水被冻住了,没有水蒸汽上去灭火,也只能任由火浮在上面越烧越旺。此时的重点,是把多余的火收下来,并且保持灶火的燃烧力,来化开这团老冰。根据这样的原则,整理出的公式为:寒偏多一点 =“补阳”+“敛火”+“健脾”。

寒偏多一点:肉桂芡实粉。

这种情况,推荐大家吃肉桂芡实粉。和乌梅三豆饮,这种“快速”敛火气的法子不同。肉桂芡实糊,重在化解陈年老冰,虽然比较“慢”,却有调根的作用。

考虑到“肉桂芡实粉”大家不好自己打粉,所以调整成了“肉桂芡实奶”,可以跟着做一做。

肉桂芡实奶做法

食材:山药半根、红枣4颗、黄豆一小把、莲子5克、芡实5克、茯苓5克、肉桂粉1.5克、椰子粉1勺(调味)。

做法:

1、红枣去核。

2、黄豆、莲子提前浸泡4小时,除肉桂粉、椰子粉外所有食材炖煮至软烂。

3、捞出专至破壁机或果汁机中,加入适量清水,混合打匀。

4、过筛一次,加入肉桂粉、椰子粉搅拌就可以了。

【食方解读】

1、通堵组合拳:茯苓、山药、黄豆、红枣,让茯苓把泛滥的水湿,给导出去。接下来根据脾胃工作的流程,一股作气:山药提脾气+黄豆降胃气+红枣调和做润滑剂,让体内恢复“自主排湿力”。

2、肉桂是化寒的关键:直接“疗下焦虚寒”的食物。能把头面上的火气,一把收住,拽到肾里。

3、莲子、芡实固住阳气:利用它“收涩”的作用,把阳气牢牢锁在肾里。像个发电机一样,源源不断的把这块寒冰烤化,达到治本的效果。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朋友还是很疑惑。觉得自己就是夏天容易上火,觉得燥热,冬天脚冰怕冷的不行...

好像分不出来是寒多一点?还是热多一点?

→可以直接从舌头判断

刚刚也有说到,普遍“热偏多一点”的上热下寒,舌象偏红一些;“寒偏多一点”舌苔会比较淡白、甚至有齿痕。除此之外,只要不是阴虚,手脚心潮热睡不好。建议可以先尝试肉桂芡实粉,如果出现上火的表现,可以用乌梅三豆饮来敛虚火。因为上热下寒的真相是“寒”。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痘痘、上火是不是总反反复复的?当寒在体内郁闭久了,就会变成火气。一味用清火的药,只能图当下的痛快,问题还是在“寒”上。只要这寒气不化,火是怎么也下不去的。这样一套组合拳,先用肉桂芡实粉把这老寒底给化了,要是微微生出火气,就用乌梅三豆饮,实现快速“灭火”、不伤身。

提示:本文所涉及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源:少点盐

身体上热下寒体质该如何调理?

平时可以多用艾叶水泡脚,把人体的虚火往下排,可以用新鲜的艾叶,或者是干艾叶熬水,然后放点盐再拿来泡脚,直到脚发汗为止,可以每周三次,坚持两个月,在之后可以用温水泡脚出汗,可以很好的解决人体上半身遇阻的情况,与此同时也可以缓解人体关节的疼痛的症状。

上热下寒如何调理

摘要:现在的人多是上热下寒的体质,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出现这样的体质跟平时的生活习惯是有很大的关系。上热下寒的原因有哪些?上热下寒如何调理?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一、上热下寒的原因
上热
是因为平时的饮食以及作息非常的不好,偏重口味,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都是属于热性,食用之后是互使得非常多的热毒进入身体,加重身体的负担,这些热毒在体内是难以排出的,就会在体内造成淤堵,使得代谢能力下降,那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特别是皮肤,会出现长痘、长斑、面色暗沉等情况。
下寒
就是手脚冰凉,很多女性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是因为平时不注意保暖,贪吃凉食,导致寒气入体,堆积在体内,尤其是下半身的位置,因此这类女性是很容易出现痛经的情况,并且下半身也容易肥大。那对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在生活中就需要及时的调理。
二、上热下寒的症状
经常会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腿部关节冷、浑身无力等情况。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除此之外,肾阳虚时,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也可出现上热下寒,临床表现为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假热症状;身虽热,反欲盖衣被;口虽渴,反欲热饮,或饮水不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面红如妆,游移不定。同时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真寒症状。
三、上热下寒体质如何打通
这样的情况可以用药物来调理,就是寒热并调,寒性药物和温性药物同时应用。
半夏泻心汤就是典型的寒热并调的方,既用黄芩、黄连清上热,也用干姜、党参、大枣温中补虚以散寒,当然调理上热下寒的方子比较多,临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四、上热下寒如何调理
饮食调理
少吃重口味的食物,以及一些生冷的食物,多吃点清淡、温和食物,来缓解身体上身热,下身寒的症状,每天的饮食要规律,一日三餐,不要饥一顿饱一顿,八分饱最好,要注意羊肉、辣椒等食物对于这类体质来说是发物,最好是不要吃,面食、米饭、银耳、蔬菜等,是首选,是可以调理身体的,对健康是有利的。
作息调理
不要熬夜,现在的人每天都会很晚才睡觉,经常熬夜是会使得体内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内分泌出现失调的情况,进而就会导致免疫出现下降,容易受到一些外在病菌的入侵,会加重上热下寒的症状,因此每天必须要早一点休息,让身体各处都得到一个充足的休养,是可以提高体内代谢和排毒的能力,减轻身体的负担,进而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
运动调理
每天要有足够的运动量,可以选择跑步、游泳、跳舞等等,这些运动是可以使得全身的血液都得到一个很好的循环,促进了体内的新陈代谢能力,减少一些淤堵的情况,同时还能释放我们身体的压力,并且多运动是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可以大大的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对于体内有热毒或是有寒症的,都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上热下寒吃什么中成药
上热下寒可服用的中成药如交泰丸、乌梅丸等,其属于中医中的杂证,发生的病机比较复杂,还是建议在专业的中医师的辨证下,选方加减,进行治疗。
临床上上热下寒包括有上假热下真寒(上焦火盛,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衣,下肢冰凉);上热下寒腹痛腹泻(胸中有热,腹中冷痛,泄泻);上热下寒之寒格吐利(口微燥,入口即吐,或腹痛泄泻等)。具体的用药都是有差异的,因此若有任何具体不适,建议还有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上热下寒"越来越高发,如何调理?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等习惯的改变, "上热下寒 "越来越高发 。本文通过上热下寒的临床表现、产生原因、调理思路等方面的总结,期望能够让大家对上热下寒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

一、上热下寒证的临床表现

上热下寒证常见疾病症状表现为明显的" 火热在上,寒湿在下 "的两极分化现象,故而临床多表现为上热、下寒同时出现两大类疾病。

1、 上热证临床症状 :

热为阳邪,火性炎上,火为热之极,故症状多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 严重者多伴有伤 阴动血征象。

上热者,病位 多热在上焦心与肺,或头、面、颈项等处 全身性症状多表现为心烦急躁 眩晕,头痛 (多在颞侧或巅顶 ),潮热盗汗或自汗,夜寐艰涩或易醒 等。而局部症状多表现为面红,尤易患过敏性皮炎,痤疮,脂溢性脱发等症。另常见五官七窍的火热症,如 目赤肿痛、目昏目涩、飞蝇症,鼻塞、鼻衄,耳呜、耳聋,口舌生疮、口燥咽干、口渴多饮,牙龈肿痛或齿,咽喉肿痛、瘰疬、乳蛾、瘤等,或见皮肤疾患,如湿疹、风疹、缠腰火丹、肌衄等。

2、 下寒证临床症状:

下寒者,寒为阴邪,且多夹杂湿邪、痰饮及瘀血等,囚湿性趋下而粘滞, 故病位多见于脾胃、大肠、肝、肾、女子胞等

临床多表现为脘腹冷痛,肠鸣泄泻,腹胀便秘,夜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关节肿痛,下肢抽筋等。女子则多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清稀、宫寒不孕等 。

3、上热下寒证的危害

上热下寒证的极期即为"戴阳证",表现为 阴阳即将离绝 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若误诊误治,祸不旋踵。

二、上热下寒证好发人群、时间及地域特点

上热下寒证的好发人群,以往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因女性容易伤阴耗血,导致阴虚火旺 证较多。然而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本证 可见于从婴幼儿到中年的多个年龄段 ,且 无明显男女的性别差异

临床观察发现,上热下寒证可发病于任何时间,但在春、夏两季,或每日的卯时或午时,上热证的症状或体征表现较为明显;而在秋、冬两季,或每日之酉时或子时,下寒证的症状或体征表现尤为突出。

上热下寒证的好发地域,在四季较为分明的中原地区表现明显,而在四季如春的南方或者四季如冬的北方,往往均表现不突出。

三、上热下寒证产生的原因

初步研究表明,上热下寒征产生的原因与睡眠不足、熬夜过多或房事过度等有关。

1、 体质因素

从患者体质方面观察,发现本证多见于阴虚体质者。日临床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多有体质遗传倾向,如母亲的体质属于阴虚火旺者,将这种体质遗传给子女的概率较高。

2、 生活作息

因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化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患者,均有熬夜的不良习惯,而熬夜最易伤肾,囚"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通于冬气"。不按时睡眠,导致肾所藏精气越来越少,为形成"上热下寒证"埋下了隐患。

3、 饮食习惯

随着物质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吃到的自己喜爱的 美食 ,而非适合自身体质的饮食。尤其是在冬季摄人过多辛辣动火发物,而夏季又多食生冷酸凉之品,不遵循 "冬吃萝卜夏吃姜"饮食 养生 规律,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 养生 原则,成为导致 "上热下寒证"的又一重要原因。

4、 寒热失宜

北方的冬季房间大多有暖气或者空调,不少居民家中的实际气温超过25 甚至达到30 以上,如此高的室温环境非常不利于冬季阳气的潜藏。不少中老年患者还有睡觉前用热水或药水长时问泡脚的习惯,导致夜半本应潜藏的阳气随着大量汗出而发越于外,阻碍了肾之封藏,促进了心肾不交,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上热下寒证",这其实也是不少患者夜难入寐或者夜寐易醒的重要外因之一。

总之,正是在 多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下 ,最终导致 心肾不能相交,火水未能相济,肾水越来越寒,心火愈来愈旺 ,逐渐形成 水亏于下而火旺于上的"上热下寒"证 。而 不良的饮食起居或生活习惯,如同"火上浇油"或者"雪上加霜" ,进一步诱发或加重了上热下寒 证的发生 。

四、上热下寒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上热下寒证的典型症状或体征: 有上热症状和下寒症状或体征同时出现者 ,若单独出现一类症状或体征,可以考虑排除。

五、上热下寒证治疗的核心思想

1、治疗上热下寒证的难点

目前,西医针对上热下寒证的应对方法特别少;对初从业中医者的诊治也造成一定困难。

上热下寒属于寒热错杂,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一个方子中同时存在着"寒药"和"热药",用之不当,临床上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是,疗效也会很受影响。

2、上热下寒证治疗的核心思想

上热下寒证总体治法是 "清上"与"温下"并举 ,若单独使用"清上"法,多可伤及中、下焦阳气而呕吐、泄泻;而单用"温下"法,又容易损耗上焦阴血而口疮、鼻衄,故其疗效均不及二法同用。

六、中医食疗调理上热下寒的方法

1、 调理思路:

"清上"与"温下"并举。

七、上热下寒的注意事项

1、 重视治疗 :上热下寒证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阴阳离决"现象,因此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及时治疗。

2、 耐心治疗 :寒热错杂,证情复杂,临床治疗也不是朝夕可就,需要心情愉悦,树立信心,耐心治疗。

3、 良好习惯 :忌熬夜伤津、饮食忌辛辣寒凉、平时注意保持寒热适宜。


参考资料:

1、《"上热下寒证"证治规律浅谈》——新疆中医药2016年第34卷第3期

2、《赵志付辨疗情志致病上热下寒证经验》——北京中医药2009年9月第28期第9卷

3、《伤寒论》上热下寒证辨析——辽宁中医学院学报第5卷第4期

#中医食疗# #中医#

@ 健康养生 贴身管家 交流更多中医食疗调理上热下寒的调理方法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